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
(1)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是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
龙头企业是在众多企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起领头推进作用的骨干企业。对于宁波而言,其对推动宁波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龙头企业往往是推进产业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延伸的主导力量,是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政策实施的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会引起相关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造成企业集聚,促使行业加速发展,同时也将吸引其他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向区域靠拢,进而形成区位集聚和城市化集聚,这不仅能提升区域内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将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更好地发挥集聚经济的优势。从企业的发展看,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犹在,并且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企业面临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大型企业,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的发展,包括行业内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的提升。
(2)宁波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宁波行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应尚不明显;工业企业数目虽多,但是生产能力分散,且单体规模偏小,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偏低。这也造成了宁波的企业组织正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是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一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通过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电子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文体用品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中具有较强行业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开放型的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大企业成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源。
推进宁波现有的大型企业向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增加投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销售渠道的建设等方法提升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这是最常规的途径。二是兼并收购,可以是直接的兼并收购,也可以通过控股的方式兼并。大型企业在兼并过程中一般处于主导优势地位,通过兼并能在短时间内改造被兼并企业,使其扭亏为盈。需要注意的是,大型企业在兼并过程中,要立足于市场、立足于产业的关联性。因为不同行业之间的设备、技能等要素基本上没有通用性。要从一个行业转入另一个行业,由于资产专用性引起的“存量刚性”难以和原有的企业实行优势互补,导致难以达到规模效益。三是重组。大型企业的重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出售或终止企业的部分业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关闭企业的部分营业场所,或将营业活动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大型企业的重组是企业战略的重大调整,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和组合,谋求现有资产效能的最大化。四是上市融资。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筹集资本,加快企业的扩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是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宁波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构成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家族式的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弊端也愈加显现。因此,对于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鼓励其推进公司制改革,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规范上市、法人及自然人投资入股、债转股以及股权出让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要支持管理和技术要素作价入股。二是在充分利用常规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积极上市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具有潜力的企业往往是成长性较强、在业内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但是由于资本有限,影响了其快速发展。这类企业可以通过在中小板、创业板中上市发行股票融资,以此筹集大量资本,进入资本快速、连续扩张的通道,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增强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对于尚不具备上市条件,又缺乏资金支持,但是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因为对于高科技、创新性的企业来说,只有具备充足的后续资金,企业才有成长壮大的可能,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关注企业未来的控制权问题。三是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四是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企业要充分利用宁波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加快设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尽快缩小与国内外大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宁波块状经济发达,但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从产业市场结构看,模具、塑机、紧固件、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行业都处于低集中度的状态。因此,如能加快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引入,必然会延长产业的链条,促使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与之协作配套。
2 .构建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
(1)构建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宁波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全市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占GDP的比率)及进出口依存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率)在2007年均达到了顶峰,分别为81.3% 和120.1%,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出口依存度及进出口依存度有所减低。
诚然,高的依存度说明宁波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也加大了宁波经济受国际经济风险传染的可能,增加了与他国激发贸易冲突的概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发达国家频繁的倾销与反倾销调查对宁波的影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依存度的提升宁波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并没有获得提升,甚至是下降了,这在宁波的塑机、模具、紧固件等工业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摆脱单纯“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推动企业加快构建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这里的市场营销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从单纯的生产或贸易向销售拓展,以便获得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地区市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向产业的高附加值端延伸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有利于规避风险,并且随着企业不断融入当地社会与经济生活,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能不断传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为企业的长久不衰打下基础。
(2)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
我们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宁波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快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一定实力的企业,应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尽快实现两条腿走路。政府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创造条件;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同时,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市外大型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宁波设立研发和营销基地,进而带动宁波本地企业的发展。
已建有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的企业要继续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一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股、收购、新设等模式继续加快营销网络的建设,拓展国内外的销售渠道。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组建贸易型的子公司,一方面可以为尚无营销网络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已有资源,拓展商品销售业务。三是在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中要不断融入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之中,注重产品的研发,开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商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四是要在已有的市场营销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境外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和运营中心的设立,在强化市场营销网络的同时,加速企业向跨国公司的发展。
已建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的企业要加快国外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一是可以通过参股、收购、新设等模式创建国外营销网络,利用国外的办事处、销售公司等拓展市场、增强销售能力。二是积极利用国外展会开拓市场。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展会,直接抓住国外优质客户,减少中间环节,待时机成熟则可以通过直接设立海外分公司或办事机构等方式,进一步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三是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开拓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逐步创建海外营销网络。
已建有国外市场营销网络的企业要加快国内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一是要通过国内展会、商务平台等方式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二是要加快产品、品牌的内外对接。积极开发针对国内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逐步建立内销品牌。三是可以利用已建立的外销网络,成立专门的外贸公司,积极拓展出口业务,以此不断强化企业的海外营销网络。
3 .构建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
(1)延长产业链必须加快构建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
宁波块状经济发达,其中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块状经济”产业规模在全省居前,但是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宁波的块状经济主导产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块状经济内部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屡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进而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位置。
(2)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的构建
大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一是要加快大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它必然会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促使一批中小企业与之协作配套。二是依托“块状经济”的集聚优势,大企业要与中小企业构建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大企业将非核心的零部件外包给中小企业生产,同时中小企业积极加入大企业产业体系,形成技术带动和质量监督,确定各自在分工体系中定位,进而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三是大企业要走知识经济与资本、人力资本相结合的路子,促进分工体系的深化。一般而言,资本越发达,智能化水平越高,区域内分工的可能性就越细,经济效益也就越高,第三产业也就越发达。
中小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确定自身在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一是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里的差异化主要是产品的差异化,当然也可以是价格的差异化,但价格的竞争不是粗制滥造,而是通过专业化、技术进步形成价格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具备技术效率。中小企业要实现有效竞争,就必须在行业中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具有比较高的技术效率,使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进而在生产网络体系中占据主动地位。这里的技术效率不仅指设备,还指企业的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三是构建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长期保持地位,应当注重产品的研发或者技术的创新,培育自己核心的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应当是对某一个细分市场进行更专业的更富有针对性的创新。
4 .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
(1)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通过信息及控制技术能有效地改造一个地区资源组合特征,从而实现区域分工的深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实现知识的共享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企业技术联盟是建立在企业间知识资源组合的基础上,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成功的基础,知识是企业技术联盟产生超额利润的关键资源。虽然宁波在食品加工、汽车、新材料、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等多个行业都成立了技术创新联盟。但是宁波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很少,信息化程度偏低,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联盟,知识共享机制发展缓慢。因此,宁波应当加快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利用联盟这个平台,对聚集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创造知识产权,发展知识经济。
(2)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的构建
技术联盟的构建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由政府部门、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企业参与;可以是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参与;也可以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我们认为,在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时,企业是技术联盟的主体,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原则,同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对技术联盟间的知识共享进行风险控制。
龙头企业牵头的技术联盟。一般而言,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规模上的优势,是行业中的优势企业,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其一般是在某个环节拥有关键资源,需要有相关的企业与其相配套。因此,与周边有一定实力或配套能力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技术联盟,在资源方面实现有选择的技术、知识上的共享与交换,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及产业本身的做大做强。宁波的现状是“块状经济”发达,但是企业间的横向联系缺乏,企业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知识难以共享。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企业牵头成立技术联盟,发展知识经济,推动产业发展。
政府部门牵头的技术联盟。宁波企业数目虽多,但是生产能力分散,且单体规模偏小。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同质化表现突出。因此,在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牵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参与方式构建技术联盟,对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为企业的产业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企业间可以通过资源的交换,实现知识技术的共享,进而通过技术创新强化各自的核心资源。在合理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联盟内部的企业可以获得技术攻关成果、知识产权、科研设备、技术支持等。相比龙头企业牵头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建立在政府推动的基础上,并非市场自发形成,企业的参与程度、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将决定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技术联盟的组建效果。
5 .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
(1)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宁波产业集聚度较高,块状经济已成规模,但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为中小企业,市场知名度有限;当然宁波企业也加快了品牌建设的力度,树立了一些具有较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基本形成了以服装、家电、塑机、模具、文具、灯具等为龙头的优势产业品牌。但是域内企业多数仍以外贸产品居多,贴牌生产比较普遍。从整体上说,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建设滞后,块状经济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低水平重复竞争。因此,必须加快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要积极创建区域品牌,确立“大产业、大园区、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占领区域特色的价值高地,实现区域品牌与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共同发展。
(2)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的构建
加快打造宁波区域品牌。这里的区域品牌是指宁波区域内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社会影响力,并为该地产业与企业所共同拥有的知名品牌,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区域特征、品牌内涵和产业基础等。当前在宁波区域品牌打造的初期,政府应当成为投入的主体,引导企业、协会、商会积极参与。在区域品牌建设的后期,投入的主体应该是市场。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易于品牌塑造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好服务职能;企业应当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职责,主动参与、深入介入区域品牌的塑造,同时要避免大企业只想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小企业不愿为区域品牌买单的局面。从区域品牌打造的路径看,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自下而上型,由企业品牌上升为区域品牌,即先培育区域内的知名企业品牌,然后借助企业品牌的平台来建设区域品牌;二是自上而下型,由区域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即先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优化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然后以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三是上下联动型,即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互促进,上拉下推,共同提升整体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宁波应当积极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依托现有块状经济,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
宁波的大型企业应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在区域品牌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一是品牌建设融于企业发展规划之中。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就应该将企业的品牌塑造与企业宗旨有效地结合起来。品牌的宣传范围应该及时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二是多品牌战略的发展。企业在品牌营造方面,要认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依据自身的特点,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买断知名品牌的使用权等方式,完善品牌体系,以此促进品牌段位的升级,即从品牌知名度到品牌美誉度,再到更高级的品牌忠诚度。但是不管是单品牌还是多品牌营销,都要注意品牌本身的统一。这样才能保持在一致中的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品牌。三是多渠道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是企业各方面优势(如质量、技术、服务、宣传等)的集合,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在依靠媒体这一平台去宣传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四是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品牌战略必须要有它的精神源泉和支柱———品牌文化。名牌产品以自己的创牌理念,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唤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需求。所以,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善于利用品牌的文化优势,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使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品牌市场价值。五是有条件的企业要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牌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出品牌的无形价值。
宁波的中小企业应加快企业的品牌建设,深入参与区域品牌建设。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能力弱,受环境影响大,还需要企业自己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推广之路。一是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和保证,企业要有叫得响的产品,必须随着产品的老化实现不断更新。二是品牌定位要清晰。一方面要体现品牌的差异化。体现差异化的方式很多,例如视觉形象、品牌文化,甚至是服务方式、品牌出现的渠道、细分价位,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品牌体现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将品牌对准目标市场,实现品牌与目标消费者的对接。三是对于贴牌或品牌建设滞后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买断品牌区域经营权等方式加快品牌的建设。四是注重品牌建设的长期经营。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品牌都开始于中小企业,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中小企业必须注意品牌建设。而且实践证明,在发展初期就制订长期品牌战略目标、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品牌经营理念的企业,会有更大、更快的成长机会。
四、提升宁波市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宁波产业集群基础较好,但是这些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是由很多的中小企业所构成,产品同构度非常高,单个企业实力较弱。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部需求的缩小,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同时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通过依靠利润去扩大规模的速度太慢,以致机会丧失。因此,需要加快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同时在兼并重组中注意产业链的配套,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并非完全单纯的扩大规模。
1 .建立中小企业兼并重组的信息平台
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需要建立在信息充分、信息对称的基础上。目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是制约宁波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中小企业兼并重组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收集,加快宁波中小企业信息库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兼并重组需求的双方企业提供信息的搜索和咨询服务。
2 .加强优质企业和有潜力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支持
首先要鼓励各金融机构对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给予信贷支持;其次要加快建立完善以财政扶持为基础的融资担保、融资贴息、财政奖励的支持政策,以期通过财政支持的导向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再次,对于行业支柱企业、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应给予重点扶持,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各金融机构给予其信贷支持,并在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最后,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快构建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平台的建设,帮助企业联系风险投资方,加速企业的成长。
3 .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一是设立兼并重组的管理及促进机构,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提升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效率;二是通过土地、房产、车船过户手续费等费用的减免,降低企业兼并重组的成本;三是对于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以及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在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四是对于兼并重组后效益显著的企业,加大奖励的力度,鼓励其做大做强,发展为企业集团、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4 .梳理企业兼并重组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通过网上宣传、专题报道、成功案例分析、上门促进等形式,不仅要使本地的企业了解政策,同时使外地企业也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政策。
(二)构建帮助企业内外拓展的服务网络体系
从根本上说,企业“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都是企业的决策,是市场行为。政府的工作并不是代替企业去决策,而是应当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通过构建帮助企业内外拓展的服务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决策的盲目性,使其规避风险。
1 .加快建立企业“走出去”信息和服务平台
宁波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除了宣传好已有的政策外,应当加快建立企业“走出去”信息和服务平台,包括各级外经贸机构贸易联络处、驻外使馆、华人协会的各种信息及联络渠道的收集,与宁波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环境、合作项目等信息的收集,以及努力解决制约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积极扶持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做好企业“走出去”的咨询、金融、会展等服务。
2 .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内地市场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宁波应当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参与这一进程,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宁波民营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加速其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从加工贸易向自由品牌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对于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和创新性的企业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做好政策的梳理和宣传工作,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提升企业内地市场的竞争力;要重点培育扶持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由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业两头延伸,由“橄榄形”向“哑铃形”转变,拉长产业链条,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做好产品的售后、增值等服务,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在提供要素供给服务的同时,发展特色产品,参与劳动分工和参与内地市场的拓展。
3 .加强组织保障
企业内外拓展的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要衔接好其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引导作用,就需要有一个牵头的协调服务机构,发挥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桥梁作用,为企业内外拓展提供组织保障。
4 .加强发展各类服务机构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困难和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各类服务机构来给予缓解或解决。在资金上,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注入和民间资本投资入股,推动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推进专业性强、可信度高的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难题。在技术、市场等方面,要大力扶持、积极培育风险投资、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管理咨询等各类服务机构,特别是要做好各类服务机构扶持政策的梳理和服务资质的认定工作。
5 .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是行业内企业联系的重要平台,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企业“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中的作用。大力支持重点行业、支柱行业的行业协会在主要出口目的国设立分支机构,帮助企业了解信息、“走出去”,对于作用发挥明显的,应给予财政奖励;鼓励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发起成立行业协会,对于新组建的工业行业协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帮助加强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和中介机构的联系,进而形成合力,为企业“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提供信息、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最后要积极鼓励企业加入行业协会。
(三)加强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的共享
目前,宁波块状经济虽然发达,但是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处于低层次、低附加值竞争,必须加快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摆脱单纯的“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形式,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的共享。
1 .以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企业技术联盟体系构建
技术联盟中的信息是联盟企业的人、财、物等诸要素。技术联盟由于其组织形式的特殊性,联盟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在联盟时不能十分准确地评估联盟伙伴的资源、能力、利益目标,这就提高了联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壁垒。因此,在构建技术联盟体系时,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这两者为纽带构建技术联盟体系,提升企业间的联系和知识、信息的共享度;同时要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升企业间信息的对称性。
2 .加快技术联盟体系法律框架的构建
技术联盟既有创造共赢的前景,同时又是有风险的,其稳定性也是比较脆弱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相互平等”是企业技术联盟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框架。宁波应当加快技术联盟体系法律框架的构建,通过契约化的关系将联盟中的企业结合在一起,实现知识的共享。
3 .在技术联盟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加快知识共享机制的创建
联盟内的相互信任不是“无限制的信任”,要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共享,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加以保障。行业协会无疑是着手联盟管理和知识共享机制建设维护的最佳人选,但是这项工作需要有政府部门大力协助,仅凭协会本身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宁波应选择重点行业,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4 .加快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联合
要加快在甬高校、科研机构创建面向产业服务的公共实验室、检测检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技术设计中心,使之成为服务与提升宁波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过程中,探索建立了产品研发、工艺创新、市场销售、人才培养、利益共享、协商决策、过程控制、后期跟踪等诸多方面的制度和长效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项目对接,推进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转化;鼓励企业探索合作机制长效化,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共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放型实验室和联合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长期合作,实现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的共享。
5 .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人才、技术、设备共享的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宣传与发展,以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发、人员培训以及信息服务工作,以及不断完善产业技术顾问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继续推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扶持各类技术交易、设备共享、信息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四)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孕育企业文化
宁波大部分工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部分行业面临着落后产能的淘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战略的落实,长三角的先行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并且长三角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可以预计,宁波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快企业文化的培育,以此加速企业的发展。
1 .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企业文化
家族化管理方式在企业初期比较有效,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应当积极鼓励企业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实行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这样能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突破人才家族化的屏障,进而有利于积极的企业文化的树立。
2 .加大企业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面对不断激烈的竞争,需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企业的宣传与培训,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一是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加快企业家及高层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可以引进企业家的战略培训课程,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转变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三是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培训,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树立积极的企业文化。
3 .加强企业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并且品牌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因此,在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孕育企业文化时,应把品牌建设作为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财政奖励、表彰等积极手段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拓展品牌、树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品牌的建设中树立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来推进品牌的发展。
(五)构筑“人才高地”,加快人才保障
应根据宁波地区产业导向,制定人才政策,重点以户籍、编制、分配、激励、流动等方面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并且制定的政策在区域间、行业内要具有竞争力。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适应的政策应有所区别,对于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应以国际引进为主,人才政策应偏向于对事业发展的扶持,包括科研经费、创业基金、投资环境建设等;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以高校培养和其他地区引进为主,制定的政策应更多地考虑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户籍等方面因素;对于操作型人才,应以培养为主,政策应着重于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企业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以及完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鼓励校企合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产业培训建议,然后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政策。
主笔人:徐盈群
主笔人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