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型谋变
28704000000008

第8章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2)

(三)余姚五金

浙江余姚地处长三角南翼,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7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和第9位。而作为余姚市支柱产业之一的五金制品产业,则不断呈现出种类齐全、百花齐放的特点。

1 .创新网络构成

(1)余姚市的五金制品品种达到上千种,其中厨卫产品、工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和不锈钢制品、水暖器材、电动剃须刀、标准件及汽摩五金件、铝制品、五金模具等九大类制品都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厨卫产品、工量具、电动工具、水暖器材等四大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定份额,而且美誉不断。2001年获得“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授牌以来,余姚五金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至2007年,余姚的五金制品相关企业超过500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37亿元,是2001年的5倍。近年来,当地还形成了不少行业龙头企业,为余姚的产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到2007年底,余姚五金制品产业中厨卫及水暖器材、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及制品、五金件等4个产业集群的产值规模超5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51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8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42家。

(2)产业链。产业链完整是余姚五金企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自2001年“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授牌以来,余姚市的五金制品行业产品门类更加齐全,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产品品种繁多,形成了如帅康、长城精工、蓝达等众多在全国行业范围内都属领头羊的品牌企业,产品档次覆盖高、中、低三档,可以满足全国乃至全球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随着地方产业的不断完善提高,余姚五金制品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五金产业不断沿着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零配件到整机、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多元化优势产业链和规模化群体结构。如工量具行业中长城精工、蓝达实业等龙头企业每年都要从韩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技改,同时还与国内各专业科研院校长期搞新产品研发,不断更新产品层次,从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余姚现有电动工具及配件企业300余家、关联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主要产品有电钻、电刨、电锯、电锤、电磨、切割机、园林工具、木工工具等八大系列800余个品种,产量超过2000万台,产品85% 以上出口,销售约占全国同行的六分之一,配件产量约占全国配套件的50% 左右,是全国电动工具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余姚电动工具及配件产值60亿元,有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6家。

(3)科研院所。早在2005年,余姚专门应对RO HS指令的国家级电器检测实验室就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现场评审,成为浙江省首家国家级的民营RO HS指令检测机构,使得2006 年余姚家电产品顺利突破了欧盟RO HS指令贸易壁垒。围绕塑料、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和金属材料等产业,先后建立了中国家电检测中心余姚分中心、宁波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和宁波塑料研究院等七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6年的经营收入达700多万元。与此同时,舜宇集团、大丰实业等56家企业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宁波市级4家。为吸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获取更多的创新信息,不少企业还走出余姚,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和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委托第三方设计。2007年,全市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开发新产品76只,授权专利157件,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12项、宁波市级项目5项。

(4)政府支持创新政策。余姚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资金约占财政收入的4.5%,并相继制订实施了《商标品牌工程实施规划》、《名牌产品培育规划》和《专利工作规划》,加大对品牌、认证、专利工作的政策激励力度,切实强化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品牌经济。如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的企业奖励100万元;对新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名牌”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和宁波市知名商标(名牌)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和5万元,大大提高了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同时,该市对引进的具有副高、正高职称和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给予一次性13万~20万元的住房补助和创业风险补贴。设立2000万元的科技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对于解决科技创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

2 .创新绩效

近5年,全市电动工具行业投入技改资金3亿多元,研制出电钻、冲钻、电刨、切割机、园林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有18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50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有1种产品和4件商标分别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和宁波市知名商标。同时,余姚电动工具工程技术中心被德国莱茵公司确认为华东地区检测点。以“车王”、“兰山”、“亚特”、“阳明”、“五元”为代表的一批品牌电动工具纷纷走出国门,2008年,全市电动工具行业累计生产整机1000多万台,其中出口占85% 以上。

浙江舜宇集团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手机镜头模组占领了国内外主流市场,目前已与佳能、柯达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余姚市振东光电有限公司8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开发光纤温度传感系统,2008年销售额已达3522万元,新产品的利润率10倍于过去的零配件加工。

(四)鄞州汽车电子及零部件

1 .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作为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鄞州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累计拥有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能生产出1000多种汽配零部件,整车零部件配套率达到90% 以上,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俗地说,除了发动机外,鄞州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自行组装成一辆汽车。此外,中型客车、特种车辆的整车生产技术也已成熟。随着汽配产业的崛起,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或来鄞州区发展,或纷纷与鄞州区汽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汽车零部件企业日益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2009年年初宁波鄞州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成为鄞州区第三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上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也顺利落户鄞州区,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汽配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科研院所。截至2008年,鄞州区已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分中心3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9家,区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2家。全区还有110家企业研发载体被认定为鄞州区企业研发中心,总量达到268家。其中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级18家、区级7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市级2家、区级4家。预计到“十一五”末,基地将实现产值、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承担国家火炬计划10项,届时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成果转化基地。同时,该区还加强与“二院十三校”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安排1000万元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专项资金。2008年,先后组织举办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高校教授服务团进鄞州等活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前来鄞州进行科技合作,一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先后实施。据不完全统计,鄞州区2008年实现项目签约34项,达成合作意向150多项,企业项目开发总投入达到2.125亿元,其中项目技术交易费总额4666万元。

(3)行业协会。在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引导也是一大经验和特色。基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区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于2008年1月成立了宁波鄞州汽车部件协会,对进一步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政府创新政策。鄞州区提出了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为主要目标的“双高”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优化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双优”战略。在实施“双高”、“双优”战略过程中,鄞州区明确方向,分步进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创新主导战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鄞州区委、区政府每年把《关于推进工业、科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1号文件,明确政策的着力点,同时配套出台了《宁波市鄞州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宁波市鄞州区企业技术开发费界定暂行办法》、《关于宁波市鄞州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极大地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实现工作实绩与全年岗位目标考核相挂钩,组织开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十佳科技创新人才”等评比,全区科技创新的氛围十分浓厚。

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大幅度增长。2007—2009年,财政科技经费分别达到6750万元、11850万元、15340万元,分别环比增长75.6% 和29.4%,以此带动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08年,企业科技研发经费一举达到16.6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5%。

2 .创新绩效

近三年来,鄞州区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逆势增长。全区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09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4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8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19项、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科技兴贸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子商务及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订达34个。全区共获得各类授权专利3309件,其中发明专利167件,位列宁波市首位。

200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3806件,专利授权量1505 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02% 和34.2%。专利申请量首次位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专利授权量连续3年保持30% 以上速度增长,实现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活跃度的双跃升。其中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量344件,授权量7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6% 和37%。2009年一季度,全区共获授权专利447件,比2008年同期增长21.8%;其中实用新颖专利253件,同比增长55.2%,专利质量大幅提升。

3 .发展特色———注重科技投入与产学研合作

(1)政府在网络创新中地位突显。如在科技投入方面,鄞州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2008年,区财政预算科技经费达到1.185亿元,比上年预算净增75.6%。设立1600万元企业研发补助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术开发的年度补贴率也由上年的4.35% 增加到6.85%。设立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鄞州区还制定了“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补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该区还正确把握了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确定推进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又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2)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鄞州区注重加强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整合完善“网上技术市场”、“浙江科技信箱”等已建十大科技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储备资源,在新材料、计量仪表、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内探索新建1~2个服务性的中介机构,破解基地内企业共性难题。深化产学研战略,引进大院名校和科技人才。科技合作从为企业提供高校院所合作成果信息向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技术需求转变,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的科技合作新模式。加强重点实验室、重点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企业单一化向公共服务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此外,探索建立高校及科研院所常驻机制,争取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的“二院十三校”普遍建有工作平台,提高科技合作效率。

(五)宁海文具

1 .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宁海县是我国文具生产集中地区之一,并且是全国唯一一家获国家文具产业基地称号地区。全县有400余家文具企业,2008年产值达50多亿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宁海文具业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得力集团、彬彬文具、松鹤文具、派灵文具、爱文文具等,形成以民营小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型集群性组织结构。龙头企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得力集团年销售额达11亿元,彬彬文具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产业呈现良好的梯队发展态势,产值上亿元企业已发展到8家,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8家,规模企业数达到92家。

宁海文具中不少主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长尾票夹,年销售额达5 亿多元,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达85%;得力、彬彬、云峰生产的削笔器款式多达170多种,年产量2200万只,居全国首位;松鹤生产的固体胶水年产量达1.1亿支,年产修正液300吨,在国内市场名列前茅;另外,宁海县生产的文具柜、文件夹、卷笔刀、打孔机、订书机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也占有重要比重。

目前,宁海共有四家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得力集团、彬彬文具、云峰文具、松鹤文具;三件国家免检产品:得力生产的文件夹、订书机、削笔器三个系列;五家企业的产品荣获省名牌:得力、彬彬、云峰、兴伟、天虹;荣获省著名商标的有:彬彬、兴伟;荣获省知名商号的有:得力、彬彬;荣获市名牌或市知名商标的有:松鹤、爱文、天虹、兴达、伟书。

(2)产业链。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文具业已经在宁海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了运输、产品设计开发、包装、咨询等一大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服务的配套企业的兴起。宁海文具企业群是典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集群,文具企业全部属于民营企业,具有决策快、产品开发快等显著特点,在海内外市场上充分显示出经营灵活的优势;文具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在市场信息、产品开发、职工技术、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实现了共享与互动。如彬彬的削笔器、胶带座、打孔机、笔等产品由专业的生产厂家提供,为其做配套生产;得力文具的文件柜、削笔器,各种样式的胶带、笔、尺、文具盒、文件夹等产品有专门的生产车间生产或专业的生产厂为其配套。

(3)科研院所。截至2009年年末,全县共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30家、县级49家。国家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6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

(4)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宁海县将与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紧密合作,不断提高“中国文具产业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国文具网,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到2014年,宁海县将建成六大中心、一个基地,即文具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销售中心、制造中心、科研中心等六个中心和浙江省文具商标品牌基地,共同把宁海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具产业基地。

2 .创新绩效

创新引擎的拉动是宁海工业经济高效增长的重要原因。宁海县文具产业从原来的仿制生产、贴牌加工向自主设计、自主创意方向发展,并已形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区域化,尤其是品牌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十大文具品牌”4件、中国出口名牌1件、免检产品3件、中国最畅销文具品牌1件。2008年,新获实用新型专利26件、外观设计专利94件。2009年,宁海全年专利授权数达到1168件,同比增长89.9%。双林汽车部件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动坐椅驱动器(HDM),是全球第二家能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而其成本却不到德国同行的一半;华成阀门生产有专利技术的阀门打破了国际同行的垄断,并迫使两家国际制造业巨头上门寻求合作。据该县经济发展局统计,2009年该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为24%,但利润贡献率却接近50%,显示出创新正成为宁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 .发展特色———嫁接创意经济

嫁接创意经济为文具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据悉,为促进文具制造升级,宁海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就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30多所国内高校联手开设“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设计人才前来参赛。随着一大批“创意文具”进入企业的生产线,许多文具企业开始从创意、设计环节获得了更多的利润。2009年2月,宁波大达文具公司和北京卡酷动画卫视合作,开始生产有故事的“卡酷文具”。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公司研发的400余款运用卡酷动漫元素设计生产的文具产品,在2009年宁海外贸文具北京展洽会上,大达公司一天内就签下了60多个代理商,销售势头良好。

4 .创新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宁海文具企业集群市场反应速度慢。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随着开发速度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文具产品的寿命越来越短,20世纪80年代为8~10年,90年代缩短到3~5年,进入21世纪则更短。宁海文具行业尽管已开发形成数百个品种,但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比,更新的速度明显滞后,有的还停留在创业阶段研制的原始产品上。最典型的要数长尾票夹,虽然长尾票夹的市场份额很大,质好价低,但它是发达国家的淘汰转移产品,在国外市场需求已经逐渐趋于萎缩。

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宁海文具产品多以塑料件、金属件为主,绝大多数为传统产品,科技含量低,对设备的先进程度要求不高。除少数几家上规模企业外,绝大多数文具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靠抄袭仿造为主,产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四、加强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的对策

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以及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实际,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于建设集“创新、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式科技创新体系。

今后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思路是:开拓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国际化视野,立足本地产业发展优势,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宁波中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推动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以孕育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布局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品牌、标准、知识产权”三大战略,实现宁波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最终到集群创新网络的战略性转变,提升宁波中小企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的国内外经验

1 .实施简洁诱导为主而非直接干预的集群政策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何谓集群政策有多种解释,但一般都指出了集群政策区别于传统产业政策的本质特征。例如,“欧洲论坛”认为,集群政策是包含所有基于一个特定集群参加者之间信息分享的政策,它不仅包括为经济周期提供最理想化的框架条件,而且包括促进企业之间、知识结构之间、组织和协会之间的相互左右,以实现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以简洁诱导为主而非直接干预是集群政策的本质特征。

例如,O ECD各国的集群公共政策的共同特征在于以研究开发为核心,他们针对创新系统中参与者的有限互动、公共知识、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的制度不对称、目标消费者的缺乏等各个方面促进和激励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发展。欧盟国家一直是实施地区创新政策的活跃分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策目标转向欠发达地区创新活动的热心支持者与推动者,一系列的地区创导计划,如地区技术计划(Regional Technological Plans,RT P)和地区创新战略(Re-gio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RIS)都在致力于鼓励帮助地区发展新的创新政策。

我国的上海张江,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梳理阻碍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政策瓶颈,清理和规范与收费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是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改革之前,浦东行政审批项目共有724项,截至2003年的第三轮审改结束,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两级还有收费行政审批项目105项。涉及提高政府效率、压缩审批环节的项目都已基本精简到位,接下来必然涉及体制和部门功能的转变。建立了重心下移、集中受理、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落实了张江专项基金等财力保障机制,推出了“张江19条”和一批产业扶持政策,诸如人力资源折算注册资本比例扩大、完善已有成效的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方式、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登记方式适用范围、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规范企业年检等政策都属于具有突破性的先行试点。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的跟踪联系,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2 .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创业和创新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建有功能完备的管理服务体系,而且设立了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是当今世界上扶持小企业发展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首先,建立权责统一的小企业管理机构。美联邦参、众两院设有小企业委员会。隶属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署(SBA),约有4000名工作人员,并在全美设有10个区域办公室、69个地区办公室、17个分支办公室、96个服务点。其次,美国非常重视小企业立法工作,现已施行的与小企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有12部之多。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维护小企业权益,扶持小企业发展,规范小企业经营行为。再次,构建各类面向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在美国,为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数量繁多,种类齐全,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商会、同业公会、会计师事务所、出口援助中心、妇女创业中心、信用担保中心等等。

3 .形成“官产学研”多元化创新体制

加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治理,必须强调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激发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纵观产学研合作较为成功的国家,无论是以独特的国家创新系统标榜的芬兰、以多样化产学研合作模式闻名的美国,还是倡导“官产学研”联合研究的韩国以及以“产学官”著称的日本,正日益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创新机制,政府主导产学研日益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因此,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体可以再加上一个“官”字,即“官产学研”的结合。重视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尤其要强调政府的管理和引导职能,各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适时出台一系列的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区域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努力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有效引导和整合产学研等各方面的创新要素。

2007年,我国东莞市制定了包括《东莞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在内的第一批科技东莞工程配套政策共12个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008年,东莞市又出台了《东莞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等第二批科技东莞工程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以市财政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为辅助,调动社会资金,努力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除市财政每年10亿元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外,各镇街也加大了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一般设立1000万~3000万元的科技发展资金;2008年9月,本土第一家创投公司———东莞市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挂牌成立。在政府引导下,一大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投入巨资,联合高校院所进行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 .建立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信息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支持创新网络发展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网络,保障科技信息的顺畅流通,使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的建设是我国应该学习的榜样。韩国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是整个国家信息研究和服务行业具有官方性质的领导机构。政府不仅从法律上明确了其行业领导地位,而且在经费、人员等方面都下大力气支持它的发展。KISTI具有很雄厚的信息研究力量,每年都撰写大量分析研究报告和动向报告。这种信息的深层加工服务很受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欢迎。韩国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将信息服务行业的领导权相对集中起来,有利于合理调配行业内的各种资源,避免浪费,提高效率,同时情报深加工服务也可以满足企业深层次的需求。

5 .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产业集群资金瓶颈

集群的投融资服务必须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例如,在上海张江,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浦东新区基金等正在多方位支持企业的发展。东莞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最大特点是把创新投融资机制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主要包括四项措施:第一,发挥信用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积极作用;第二,鼓励中小金融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推动银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为银企双方搭建更有效、更直接的沟通交流渠道;第四,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这四项措施从政策上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产业群内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措施

1 .优化公共政策,规划集群布局

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孕育创新网络、集聚创新主体、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出台支持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加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导向。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1)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导向目录、考评办法及激励措施。按产业集群导向要求研究制定针对性、时效性较强的产业准入、产业退出等政策指南。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破传统产业的低端化锁定,防止后发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对优势产业链拓展有特殊作用的基础性行业、装备和提供共性技术支撑的扶持力度;强化投入产出控制,分行业依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继续加大扶持成长性较好、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能力的行业及企业;鼓励企业实施制度创新和股权开放,鼓励实行资本强强联合;支持扩大自营出口和加工贸易,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

(2)园区建设与跨区域整合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首先,工业用地应当坚决从严控制,优先保证优势产业集群项目。鼓励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产业带动大的重点项目。其次,要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积极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带动相关产业向大企业靠拢,不断增强园区的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和项目承载能力,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运作水平,使之成为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及中介组织等在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突破行政区划,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发展要素保障机制、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等,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3)对优势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区域创新资源是有限的。集群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政府在整合跨区域创新网络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当引导者。第一,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企业集群投资落户;第二,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分包;第三,引进跨国研发基地;第四,鼓励本地企业跨国投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

2 .推进平台建设,培育创新环境

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整合公共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力求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各种服务需求。

(1)规范完善、形成体系。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面向整个产业,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围绕主导和支柱产业,加强科技攻关,着力推进十大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专利数据库服务中心、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家用电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孵化器向企业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明确职能,强化功能。服务机构相应的职能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使之权责一致,不错位,不越位,有作为。这些职能包括:以政府促进中小企业的有关扶持政策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创立、发展及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对中小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加强行业自律;参与产品标准化制定;等等。

(3)面向需求,创新模式。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要因需而设,区分层次,明确内涵,不搞“一刀切”。小企业创业基地、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小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应多建一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入手,积极引进智力,创建博士后工作站。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可以聘请管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当智囊。

3 .扩大信息交流,鼓励技术扩散

要在中小企业集群内积极营造集群内部合作与交流的环节与氛围,鼓励企业间技术攻关、技术共享与技术交流。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1)大力建设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是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中心节点,提升专业市场的规格是发展创新网络的重要环节。要建设一批与产业集聚密切结合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大市场,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在本市和周边地区流通领域的地位,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散,构建产业集群现代物流平台,努力实现专业特色市场与产业集聚的有机结合。现有的专业市场大多是以现货交易为主的有形市场,是中小企业产品的集散中心,因此,专业市场的交易受到地域的限制,专业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辐射面也受到空间的局限。专业市场功能转变方向应该是:交易中心向商务中心转变,产品集散地向产品和信息集散中心转变。

(2)提高信息化水平,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发展电子商务,增进创新载体之间的信息合作。要积极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对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交易组织、交易技术进行创新,推动有形市场与网上无形市场有机结合,现场交易与网上交易互动。

(3)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展会,集聚分散在各地的著名商家和业内人士,交流信息,扩大合作,提高区域产业影响力。以整体形象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积极争取打入联合国采购、沃尔玛等国际产品采购链,利用国际化销售网络,扩大区域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来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整合各种要素,有效提升块状经济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营销体系、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能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4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专业化协作

根据宁波产业结构特点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培育主导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现网络化创新是促进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1)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集聚作用。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业绩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优势产业集群的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财政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通过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电子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文体用品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中具有较强行业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开放型的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大企业成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源。建成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2)龙头带动与品牌创建相结合,提高集群国际竞争力。打响区域整体品牌,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走集体创牌之路,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依托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吸纳中小企业加盟,整合众多无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培育以品牌为纽带的关联产业集群。

(3)完善产业链配套,强化分工协作。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配套率。鼓励和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与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形成专业分工、紧密协作、优势互补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使块状经济由简单的“扎堆”、价格竞争转向产业上下游之间配套协作。

5 .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

以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示范基地、重大项目、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为切入点,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集聚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创新资源,为产学研合作开辟多种渠道,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创新发展。

(1)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要突破原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项目合作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包括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要针对宁波的产业特色,加快将高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有效引入到产业中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大力协助重点企业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对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予以支持和奖励。要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和专利申请,对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企业进行奖励。要鼓励企业培育名牌,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

(3)建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融资渠道。建议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设立宁波市政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有效地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项目在宁波市的转化和实施,使政产学研合作能在更宽更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6 .加强中介管理,拓展中介功能

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离不开中介机构的作用,大量中介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是宁波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连接外部的一个桥梁。另外,创新网络的发展需要金融部门、孵化器等中介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加速集群内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出。

(1)结合产业集群特点组建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信息收集发布、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营销联盟、反倾销诉讼以及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时开发新项目,催生小企业,向企业初创者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解决创业初期的突出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2)对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大力发展股份制和合伙制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和完善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加大对非营利性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明确其要以公共利益为唯一目标。在具体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选择上,非营利性中介机构应侧重战略性或关键性技术的推广与转化,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针对科技中介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和政府导向的作用,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创新中介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中介机构应根据创新活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专业服务。科技中介机构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在信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力求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支持服务。另外,要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应该重视科技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支撑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形成联系广泛、资源优势明显的社会化协作网络,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使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得到加强,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

主笔人:刘利民、****杰

主笔人单位:浙江万里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