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096

第96章 王振擅权之谜

明朝宦官擅权,始作俑者是英宗的“先生”王振。明英宗为太子时。东宫的讲官不是大学士,而是略通文理的宦官王振。英宗宠信王振,言听计从,御驾亲征,在土木堡成为也先的俘虏。夺门之变,英宗复辟,二度为帝,不能忘情王振。因土木堡之变身亡的王振在庙中安享香火供奉。

汉、唐、明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为害最烈的三个朝代。尤其是明代,宦官之祸贯彻始终。

朱元璋登基时,意识到宦官擅权的危害,严加控制。宦官的人数在百人左右,官职不能超过四品,不许读书识字,不许兼任内外文武官衔,不许穿朝中大官服,并在宫中竖立“内臣不得干预政事,预者斩”的铁牌,宦官沦为内廷洒扫应对的杂役。然而,明朝政治体制所存在的缺陷却培植了宦官专权的沃土。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废除宰相制,集大权于一身,带来行政上的难题,皇帝一人不可能处理如此多的政务。为解决这一问题,作为皇帝秘书班子的内阁权力逐渐增大;同时作为内阁阁臣的约束力量,宫廷宦官的权力也相应增大。宦官干政的禁忌逐渐放松,最终成长为明朝政坛的重要力量。

首先允许宦官掌握文化的是明宣宗,他设立内书堂,请通晓经史的大学士陈山担任教师,以后宦官读书成为定制。宦官经过培训,学会读写,一些资质上乘的人“多通文墨,晓古今,逞其智巧,逢君作奸”,成为皇帝处理政事的帮手。

洪熙、宣德以后,司礼监的太监通过参预票拟取得参政大权。票拟的具体程序是,内阁大学士用墨笔对朝臣的奏章提出初步的处理意见,经由皇帝最后裁定,由司礼监太监用红笔写出,称为朱批。据刘若愚《酌中志》记载,明代后期的票拟、朱批的具体过程大致如下:章奏由外廷有关部门送到宦官十二房之一的文书房登录,交给司礼监,司礼监太监过目,交给皇帝,皇帝阅后送回司礼监,由文书房送内阁票拟。司礼监若认为票拟可行,则奏明皇帝后,批红,发到外廷执行。司礼监若不同意内阁的处理意见,可发回重票,或不经过内阁,直接批上意见交由朝中官员执行。在这一过程中,司礼监的掌印或秉笔太监有可能假传圣旨。内阁大臣的奏章需经皇帝朱批确认才能执行,秉笔太监成为皇帝的代表,宦官的权限超越了内阁学土。一些阁臣因而依附手握重权的太监,如正德年间焦芳依附刘谨,万历初期张居正与冯保结成联盟,否则,政令难以贯彻。此时的上等太监,已不仅仅是宫廷的清洁人员,而是强大政治势力的代表。

宦官的另一重大责任是监督外廷官员。明朝皇帝相信朝中大臣各为其家,全有私心,只有宦官无家无室,才能一心为国,崇祯帝就曾多次明确表示这一态度。明成祖靖难之役,抢得侄子建文帝的天下,为压制朝中大臣,设立由宦官主持的特务机构东厂,明宪宗增设西厂,权力操控在宦官手中,外廷大臣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传到皇帝的耳中。太监不仅监督大臣,也监视军队、边关重镇、沿海市舶司、地方政府等,无所不在。史称明末太监人数达到十万,虽然有所夸张,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数之多。

明代太监之祸始于王振,烈于刘谨,极于魏忠贤。王振是河北蔚县人,曾是儒士,当过教官,因前途无望于永乐年间自宫,进入紫禁城,曾担任宫人的教师,被尊称为“王先生”。宣德年间,宣宗命其陪太子朱祁镇读书,没有为太子另择良师,英宗即位后一直称呼他为“先生”,受王振的影响极深。王振宣德年间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首席太监。

宣德十年(1435),宣宗去世,朱祁镇继位,年仅九岁,由孙太后全权处理政事,太后信任内阁大学士、元老重臣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对王振心存戒心,曾召王振入宫,想杀了他以绝后患,因英宗与诸大臣下跪求情才免去一死。一开始王振小心谨慎,赢得太后与朝中重臣的好感。此后王振日渐跋扈,开始过问政事。正统六年(1441)十月,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修建完工,英宗宴请百官,依礼宦官不能赴宴,王振不仅从中华门正门赴宴,还得到群臣躬身迎候的礼遇。

正统七年(1442)十月,太后去世,阁臣换人,英宗亲政,王振掌握大权。他将朱元璋所立铁牌移出宫外,王振的侄子王山当上锦衣卫都督同知、王林担任锦衣卫指挥检事。王振大兴冤狱,杀害反对派侍讲刘球、宦官张环、锦衣卫王永心等人;百官稍有不敬便大祸临头,御史李铎因不肯下跪而充军铁岭卫。百官无不屈膝,公侯勋戚无不奉承,称王振为“翁父”。王振佞佛,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庆寿寺,征军民万余人花费几十万两白银,京中歌谣:竭民之膏,劳民之髓,不得遮风,不得避雨。

为宣扬英宗的文治武功,王振发动“麓川之役”。正统二年(1437),云南麓川宣慰使思任发叛乱,三年后被平定,思任发表示愿意进贡谢罪。王振却在此时大军进发,正统六年(1411)正月,明军十五万开赴云南。

王振的垮台缘于对蒙古各部落的轻视。明代中前期主要的军事威胁来自北部蒙古各部落。正统年间,瓦剌部崛起,由也先统帅。瓦剌部每年朝贡马和骆驼,以换取所需的生活用品,明政府对周边民族采取绥靖政策,各国贡使入境后,一切免费,以少量贡品换回价值高得多的物品。瓦剌部常会虚报进贡人数、马匹数量,明政府眼开眼闭,不予细究。正统十四年(1449)二月,瓦剌部贡使人数达到二千余人,虚报成三千,王振却一反常态,要求礼部官员按实际人数赏赐,并减去马价的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朝撕毁婚约,七月统率各部,分四路大军大举入侵。也先亲率一路,攻陷大同,边关诸寨,纷纷陷落。王振为压服国内群臣,唆使年轻气盛的明英宗亲征。几天之内,齐集五十万大军和物资装备,仓促上路。由于毫无计划,大军忽而北、忽而南,士兵忍饥挨饿,意气消沉,未上战场便已注定失败。大军七月十六日出发,八月初一到达大同,未打一仗,被战场景象吓破胆的王振下令回撤。王振原想经由家乡回北京以夸耀乡里,后因担心大军会损坏庄稼而改道向东;八月十日,明军到达宣府,遭遇瓦剌的追兵,大败;十三日退到土木堡。英宗被俘,五十万大军死亡过半,王振本人被护卫将军樊忠杀死,土木堡之变震惊朝野,险些酿成亡国之祸。

太皇太后听从于谦的建议,在宦官金英、兴安等人的协助下,籍没王振家产,清除王振党羽,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帝,是为景帝,也先挟持英宗以令中国的计划未获成功,明朝逃过一劫。

王振并未因此被遗忘,英宗复辟后,为王振恢复名誉和官爵,用木头刻成王振的身体,招魂祭葬。王振被供奉在智化寺,享受香火。有明一代,宦官擅权,王振是始作俑者,王振之后,后继者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