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药师法门(下册)
28710500000062

第62章 第十三讲(8)

我们有禅的智慧,就不但能够有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且更能够有内在的指引,让我们的心不迷路,不迷失方向,以此能够超越业力的罗网,而治愈各种业障病。

更加著名的公案,我们都熟知的了,是中国禅宗三祖僧璨禅师得法开悟以后麻风病顿愈。大家不要认为这个开悟是很漫长、很遥远、很神秘、很遥不可及的事情,不是,根器机缘契合,一刹那之中就开悟了,一刹那之中凡夫的身心状态就彻底转换为圣者的明觉状态,进入到圣者大智慧的明觉系统之中。

三祖僧璨禅师是一个秀才,在世间一生的遭遇也是很坎坷,他到四十岁的时候才有因缘拜见到二祖慧可禅师,他礼拜慧可禅师以后就跟师父说:“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意思是说,弟子这一生的遭遇很坎坷,而且很不幸,我有麻风病(这个麻风病是没办法治好的,是不是?而且要把麻风病人给封闭起来,免得他传播),人家看到我都躲得远远的,我一定过去造了很多恶业,所以请大和尚为我忏罪。

慧可禅师一句话就让他开悟了,而且就把他病治好了,这是很神奇的,慧可禅师怎么说呢?

禅师说:“将罪来,与汝忏。”六个字,就是把你的罪拿过来,我替你忏罪。

居士哑口无言,沉默半天,想了半天实在想不出来,说:“罪过是没有办法找到的呀。”

慧可禅师就马上启发他:“与汝忏罪毕”。我已经把你的罪忏清净了,你应该按照佛法出家为僧了。

居士就说:“不知道什么是佛法。”

慧可禅师就说:“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无二,僧宝无二。”

这位居士马上就悟入了,深有所悟就说:“直到今天我才真正地明了罪性不在外、不在内、不在中间,就如同心就是佛,心就是法一样,罪性本空。”当下麻风病顿愈,当下也就开悟了。

这是简要地说禅与身体健康。

三、禅与心理健康

有禅的大智慧,就能够心灵健康无烦恼,保持良好的心态,拥有四种快乐。也就是助人为乐、知足常乐、逆境之中自得其乐、修行上禅悦法乐。在物质上面我们要知足常乐,做人知足,做事知不足,学习不知足。

佛文化认为,人的心灵成长分为三个时期:任性期、率性期和见性期。

第一个时期,是任性期的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只顾自己的需要,不顾他人的感受,情绪容易波动,生活和工作都很混乱,家庭和事业都一团糟,是没有什么本事,但是脾气很大的失败的人。

任性期的人又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不辨是非型的任性期,好像小孩一样。第二种是能够分辨是非,但是自制能力很弱的任性期。第三种就是明知故犯的任性期。这种人私欲膨胀,故意去钻法律的空子,闯生命的红灯。一个人其实不管他年龄多大,如果他心理不成熟,完全以自我为中心都是处在任性期。

第二个时期是率性期。正如《四书》里面的《中庸》所说的:“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率性期的人能够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如何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如何做老师,如何做学生,如何做领导,如何做下属等等,自己的社会角色能够恰如其分地把握好,能够兼顾自他的感受,心态很稳健,能够在各个领域有所建树和造诣,但是心中还有烦恼,是有本事也有烦恼的人。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更上一层楼就是要能够进入到第三个时期——见性期。明心见性,见性成佛,做一个本事很大没有烦恼的人。

真正开悟的人是什么状态呢?不见一物,名为见道。色受想行识,当体即空。任何时候都是无所住。《信心铭》据说是三祖僧璨禅师说的,但是也有考证说是后世的人假托三祖作的,但是不管怎么样,他里面所讲的方法都是很实用的。

《信心铭》上说:“欲取一乘,勿恶六尘。六尘不恶,还同正觉。”不要厌恶和排斥外在的世界,事实上就在这个中间能够当相即道,能够开悟。我们内心之中点灯,外在的一切都能够让我们开示悟入。我们看到这个花也能开悟,我们听到某一种声音也能开悟,所以说“六尘不恶,还同正觉。”

其实万事万物都没有过失,金钱不是问题,问题是你贪著金钱的心;感情也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执著感情的心。所以万法都没有过失,过失其实是在我们这颗颠倒迷乱的心,逢缘对境的时候妄执假相为实有,而起种种的贪瞋痴的念头。禅的智慧就是开示我们要从自己所有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练习不被它们困住,而不是试着去排除它们,只要不被念头困住就好了。这样是不是很简单呢?

我们生而为人,遇到外来的刺激,内心一定有反应,一定会有情绪生起,念头生起的时候怎么办呢?一种方法是放纵它,这样当然是彻头彻尾的凡夫了。还一种有修养的人会压抑它,我很生气,但是我有修养,所以我要压住。这也没有用,一颗刺刺在手里面,你压住它,当时不痛了,但是刺得更深了,所以这都不是方法。第三种是转移它,也不对,我太烦恼了,干脆不想了,我去上网,我去喝酒吧,这都没有用。

那应该怎么样?事实上我们有禅的智慧,只是要不被自己的念头困住,不用排除它,练习从所有的念头之中解脱出来,这样当下就是禅的智慧。不要认为说这个禅好像很神秘,讲了半天不晓得是什么,其实很简单,当下即是。

因此《信心铭》上说:“智者无为,愚人自缚。”愚人往往作茧自缚。“法无异法,妄自爱著。将心用心,岂非大错?迷生寂乱,悟无好恶。”迷的时候你有种种的分别:认为这是成就相、解脱相,这是涅槃,那是生死,那是烦恼相,迷生寂乱。

悟无好恶,开悟的时候其实是什么?万法平等,绝对的平等,没有好恶。“梦幻空华,何劳把捉。得失是非,一时放却。”《信心铭》很短,但是非常精辟,我们不断地能够通过它去领悟禅的智慧。

六祖惠能大师也说:“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有取舍就有轮回,所以外境本身并无过错,因为执著才成为障碍。“不取不舍”不是说外在的行为上没有,而是指心上没有取舍分别。

可见,领悟禅的智慧真的能够为我们的心情打开一扇欢喜的门窗。所以有位哲人说:“宗教的主要目的,不是让人进入天堂,而是让天堂进入人们的心里。”让天堂进入我们的心中,那是什么?我们的心很欢喜、很快乐、很自由、很自在,这样一种快乐无忧的状态就是天堂。

那么禅的智慧如何帮助我们缓解心理压力呢?

其实我们只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就没有压力了,就能够化解所有的心理压力,哪一些关系呢?人与自心的关系、人与家庭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一切都可以归纳到这个四类的关系之中来。

如何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呢?

佛说,当一个人开始懂得过心灵的生活,这个人离道很近了;当一个人还是贪著于物质生活沉醉于其中的时候呢?这个人离道尚远。所以我们要从纷扰的世界之中转过身来觉照自己的心。我们看觉悟两个字:觉就是学习的学,下面是看见的见;悟就是竖心边和吾,我的心,学习看见我的心就是觉悟。

《大日经》上说:唐密的一切理论基础就是如实知自心。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成为内心的量子物理学家,把自己内心这颗包容宇宙实相的、无限的心打开来,这样就是开悟。所以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就是要能够时时保持觉照、醒悟,并且任何时候要用一种觉醒的观点我们就能够真正醒悟。

不是生活的苦难使我们不快乐,不是生活的压力使我们不快乐,不是配偶使我们不快乐,不是老板使我们不快乐,不是儿女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自己的成见、恐惧和对生活的贪瞋习性反应使我们不快乐。

我们总是落入到那些惯性运动之中,总是落入到我们所习惯的那种固有的、狭窄的、有局限的思维模式之中,所以就产生障碍了,所以就不快乐了,就生烦恼了。因此并不是外在的东西使我们不快乐,而是我们的凡夫心,我们的成见使我们不快乐。所以不用求真,唯须息见。

而快乐一生的三步法就很简单:第一个就是接受现实。第二个就是观照自身。第三个就是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心怀慈悲。

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那怎么做呀?比方说人家骂我,我心里面有怒气,那我怎么作出与以往不同的反应呢?比方说这种食物很好吃,我生起贪念了,那怎么作出不同的反应呢?怎样来心怀慈悲呢?实践的方法就是四个字,我们有一些同修可能知道茶道,茶道里千家是日本最有影响力的茶道流派之一,他们的茶道其实就四个字:和、敬、清、寂。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用和、敬、清、寂来作为我们实践禅的智慧的方法。“和”是什么呢?和就是柔和的心、柔软的心,平常心,对一切都有一种平等的观点,保持平等心,保持平常心,平常心是道,不要起分别,不要说这个最重要,那个不重要;这个高,那个低。

我们使烦恼通过实践变成智慧的第一个方法就是和,就是对烦恼我们要有一个好的观察,再加上一个全新的见解,在我们内心之中点灯,那它就转变成一个全新的智慧,智慧就生起来了,这是和。

“敬”是心存敬意。几乎所有的文明都会说我们要心存敬畏,心存敬意,一切法平等,一切众生平等。烦恼现起就叫业障现前,我们能够超越,这个业障就变为境界,不能超越,境界就变为业障。所以事实上来说,任何境界现起来,我们都要有平等心,都要心存敬意。

我们知道禅门有公案说禅师们互相来斗机锋,一个说:“我将来要做一头牛。”

另一个说:“那我要做牛粪。”

还有一个说:“我要做牛粪里面的那条蛆。”

那其实是什么?也就是说禅师的心中是平等的,他没有认为牛粪就很污浊,而黄金就很高贵,“变大地为黄金,搅长河为酥酪。”因为禅师是绝对平等的状态之下心存敬意。

“清”是清净心,如实看见自己的心。

“寂”是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随时随地保持心的平静,用觉醒的态度来面对这个世界,在这个相对的世界之中保持绝对的欢喜心,慈悲喜舍四无量心。喜无量心就是如此,世界虽然有种种的不平等,在这个极不平等之中保持我们心的绝对平等,在极不自由之中成就我们心的绝对的自由。

为什么?因为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这样能够止息外在的企图和追寻,所以和、敬、清、寂其实就是佛法里所谓的四智菩提。

“和”是妙观察智,我们用一种全新的观点来看待烦恼,烦恼当下就转为智慧,这是妙观察智;“敬”是平等性智;“清”就是成所作智;“寂”是大圆镜智。四智菩提就在其中了。

这是处理好人与自心的关系,懂得用和、敬、清、寂,任何时候我们心中都不会生烦恼心。

如何处理好人与家庭的关系呢?

当然首先我们要平衡,不单单是要关注事业,还要更多地关爱家庭,因为没有家庭的港湾给我们提供心灵的补给和营养的输送,那我们的事业也会遭遇危机。

不过凡夫众生是时时分别执著,网络上面有个笑话说:谈恋爱是艺术,结婚是技术,离婚是算术。你看,夫妻俩越处越糟了,斤斤计较了,怎么这样子啊?这都是凡夫心的分别执著,所以这个世间的离婚率才这么高。世间人不为物质苦,就为情感苦,原因都是因为凡夫心的分别执著,因此我们面对家庭的时候要能够时时付出关爱和真溅。

不要认为我结婚之前我们沟通好了,以后就一劳永逸,不需要再去付出时间和精力去维系好两个人的关系。这是错误的观点,很多丈夫有这么一个错误观点。那么女众呢?妻子也有一个错误的观点,她就认为既然是老夫老妻了,我的需要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了。她就不表达,然而对方根本就不知道,这个裂痕就越来越深。其实这都是因为不能活在当下,一直活在成见之中。

佛陀在《玉耶女经》之中说:上等的夫妻关系是能够互相欣赏、互相尊重;中等的夫妻关系不能互相欣赏,但是能够互相理解,知道在那种心智模式下他一定会这么想,所以我能够理解他的行为;再次一等的夫妻关系就是连理解都很困难。觉得夫妻之间相处久了,相互的缺点都是纤毫毕现,都知道了,所以有时候觉得这个人做事真是不可理喻。很奇怪,不能理解了,但是怎么样?因为有一个情感基础还能够互相包容。

因此,如果不能够互相欣赏,就起码要能够互相包容。还有就是不能互相欣赏,就要能够理解。不能互相理解起码要能做到互相包容,如果连包容也做不到的话,那事实上来说,越是亲密的关系越是容易给我们造成非常深的伤害,因为人是执著的。

所以我们要能够运用禅的智慧,打破成见,少用记忆力,多用想象力;少用批评,多用鼓励。互相欣赏、互相理解和包容去看待自己的配偶和子女,不要被自己的成见所局限,要尝试着用全新的观点去认识他们,家庭就能够和谐幸福。

如何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呢?

处理好人与社会关系的关键就是要有诚信和承担社会责任。我们人立足于社会之中,无非就是做人与做事,事实上都有做人的三项法则。社会上无论你在任何部门、单位,任何机构之中、任何团体之中,你要与大众和谐相处,一定要注意这三个法则。

第一个法则是使人接受你。如果他不接受你,你再有才华也白搭了。第二法则是要让人喜欢你、欣赏你。第三个法则就是要使人离不开你。

这是做人的三项法则——使人接受你、欢喜你、离不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