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51

第51章 百战奇略(23)

凡与敌对垒,不可令军士通家书,亲戚往来,恐言语不一,众心疑惑。法曰:"信问通,则心有所恐:亲戚往来,则心有所恋。①"蜀将关羽屯江陵,吴以吕蒙代鲁肃②屯陆口。蒙初至,外倍修恩德,与羽厚结好。后蒙袭收公安、南郡,而蜀将〔士仁、糜芳〕皆降于蒙。蒙入据城,得羽及将士家属,皆抚慰,令军卒不得干历③人家,有所取求。蒙麾下士,与蒙同汝南④人,取民一笠,以覆官铠,虽公,蒙犹以为犯军令,不可以乡里故废法,乃泣而斩之。于是,军中震栗,道不拾遗。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⑤,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与衣粮。羽还,在道路,每使人相问,蒙则厚遇之,周游城中,家家致问,〔或手书示信〕羽人还,私相参问,咸贺家门无恙,相待过于平时,故羽士卒无斗志。会权又至,羽〔自知孤穷,乃走麦城⑥〕,西至漳乡⑦,众皆降,羽被杀。⑧

【注释】

①"信问通"四句:出处不详。

②鲁肃:三国吴名将。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字子敬。初随周瑜到江南,任孙权之赞军校尉。在曹刘吴三家鼎立纷争局势中,独鲁肃力主联合刘备以抗曹操的战略。周瑜死后,肃先后任奋武校尉、横江将军,督领全军,并继续推行联刘抗曹之策。东汉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肃病死后,孙权派吕蒙袭取荆州,自此,孙刘联盟完全破裂。

③干历:谓侵犯,扰乱。

④汝南: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新患。

⑤耆老:泛指老年人。

⑥麦城:古城名。相传战国楚昭王所筑。故址在今湖北当阳东南。

⑦漳乡:地名。位于今湖北当阳东北。

⑧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译文】

凡与敌对峙相持中,不可以让士卒同家里通信也不允许与亲戚往来,以防由于口径不一致,而造成军心疑惑士气不振。就如兵法所说:"与家人通信,容易引起士卒畏敌怯战心理;与亲戚往来,容易导致士卒有所牵挂而滋生厌战情绪。"

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羽屯兵江陵,吴国派遣吕蒙接替鲁肃而驻守陆口。吕蒙初到陆口时,表面上同关羽修好。背地里却派兵偷袭并占领了公安、南郡,两地蜀军守将傅士仁、糜芳都投降了吕蒙。吕蒙率军进据两城后,对关羽将士的家属都一一给予安抚慰问,严令部队不得骚扰侵犯老百姓,不准索取百姓财物。吕蒙手下有个士兵,与吕蒙同为汝南人,擅自拿民家一顶斗笠用来遮盖官家铠甲,这件事虽是为公,但吕蒙还是认为他违犯了军令,不可以因为是同乡人就废弃军法,便流着眼泪杀了这个士兵。于是,全军为之震动,自此部队中出现路不拾遗的好风尚。吕蒙早早晚晚都派身边人员去慰问救济老弱之人,询问他们缺少什么东西;对生病的人主动延医送药,对饥寒的人发放衣服粮食。关羽在回军途中,多次派人到城中打探情况,吕蒙总是厚待其使者,让他周游全城,逐家进行问候,有的家属亲笔写信托使者带给家人。关羽派出的使者一回到军营后,将士们私下互相询问,都庆幸自己家中平安无事,知道家人所受待遇都比平时好,因此,关羽部队的士卒人人自安而无再战之志了。不久,又赶上孙权率军来到这里,关羽自知势孤力薄,不得不败走麦城,向西逃至漳乡,其部众全都缴械投降,关羽本人后来被俘而遭到杀害。

变战

【原文】

凡兵家之法,要在应变。好古知兵,举动必先料敌。敌无变动,则待之;乘其有变,随而应之,乃利。法曰:"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①五代梁②末,魏博③兵乱,〔囚〕贺德伦降晋④。庄宗⑤人魏〔州〕,梁将刘鄩⑥乃军于莘县⑦,增垒浚池,自莘至河,筑甬道⑧〔以通〕饷。梁帝⑨诏鄩出战。〔鄩奏〕曰:"晋兵未易击,俟彼进取,苟得机便,岂敢坐滋患害?"帝遣使问鄩以决胜之策,对曰:"臣无奇谋,但人给十斛⑩粮,尽乃破敌。"帝怒曰:"将军留米疗饥耶?"又遣中使督战。鄩谓诸校曰:"大将专征,君命有所不受,临敌制变,安可预谋。今揣彼自气盛,难可轻克,诸君以为如何?"众皆欲战,鄩默然。〔他日〕,乃复召诸将列军门,人给河水一杯,因命饮之,众未测其意,或饮或辞。鄩曰:"一杯之难若是,滔滔河流,可胜既乎?"众皆失色。时庄宗以兵压鄩营,亦不出。帝又数遣人促之,鄩以万人薄其营,俘获甚众。少顷,晋兵继至,鄩退。后战于故元城,庄宗与李嗣源李存审夹击,鄩兵大败。

【注释】

①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语出《孙子兵法·虚实篇》。

②梁:即五代时期的后梁。朱温所建。

③魏博:即魏博镇,治魏州(位于今河北大名北)。

④晋:即五代时期后唐的前身。唐僖宗年间,沙陀族首领李克用因率兵助唐镇压黄巢起义,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封晋王,坐镇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后其子李存勖袭王位,仍称晋。

⑤庄宗:指后唐皇帝李存勖。但在争夺魏州之战时,尚未称帝建唐,仍为晋王。

⑥刘鄩:后梁大将。密州安丘(今属山东)人。官至镇南节度使。因与晋军争夺魏州作战失败,被梁末帝朱友贞杀害。

⑦莘县:今属山东。

⑧甬道:两旁筑有墙垣的通道。

⑨梁帝:后梁末帝朱友贞。

⑩斛:量器名,亦为容量单位,中国古代南宋以前,一斛为十斗;十斛当为百斗。

故元城:地名。故址在今河北大名北。

本篇史例出自《旧五代史·梁书·刘鄩传》和《资治通鉴·后梁纪四》。

【译文】

一个军事家的用兵法则,最重要的是善于随机应变。熟知古时兵书而今又通晓用兵的,都是在作战行动之前,必须首先要分析判断敌情。敌情没有变化,就等待其变化;敌情如有变化,就乘其变化而采取相应的对策制敌。这样作战,才有利于取胜。就如兵法所说:"能够根据敌情变化采取相应对策而取胜的,就叫做用兵如神。"

五代时期的后梁末年,魏博镇发生兵变,叛乱者囚禁了刚刚到任的节度使贺德伦并投降了据有河东地区的后晋。晋王李存勖率军挺进魏州,后梁大将刘鄩于莘县驻军,增修营垒,疏通护城河,从莘县至黄河修筑通道确保粮饷运输无阻,以期持久对抗晋军。但是,梁末帝朱友贞却下诏书命令刘鄩立即出兵迎战晋军。刘鄩为此而上表奏请末帝说:"晋军现在兵力较强,应当静待敌情发生变化再决定进取之策。如果有了适当时机,我怎么敢坐失良机而留下后患呢?"梁末帝派遣使者前来向刘鄩询问与敌决战将采取什么对策,刘鄩回答说:"臣下没有什么奇计良谋。只要能供给我部每人百斗粮食,那么,等到粮食吃完的时候,也就把敌人打败了。"梁末帝一听,大发怒火地说:"将军留存这么多粮食,是准备度荒年吧?"接着,又派宦官前来督战。刘鄩见此便对部将们说:"大将受权出征在外,即使是皇帝命令有的也可以不接受。对敌作战只能根据具体情况而因变制胜敌人,怎么可以脱离敌情实际而预先想定取胜之策呢。现在我分析敌人士气正盛,难以轻易战胜它。对此,诸位以为如何?"众将领听后都要求出战,刘鄩见此情形只好沉默不语。一天,刘鄩又把诸位将领召集到军营门前,每人给一杯黄河水,命令大家把它喝下去。众人揣摸不透刘鄩的用意,有的遵命喝了,有的则推辞未喝。这时,刘鄩大声说道:"喝一杯黄河水都困难成这样,滔滔不尽的黄河流水能把它一下喝完吗?"众将听后脸色骤变。这时,李存勖派兵迫近梁军营门挑战,刘鄩仍然固守不战。其后,梁末帝又多次派人催促刘鄩出战,刘鄩无奈,只好亲率万人进攻晋军营阵,俘虏了不少晋兵。可是,不一会儿,李存勖率领大军赶到,刘鄩见晋军来势迅猛,便不战而退。其后梁晋双方又激战于故元城,梁军在晋王李存勖和大将李嗣源、李存审所部的奋力夹击之下,惨遭失败。

好战

【原文】

夫兵者,凶器也;战者,逆德也,实不获已而用之。不可以国之大,民之众,尽锐征伐,争战不止,终致败亡,悔无所追。然兵犹火也,弗戢,将有自焚之患;黩武穷兵,祸不旋踵①。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②"隋之炀帝③,国非不大,民非不众,嗜武好战,日寻干戈,征伐不休,及事变兵败辽城④,祸起萧墙⑤,岂不为后世笑乎?吁,为人君者,可不慎哉!⑥

【注释】

①祸不旋踵:旋踵,旋转脚跟,本句意为祸患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

②国虽大,好战必亡: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

③炀帝:即隋炀帝杨广。隋文帝杨坚之第二子。自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即帝位,至大业十四年(公元618年)三月被杀,在位仅十四年。

④兵败辽城:指隋大业八年至十年(公元612~614年),隋炀帝连续三次进攻高丽之战,隋军皆大败而归。因高丽地处辽东方向,故称兵败辽城。

⑤祸起萧墙:语出《论语·季氏篇》。萧墙,即门屏,古代宫室用以分隔内外的当门小墙。祸起萧墙,喻指起于内部的祸乱。

⑥本篇史例出自《隋书·炀帝纪》和《资治通鉴·隋纪五》。

【译文】

军队是杀人害命的凶险器具,战争是违背德治的暴力行动,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使用它。国君不能以自己的国家大、人口多,就倾尽全力地进行征伐,使战争无休无止,如果因此导致国家败亡,到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发动战争如同玩火一样,不息灭它,必将会惹火上身,自取灭亡。因此,恃强好战,用兵不止,其祸患将产生于来不及转身的瞬间。就如兵法所说:"国家虽然强大,好战必定灭亡。"

隋朝在炀帝杨广统治时期,国家并非不强大,人口并非不众多,然而,由于杨广好功喜战,不断寻衅用兵,常年累月的进行战争,等到战争态势急转直下而出征高丽的隋军兵败辽东城下的时候,国内的祸乱由此而接连发生,最终导致炀帝及失去了天下。这难道不为后世人所耻笑吗?唉!身为国君的人,对于国家用兵一定要慎重啊!

忘战

【原文】

凡安不忘危,治不忘乱,圣人之深诫也。天下无事,不可废武,虑有弗庭①,无以捍御。必须内修文德,外严武备,怀柔远人,戒不虞也。四时讲武之礼,所以示国不忘战。不忘战者,教民不离乎习兵也。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②唐玄宗时,承平日久,毁戈牧马,罢将销兵,国不知备,民不知战。及安史之乱,仓卒变生于不图,文士不足以为将,市人不足以为战,而神器③几危,旧物④几失。吁,战岂可忘乎哉!⑤

【注释】

①弗庭:弗,不;庭,通"廷",指朝廷。本句的意思是不归顺朝廷。这里指与我不友好,处于敌对状态的邻国。

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语出《司马法·仁本第一》。

③神器:古代指帝位、政权。

④旧物:指先代遗物。这里喻指江山。

⑤本篇史例出自《旧唐书·玄宗本纪》和《资治通鉴·唐纪三十二》。

【译文】

当国家处于和平安定时期,千万不可忘记还有发生战争的危险;社会处于治理有序时期,不可忘记还有发生祸乱的可能,这是古代圣贤哲人留传下来的深刻训诫。天下虽然太平无事,但不能放弃国防建设;要想到周边还有尚未归顺且与朝廷为敌的国家,一旦疏于国防建设将无法在战争突然到来之时卫国御敌。因此,必须对内修明政治,对外加强战备,推行仁政以使边远部族百姓顺服,时刻警惕意外的发生。一年四季都要坚持国防教育,以此表明国家时刻不忘战备。所谓不忘战备,就是教育全民经常习兵练武,搞好军政训练。就如兵法所说:"国家虽然处于和平安定,忘记战备必有覆灭危险。"

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后期,由于国家长期太平无事,因此就下令废毁武器,放牧战马,罢除将领,削减军队,致使国家不知加强战备,人民也都忘记了怎样作战。等到安史之乱突然爆发的时候,由于人们毫无思想准备,文官不懂得指挥打仗,老百姓不知如何与敌作战,差一点使国家的政权崩溃,大好河山几乎沦丧。唉!国家战备这样的大事怎能随便可以忘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