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影响青少年一生的中华典故——处世故事
28709800000009

第9章 天翻地覆(2)

中军大将先轸看见楚国人过来,准备立即迎战。狐偃说:“当初主公在楚王面前说过,要是两国发生战争,晋国愿意退避三舍。咱们可不能失信!”将士们都反对,说:“这怎么行?晋国的国君怎么能在楚国的臣下面前退避呢?”狐偃力排众议,说:“咱们不能忘了当初楚王对咱们的善意。退避三舍是向楚王表示尊重,哪儿是向成得臣退避呢?而且,如果咱们退兵,他们也跟着退兵,就容易讲和了。那不是很好吗?如果咱们退兵,他们还是穷追不舍,那就是他们理屈了,咱们有理,他们没理,咱们的将士个个理直气壮,他们的将士若还自以为是,两国打起来,对咱们就有利。”大家这才默不作声了。晋文公吩咐军队向后撤退,一直退了九十里,到了城濮(卫地,在山东省濮阳县南),才停下来。这时候,秦国、齐国、宋国的兵马也陆续赶来支援。

楚国人一瞧见晋国人往后撤退,非常高兴,大将斗勃对成得臣说:“晋国的国君竟躲着楚国的大臣,咱们真是太风光了。大王早就让咱们回去,咱们也不能太固执。既然已经讨回面子,就顺水推舟回去吧!”成得臣说:“现在回去已经迟了,倒不如打个胜仗,还可以将功赎罪。咱们追上去吧!”于是楚国人就追到了城濮。双方的军队都在那边驻扎下来,战云密布,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爆发战火。

晋文公向来知道成得臣的骁勇善战,将士们也都知道楚国人从来没有打过败仗。再说晋国的兵马退了九十里,楚国人步步紧追,大家心里多少有点担心,晋文公尤其提心吊胆,万一打了败仗,别说不能做霸主,从此以后,中原诸侯也只能听命于“南蛮子”的了。过去齐桓公和管仲还不敢贸然跟他们开战哪!他愈想愈心虚。到了晚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好不容易想睡着,就做了个噩梦,吓得浑身是汗醒来。

第二天,晋文公对狐偃说:“我有点害怕。昨晚做了个梦:我好像还在楚国,跟楚王摔跤。我摔不过他,被他摔倒了。他趴在我身上,直捶我脑袋,还吸食我的脑浆。现在我的头还在隐隐作痛哪!”狐偃很有口才,一直给晋文公打气,说:“大喜!大喜!咱们一定打胜仗!”晋文公说:“这话怎么讲?”狐偃说:“主公仰面朝天,分明是得到了老天爷的帮助;楚王向您一趴,不正是向您请罪吗?”晋文公听了狐偃的一番话,头也不疼了,胆量也大了,鼓动将士们准备跟楚国人对打。

双方一交锋,先轸故意露出败象。成得臣骄傲自大,向来看不起晋国人,一看他们逃跑,就不顾一切地猛追上去。先轸就这么把楚国人引到有埋伏的地方,切断他们的后路,杀得他们七零八落,四处窜逃。晋文公连忙叫先轸嘱咐将士们,只要把楚国人赶跑就行了,不许追杀,以免辜负了楚王从前的情义,留个后路,往后还可跟楚国修好。于是楚国的将军成得臣、斗勃、斗宜申、斗越椒带着那些败兵,沿着睢水跑,跑了一阵子,正准备坐下来休息,突然传来一阵鼓响,冲出一队晋国的人马。领头的那个将军正是楚国人闻之色变的大力士魏。魏自从疗伤复元以后,格外尽忠奋勇。他看见楚国的残兵败将,就把他们包围起来,打算一个一个地收拾他们。当他正准备动手的时候,忽然来了个急使,大声传报说:“千万别杀!主公有令:让楚国的将士回去,以报答楚王的情义!”魏只好叫士兵们让出一条路,吆喝着说:“哼!便宜了你们!”楚国人于是低垂着头,匆匆忙忙地跑掉了。

成得臣退到连谷城(楚国地名),才打发儿子成大心领着剩余的军队去见楚成王。楚成王怒气冲冲地数落着,说:“我一直叮咛你们别跟晋国人开战,你们就不听我的话!你爹亲自说过愿意接受军法处治,还有什么好说的?”成大心说:“我爹早知道有罪,当时就要自杀。是我告诉他,见了大王,再让大王处治吧!”楚成王说:“落败的将军,不能活着回来,这是楚国的规矩,不用再多说了!”成大心见楚王没有怜赦的意思,只好哭泣着回到连谷城。

有位大臣获知这消息,立刻去见楚成王,对他说:“子玉是个猛将,就是没有计谋。本就不该叫他独自带兵,让他自己拿主意;如果有个谋士从旁协助他,他一定能够打胜仗。这次虽然失败了,可是以后要打败晋国,还是得依靠他。大王还是免了他的死罪吧!”楚成王觉得这个大臣的话很有道理,就连忙打发人去传命令:“败将一概免死!”可是传令的人赶到连谷城时,成得臣已经自杀了。

晋国击败楚国的消息传到洛阳,周襄王既高兴,又担忧。高兴从此“南蛮子”楚国大概不敢再来侵犯中原了;又担忧晋国太强,不容易对付。不过,对如此强大的诸侯还是要依附的,于是,就派大臣王子虎去慰劳晋文公。晋文公就利用这个机会,跟王子虎约好时间、地点,准备召集诸侯,订立盟约。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带着宋、齐、鲁、郑、陈、蔡、邾、莒等国的诸侯到了践土(郑国地名,在河南省厂武县),召开大会。秦国远在西方,从来没跟中原诸侯会过盟。许国一直是唯楚国马首是瞻,也没来。卫成公还在襄牛,曹共公拘在五鹿,他们当然无法赴会。于是周襄王就叫王子虎跟其他的大臣去会见诸侯。晋文公献出楚国的俘虏一千名,兵车一百乘。王子虎替天子慰劳各路诸侯,叫他们尽力地扶助王室,彼此不要勾心斗角、打来打去。当场就正式称晋文公为盟主。列国诸侯在王子虎面前“歃血为盟。”

唾面自干

“唾面自干”表示逆来顺受,忍受侮辱,而不敢与别人计较。也形容人的气量大,不与别人计较。

此典出自《新唐书·娄师德传》:弟曰:“‘人有唾面,洁之乃已。’师德曰:‘未也。洁之,是违其怒,正使自干耳。’”

娄师德,字宗仁,唐代郑州原武人。唐高宗(李治)上元(公元674~676年)初年,娄师德任监察御史,适逢吐蕃侵扰边境,唐将刘审礼战死,娄师德奉命到洮河聚集败逃的士兵,并招募猛士讨伐吐蕃,立下战功,被提升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并负责军队营田的事务。武则天天授初年(公元690~692年),娄师德任左金吾将军,他率领士兵屯田,积贮粮食数百万,不仅军队吃用不愁,还省下了转运粮食的费用。武则天非常赞赏他,下诏表示慰劳。武则天对娄师德说:”军队在边境,必靠营田才能自给。可是您不要过于操劳了。”于是,又命他为河源、积石、怀远的军队和河州、兰州、鄯州、廓州的检校营田大使。

娄师德身长八尺,方口厚唇。为人厚道,有度量,如果有人触犯了他,他就表示谦让,不与别人发生争执,怒意不形于色。他曾经与李昭德一起行走,娄师德长得很胖,走不快,李昭德嫌他走得慢,生气地说:“都让你这个田舍郎把时间耽误了。”娄师德笑着说:“我不种田,还有谁种田呢?”他的弟弟被任为代州都督,去上任的时候,娄师德教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耐性。弟弟说;“假如有人把唾沫吐在我脸上,我把它擦掉就算了”娄师德说:“不对。您把唾沫擦掉,就是违背了别人的怒意,要让唾沫自行干掉”

唾手可得

“唾手可得”形容非常容易得到。

此典出自《新唐书·褚遂良传》:“但遣一二慎将,付锐兵十万,翔旝云輣,唾手可取。”

唐代初年,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北部是高丽,西南部是百济,东南部是新罗。唐高祖李渊曾和高丽国交换本国流亡人口,高丽送还中国流亡人将近一万,可见高丽对唐朝的态度是十分友好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特别是消灭突厥后,依仗着国力强大,企图侵占弱小的邻国。

贞观十四年(公元642年),高丽西部酋长泉(姓)盖苏文(名)杀掉了一百多名高丽大臣,并杀死国王高建武,立高藏为国王。泉盖苏文把持国政,用严刑立威望,高丽内部动乱不安。唐太宗觉得有机可乘,于贞观十六年(公元644年)决定亲自率兵前往。为此,大臣们都上书劝阻。有一个叫褚遂良的大臣建议说:“陛下不必亲征,派一两名猛将,带领十万兵马,便唾手可得。”唐太宗不听劝告,亲自率兵前往,结果遭到失败。

未能免俗

“未能免俗”表示按照世俗风习不得不做的应付。

此典出自《晋书·阮籍传》:“七月七日,北阮盛晒衣服,皆锦绮粲日。咸以竿挂大布犊鼻于庭,人或怪之,答曰:‘未能免俗,聊复尔耳!’”

晋朝人阮咸,是著名的文学家阮籍的侄儿。他们二人都是当时的名士,被人称为“大小阮”,是“竹林七贤”里的主要人物。

阮咸和他的叔父阮籍性情相似,不愿做官,鄙视礼教,看不起世俗的人情、民习,宁可自己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肯与普通人交往。阮咸善于弹琵琶,而且对音律很精通,有时一个人边弹、边唱、边饮酒,从来不顾及别人的议论。有一回他与阮家兄弟们一块喝酒,别人用杯盏盛酒,他却用大盆。酒宴间忽然跑过来一群猪,猪嘴巴伸向酒坛子。众人都急忙高喊着把猪赶跑,阮咸却奔过去,伸腿骑在猪背上,照样饮酒。堂兄堂弟们看到了这个情景,都笑他太不庄重,一点也不顾及自己的身份、地位,然而阮咸却毫不放在心上。有时他还和婢女共骑一匹马奔跑着玩,邻里、族人常常指责他不守礼法,说他行为不端。

阮咸与阮籍性情相投,两家住在道南,其他阮家人住在道北。道北的阮家人都非常富裕,吃穿很讲究,衣物很多;道南的阮咸和阮籍,比较贫困,衣服什物不多,对穿戴也不大在乎。每年的七月七日民间有晾晒衣服的习惯。这一天,道北的阮家都把箱子里的衣服、被子挂出来,晾晒在太阳下面。绫罗锦缎,五颜六色,都是些华丽昂贵的东西。可是道南的阮咸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晾晒的。他想出一个办法。七月七日这天,他用竹竿挑起一条粗布做的裤衩,高高地飘在门楣上。邻居们都来看热闹,好心的老年人劝他说:“别挂这东西呀,让人见了多难为情呀!”可阮咸却毫不在乎,笑嘻嘻地说:

“民间习俗嘛,我也不能免俗啊,略微表示一点意思吧!”

说完,他提起酒壶,又钻进竹林饮酒去了。

魏人钻火

这则寓言讽刺那些自己糊涂可笑,反而埋怨别人不讲道理的人。

此典出自《笑林》。

某甲晚上突然得了急病,命令看门的人为他钻木点火。那天夜里昏暗幽黑,看门的人一时找不到钻火工具,可主人又拼命地催促他。

看门人气愤地说:“您责怪人太没有道理了!今天夜里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您为什么不拿火把来给我照亮?我必须找到钻火工具,然后才能点起火来。”

孔文举听说了这件事,说道:“责怪人应该有他的道理才对呀!”

畏鬼致盗

这个故事说明:疑心生暗鬼。

此典出自《郁离子·麋虎篇》。

郁离子曰:“……谗不自来,因疑而来;间不自人,乘隙而入。由其明之先蔽也。”

有一个怕鬼的楚国人,他听到枯叶落地与蛇鼠爬行的声音,都认为是鬼来了的声音。小偷了解到这一点,便乘着夜晚潜伏在这个人家的墙边装鬼叫。那个楚人恐惧不已,连瞟一眼都不敢。小偷像这样弄了四五次,看到没有动静,便进入他的房间,偷光了他家收藏的财物。有人骗他说:“你的财物确实是被鬼拿去了。”他虽然有些疑惑,但心里却认为说得对。没多久,他的住宅中果然有了鬼。因此,即使财物从小偷的住处拿了出来也总认为是鬼偷了给他的,不相信是小偷的。

郁离子说:“谗言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先有疑心才会相信它;离间、挑拨也不会自己找上门来,总是因为有空子可钻才会发生作用。这都是由于聪明早已被蒙蔽住了的缘故。”

无所不至

“无所不至”表示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此典出自《论语·阳货》:“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

有一次,孔子给他的学生讲应该和什么样的人共事时说:“不要同品质低劣、庸俗鄙陋的人共事,因为这种人利欲熏心,贪得无厌,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为个人的得失绞尽脑汁。‘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意思是:当他没有得到职位的时候,担心自己得不到;得到了职位后,又怕失掉;如果他怕失掉,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想方设法来保住已得的职位。孔子说完之后,稍停了一下,然后告诫学生们:“像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一定不要与他们共事。”

望梅止渴

“望梅止渴”比喻人们用虚假的现象,满足实际的欲望。

此典出自《世说新语·假谲》:“魏武行役,失汲道,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三国时刘备被吕布抢走徐州,又攻占了小沛,逼得走投无路,只好跑到许昌去投靠曹操。有一天,曹操叫武将许褚请刘备到丞相府去,一见面便拉住他的手说:“我刚才看见后园里树梢上的梅子已经青熟,忽然想起了去年征伐张肃时行军的路上,由于没有水喝,将士们都口渴难忍,当时我想出了一个计策:举起马鞭子指着前面骗他们说:‘前面有个大梅林,树上的梅子又酸又甜,可以解渴。’将士听到这话,想起梅子的酸味,禁不住垂涎欲滴,于是再不感觉渴了,不久就走到了有水的地方。今天园里有这样好的青梅,实在应该赏玩一番,所以特地请你来园里喝酒。”

蜗角虚名

“蜗角虚名”比喻人们微不足道毫无作用的名声。

此典出自《庄子·则阳》:“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遂北旬五日,而后反。”

战国时,魏惠王与齐国田侯牟签订了盟约,后来田侯牟背叛了盟约,魏惠王勃然大怒,打算派人去刺杀田侯牟,以发泄心头的愤怒。公孙衍听说后对魏惠王说:“大王身为一国之君,却采取普通百姓的报复手段,我真替大王感到惭愧。不如给我二十万兵马,攻打齐国,活捉他的老百姓,抢走他们的牛羊,让田侯牟想起这件事就浑身冒汗。此后再攻占他的国家,捉住他,鞭打他,折断他的骨头。”

季子在一旁听了公孙衍的话,嘲笑他说:“修筑一道十丈高的城墙,已经筑了七丈,又把它毁坏,岂不是故意劳累百姓吗?魏国有七年不打仗了,这是一件好事,是大王立国之本。公孙衍无端挑动战争,大王不要听他的。”

魏国朝廷的这场争论,被一个叫惠子的人知道了,他弄不清到底哪一种观点才对,就请教一个叫戴晋人的读书人。戴晋人没有直接回答他,而是说:“蜗牛的左角有一个国家叫触氏,右角上有一个国家叫蛮氏。有一次两国为了争夺地盘而发生战争,双方大战了半个月,死亡好几万,尸横遍野。后来触氏国打胜,乘胜追击,占领了蛮氏国不少的地方。”

惠子听后,笑着说:“哎,你也太夸张了,世界上哪有这样的事!”载晋人解释说:“事情虽然有些夸张,但道理是完全相同的。蜗角两国所争夺的地盘,在一个真正完美的人看来,也不过针尖大。他们完全是为了虚名在进行战争!”

惠子佩服地说:“你的见解太高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