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转型谋变
28704000000007

第7章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1)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大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然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围绕着某一类商品,通过供求信息收集、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而集聚起来。这种集聚提供了一种交互作用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形成创新链,使客户、厂商、政府、研发机构和各种中介机构之间,在基于利益的互补性和资源的共享性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网络关系,从而实现集群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已经从简单模仿的块状经济发展成集群创新网络,直接构成了其他区域所无法模仿或复制的产业竞争力,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亮点。

当前,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以及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制约,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完善集群网络治理机制入手,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和转型发展成为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促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一、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以集群形式存在的中小企业、组织,如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形成的以创新为导向、以横向非正式联络为主的开放的稳定结网关系。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集聚是中小企业的本能决定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吸引关联机构的加盟,网络就在日常交易和活动中形成。

一个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节点包括中小企业、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资本市场以及中介机构,而中小企业是网络的主体节点。网络基本联结既包括各类行为主体的人脉关系,又体现在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正式的联结主要是指每一个中小企业在其设计、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等价值创造的活动中,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的长期稳固关系(主要是指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如两个以上的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加工分包、战略联盟等结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络、分包商网络以及产学研合作。非正式的联结主要包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立的生产工人、科技人员、技术中介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一)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1 .发展规模

截至2008年底,宁波共形成块状经济近15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 以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宁波市共有五大产业集群榜上有名,集群影响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例如,余姚的电动工具,抢占了全国30% 的市场;余姚市梁弄镇的灯具,销售占国内市场的40%;余姚市陆埠镇的软管,年产量17万多千米,可绕地球4圈;象山的针织,是“海耐斯”、“骠马”、“耐克”、“华伦天奴”等30余种国际知名品牌的定点加工基地;北仑的书写工具,产能占全球的4% 以上;大榭的钢套,为全国一半摩托车提供配件;慈溪的小家电,整机制造企业最多时高达2000余家、配套企业逾万家,拥有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成为与山东青岛、广东顺德齐名的家电重镇;而在鄞州区,共拥有30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4000多家服装加工、销售企业,年生产服装近7亿件。

2 .地域分布

(1)存在地区产业的核心区域。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存在一个核心地域,一般它是产业集群的发源地,经过创业者流动、企业裂变等过程逐渐向外围扩展。例如,余姚市是室外灯具的集中产区,其中梁弄镇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镇80% 以上企业在雅贤、湖东、高南、集镇一线公路的两旁,相对比较集中,公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竖立着各家灯具企业的灯具样品,客商一进入梁弄镇就犹如进入了灯具的世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灯具产业,梁弄镇相继开发了湖东民营工业区、雅贤工业点、高南工业点,目前已有近50家灯具企业相继在工业区落户,占地面积33余公顷,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带动余姚灯具企业集群的形成。

(2)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例如,余姚、慈溪产业区块以品牌家电、高档纺织化纤、先进装备等为主;镇海、北仑以石化、先进装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光源等产业为主;鄞州区形成了先进装备、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同时,产业集群与特色主导产业相辅相成,每一个集群就是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依赖于集群发展,以集群形式存在。

3 .行业分布

近年来,宁波中小企业集群中高档服装、家电、机电、模具制造、有色金属、精密化工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打火机、一般纺织等产业有所萎缩,比重不断降低。从产业内部看,产业升级十分明显,产业链得到了不断拓展,产品也不断由单品种、单系列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宁波还先后获得“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家电基地”、“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水表之都”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从集群的起源、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按照集群核心产业性质,中小企业集群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制造业集群、贸易集群和混合型企业集群。宁波市大多数集群属于制造业集群,以贸易为起源的集群主要是余姚塑料等。混合型企业集群是指既存在制造业又存在贸易业的集群。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相比,宁波市以贸易为起源和混合型企业集群的规模偏小,专业市场规模小,产品出口规模大,内销比例小。

资料来源:宁波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数据除慈溪为2009年外,其他地区为2008年。

4 .发展阶段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阶段一般分为非正式集群阶段、有组织集群阶段和创新性集群阶段。宁波市中小企业集群大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为创业形式,以制度创新为先发优势,带动区域贸易的发展。这些集群大多与区域专业市场(如余姚中国塑料城)或其他市场共生。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规模小,企业间信任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方面的合作,处于创新网络发育的初期,如慈溪打火机集群等;另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培育出了一些大型企业,出现了龙头企业,企业间以及企业和科研院所间开展了比较密切的合作,集群创新成果丰富,进入创新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如慈溪小家电集群。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具体发展阶段划分。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现状

宁波现有的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已不是大量中小企业的简单堆积,而是由大量相关企业、机构有机集聚的创新系统,是一种集群创新网络。大多数集群内部节点种类齐全,同时各节点间地域亲近,存在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联系,并共享群内各种网络资源。这些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1 .以加工增值链为基础,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一定地域中的简单集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之后,为企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化生产体系。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亲近,存在经常的业务往来,彼此之间形成了分工和协作的关系,企业生产大多通过外包的形式,把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周围的企业。在一个产业集群里,各种类型的企业非常齐全。其中,销售商是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中小加工企业是周边企业,中介服务和供应商等是外围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依据加工链为线索把众多企业串联在一起。当销售商接到供销合同以后,从中小加工企业采购零部件,由装配企业安排生产。整个产品生产在不同企业进行,形成一种外部的流水线(外部加工网络),零部件从一个企业向下游企业流动过程中实现增值,增值链贯穿于参与产品生产的所有企业。一批销售业务完成以后,价值增值链暂时消失,但是,因此而形成的网络仍然存在,等下一批销售合同到来的时候,新的加工增值链又重新形成。每次增值的形成都促进了企业形成新的网络链接,而每次增值链的消失都给参与企业留下了网络联结,周而复始,企业之间的网络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如,宁海文具企业集群探索出了“大企业接单、小企业加工”等协作模式,走“产业联合、集群发展”之路。当地以宁海最大的文具企业、年产值15亿元的得力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发展。得力集团集中精力研发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核心产品,从而优化产品结构,更好地做大、做强企业,而小的文具企业生产半成品、辅料、外包装等一些简单产品,目前与得力集团合作的宁海供应商已经达到70家。

2 .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企业与外界联系不断加强

第一,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的产品大多是销往集群以外的地方,顾客群体在集群地域以外。集群与外部市场形成了较强的联结。宁波的中小企业集群大都有相应的产品集散市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宁波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4个,其中余姚中国塑料城、象山中国水产城、宁波中国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等是联结外部顾客的重要通道。全国首家专业塑料网上交易市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在积极拓展外地市场的同时,连推“中塑仓单”和“中塑现货”等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全程在线销售、在线采购、在线洽谈、在线物流、在线支付。目前,每天在商城挂牌销售的塑料达万吨,货值1.5亿元左右。第二,集群的原料供应与外部有很强的联结。宁波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原材料是从外地运来的,如余姚灯具行业需要的铝锭等。第三,集群与国内外关联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厂商有一定的联结。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各县区政府对集群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加,所以很多县区政府相继通过举办科技成果洽谈会、信息博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结。

3 .以产业链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融合不断深化

宁波的产业集群最早起源于“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这些地区中小企业在距离与空间上相对集中,业主和职工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在一个地域内,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集群内部联系的纽带。因此,地域集群内的各种角色,无时不在以各种方式交流技术、特长和市场等信息。宁波还有部分中小企业集群内存在大量家庭工业,生活和工作完全联结在一起,业主和雇工往往就生活在一起。此外,集群内部众多中小企业除了业务上有分工联系外,还会因为共同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地域,日常交往非常密切,易于建立一种纯朴的信赖关系。这种信赖关系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加速了群内知识的流动学习及各种市场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如象山爵溪针织业集群,众多针织企业及企业经营者、员工基本上都聚集在一条街附近,各企业间及企业员工间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活动非常频繁,许多订单由某一家企业接下,往往由其附近许多企业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这种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沟通形式,使得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创新。

目前,宁波部分块状经济通过裂变、集聚、延伸、派生等形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至少有50% 的块状经济基本完成了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融合重组的转变,其中约20% 突破了县域框架,形成了跨区域的块状经济,如宁波家电(余姚、鄞州、慈溪)、宁波服装(鄞州、慈溪、奉化、象山)等。

4 .以集群优势为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是在特定空间区位,众多中小企业基于利益互补的有机集中,而不是简单扎堆,各种功能比较齐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整个集群整体看,集群恰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大型加工企业,有零部件加工车间、装配车间、技术服务部门、原料供应部门、仓库、后勤服务、资金供应等,不同之处在于集群是把这些职能分散在各个企业,通过信用和市场机制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功能集群网络都是不完善的。目前,余姚的品牌家电基地、宁海的精品文具的本地配套化率分别达到了80.9% 和80.5%。这些功能比较齐全的创新网络促进了群内技术创新的追赶效应。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融资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单独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借助外部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可以降低风险。集群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在其他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

以余姚为例,围绕塑料、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和金属材料等产业,余姚先后建立了中国家电检测中心余姚分中心、宁波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和宁波塑料研究院等七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此同时,舜宇集团、大丰实业等56家企业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宁波市级4家。2008年,全市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开发新产品76只,授权专利157件,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12项、宁波市级项目5项。在2008年浙江省经信委对全省块状经济状况调查中,慈溪家电以及宁海文具、余姚家电的专利授权量都进入了全省前十名。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对全省各县(市、区)的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评比反馈情况来看(2004—2007年),鄞州区除2005年排名第四外,其余年份全都排名全省第二;慈溪市2003年排第四,2005年排名第二,达历史新高,其余年份排第三;萧山区自2003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省第一的位置。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

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除了存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处于较为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等共性问题外,还存在自身特有的一些问题。

(一)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创新网络布局分散

宁波有许多中小企业集群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管制放松而成长起来的。地方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有意识地支持和保护了农民的创新精神,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许多产业集群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政府政策对于集群成长和演进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政府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上。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分散,缺乏紧密协作,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部分产业处于自发状态,集群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产品同质同构,产业链条配套不明晰,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现象普遍存在,给整个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产业集群的科学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认识往往存有一种误区,就是把简单聚合的块状经济当做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和负外部性看得不够清楚,规划引导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竞争规范;与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地方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以及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近年来,单位GDP所付出的投资代价虽有小幅减少,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土地利用率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宁波市“十一五”规划3.03亿元/平方千米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工业布局虽然基本形成“三带、六区、十八园”的空间形态,但仍然比较分散,园区化率仅为41.19%。尤其个别地区工业企业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以村企合作名义,租用或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开展生产经营,工业布局分散化态势有所抬头。

(二)部分政策作用不明显,服务平台作用有待加强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破解水、电、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制约,为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先后出台了《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规划,使得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也应看到,集群创新网络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表现在群内某一具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在于网络促成创新机制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这对于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也至关重要。然而宁波市目前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政策在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鼓励创新的政策中直接指向具体企业的多,指向创新网络的少;指向直接补贴的多,促进创新机制的少;指向硬件建设的多,软环境建设的少。

根据对北仑区92家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各要素中,58家企业认为“技术开发费记入成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程度高,占样本总体的63.0%;“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这两项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较大,分别得到59.8%(55家)和58.7%(54家)企业家的认同。而其中“政府采购”等政策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不大。这几项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程度不高原因的进一步调查结果。可见,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尚未推广及行之有效地执行。广大企业对政策的认知度不高,不了解政策的内容、目的和作用,致使其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原因

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建设时间不长,平台目前更多的是提供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检索等浅层次的服务,少数平台尚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平台的对外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宁波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形式主要以项目为主。尽管项目形式具有针对性强等优点,但项目难以兼顾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政府稳定地实施有效监管的公共资助,可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保证其满足政府、公众、企业对某项科研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任务内容应是对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技术转移为目标的科技中介建设,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是其主要任务。而在区域创新布局中,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则是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与区域创新布局紧密结合。而目前,宁波市的平台建设与创新布局的衔接程度有待加强,平台的覆盖面还比较窄。

(三)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群内自发治理水平低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普遍缺乏龙头企业,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也存在单体规模还不大、市场地位不够强等问题。在创新能力强的集群内部往往会有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对集群网络创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带来最新的创新需求以及其本身较高的研发创新投入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方面,更重要的体现在可以通过其在集群内的影响为创新创造良好的非制度环境。主要体现在当集群内部其他企业有侵犯他人产权等影响集群内企业创新积极性行为发生时,可以利用其在群内的影响对这些企业加以惩罚。

以慈溪为例,全市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且数量也不多,50亿和上百亿的企业至今仍空白。北仑虽然有宁波钢铁、吉利汽车、亚洲纸业、海天塑机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业内领头企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没有一家具有全国或全球影响力。比如,汽车行业是最富集群效应的行业之一,但吉利汽车的品牌、规模在同行业均不占优,汽车产量不到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的1/2,且基地分散在几个市区,对区内产业的带动力有限,做大汽车产业有待时日;装备工业涉及门类多,产业关联大,北仑区在塑机行业和模具行业具有很好的基础,但缺少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整个行业优势也不是十分明显;石化行业是北仑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但由于上游项目不能获批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受到限制。

反观其他地区的企业集群,摩托罗拉、康师傅、宝洁、海尔等著名企业的存在,不仅托举了天津、广州、青岛的城市品牌,而且成就了这些开发区的经济地位。最典型的是空中客车入驻天津滨海新区后,虽该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但闻风而至的配套企业已登记1000多家;青岛大炼油项目刚刚奠基,就有一大批国家级或知名大企业落户西海岸,包括日本、韩国和欧美的几十家化工企业,这些项目投资动辄上亿元,多则达几亿美元,将对集群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功能不突出

企业是宁波市的创新主体。2009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2.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90% 来自于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 也出自于企业。2009年宁波专利申请量达22686件,授权量 15824 件,首次突破万件大关,比上年分别增长 40.3% 和60.1%。在此前4年间,宁波专利授权量保持了年均35% 的增速,授权专利总量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3位,增幅则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根据调查,目前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中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大,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根据北仑区统计局对开展创新活动的92家企业的领导人就企业创新的信息来源、影响要素和相关政策的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的调查,企业创新活动的信息最主要来源于“客户与消费者的信息”,其重要性的认同度为63.0%,市场需求一直是企业的风向标,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和目标。同时,“商品交易展览会”和“本行业其他企业信息”也是企业创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的认同度分别为35.9%、30.4%,而认为行业协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对创新没有影响的高达33.7%、43.5% 和33.7%。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信息来源应该是非常广泛的,但宁波市高校和各类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处于培育阶段,总体研发能力亟待提高;同时在目前宁波的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创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五)企业关系链凝固,产业链带动能力弱

宁波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是以地域为特征展开的,网络的地域分割性较明显,而且受小农经济的熏染,这些企业根深蒂固地认同“五缘”、“五同”①关系。这样虽然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初期可以节约许多的人力成本、交易成本,但外来人才难以进入到企业的关键岗位,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关系网,因而,创新网络结构的改进、功能提升比较困难。同时,基于这种“五缘”、“五同”关系,在产业创新网络形成了亚网状结构,这种亚网状结构以几个企业为主,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创新扩散很快,但亚网状结构之间的联系、交互作用较弱。这些关系链具有很强的凝固性,不容易被打破,同时关系的扩展能力有限,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结网,阻碍外部新生力量的加盟,对创新产生抵制。

宁波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不少企业配套能力差,且产品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而产业链的带动能力不足,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以北仑区为例,由于它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较高,应是高新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产业,但这一特点在北仑区并不明显。北仑区高新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模具制造、电线电缆制造和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四个行业,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人员匮乏,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该区绝大部分高新技术行业缺少自己的研发团队,只是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即使有科技活动也主要以消化吸收为主,具体反映为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除部分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外,绝大多数产品是组装型产品或转让技术产品。

(六)高端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少,产业升级能力不足

宁波市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中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是技术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2009年,宁波市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5%,远低于全国15.1%。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影响宁波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高端应用技术,主要是指那些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也是拉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并对中低端市场具有强烈的产业链拉动作用。如果集群内企业不能快速提升在关键应用领域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将拉大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而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末端,集群竞争力难以得到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集群内“搭便车”、“挖墙脚”、“简单跟风模仿”等外部不经济行为时有发生,从而抑制了集群内微观企业的创新动力,诱发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低端化、同质化倾向和低成本竞争策略。同时,由于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中,集群内的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受制于人,集群企业处在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制约了集群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宁波典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

(一)北仑注塑机

北仑区以专用机械制造和通用机械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行业的集中度较高。2003年7月,被浙江省科技厅批准为注塑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紧随着国家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落户,注塑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正式建立。通过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创建,进一步增强了注塑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科技竞争力。2007年,专用机械制造和通用机械制造两大行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同比分别增长了56.2% 和47.2%,大大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两大行业的产值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7.1% 和4.7% 提高到2007年的7.6% 和5.6%,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8.9% 和5.8% 提高到2007年的10.3% 和7.5%。其中注塑机产业是区域内培育时间最长、发展势头最好、技术含量最高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是产业集聚最显著、集群效应发挥最明显和创新态势比较良好的企业创新网络。由科技部发文(国科发高〔2009〕695号),北仑注塑机集群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注塑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1 .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截至目前,北仑区共有注塑机整机生产企业19家,注塑机关键零配件生产企业30多家。以我国内地的海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震雄、力劲,中国台湾地区的今机、天星、南嵘、铝台、将军;日本的住友,韩国的宇进,德国的德马格等企业和国家级塑料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主体形成了整个注塑机企业集群。从指标数据来看,尽管集群产值总量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保持稳步增长,但其在经济效益中的增加值和利税总额排在前列,充分说明这一产业由于拥有自主技术所带来的高附加值以及集群效应。从就业人数上看,该产业由于集群性效应带动区域内的整体就业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应该说,该产业在产出的要素分析中是将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结合的最好、配比最有效的产业。

(2)产业链。注塑机按工艺和特性可分为六大类部件,即钣金类零件、铸件类零件、轴类零件、螺杆料筒、液压系统、电气驱动和控制系统。这六大部件在宁波及周边地区都有生产,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关联企业。据初步估计,配套的关联企业达千家左右,塑机生产所需的零部件配套率达到90% 以上。在如此完善的产业链环境下,塑机厂家足不出厂就可采购到整机生产所需90% 以上的零部件。可见,宁波塑机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协作配套系统,企业集群在原材料、辅助材料供应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3)政府政策支持。近年来,北仑依托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在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同时,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海天塑机、贝发制笔、敏孚汽配等为龙头的精密机械、汽配、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推动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该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北仑区(开发区)产业发展政策》、《北仑区(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通过增加奖励、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为区域内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1999年,北仑区启动“科技强区”一号工程以来,至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2.21亿元,带动企业研发和重新投入20多亿元,使企业间形成了你追我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热潮。

(4)科研院所。1000万元以上销售额的规模企业均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此外,政府方面还“牵手”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所,引进和共建科研机构2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成为该区企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北仑现在已经建立了压铸模研究中心、工业造型设计中心及热处理中心等模具研究机构。截至2009年底,北仑区注塑机及相关产业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行业检测中心1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2 .创新绩效

北仑区至今已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800多个,授权国内、国际专利790多项。该区企业2009年生产注塑机整机2.3万台,注塑机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产值60.21亿元,销售收入59.75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注塑机企业1家,超亿元的企业10 家。北仑区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注塑机生产制造基地。

3 .创新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研发融资渠道仍比较单一。创新费用来源比较单一,研究开发费用占科技经费比例较大,以自主研发为主。2007年,北仑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费用中,科技经费筹集总额4亿元,有90% 来源于企业资金,7.5% 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2.5% 来源于政府资金,没有吸收来源于风险投资、国外资金等其他渠道的投资。这些都反映了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经费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而在国外,作为高投入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金融机构和风险资金最热衷于投资的产业。

(2)科研院所数量相对还较少。截至2007年底,北仑区全区科技活动企业科技机构数为67个,高新技术科技活动企业仅有科技机构16个。16个科技机构共分布在9个行业。可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机构数量少,而且行业分布相对分散,除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拥有3个科技机构,模具制造5个,电线电缆制造2个外,其他6个行业均仅有1个科技机构。与其他先进开发区相比,北仑区在科技机构数量上已远远落后。与之相比,昆山开发区截至目前拥有各类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设计中心183家。广州开发区共有国家、省、市等各类研发机构151家,形成了研发机构的集聚。天津开发区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已超过350家。

(3)产学研联系不够紧密。2007年,有科技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5亿元,同比增长21%,占企业利润的21.7%。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3.9亿元,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0.1亿元,其中对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的支出608万元,比2006年的487万元略有增长,技术改造经费支出0.3亿元,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零,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为零,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零。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并侧重新产品的研发,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单位、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相关机制没有很好地运转。

(二)慈溪小家电

慈溪已拥有3万多家工业企业、36个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群和10多个国内最大的制造中心,形成3000多种产品、年产值1600亿元的工业经济规模。目前已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有:家电产业集群、轴承产业集群、化纤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和汽配产业集群。慈溪家电产业集群是慈溪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1 .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慈溪家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大批供销员走南闯北,从大城市、大企业承揽家电零配件加工业务,催生了当地的家电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慈溪市政府为重振家电业,提出了“家电生产基地———南顺德、北青岛、中慈溪”的目标,对民营企业寄予厚望,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慈溪家电业得到迅猛发展。众多生产企业奉行“品牌化”、“平民化”、“世界工厂”理念,先后崛起了方太、惠康、奇迪、华裕、沁园、先锋等一批知名品牌。慈溪小家电主要分布在附海、周巷、观海卫、新浦等地,在1100 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拥有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慈溪现年产各类家电整机6000万台,是全国最大的饮水机、取暖器、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仅“华裕”、“卓力”、“凯波”三家企业,每年就可为国外著名品牌企业贴牌生产电熨斗1500万台,使慈溪成为亚洲最大的电熨斗生产基地。

(2)供应链。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和产业沉淀,慈溪已拥有了若干较完善的纵向一体化产业发展链,产业发展基础不断稳固。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有1万多家配套企业,是目前国内家电配套能力最强的区域。慈溪的家电整机企业除了空调压缩机依赖外地,其他上千个零部件,小到螺丝螺帽,大到整机外壳,都可以足不出市,甚至不出镇、不出村就地找到供应商,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松散型的家电生产集团。由于慈溪家电产品配置半径大大缩小,物流成本起码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这也是慈溪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价位较低、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慈溪也成了国内重要的家电产品OEM 贴牌基地和生产基地。一大批家电企业纷纷来此采购配件、贴牌生产。海尔、长虹、海信、小天鹅等家电企业,甚至一些国际家电巨头也都在慈溪设立了小家电领域的合作配套企业。

(3)中介和科研院所。投资9.3亿、占地10平方千米的中国慈溪家电科技城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它将引导慈溪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从分散走向联合,加速形成家电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群体优势。而中国家电研究院在本部以外设立的首家分支机构———华东分院也已在慈溪正式挂牌。目前,该区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低压电器工程中心宁波分中心1家,宁波市照明器具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市微小型轴承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技术中心4家,慈溪市电热元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宁波市级技术中心3家,等等。

2 .创新绩效

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加强。2009 年慈溪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市共获得授权专利3274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0.9%,其中发明专利133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9.4%。12家企业参与2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工作。2009年,方太、沁园、大成等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1家,组织申报国家级项目47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核电站核级石墨密封垫片”攻关成功,新上产学研合作项目32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09年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宁波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8家。目前,全市已有各级专利示范企业64家,其中省级19家、宁波市级23家。

3 .发展特色———企业重视外部联系

群内中小企业均十分重视与外部的联系和群外信息的获取。慈溪家电中小企业近年来都十分重视参加各类展会。1999年2月,在市贸促会和当地外经贸局的发动、努力下,慈溪的先锋、卓力、凯波、金帅4家集团公司参加了科隆家电及厨房用品展。自此以后,慈溪中小企业参加和组织的各类展会不断增多。参加国际展会使得中小企业大开眼界,这些企业回来后十分重视新款式的设计,自己成立研发中心,向国际著名的设计公司买设计,以此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展览会上不多的订单,大大增强了企业把产品打出去的信心。通过不断参展,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慈溪小家电出口额不断扩大。

4 .创新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1)核心企业规模仍较小。同为国家家电生产基地的顺德,2008年家电总量在千亿以上,拥有美的、科龙、容声、格兰仕、华帝等著名品牌,其还是全国最大的空调和小家电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电风扇、电饭煲、微波炉、消毒器核心供应基地;青岛,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著名品牌;而慈溪作为与顺德、青岛并立的国内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2008年家电总量为300多个亿,不及海尔、美的一个零头,而且至今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龙头企业单体规模还不大,市场地位不够强。慈溪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也只有20亿元左右,且数量也不多,50亿和上百亿的企业至今仍空白,缺乏能够支撑全局的龙头企业来整合和引领,也缺少专业市场、特色市场的支撑和带动。

(2)集群内企业产品同构,无序竞争严重。部分产业处于自发状态,集群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部分行业协会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产品同质同构,产业链条配套不明晰,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给整个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少,创新主动性差。2007年,慈溪市科研经费投入9.62亿元,列全省第十三位,与杭州市萧山区、绍兴县相比,相差甚远,分别少25.92亿元和11.40亿元。从政府层面来看,本级财政科技拨款18055万元,列全省第二位,比第一的鄞州区少6497万元,比萧山区、绍兴县分别高出3683万元、9189万元,财政科普经费投入143万元,列全省第五,仅低于鄞州区7万元,高于萧山区、绍兴县。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小,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支出8.27亿元,列全省第十二位,远远低于萧山区、鄞州区、绍兴县,分别少21.21亿元、4.37亿元、11.1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