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061

第61章 王莽之谜

王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颇有名气的人物。西汉末年。他借夕卜戚王氏之势力平步青云,操纵了汉室政权。继而鸩杀平帝,废黜孺子婴,自己面南称帝,改国号为“新”,以新朝取代了汉朝。他本人也给后人留下了说法迥异的评价:帝位篡夺者、最大的伪善者、理想主义者、改革者……

对于王莽的评价,以往人们较多地受东汉官方钦定的《汉书》的影响。《汉书》中王莽完全被扭曲了,他被描写成一个复古倒退、僭越篡位的乱臣贼子。理由是:王莽的升迁既不是靠军功,也不是靠察举,更不是靠政绩,而是凭着外戚的裙带关系,靠元后的势力击败众多的政敌,才得以进入上层统治集团。即便他在篡位前、特别是摄政时期做了一些好事,也是虚伪做作,是为了收买人心,并不能掩盖其作为一个篡位的野心家的真正面目。

反对这一说法的人认为,王莽的当政,不全是一种偶然的现象,更不能完全从传统的伦理道德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王莽的当政,也是一定的政治历史条件的产物。因为西汉末年,刘氏王朝的最高统治者已经日趋腐化,贵族官僚依靠政治特权,贪污成风,并且大量兼并土地,强占奴婢,整个社会民怨沸腾,矛盾激化。而王莽却清醒地看到了这些弊端,他自己不但不贪,还一次次把自己的家产分给下属和贫民,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他的夫人打扮穿着也像个仆人。他还在长安城内建立赈救灾疫的常满仓、废皇室游玩之地、派使者去灾区捕蝗、安置流民等。他的儿子杀死一个奴婢,为了表示法不阿贵,他竟勒令自己的儿子自杀。王莽的这些措施有利于缓和当时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也为他本人赢得了个人声誉。当时的一些人把王莽看成是圣人、周公及至救世主,虽有吹捧奉承的意味,但也不排除内有相当部分是真心诚意的。正因为此,有学者感慨:如果政治家都愿意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来作假,那么这个社会的政治一定会清明得多。

对于王莽的新政,也存在着是复古倒退还是改革图新的争论。认为是复古倒退者指出,作为改制第一项内容的废除土地私有、禁止土地自由买卖的“王田”政策,就是典型的复古倒退。实行土地王有,这是根据《周礼》制订出来的,不过是奴隶社会时代井田制的翻版。如果按照井田制重新分配土地,全国的耕地远远不够分配,何况土地的私有和买卖是当时蓬勃发展的小农经济的基础,符合历史前进的趋势。这种倒退的主张本身就注定了它是没有出路的。王莽不得不在王田颁布的第三年再次颁布诏令,宣告“王田”可以买卖,不再依法处理,实际上是承认土地国有化改革的破产。

反对上述观点的人认为,“王田”政策是王莽针对严重存在的社会实际问题而提出的改革图新措施。西汉王朝的土地私有制,比之奴隶制度下的土地国有形式,虽然是一种进步,但当时允许土地私有而带来的土地兼并现象,已导致了尖锐的社会矛盾和严重的社会危机,王田制正是力图遏制这一弊端的发展,借以缓和社会的措施,它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同时,王田制虽然是按井田制的方式来分配土地,但同时又承认土地的私有,即承认一夫一妇对分得的百亩之田的占有权,只是不允许自由买卖而已。因此,它实际上是一种土地国有与私有并存的新政策,与先前的井田制有着根本的区别。至于王莽改制活动时所借用的大量附古说教,与当时社会流行的谶纬风气不无关联,他本人也不过是借“托古”而实现自己的理想,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复古。

对此,樊树志先生认为:王莽企图按照儒家经典重建一个“大同”世界,一劳永逸地解决长期棘手的土地兼并、贫富不均、商人盘剥农民等社会问题。但他所实行的种种社会措施,却与时代的发展格格不入,以当时的眼光看之,就有倒行逆施之嫌。其结果是改革不但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使它更加激化,加深了社会危机,引来了绿林、赤眉起义。王莽所建立的“新”朝,只存在了短短的十几年,便如同流星般地迅即而逝,决不是偶然的。因此,光武中兴以后,在东汉史臣的笔下,王莽终于成了西汉腐败政治的替罪羊。

也正因为新政本身的诸种复杂性,后人对于王莽的描绘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帝位篡夺者、最大的伪善者、理想主义者、改革者等等。费正清、赖肖尔在《中国:传统与变革》中指出,王莽的土地国有和放免奴婢的努力,使他得到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者”这一错置时代的称号;着名学者胡适早在1928年就认为王莽是“一千九百年前的社会主义皇帝”,他的失败是因为这样的人过早地在中国出现。美国历史学家毕汉斯认为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非历史性的解释”。他指出,王莽不是班固《汉书》中所说的那个无能、狡猾、伪善和妄自尊大的蠢人,从积极方面衡量,王莽是机智而能干的;从消极方面来看,王莽不过是一个过分依赖古文经学的有点迂腐的儒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