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14

第14章 六韬(1)

文韬

文师第一

【原文】

文王将田,史编布卜①,曰:田于渭阳②,将大得焉。非龙非螭,非虎非罴③,兆得公侯④,天遗汝师。以之佐昌,施及三王⑤。

文王曰:"兆致是乎?"史编曰:"编之太祖⑥史畴,为禹占,得皋陶⑦,兆比于此。"文王乃斋⑧三日,乘田车,驾田马,田于渭阳,卒见太公⑨,坐茅以渔。

文王劳而问之曰:"子乐渔耶?"太公曰:"臣闻君子乐得其志;少人乐得其事。今吾渔,甚有似也。"文王曰:"何谓其有似也?"太公曰:"钓有三权⑩,禄等以权,死等以权,官等以权。夫钓以求得也,其情深,可以观大矣。"

文王曰:"愿闻其情。"太公曰:"源深而水流,水流而鱼生之,情也。根深而木长,木长而实生之,情也。君子情同而亲合,亲合而事生之,情也。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言至情者,事之极也。今臣言至情不讳,君其恶之乎?"

文王曰:"惟仁人能受正谏,不恶至情,何为其然?"太公曰:"缗微饵明,小鱼食之。缗绸饵香,中鱼食之。缗隆饵丰,大鱼食之。夫鱼食其饵,乃牵于缗;人食其禄,乃服于君。故以饵取鱼,鱼可杀。以禄取人,人可竭。以家取国,国可拔。以国取天下,天下可毕。呜呼!曼曼绵绵,其聚必散。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微哉圣人之德诱乎,独见乐哉。圣人之虑,各归其次,而树敛焉。"

文王曰:"树敛何若而天下归之?"太公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之天下也。同天下之利者则得天下,擅天下之利者则失天下。天有时,地有财,能与人共之者仁也。仁之所在,天下归之。与人同忧同乐,同好同恶,义也。义之所在,天下赴之。凡人恶死而乐生,好德而归利,能生利者道也,道之所在,天下归之。"

文王再拜曰:"允哉!散不受天之诏命乎!"乃载与俱归,立为师。

【注释】

①史编:官职,一个叫编的太史。古代史官大多世袭,所以下文史编说他的太祖史畴也是史官。史官也参与占卜的事。布:陈列。布卜,指排列蓍草以进行占卜。

②渭阳:渭水的北岸。但《吕氏春秋·谨听》说:"太公钓于滋泉,……文王得之而王。"滋泉又作兹泉,据《水经注·渭水上》说"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溪中有泉,谓之兹泉……即《吕氏春秋》所谓太公钓兹泉也。"渭水之右,即渭水之南,与渭阳之说不同。《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说西伯"遇太公于渭之阳"。

③非龙非螭,非虎非罴:螭,古代传说中无角的龙。《史记·齐太公世家》:"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④公侯:《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三公称公,王者之后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男。"天子三公,据《书·周官》说,是太师、太傅、太保。王者之后,如宋国为商之后,其国君亦称为公。吕尚曾任文王、武王之太师,后又封齐为诸侯。《史记·齐太公世家》说,成王时,"命太公曰:"东至海,西至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五侯九伯实得征之。"齐由此得征伐为大国。"因此吕尚既曾为公,又曾为侯。此处公侯即隐指吕尚。

⑤施:延续。三王:指周文王、武王、成王。

⑥太祖:指史编前代最早担任史官职务的祖先。

⑦皋陶:传说中古代东夷族的首领,偃姓。曾任帝舜掌管刑法的官,被舜誉为股肱之臣。

⑧斋:古人在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前清心洁身(如不饮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沐浴更衣等),以示庄敬虔诚,称为斋。

⑨太公:即吕尚,姜姓,字牙,其祖先封于吕,因以吕为氏。周代男子称名用氏不用姓,故名吕尚。据说周文王见到他后大为高兴,说:"吾太公望子久矣!"所以又号"太公望",因而也有人叫他吕望的。文王立他为太师后,又尊称他为"师尚父"。吕尚是伐纣的最大功臣,周代的开国元勋,齐国的始祖,所以被称为齐太公。

⑩权:计谋,权术。

鱼生之:鱼生于深渊之意。

亲合:亲指和外亲。宗亲,即同宗的亲族。外亲,即姻亲。合,谓融洽、和睦。

言语应对者,情之饰也:这里讲的是"文"与"情"的关系,一般说来,文是情之饰。

缗:钓丝。

杀:猎获。《礼记·王制》:"天子杀,则下大绥。诸侯杀,则下小绥。"

曼曼绵绵,其聚必散:曼曼,漫长的意思。绵绵,不绝的意思。

嘿嘿昧昧,其光必远:嘿嘿,同默默,无声无息,不声不响。昧昧,昏暗不明。本句意为现在还默默地、不显眼的周国,总将光芒远射。

微:幽深,精妙。

次:处所。

树敛:谓使人心凝聚。

允:得当。

诏命:诏在秦始皇颁定作为皇帝命令的专用词之前,泛指上对下的命令文告。

【译文】

周文王准备出去打猎,让太史编来占卜,太史编占卜了凶吉之后说:"到渭水北面去打猎,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所得的不是龙、不是螭、不是虎,也不是罴,而是得到有公侯才能的人,这是上天要赐给您的老师,用他来辅助您治理国家,国家就会强盛,并将有利于您的后代子孙。"

文王问道:"占卜的征兆果真如此吗?"

太史编说:"我的太祖父畴曾经为舜帝占了一卦,舜帝便得到了皋陶,现在的征兆与那时非常相似。"

于是文王斋戒三天,然后乘驾马驱车到渭水北面去围猎,看到姜太公坐在茅草丛生的岸边钓鱼。

太王怀着敬意问道:"您喜欢钓鱼吗?"

太公说:"我听说君子高兴实现自己的志向,小人高兴做有利于自己的事情。我如今钓鱼与这个道理有相似之处,但不是为了高兴。"

文王说:"怎样理解钓鱼与实现志向的道理有相似之处呢?"

太公说:"例如国君招揽人才有三点与钓鱼的道理相似:用厚禄聘用人才,与用诱饵钓鱼相似;用重赏笼络效死力的人,与用香饵钓鱼相似;用不同的官位封赏不同的人才,与用不同的钓饵取不同的鱼相似。由此可知垂钓是为了有所得,但是垂钓的道理深远,从中可以悟出道理来!"

文王说:"我很愿意听听这方面的道理!"

太公说:"水的源流深,水流则畅通,水流畅通,鱼就得以生存,这是自然道理;树木的根深,枝叶则茂盛,枝叶茂盛,就可以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也是自然道理;君子相交,并能情投意合,互相合作就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这也是自然道理。语言方面的应对便会将真情掩饰起来;能够说出真情实话,才是最好的事理。如今我说的全是真情实话,没有半点隐讳,您不会感到厌烦吧?"

文王说:"只要是有仁德的人都能接受直爽的劝告,不会厌恶真情实话。我怎么会那样呢?"

太公说:"钓丝细小,饵食可见,小鱼就会来吃;钓绳适中,饵料带有香味,中等的鱼就会来吃;钓绳粗大,饵料丰富,大鱼就会来吃。鱼儿贪食饵料,就会被钓绳牵住;人得到君主的俸禄,就会归服于君主。因此用饵钓鱼,鱼就会被捕杀;用爵禄招揽人才,人就会尽其力量;如果以家为基础而取国家,国家就为其所有;以国家为基础而取天下,天下就会被征服。

太公感叹地说:"唉!天下的事物,往往在茂盛、华美、广大的时候,就是走向衰亡、分裂之时;只有那些默默无闻、深藏不露的东西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才是长远的。神妙啊!圣人的德化,就在于独创地、潜移默化地感动、召唤人心。快乐啊!圣人所考虑的事物,则是自然而然地树立威望、征服人心。"

文王说:"树立什么样的仁德,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天下人心归顺呢?"

太公说:"天下不是一人的天下,而是天下人共同所有的天下。能够让天下人共同享天下利益的人,就能得到天下;独自霸占天下利益的人,就会失去天下。天有四季,地有万物,能够同天下人共享,就是仁爱,仁爱在谁身上体现,天下就会倾向谁。能免除死亡的威胁,解除人们的困苦,消除人们的祸患,救助人们的危急,这就是恩德;恩德在谁身上体现,天下就会归附谁。能与天下人同乐而忧,同好同恶,就是道义,道义在谁身上体现,天下就归顺于谁。只要是人都乐于生存而厌恶死亡,都喜爱仁德、追求利益,能够让天下人都获得利益,就是王道;王道在谁身上体现,天下就归心于谁。"

文王再次拜谢说:"您说得太好了!我怎么能不尽力顺承上天的旨意呢!"便载着太公,同车而回,并拜太公为国师。

盈虚第二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天下熙熙①,一盈一虚②,一治一乱,所以然者何也?其君贤不肖不等乎?其天时③变化自然乎?"

太公曰:"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祸福在君,不在天时。"

文王曰:"古之圣贤,可得闻乎?"

太公曰:"昔者帝尧之王天下,上世所谓贤君也。"

文王曰:"其治如何?"

太公曰:"帝尧王天下之时,金银珠玉不饰,锦绣文绮不衣,奇怪珍异不视,玩好之器不宝,淫佚之乐不听,宫垣屋宇不垩④,甍桷椽楹不斫⑤,茅茨偏庭不剪⑥。鹿裘御寒,布衣掩形⑦,粝粱之饭,藜藿之羹⑧。不以役作之故,害民耕织之时,削心约志,从事乎无为⑨。吏,忠正奉法者尊其位;廉洁爱人者厚其禄。民,有孝慈者爱敬之,尽力农桑者慰勉之。旌别淑慝,表其门闾⑩。平心正节,以法度禁邪伪。所憎者,有功必赏,所爱者,有罪必罚。存养天下鳏寡孤独,赈赡祸亡之家。其自奉也甚薄,其赋役也甚寡,故万民富乐而无饥寒之色。百姓戴其君如日月,亲其君如父母。"文王曰:"大哉,贤德之君也。"

【注释】

①熙熙:纷杂的样子。

②一盈一虚:此以盈虚喻盛衰交替的现象。

③天时:自然运行的时序。

④垩:白土,此处用作动词,以白土刷墙。

⑤甍桷椽楹不斫:甍,屋脊;桷、椽,放在梁上支架屋面和瓦片的木条,圆的叫椽,方的叫桷。楹,厅堂的前柱。斫,削。

⑥茅茨遍庭不剪:茅茨,茅草屋顶。

⑦布衣,指葛衣。上古中原地区无棉,只有葛、麻。

⑧藜粱之饭,藜藿之羹:藜梁,粗粟。藜藿,豆叶。指粗劣之饭菜。

⑨无为:儒家的德治思想,与道家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之治"不同。

⑩旌别淑德,表其门闾:旌别,识别。淑德,美德。《武经七书汇解》"淑德"作"淑慝",义遂有异。《书·毕命》:"旌别淑慝,表其宅里。"门闾,即宅里。闾,里门。

鳏寡孤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天下纷纭杂乱,有时兴盛,有时衰弱,有时安定,有时混乱。之所以这样,是什么原因呢?是由于君王的贤与不贤呢?还是因为天时命运的变迁而本来就是这样呢?"

太公回答说:"君主不贤明,就会使国家危险、人民混乱;君主贤明,就会使国家安定、人民大治。是福还是祸全在于君主。不在于天命。"

文王说:"有关前代的贤君明主如何治理国家,您能不能说给我听听?"太公说:"从前尧帝统治天下时,人们都赞颂他是贤明君主。"

文王说:"尧帝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太公说:"尧帝治理天下时,不用珠宝金银做装饰,不穿华丽的衣服,不观赏不收藏供玩赏的珍稀物品,不听淫靡的音乐,不粉饰宫廷墙壁,不雕饰甍、桷、椽、楹,不修整庭院茅草,用鹿皮御寒,用葛布衣遮体,以粗粮为主食,用野菜做汤,不因为徭役而影响农民耕种。约束自己的行为,无为而治。官员中只要能公正、克己奉公就要升迁;廉洁爱民就增加俸禄。百姓中有孝敬老人尊敬兄长抚爱小辈的就爱护尊重他们,尽力务农从事蚕桑的就慰问勉励他们。区别善恶,表扬良善之家,倡导公正节俭,用法律禁止奸邪、虚假。即使自己讨厌的人,有功也要奖赏;对于自己喜好的人,有罪过也要惩罚。赡养鳏、寡、孤、独,救济受灾祸伤亡的家庭。尧帝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很少,赋税、徭役也很轻微,所以天下人民都富裕、安乐,没有受饥寒之苦的家庭,百姓极为爱戴他,如同敬仰日月一般;亲近他,如同亲近父母一样。"

文王说:"伟大啊!贤明仁德的君主。"

国务第三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愿闻为国之务,欲使主尊人安,为之奈何?"

太公曰:"爱民而已。"

文王曰:"爱民奈何?"太公曰:"利而勿害,成而勿败,生而勿杀,与而勿夺,乐而勿苦,喜而勿怒。"

文王曰:"敢请释其故。"

太公曰:"民不失务则利之。农不失时则成之。薄赋敛则与之。俭宫室台榭则乐之。吏清不苛扰则喜之。民失其务则害之。农失其时则败之。无罪而罚则杀之。重赋敛则夺之。多营宫室台榭①以疲民力则苦之。吏浊苛扰则怒之。故善为国者,驭民如父母之爱子。如兄之爱弟。见其饥寒则为之忧。见其劳苦则为之悲。赏罚如加诸身。赋敛如取于己。此爱民之道也。"

【注释】

宫室台榭:指当时的豪华建筑。孔疏引李巡曰:"台,积土为之,所以观望也;台上有屋谓之榭。"当时国君的宫室台榭都是役使民力筑成的。

【译文】

文王问太公说:"我想请教一下治国的根本道理,要想君主受人尊敬,百姓安居乐业,应该怎样做呢?"

太公说:"惟有爱民而已。"

文王说:"怎么做才算是爱民呢?"

太公说:"使百姓得到利益而不受到伤害,要成全他们而不要损害他们,使人民得以生存而不受到杀害,要多给予他们而不掠夺他们,要使人民安乐而无痛苦,要使人民欢喜而无怨恨。"

文王说:"请您解释一下其中的道理。"

太公说:"不让百姓失业,就是给了百姓的利益;农忙时不耽误,就是促进了农业生产;不惩罚无罪的人,就是保护了百姓的生存;轻收赋税,就是给了百姓的实惠;宫室台榭俭朴一些就能使百姓安居乐业,官员清廉不苛征暴敛百姓就欢喜。使百姓失去职业,就是损害了他们的利益;耽误了农忙季节,就是破坏了农业生产;无罪而受惩罚,就是滥杀无辜;强征暴敛,就是掠夺;大搞宫廷建筑,而使百姓疲劳,就是增添了百姓的困苦;官员贪污受贿,就会使百姓怨怒。因此善于治理国家的君主,在统治人民时,就像父母爱护自己的孩子,兄长爱护自己的弟妹一般。看到他们饥寒,就为他们忧虑;看到他们劳苦,就为他们悲怜;实施赏罚就如同赏罚自己,征收赋税就如同拿走自己的财物一样。这就是爱民之道。

大礼第四

【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君臣之礼如何?"

太公曰:"为上惟临,为下惟沉①。临而无远,沉而无隐。为上惟周,为下惟定。周,则天也。定,则地也。或天或地,大礼乃成。"

文王曰:"主位如何?"

太公曰:"安徐而静,柔节先定②。善与而不争。虚心平志③,待物以正。"

文王曰:"主听如何?"

太公曰:"勿妄而许,勿逆而拒④。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止,不可极也。深渊度之,不可测也。神明之德,正静其极⑤。"

文王曰:"主明如何?"

太公曰:"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以天下之耳听,则无不闻也。以天下之心虑,则无不知也。辐辏并进,则明不蔽矣⑥。"

【注释】

①沉:指低伏于下。

②安徐而静,柔节先定:尹知章注二句云:"人君居位,当安徐而又静默。以和柔为节,先能定己,然后可定人。"意为君主只有安静怀柔而不多言,才能克制自己,然后才治人。

③虚心平志:尹注:"虚其心,平其意,以待臣之谏说。须,亦待也。"

④勿妄而许,勿逆而拒:尹注:"听言之术必须审察,不可望风,则有所距,有所许也。"

⑤极:准则。

⑥辐凑并进,则明不蔽矣:尹注:"言圣人不自用其聪明思虑而任之天下,故明者为之视,聪者为之听,智者为之谋,辐凑并进,不亦宜乎。故曰明不可塞。"辐凑,车辐集中于轴心,喻人材聚集于一处。

【译文】

文王询问太公说:"君与臣之间的礼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说:"作为君王最重要的是能体察下情,作为臣子最重要的是谦恭顺从。君王能体察下情,就不会疏远臣民;臣不能谦恭顺从,就不会心怀隐情。作为君王重要的是广施恩德,作为臣子最要紧的是能安分守职。广施恩德就要像上天笼罩万物一般,安分职守就要像大地一样稳重踏实。君为天,臣为地,君臣之间的关系就这样构成了。

文王说:"君王应该怎样执政呢?"

太公说:"君王应该安详稳重而心气平静,要宽柔有加而胸有成竹,要善于听取臣子的建议而不固执己见,谦虚谨慎而正直,处事公正而不存私心。"

文王说:"君王应该如何听从他人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