书城军事二十世纪十大经典战役——海湾战争中的地面作战
28731000000004

第4章 伊科争端(2)

威特和其他海湾地区有争议的奥斯曼帝国属地与奥斯曼帝国谈判,并且于1913年7月29日签署了《英国、奥斯曼关于波斯湾地区的条约》,其中科威特的地位和边界被正式加以确定。该条约虽然表面上把科威特称作奥斯曼帝国的“自治县”并规定科威特“悬挂奥斯曼帝国旗帜”,但却包含了奥斯曼帝国的实质性保证,即“奥斯曼帝国政府将不干涉包括继承问题在内的科威特事务,并且不在其所属领土上实施行政管理、占领或军事行动”,以及“奥斯曼帝国政府承认科威特酋长此前与英王陛下政府缔结的条约的有效性。”这不啻意味着奥斯曼帝国承认了英国对科威特的保护权。关于科威特边界,该条约第一章第5款载明:“科威特酋长的主权应由其本人在以下领土范围内施行。这些领土的边界是以科威特为圆心的半弧形,其北端在阿尔祖拜尔湾,南端在阿尔夫拉因。这条线在本条约附图上以红色标出。沃尔拜岛、布比延岛、马希姜岛、法拉卡岛、奥哈岛、库帕尔岛、卡鲁岛、阿尔马克塔岛和乌姆阿尔马腊迪姆岛,以及毗邻岛礁和水域均包括在此区域之内。”该条约第一章第7款还对科威特陆地边界做了详细描述:“边界线从祖拜尔湾出口的岸边开始向西北,径直贯穿乌姆卡斯尔南部、萨夫万和萨纳姆山并把这些地点及其水井划归巴士拉省;在划至阿尔巴廷时折向西南方向……这条线在本条约附图上以绿色标出。”1899年条约和1913年条约实际上把科威特由奥斯曼帝国的一个县变成了一个领土范围明确的英国保护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完全解体。前奥斯曼帝国的摩苏尔省、巴格达省和巴士拉省于1920年沦为英国的“委任统治区”,1921年宣布成立以费萨尔为国王的伊拉克王国,但国际联盟直到1932年才撤销英国对伊拉克的委任统治。科威特则一直处于英国的“保护”之下,并于1939年正式以宪法形式成为英国的“保护国”,直至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才同英国签订协议,宣布废除1899年协定,成为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

在科威特独立之前,伊拉克官方并没有提出对科威特的边界领土要求,相反,曾两度确认了伊科之间的边界。1923年4月4日和19日,英国驻伊拉克高级专员佩塞·考克斯与科威特酋长艾哈迈德·萨巴赫以互致信件方式确认1913年《英国、奥斯曼关于波斯湾地区的条约》所规定的边界为伊拉克和科威特之间的边界。1932年英国委任统治结束后,伊拉克首相努里·赛义德帕夏和科威特酋长艾哈迈德·萨巴赫又于7月21日和8月10日以交换信件方式确认了两国之间的边界。

但是,诚如在许多亚非前殖民地国家已被证明的那样,帝国主义瓜分势力范围所产生的边界领土划分往往埋伏着危机和冲突的祸根,伊拉克和科威特亦莫能外。

第一次领土危机发生在1961年6月19日科威特宣布独立后不久。6月25日,伊拉克共和国总统卡塞姆宣布,伊拉克不承认科威特独立,因为科威特在奥斯曼帝国时期曾是“伊拉克的一部分”,因而现在伊拉克要把边界伸延到科威特南方,并任命科威特酋长为伊拉克的科威特县长。同时,伊拉克开始向科威特边界调集军队,准备“解放阿拉伯半岛”。科威特则立即呼吁英国和阿拉伯国家支援,于是,5000名英军、2000名沙特军队和7000名科威特军队和志愿人员被迅速部署在边界地带,危机由此爆发。

在伊科边界战云低垂的时候,双方都首先要求联合国安理会出面解决。然而,由于英国和苏联在安理会中各支持一方,苏联甚至使用否决权阻止接纳科威特进入联合国,联合国的努力很快以失败告终。随后,埃及总统纳赛尔提出的“本着阿拉伯原则和传统加以解决”的倡议受到欢迎。阿拉伯解决方案的要点是,反对外国在阿拉伯地区驻军,承认科威特独立和科威特用石油财富向阿拉伯国家提供援助。根据这一方案,1961年7月20日阿盟接纳科威特为成员国,9月10日至10月10日由阿拉伯联合共和国(今埃及和叙利亚)、沙特、苏丹、约旦和突尼斯组建3300人的阿拉伯联军取代了驻扎在科威特边界的英国军队,然后,科威特宣布成立5000万第纳尔的“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首开创建阿拉伯官方开发援助专门机构之先河。阿拉伯解决方案的成功使科威特在国际上迅速打开局面,1963年4月被接纳为联合国成员国。伊拉克则陷入孤立和被动境地。1963年2月,伊拉克发生军事政变,卡塞姆总统被杀,伊拉克阿拉伯复兴社会党上台执政。新政权总理巴克尔少将于10月4日会谈中对科威特首相萨巴赫正式声明:伊拉克共和国承认科威特的独立和全部主权,科威特则与伊拉克签署了在25年内分19批向伊拉克提供8000万美元无息贷款援助的协议。但两国的边界争议却悬而未决。

第二次领土危机发生在70年代,同时发生了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和武装冲突。由于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伊拉克多次要求科威特割让或租借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并重新划定边界遭到拒绝,伊拉克于1973年把军队开入乌姆卡斯尔附近的科威特领土。3月20日,伊拉克军队为强占位于塞米塔地区科威特境内的一个边防站,与科威特守军发生枪战,造成科威特守军2人死亡、2人失踪和伊拉克军队1人死亡的后果,伊拉克外交部长穆尔塔达于4月4日又一次提出对科威特的领土要求,称“整个科威特都是一个有争议的地区”,“没有任何文件可以证明科威特不是伊拉克领土”。这场危机仍然是在阿拉伯内部解决的。由于阿拉伯半岛国家都支持科威特,埃及、叙利亚、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和阿盟积极斡旋,伊拉克军队被迫于4月25日撤出塞米塔边防站。但伊拉克从科威特边境地区的全部撤军直到1977年才完成。

两伊战争中科威特向伊拉克提供大量资金援助并允许伊拉克使用其领土上的军事基础,目的是为了缓解伊的领土要求。两伊停战后,伊拉克同沙特划定了边界,签订丁互不侵犯条约。科威特埃米尔贾比尔曾提出以免除伊拉克的全部债务,出巨资帮助伊拉克重建两伊战争中受损失最惨重的巴士拉市,换取同伊划定永久性边界,但遭萨达姆的断然拒绝。

二、伊拉克对科威特的入侵

伊科之间的唇枪舌剑

虽然科威特等海湾国家在两伊战争时向伊拉克提供了300多亿美元的贷款及港口和其他设施的支援,但伊拉克并不满意。伊拉克公开提出,两伊战争,是它同伊朗进行的一场“圣战”,是为抵制伊朗的“伊斯兰革命输出”,是为了保卫阿拉伯民族而战,并为此而流血牺牲。它所欠科威特等海湾国家的贷款是伊拉克人“用鲜血换来的信贷”,科威特等国应从阿拉伯团结的利益出发,一笔勾销这些债务。伊拉克的这种“一风吹”的要求,没有得到海湾国家的响应。1990年1月以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从每桶20美元以上跌至年中的14美元,使伊拉克石油收入减少几十亿美元之多,这对急需建设及偿贷资金的伊拉克来说,是不能忍受的。伊拉克方面认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原定的每桶18美元的“最低参考价”之所以被突破,都是因为科威特、阿联酋和沙特超限额出口石油造成的。抓住这一借口,1990年7月中旬,伊拉克以破坏石油生产限额为名,突然发难,对科威特、阿联酋等海湾国家进行猛烈抨击。

7月17日,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庆祝伊拉克复兴社会党执政22周年集会上,严厉指责海湾国家的石油政策。他说:从1980年以来,由于海湾国家不遵守欧佩克的生产配额,肆意超产,致使世界石油市场的油价暴跌。仅从1989年下半年以来,伊拉克就因此蒙受了高达140亿美元的损失。他声称,在伊拉克同伊朗的8年战争取得胜利后,海湾国家企图削弱伊拉克的基础,“超定额生产石油使油价下跌,好让美国用廉价的石油补充它的库存,这是美国策划的,由海湾统治者执行的阴谋,是用涂了毒药的匕首从背后刺杀伊拉克”。萨达姆警告说:“如果邪恶继续存在,大声疾呼抗议并不是最终采取的手段,而应采取某些有效的措施使事情恢复正常状态。伊拉克人决不会忘记一句老话,即‘砍断脖子要比砍掉生存手段好些’。”为了表示决心,萨达姆还说:“愿全能的真主证明我们已向他们发出了警告。”但萨达姆并没有指出他警告的是准。

7月18日,伊拉克官方新闻媒介大肆渲染伊拉克外长阿齐兹于7月15日致阿拉伯联盟秘书长卡利比的公开信,点名抨击科威特和阿联酋等国大量超额出口石油,损害了伊拉克的经济利益。公开信提供了伊拉克计算出的因石油产量过剩、油价下跌造成的损失,即阿拉伯国家共损失5000亿美元,其中伊拉克就占了890亿美元。公开信中指责科威特为首恶,指责科威特10年前就偷偷开采两国接壤地区的鲁迈拉油田,偷采的石油价值达24亿美元。公开信还出人意料地谴责科威特在两伊战争的第一年将军事设施修到了伊拉克领土上,并说这是一种“对伊拉克进行军事侵略的行为。”公开信宣称:“我们也只能由此得出这样的结论:谁明目张胆地信奉这个政策,谁支持、鼓励这个政策,谁就是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反伊拉克、反阿拉伯民族计划的部分执行者,因为执行这项政策的时机正好与以色列和帝国主义者向阿拉伯世界、特别是向伊拉克发出威胁的时刻相吻合。伊拉克像所有阿拉伯石油输出国(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曼、也门、埃及、阿尔及利亚和利比亚)一样,其主要收入来源受这次石油价格暴跌的影响。在此情况下,我们又怎能够应付这个严重的威胁呢?怎样保持力量平衡呢?伊拉克曾成功地确立了这个力量平衡,但为此伊拉克在战争期间付出了它所能付出的一切代价。此外,这项政策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解决生死攸关的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

“在阿拉伯民族危难之际,科威特和阿联酋政府究竟打算给它奉献什么样的前途?它们在为什么样的政策、为实现什么样的目标而卖力?”阿齐兹在公开信中说:“科威特政府对伊拉克进行了双重侵害。首先,它侵占了伊拉克一部分领土和油田并掠夺其国家财富,这种行为几乎无异于军事侵略;其次,在伊拉克成为帝国主义—犹太复国主义凶恶威胁的目标时,它又蓄意窒息伊拉克的经济,这是一种与军事侵略具有同样危害性的侵害。”与此同时,伊拉克军队开始向伊科边境地区集结。

针对伊拉克的指责,科威特迅速予以反驳,谴责伊拉克对科威特实行威胁与讹诈政策,并向所有阿拉伯国家紧急通报情况,阐述科威特的立场。科威特还向联合国秘书长通报了伊科纠纷的情况,并令科军处于高度戒备状态。从此,伊科唇枪舌剑,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两国关系骤然紧张。

伊科关系日趋恶化,海湾形势剑拔弩张。这场突如其来的阿拉伯国家的内部纠纷,不仅引起了美国的“极大关注”,更使其他阿拉伯国家感到忧虑。为了迅速结束这场兄弟阋墙,埃及、沙特、约旦、叙利亚、也门、利比亚等国领导人进行了频繁的紧急联系,磋商对策。7月24日,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穿梭访问了伊拉克和科威特.以期通过自己的斡旋解决这场纠纷。穆巴拉克正式向冲突双方提出4点建议:第一,停止攻击宣传和战争威胁。第二,把问题局限在阿拉伯范围内,不使其以任何形式国际化。第三,在吉达双方召开一次有埃及和沙特参加的会议。第四,在解决这次纠纷的过程中,不讨论边界问题,以使问题容易解决。穆巴拉克的调解取得了“成功”,伊科双方停止了宣传攻击,两国高级领导人同意在沙特的吉达举行直接谈判。萨达姆还对穆巴拉克承诺:无论伊拉克同科威特之间的讨论需要多长时间,我决不使用武力。在谈判的办法用尽之前,我是不会使用武力进行干预的。为表示诚意,伊拉克还于26日凌晨将集结在伊科边境的10万大军后撤。一场海湾风波大有“夏天的乌云很快消散”的迹象。人们对日趋紧张的海湾局势松了一口气。

7月31日下午至8月1日上午,伊拉克革命指挥委员会成员伊札·易卜拉欣和科威特王储兼首相萨阿德·萨利姆·萨巴赫如期在吉达举行谈判。据科方事后透露,科威特在谈判中原打算就经济问题对伊拉克作出一定的妥协让步,以求平息事态。然而,伊拉克不仅要求科威特赔偿其经济损失,而且要求租借科威特的布比延岛99年,并要求科威特领导人去巴格达负荆请罪。科威特无法接受伊拉克提出的苛刻条件,伊科谈判宣告失败。但是,双方在离开吉达时商定,后续会谈将分别在两国首都巴格达和科威特城举行。

吉达谈判失败,自然给伊科冲突的解决投下了一层阴影,但是,从阿拉伯世界到国际社会,几乎谁也未曾料到,就在易卜拉欣和萨阿德回到各自国家几个小时之后,一场令人震惊的“中东战争”爆发了。交战双方不是对峙了多年的阿拉伯人和以色列人,而是阿拉伯人自己。

美国为伊拉克的入侵开了绿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伊拉克费萨尔王朝执行亲美的外交政策,是巴格达条约组织的发起国之一。1958年7月费萨尔王朝被推翻后,不论是卡塞姆军政府还是阿拉伯复兴社会党执政,都高举阿拉伯民族主义的旗帜,执行反对美国粗暴干涉中东事务和偏袒以色列侵略扩张的外交政策,为此曾宣布与美国断交。1978年伊拉克还参加了反对戴维营协议的阿拉伯拒绝阵线。因此,它被美国历届政府视为反美的阿拉伯国家的激进派。在两伊战争中,美国从遏制霍梅尼伊斯兰革命向外输出的政策考虑,当伊拉克军队在战场上失利时,采取了支持伊拉克的立场,美国政府既不谴责萨达姆开“第一枪”的责任,也不对伊拉克军队使用化学武器表示谴责,而是伙同其他西方国家一起向伊拉克提供先进的武器装备,并不时向伊拉克军方提供有关伊朗军队活动的卫星照片。两伊战争停火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除帮助伊拉克恢复经济外,还继续向其提供武器装备(大部分为先进的武器),对伊拉克生产生化武器及研究核武器一事持沉默态度。当然,萨达姆也缓和了伊拉克的反美态度。结果,伊拉克成为中东地区军事力量最强大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