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中华古代兵法精典
2872300000013

第13章 三略(3)

圣人体察上天之道,贤者效法地下之理,智者学习古代之史。所以《三略》是为衰世而作的。《上略》设立礼赏,识别奸雄,显示成败;《中略》区别德行,研究权变;《下略》陈述道德,考察安危,说明残害贤人的罪过。所以君主精通《上略》,就能任用贤人,就可打败敌人;精通《中略》,就能驾驭将帅,统领士众;通《下略》,就能明白盛衰的根源,深究治国的常理。臣下精通《中略》,就能保全功业和自身。高飞的鸟死了,良弓就要收藏起来;敌国灭亡了,谋臣就要灭掉。所谓灭掉,并不是消灭他们的身体,而是说剥夺他们的威势,废除他们的权力:在朝廷上封赏他们,给他们臣子中最高的爵位,来表彰他们的功劳;给予中原最好的国土,使他们的家富足;赏赐美女珍玩,愉悦他们的心。士众一经编为军队就不能仓促解散,兵权一经授予就不能很快改变。将帅结束战争率军回朝,是君主走向存或亡的阶梯。所以用爵位来削弱他们的实力,用国土来剥夺他们的兵权,这就是所谓霸者的策略。所以霸者行为,它的理论是很复杂的。保存社稷收罗英雄,这是《中略》的威力所在,所以历代君主都把它当作治国秘要。下略

【原文】

夫能扶天下之危者,则据天下之安。能除天下之忧者,则享天下之乐。能救天下之祸者,则获天下之福。故泽及于民,则贤人归之。泽及昆虫①,则圣人归之。贤人所归,则其国强。圣人归之,则六合同②。求贤以德,致圣以道。贤去,则国微;圣去,则国乖。微者危之阶,乖者亡之征。

贤人之政,降人以体。圣人之政,降人以心。体降可以图始,心降可以保终。降体以礼,降心以乐。所谓乐者,非金石丝竹也,谓人乐其家,谓人乐其族,谓人乐其业,谓人乐其都邑,谓人乐其政令,谓人乐其道德。如此君人者,乃作乐以节之,使不失其和。故有德之君,以乐乐人。无德之君,以乐乐身。乐人者,久而长。乐身者,不久而亡。

释近谋远者,劳而无功。释远谋近者,逸而有终。逸政多忠臣,劳政多怨民。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能有其存者安,贪之有者残。残灭之政累世受患。造作③过制,虽成必败。

舍己而教人者逆,正己而教人者顺。逆者乱之招,顺者治之安。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道者人之所蹈,德者人之所得,仁者人之所亲,义者人之所宜,礼者人之所体,不可无一焉。故夙兴夜寐,礼之制也;讨贼报仇,义之决也;恻隐之心,仁之发也;德己德人,德之路也;使人均平,不失其所,道之化也。

出君下臣,名曰命;施于竹帛,名曰令;奉而行之,名曰政。夫命失则令不行,令不行则政不正,政不正则道不通,道不通则邪臣胜,邪臣胜则主威伤。

千里迎贤,其路远。致不肖,其路近。是以明君舍近而取远,故能全功尚人,而下尽力。

废一善,则众善衰。赏一恶,则众恶归。菩者得其祐,恶者受其诛,则国安而众善至。

众疑,无定国;众惑,无治民。疑定惑还,国乃可安。一令逆,则百令失,一恶施则百恶结。故善施于善民,恶加于凶民,则令行而无怨。使怨制怨,是谓逆天。使仇制仇,其祸不救。治民使平,制平以清,则民得其所,而天下宁。

犯上自尊,贪鄙者富,虽有圣王,不能致其治。犯上者诛,贪鄙者拘,则化行而众恶消。

清白之士,不可以爵禄得。节义之士,不可以威刑胁。故明君求贤,必观其所以而致焉。致清白之士,修其礼。致节义之士,修其道。而后士可致,而名可保。

夫圣人君子,明胜衰之源,通成败之端,审治乱之机,知去就之节。虽穷不处亡国之位,虽贫不食乱邦之禄。潜名抱道者,时至而动,则极人臣之位。德合于己,则建殊绝之功。故其道高而名扬于后世。

圣王之用兵,非乐之也,将以诛暴讨乱也。夫以义诛不义,若决江河而溉爝火④,临不测而挤欲堕,其克必矣。所以优游恬淡而不进者,重伤人物也。夫兵者,不祥之器,天道恶之;不得已而用之,是天道也。夫人之在道,若鱼之在水,得水而生,失水而死。故君子者常畏惧而不敢失道。豪杰⑤秉职,国威乃弱。杀生在豪杰,国势乃竭。豪杰低首,国乃可久。杀生在君,国乃可安。四民用虚,国乃无储。四民用足,国乃安乐。

贤臣内,则邪臣外。邪臣内,则贤臣毙。内外失宜,祸乱传世。

大臣疑主⑥,众奸集聚。臣当居尊,上下乃昏。居当臣处,上下失序。

伤贤者,殃及三世。蔽⑦贤者,身受其害。嫉贤者,其名不全。进贤者,福流子孙。故君子急于进贤,而美名彰焉。

利一害百,民去城郭。利一害万,国乃思散。去一利百,人乃慕泽。去一利万,政乃不乱。

【注释】

①昆虫:虫类的统称,这里可理解为世间万物。

②六合:天地四方曰六合。

③造作过制:造作,指建造宫室园囿之类。过制:超过标准。

④爝火:火把。

⑤豪杰:汉代使用这个词有时带有贬义。

⑥疑:通"拟",比拟。

【译文】

能够挽救天下危亡的,就能保有天下的安宁;能够解除天下的忧患的,就能享受天下的欢乐;能够拯救天下灾祸的,就能获得天下的幸福。所以恩泽施诸民众,贤人就归附他,恩泽施诸万物,圣人就归附他。贤人归附的地方,国家就会富强;圣人归附的地方,天下就会统一。求贤人要用德,求圣人要用道。贤人离去,国家就衰弱。圣人离去,国家就不和。衰弱是危险的阶梯,不和是灭亡的征兆。

贤人的统治,使人在行动上服从;圣人的统治,使人心悦诚服。行动服从可以共谋创业,心悦诚服可以善始善终。使人行动服从用礼,使人心悦诚服用乐。所谓乐,并不只是钟般缶琴箫这些乐器,是指人人喜爱自己的家庭,指人人喜爱自己的宗族,指人人喜爱自己的职业,指人人喜爱自己的国家,指人人喜爱国家的政令,指人人喜爱社会的道德。像这样,统治民众者就制作音乐来加以调节,使人们不失和谐。所以有德的君主,就会用音乐来使众人快乐;无德的君主只用音乐来使自己快乐。使众人快乐的,才能长治久安;只让自己快乐的,不久就要灭亡。

舍弃近的图谋远的,劳苦却无功绩;放弃远的图谋近的,安逸而有成果。使民众休养生息的治国之策忠臣就多,使民众辛劳的治国之策怨民就多。所以说致力于扩张领土的就会败亡,致力于推广恩德的强盛;能保持自己所有的就平安,贪图别人所有的就毁灭。残暴酷虐的治国之策,好几代都要受祸害;大兴土木超过限度,即使建成了也必将被毁坏。

不先端正自己而去教育别人,是不合常理的;先端正自己然后去教育别人,才顺应常理。违反常理会招致祸乱,顺应常理是大治的关键。

道、德、仁、义、礼,这五者是一个整体:道,是人应履行的规律;德,是人应有的修养;仁,是人相互间的友爱;义,是人应当做的;礼,是人遵循的规矩,不能缺少一个。所以早起晚睡,一天的行动要受礼的约束;讨贼报仇,要由义来作决断;怜悯之心,是仁的发端;修己以正人,是提高仁德的途径;使人平等,各得其所,是道的教化。

由君主之口下达于臣子的叫做命,把命写在书面上叫做令,奉行命令叫做政。命错了,令就不能施行;令不能施行,那么政务就不正;政务不正,治国之道就行不通;治国之道行不通,奸邪的臣子就会得逞作乱;奸臣得逞,君主的威信就会受到损害。

千里迎请贤人,这路是遥远的;可招不才之徒,这路却是近便的。所以英明的君王舍近而取远,故而能保全功业崇尚贤人,而臣下也就尽心竭力了。

贬黜一个好人,众多好人就会失意而离开;奖赏一个坏人,众多坏人就会拥来。好人得到福佑,坏人受到惩罚,国家就会安宁而众多好人都会到来。

众人疑虑就没有安定的国家,众人困惑就没有守法的百姓。疑虑澄清困惑消除,国家才能安定。

一项法令违背民意,就会使许多法令失去效用;一件坏事得以施行,就会结下许多恶果。所以对顺民施行仁政,对恶人加以惩处,法令就能推行而民众没有怨言。用民众怨恨的法令去治理有怨恨的民众,这叫背逆天意;用民众仇恨的法令去治理心怀仇恨的民众,那祸患将不可挽救。治理民众要使他们平服,达到平服要靠政治清明,这样民众才能各得其所而天下安宁。

冒犯尊长或上级的人当上高官,贪婪卑鄙的人拥有财富,即使有圣明的君主,也不能达到有效的治理。冒犯尊长或上级的人受诛杀,贪婪卑鄙的人受拘禁,教化才能施行而各种邪恶才能消除。

清廉纯洁的人士,不能用爵位和俸禄收买到;有节操有正义的人士,不能用权势和刑罚胁迫。所以圣明的君主求贤,一定要观察他的特点去招请。招请清廉纯洁的人士,要靠建立礼节;招请有节操有正义的人士,要靠建立道义。然后贤士才可以请到,君主的圣名也可以保住了。

圣人君子明白盛衰的根源,通晓成败的缘由,洞察治乱的关键,知晓去留的节度,即使穷困也不当将亡之国的官,即使贫寒也不拿乱邦的俸禄。隐名埋姓胸怀大道的人,时机到来而行动,就能做最高的官;遇到与自己道德相同的君主,就能建立卓绝的功勋。所以他们道行高远而名扬后世。

圣明的君主使用兵力,并不是乐于战争,而是用以讨伐暴乱。以正义讨伐不义,好像决开江河去浇灭火把,面临深渊去挤掉一个摇摇欲坠的人,它的胜利是必然的。所以悠闲自得、安静淡泊而不进兵,是看重人员和物力的损伤。战争是不吉祥的东西,为天道所厌恶;不得已而用之,这才是天道。人在天道之中,像鱼在水中一样,得到了水便生,失去了水便死。所以君子常心存畏慎不敢违背天道。

豪强把持了官职,国家的威严就会削弱;生杀大权操持在豪强手中,国家的权势就会衰竭。豪强低头听命,国家才可长治久安;生杀大权掌握在国君手中,国家才可安定。士农工商用度贫乏,国家就没有储备;士农工商用度富足,国家才能安乐。

亲近贤臣,奸臣就被疏远;亲近奸臣,贤臣就会被害死。亲疏失当,祸乱将波及到后世。

大臣能与君主相比拟,众奸就会聚集。臣下处于君主一样尊贵的位置,上下就混乱了;君主处于臣子的地位,上下就失去应有的秩序了。

伤害贤人的,祸害延及三世;埋没贤人的,自身就要受害;嫉妒贤人的,名誉不能保全;荐引贤人的,福泽惠及子孙。所以君子急于荐引贤人而美名显扬。

有利于一人而为害百人,民众就会离开都城;有利于一人而为害万人,一国之人就都想溃散。除去一人而有利于百人,人们就会思慕恩泽;除去一人而有利于万人,国政就不会混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