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何谓懂音乐
28726000000052

第52章 无言的恳谈

本文原载《音乐爱好者》1994年第5期。

——漫话室内乐

人生一大乐事是亲朋会聚。好友相见,酒逢知己,话中道来平日的甘苦和内心的感慨。只在此时,我们既躲避了尘世社交的虚浮,又排遣了孤身独处的寂寞。一句会心的妙语,一次畅意的微笑,其间的微妙默契与心领神会实乃生活万般无奈中不可多得的乐趣之一。

音乐的品析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喜爱音乐,为之神往,难道不正是在音乐中听到了心声的回响?诚然,音乐的品种体裁各不相同,许多音乐并不以交谈与倾诉为己任。交响乐浩浩荡荡,歌剧舞剧富丽辉煌,这些是在大庭广众面前高歌强奏的音乐,个人的私密情怀与朋友间的娓娓叙说很难在此施展才思。因而,在浩瀚的音乐世界中,人们特意留出了一块天地,让朋友间的交谈与倾诉之乐得以生存发展。不知是谁的主意,这块独特的天地被冠以一个非常妥切又相当诗化的名称——室内乐。

顾名思义,室内乐是小屋小室之乐。少则三两人,多则几十人,人数再多便过于喧杂,少了亲密、放松的兴味。为此,最理想的室内乐场所不是音乐厅,而是沙龙聚会。无怪乎室内乐的黄金时代是十八世纪末的欧洲。那时旧式贵族的优雅生活还没有被现代工业文明所摧毁,王公淑女、绅士小姐的一个特别娱乐节目便是聚在一起,共奏室内乐玩赏。愈到现代,室内乐的玩赏、自娱性质愈见削弱,不仅曲目的演奏要求之难令业余爱好者望而却步,而且演奏场所也从私人聚会搬到音乐厅。这究竟是室内乐的幸事还是灾难,自有公论。

有人说室内乐是演奏者的音乐。更有人说,除非自己参与,否则永远也不会体味室内乐的妙处。这些言论固然偏颇,但确也道出一丝真谛。室内乐是凡人间的谈话,因而必须交流,必须参与。所谓倾诉,更多可能指的是乐器与乐器之间、演奏者与演奏者的会心恳谈。当然,作为听者,谁能说室内乐拒绝向我们说话?谁又能说我们无法理会室内乐的言谈语气?但是,毕竟在室内乐面前仅仅被动地接受,而没有积极的回应和给予,总不免是个缺憾。或许哪一天,我们真的持弓操琴,召集几位志同道合的知己。摆弄几曲海顿和莫扎特。尽管琴艺笨拙,但自得其乐。要知道,音乐,特别是室内乐,其实是可以没有听众的。自娱自乐,这实在是室内乐的精神实质之一。

既是少数凡人默契合作之乐,室内乐便有了独立的品格。说来奇怪,虽然独奏音乐中有许多抒发内在情思的“小屋小室之乐”,但严格地说,独奏音乐不属于室内乐。可能原因之一,便是独奏音乐属自言自语,而非亲密交谈。更何况独奏音乐中多少有些炫技、花哨的把戏,如帕格尼尼的随想曲和李斯特的练习曲,与室内乐的旨趣大相径庭。至于动用成百上千人的交响乐,在许多方面正好是室内乐的对立面。隆隆的音流遮蔽了个人的谈吐,众人的表达只能服从于指挥至高无上的意志。难怪海顿从一开始便严格保持着室内乐与交响乐的风格分野,而柏辽兹、瓦格纳和布鲁克纳等大乐队的好手干脆回避室内乐,因为他们自知含蓄的交谈与细腻的倾诉需要另一番全然不同的功夫。

室内乐既无独奏音乐的光彩,也无交响乐的气势。对作曲家而言,创作室内乐实乃严峻的考验。玩弄花招或刻意求怪在室内乐中是很难奏效的。耸人听闻的标题内容、新奇刺激的音响组合、别出心裁的曲体形式、哗众取宠的炫技表演等等这些在独奏音乐和交响音乐中屡试不爽的招数在室内乐中没有用武之地。试想,在好友聚会中,有谁会对冠冕堂皇的夸夸其谈不厌其烦?知己间的会心思谈中突然冒出一声怪叫岂不是大煞风景?同理,室内乐需要的绝不是外在表面的一时喧闹,而是真正深沉的思想实质。于是,朴实、真切、功力与经验成了写作室内乐的起码要求。

室内乐是重奏音乐,每个声部只有一人,不能鹦鹉学舌,也不允许滥竽充数。在室内乐的共同参与中,每个演奏者是独立平等的,又是相互依附的。各尽所能,但绝不各自为政;各司其职,却绝非各行其是。似真正君子间的交往,和而不同。作曲家写,必须煞费苦心控制各个声部的独立与相互间的平衡;表演家奏,应当时刻注意每一乐句中语气与口吻的统一与变化;知音者听,只有领略了作曲家与表演家的匠心和灵气才算参与了这无言的交谈。

室内乐以精致为本。但这精致绝不是繁缛的装饰或刻意的雕琢,它来自沉静的心灵和沉着的笔法。言之有物,一言千钧,故而不敢虚张声势。认认真真地想,仔仔细细地说,室内乐的言语因而外秀而内刚。

室内乐以抽象取胜。几乎所有的室内乐作品清一色都是纯音乐——所谓“绝对音乐”(absolute music)是也。即使某些作品有文学名称(如“云雀”“日出”“皇帝”“大公”“鬼魂”等等),也是后人为了记忆之便而起的别号,与这些作品的实际内容并无直接的关系。室内乐似乎专注于音乐本体的意蕴探索,并不需要文学、美术等姊妹艺术的支助。其实,室内乐表达的是人生经验中最深层的感受,又何须文字、图画来做画蛇添足式的注解呢?

室内乐以抒情见长。作曲家在室内乐中倾注自己最发自内心的情怀,因而乐思常常迂回,笔法往往缜密。与一般常见的大悲大喜不同,室内乐的抒情淡泊如水,意味悠远,反而更能沁人心脾。

虽然开口说话是人之本能,但是倾心交谈却不是人皆所能。发人深思的是,作曲家千千万万,但写出动人心弦的室内乐作品的作曲家却为数不多。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勃拉姆斯位于室内乐的中心,环绕他们的是舒曼、门德尔松、德沃夏克、巴托克、勋伯格、肖斯塔科维奇等一批深谙传统但又能找到自己独特声音的智者。其他的人物或多或少都处于室内乐的边缘地带。尽管一流的室内乐大师寥寥可数,但他们的作品中却不乏“精品”甚或“极品”。例如贝多芬的后期弦乐四重奏,那里承载着一个饱经沧桑而后超凡人化的圣者眼中所看到的整个大千宇宙;又如舒伯特在临死前写就的《C大调弦乐五重奏》,从中我们不禁会惊叹,一个早熟的年轻人在经过不停顿的修炼后能够达到怎样精粹的境界。

纵观室内乐的发展史,已故的大师们为我们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精神遗产。聆听他们的杰作,我们似乎直接面对着他们,灵魂的心声通过娓娓乐音得到了沟通。这确是无言的恳谈,超越时空,跨越历史。如果说交友是人生乐事,那么能与伟大的故人通过音乐心往神交,岂不更是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