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黄帝内经1000问
28692900000042

第42章 论治宜方(3)

(3)待衰而治只是针对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而言,应在其未发作之前治疗,因为这个阶段的邪气较弱,正气相对旺盛。如能给予适宜的治疗,则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对疟疾、痛经等病的治疗,应用此法均能取得满意疗效。

如何理解“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关于本条经文,注家说法不一,有释为针法的;有注为按摩手法的;有指治疗漏汗不止之证的等。慓悍,指邪气急猛而言;按,抑制;收,收敛,制伏之意。对于邪气急猛的病证,采用适当措施,以遏其势,以缓其急,待病势收敛,病情缓解后,再审因论治。比如:阳虚不固,汗出不止,治宜助阳益气,固表敛汗;暴泻不止者,急当涩肠固脱止泻。又如卒中昏厥,急施针刺以救厥逆等皆是。掌握了这一法则,有助于指导对急症的处理,临床上遇到急暴病证,当本着“急则治标”的原则,首先控制病情的恶化,缓解其病势,然后再针对病机治疗,从而制伏之。

“其盛,可待衰而已”和“其慓悍者,按而收之”两者是否互相矛盾?

(1)其盛,可待衰而已:“盛”、“衰”均指病势、病邪而言。病邪正盛时,要等待邪气稍衰后针刺而治之。关于待病势衰退而治的思想在《灵枢·逆顺》、《素问·疟论》篇均有记载。《内经》中提出病势盛不可刺的理论,其意义在于保护正气。这一重视正气的思想是《内经》中重要的学术观。我们应体会其精神实质,不能机械地理解为任何疾病在其病势鸱张时,均不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而消极地等待。也正是如此,后文又提出了“其慓悍者,按而收之”的治法。

(2)其慓悍者,按而收之:傈悍,指邪气急猛而言。对于邪气急猛的病证,采用适当措施,以遏其势,以缓其急,待病势收敛,病情缓解后,再审因论治。

两种治法并不相互矛盾,因二者是针对不同病情提出来的。“其盛,可待衰而已”适用于某些周期性发作的疾病的治疗,如疟疾、痛经等等。而“其剽悍者,按而收之”则适用于某些急重病证如阳虚不固、汗出不止者或卒然昏厥等疾病的治疗。

标本的含义是什么?

标本的本义是指草木之根与梢,即本是指草木之根;标又称末,为草木枝叶末梢,后常用其表示相对的概念,用来概括说明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因果关系及病变过程中矛盾的主次关系等。《内经》在对标本概念的运用中,十分重视标本含义的相对性,并用以指示事物的上与下、表与里、先与后、本体与效应、患者与医生、六气与三阴三阳属性等对应双方的主次先后及轻重缓急。就具体内容而言,《内经》所言标本之所指有六:

(1)疾病先后标本。病之先成者,如病因、病机及原发病、先发病为本;病之后生者,如因病因病机而引发的病证、症状、继发病、后生之病者为标。经文所言者是。

(2)经脉标本。经脉起始之处为本,经脉所过之处为标。如《灵枢·卫气》所云:“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3)六气阴阳标本。运气学说认为,风寒暑湿燥火天之六气为本,其所产生的气候特点及其三阴三阳属性为标。

(4)水肿病证的主次病机标本。如《素问·水热穴论》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5)医患病治之间的标本关系。如《素问·汤液醪醴论》说:“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6)病在上、在外、在气者为标,病在下、在内、在精血者为本。如《灵枢·师传》篇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综上所述,《内经》关于标本的含义甚多,应用的范围甚广,它既可以表示相互对应的两种事物,也可以表示一事物内部存在的两种相对的属性。大凡具有根本的、重要的、内在的、本质的、开始的、中心的等特性多属于“本”;而具有次要的、外在的、枝节的、现象的、后起的、终极的、周围的等特性多属于“标”。《素问·至真要大论》称“夫标本之道,要而博,小而大”,正说明标本可以作为多种事物的抽象属性,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

病发标本先后理论的临证运用是怎样的?

《内经》十分重视病发标本先后理论的临证运用,正如经文所言:“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又说:“夫阴阳逆从标本之为道也,小而大,言一而知百病之害。少而多,浅而博,可以言一而知百也。”足见病发标本先后理论的重要性和临证运用的广泛性。

就经文内容而言,病发标本先后理论的临证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治病求本:一般来说,标根于本,病本能除,标亦随之而解。所谓“治病必求于本”,是治疗中的根本大法。

(2)标急治标:在一般情况下标病不急时要治其本,但在疾病发展演变过程中,标病将要危及生命,或在诸多病理矛盾中,标病成为突出的主要矛盾时,当先治标,否则恐贻误病情,甚则危及生命。经文提出的“中满”及“小大不利”只是示范而已。

(3)标本先后:“病发而有余,本而标之,先治其本,后治其标,病发而不足,标而本之,先治其标,后治其本”。这是根据病证虚实确定标本先后治则,具体实践时应结合虚实的轻重缓急,审证论治,而非固定格式。

(4)间者并行:即病情轻浅者,应标本兼治。

(5)甚者独行:即指疾病严重者,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标急则独治其标,本急独治其本。

总之,《内经》为我们充分展示了灵活实用标本的种种范例,对今天的临床实践颇有启迪。从中我们再一次体味经文所言“言标与本,易而勿及”的深刻含义。

为什么说治病求本?

“标”、“本”是中医学用来分辨疾病主次先后、轻重缓急的理论。它主要提示,哪是疾病的本质,哪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哪是疾病的主要矛盾,哪是疾病的次要矛盾。所谓“标”,即是指疾病的现象,本则是疾病的本质。所以《类经·标本类》说:“谓天地之运气,人身之疾病,变化无穷,无不有标本在也。”可见标和本在疾病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分清标本,才不致被错综复杂的各种症状所迷惑,才能抓住疾病的本质,予以正确的治疗。正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所说:“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疾病是复杂的,又经常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标”与“本”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相对的辩证概念。它有多种含义,例如:正与邪相对而言,正为本,邪为标,因为正气具有抵抗病邪侵入的能力,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不足,才可能邪气进入,引起疾病。同时治疗的目的,也是为了恢复正气,达到身体健康的目的。又如从病因和症状来讲,病因为本,症状为标,病因是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它决定着疾病的性质、种类和证候特点,而症状是疾病的外在表现,是内在脏腑病理变化在外的反映。治疗要抓住疾病的本质,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病因已除,症状自然就能消失。又如内脏与体表而言,内脏是本,体表为标,内脏是藏精气主精神意志的,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而体表的功能也靠内脏来维持,而体表的病变又常常是内在脏腑病变的反映,治疗也从内脏入手。又如旧病与新病而言,旧病为本,新病为标。原发病为本,继发病为标。

分辨“标”、“本”是为确定治疗原则提供根据。一般情况下,治疗疾病,必须抓住疾病的本质,从根本上入手,针对引起疾病的根本原因进行治疗,先治本后治标,即“治病求本”,这是中医治疗学的总原则。治疗疾病不可头痛治头,脚痛治脚,见热清热,见寒散寒,这样往往不能从根本上治愈疾病。

疾病是复杂的,是千变万化的,因此,临证时要善于从复杂的表现中,透过现象,找出疾病的本质,抓住主要矛盾,从而解决根本问题。

异法方宜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异法方宜,即适宜方土的不同治法。方土不同,地理环境有别,决定气候条件有差异。物产、生活、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的差异及疾病种类性质不同,而产生不同治疗方法。

(1)东方:是天地之气始生之方,时当春令。故其气候特点偏于温和;环境的特点是靠近海边,盛产鱼盐;生活特点是食鱼嗜咸,易外发疮病;治疗的特点是发病多在肌表,故宜用砭石治之。所以砭石疗法是从东方传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