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097

第97章 “倭寇”之谜

明中叶,倭寇成患,政府大费周章。但是,倭寇首领王直、徐海等人却都是道地的中国人,手下“为王前驱”的日本人也不多,中国人如何酿成倭患?解决倭患,除战争之外,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倭寇入侵,洪武年间已经出现,嘉靖时发展为严重祸患。明朝实行海禁政策,除了政府之间可以实行朝贡外交,不许百姓出海、私通国外或是与外国人交易。虽然政策时宽时紧,但总的倾向是禁止。

明代中国被纳入世界贸易体系,通过双边交易,沿海官绅百姓以及周边国家都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因不满政府的海禁政策,部分中国民众与日本人勾结,占据沿海某些岛屿,或是私下到中国沿海交易,或是采用不法手段抢劫居民财物。所谓倭寇,绝大多数是中国人。这些倭寇并非中国与日本双方政府所能控制,因为当时日本国内藩镇割据,群龙无首,无力控制沿海武装力量。

倭寇在太祖称帝以前就已存在,张国珍、张士诚的余党曾带领日本人骚扰东南沿海,洪武二年(1369)、三年(1370),太祖派使臣前往日本,质问日本权臣足利良怀。足利良怀称臣纳贡,并送还明州、台州二地七十余名被掳男女。洪武年间常有小股倭寇前来,洪武二十年(1387),太祖命周德兴、汤和在福建兴建防倭城,布置六七万士兵,倭寇人数大为减少。

永乐元年(1403),日本权臣足利义满,在向明成祖上表进贡,为表示诚意,他于次年捕杀了对马壹岐等岛屿的若干海盗,永乐三年(1405)派使臣押解到南京,成祖让日本自行治罪以示宽大。永乐六年(1408),足利义满去世,成祖派人致祭,封其子源义持为日本国王,事实上,日本另有天皇,源义持在国内的爵位只不过是“征夷大将军”。源义持的力量无法阻止日本海盗来华。

中日之间官方的朝贡贸易依然在进行。宣宗时,贡使随员由二百人增至三百人,贡船两艘增为三艘,实际来华的人数、船只经常超出这一限制。一些贡使和随员夹带十倍于贡品的私货,在中国市场出售,购买中国货物回国,牟取高额差价。他们携带武器,经常强买强卖,遇到中国官兵,便亮出贡使身份。景泰四年(1453),临清地方的指挥使为劝阻贡使抢劫百姓货物,几乎被打死,景帝宽大为怀,不予追究。弘治九年(1496),贡使在济宁杀人,孝宗下旨,此后日本贡使只许五十人进京,其他人在港口原地等候。

为取得商业利益,日本贡使之间发生内讧,嘉靖二年(1523),大内氏贡使与细川氏贡使发生争斗。明武宗时,源义澄的贡使宋素卿是中国人,依中国法律,中国人私自通蕃冒充蕃人应该处死,宋素卿贿赂当权太监刘瑾黄金千两,嘉靖二年(1523)宋素卿再次以贡使身份到宁波,同时到达的有另一位日本贡使宗设,两人互证对方是假贡使。当时宁波市舶提举司的主管、太监赖恩请二人赴宴,赖恩事先收受宋素卿的贿赂,在招待规格上抬高宋素卿,并提前把宋素卿的货物验放过关。宗设愤而动武,杀了与宋素卿同行的日本人瑞佐,从宁波一直追击宋素卿到绍兴城边,在折返宁波途中放火抢劫,驾船扬长而去。浙江都指挥刘锦在追击战时阵亡。宋素卿虽逃出宗设之手,但被明政府关人大狱,最后死于牢中。

嘉靖皇帝以此事件为由,断绝了双方的朝贡关系,直到嘉靖十八年(1539)七月才恢复。民间走私贸易因官方交易的断绝更为活跃,走私团伙规模扩大,携带武器,勾结沿海势家豪族,将中国的生丝、棉布、陶瓷、药品等日常生活必须品偷运到日本,赚取厚利。一些失去衣食来源的市井小民纷纷加人走私团伙,或交易或抢劫,混乱随之加剧。史称“嘉靖大倭寇”,是明代倭寇为害最烈的时期。

嘉靖十八年(1539),双方虽然恢复了朝贡贸易,但规模大大缩小,贡使随员以一百人为限,三艘贡船,贡期十年一次,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要。嘉靖二十三年(1544)七月,日本贡使不到十年便再次来到宁波,明政府拒绝此次进贡,将沿海文官武将一概治罪,严禁百姓与日本贡使私下交易。嘉靖二十八年(1549)是十年一次的进贡期限,源义晴派周奥为贡使,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秋冬之际来到宁波,六百名随员分乘四条贡船,要求暂泊宁波,以待来年。明朝皇帝不许日方的申请,勒令其回国。十二月,便有几股倭寇大掠温州台州二府,以发泄对明政府的不满。嘉靖二十八年(1549)六月,周良按时来到中国,率百名随员进京。周良向明廷申诉,由于贡船高大,随员百人不够驾驶,必须五百人,贡船三艘,为防备沿途海盗,必须有一艘护航,并非有意违背明朝意志。

嘉靖二十八年(1549),沿海最大的走私团伙王直集团侵扰沿海,地方官仓皇塘报,明政府正式称为“倭人入寇”,实际是中国首领、以中国人为主、有若干日本人依附的海上武装走私集团。为行动方便,他们也乐意装扮成日本人,同时在中国沿海岛屿及日本九州一带拥有数个据点。如倭寇王直,绰号“老船主”,自称“净海王”,原是徽州海商,因贸易不通便以抢劫为生,流亡日本,盘踞五岛列岛为根据地,在日本平户有家,经营多年,成为最大的海盗首领。同时,因为捕获“真倭”赏赐更多,明朝官兵也乐意把敌人统统虚报为倭寇。《明史·日本志》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应是真实情况的反映。

由于倭患严重,浙江巡抚兼福建军务提督朱纨,奉命查禁沿海走私,他搜捕沿海通倭的大族,认为他们是“衣冠之盗”,用保甲法严格管理沿海百姓,杀了若干私行贸易的中国人,因此得罪了浙闽一带一批乐意与日本贸易取利的有权有势的人物。朱纨受到闽浙官员的弹劾,不久被免职,愤而自杀。朱纨虽然为官清廉,却一味主禁,完全无视海上贸易具有的巨大利润,不可谓不迂。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三月,王直大举入侵沿海一带,他纠集一群海盗,集合几百艘船,浩浩荡荡开赴中国东南沿海。三月攻破昌国卫(今定海县城),而后一路北上,四月攻破上海县城,抢劫江阴、乍浦,八月,抢掠金山卫、崇明、常熟、嘉定。次年正月,从太仓进犯苏州,抢劫松江,渡过长江,抢劫南通州、泰州,四月南渡攻破嘉善县城,再攻苏州,进崇德县城。六月从吴江出发,掠夺嘉兴,驻扎柘林镇。倭寇一路南攻北略,如入无人之境。

嘉靖三十四年(1555)五月,王直在王江泾首次失利,部下一千九百余人被杀。明廷派兵部尚书张经到浙江总督军务。明世宗以胡宗宪为巡抚,胡宗宪采用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策略。嘉靖三十年(1551)五月到八月,胡宗宪劝诱倭寇首领之一徐海,将同伙陈东和麻叶献给朝廷,捣毁陈、麻二人在乍浦的巢穴。而后,胡宗宪包围徐海于平湖县的沈庄与梁庄,恶战七日,剿灭徐海及其部众二千余人。胡宗宪用对付徐海的方法对付“倭寇王”王直,胡宗宪先释放关押于金华监狱的王直的妻小,派人劝降,王直要求互派人质,胡宗宪以指挥夏正为人质,王直前往胡宗宪处,被巡按御史王本固逮捕。其养子闻讯立即处死夏正,率五百人攻占了定海西北的岑港。从嘉靖三十六年(1557)十月到三十七年(1558)七月,明军作战不能取胜,但海盗集团也退往福建。

胡宗宪的成功之处在于重用两位杰出的将领戚继光、俞大猷。俞大猷嘉靖三十三年(1554)在南京兵部尚书张经的指挥下获王江泾大捷,其后屡破倭寇,嘉靖三十五年(1556)三月被任命为浙江总兵官,兼辖苏松诸郡。俞大猷歼灭徐海后,进剿倭寇在舟山的老巢,获胜后升任“都督同知”。戚继光则到义乌、东阳、浦江等县募兵练兵,共四千余人,在编制、武器、训练各方面作了革新,尤其是武器方面,专门针对倭寇和弱点而设计,简单实用,他率领这支部队屡战屡胜,号称“戚家军”,倭寇因此不敢进犯台州,戚继光因此升任都指挥。嘉靖四十一年(1562),嘉靖帝任命俞大猷为福建总兵官、戚继光为福建副总兵,两人合作扫平了福建的倭寇,嘉靖四十三、四十四两年,两人又联手荡平了广东的海盗吴平。

与此同时,明政府逐渐放宽海禁。朝廷中一些官僚意识到海禁过严,使沿海百姓失去谋生手段,“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商转为寇”,开放海禁是彻底解决倭寇问题的唯一办法。嘉靖以后,明政府采用较为开放的政策,倭寇问题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