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科学中国未解之谜(上)
28692300000103

第103章 崇祯太子下落之谜

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太子朱慈烺混乱中逃出皇宫。崇祯太子的下落引起各方关注。明亡后有多人以太子名义号召民众起兵反抗清朝。太子的到来也引起了南明小朝廷的极大不安。这些“太子”们破坏了既定的秩序,下场大都不妙。太子命运究竟如何,史籍记载各不相同,各种说法莫衷一是。

崇祯皇帝有七个皇子,长大成人的有三个,即周皇后所生长子朱慈娘、三子定王朱慈灿和田妃所生四子永王朱慈熠。朱慈烺生于崇祯二年二月,出生一年后被立为太子。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八日,李自成的农民军兵临北京城下,崇祯帝召见三个儿子,命他们换上百姓的服装,由太监护送火速出外逃生,以期他日光复明朝基业。次日,农民军进城时,崇祯帝已自缢于煤山。太子朱慈娘的下落究竟如何?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一种说法是李自成进城后,太监栗宗周把太子献给李自成,李自成将朱慈娘留在军营中,交由刘宗敏看管,后太子被封为宋王,《明史》赞同此说。有人认为李自成把太子交给了吴三桂。吴三桂与清兵联合作战,打败李自成的军队,双方谈判,吴三桂提出的要求中就有归还太子一条。关于李自成交给吴三桂的人的真实身份,也有各种说法,或说是真太子,后来逃出吴三桂军营;或说李自成交出去的是假太子,《明史》、《明季遗闻》记载李自成山海关大败,准备西撤,四月二十九日晚放火焚毁宫殿和九城门楼,次日一早,挟崇祯帝的三个儿子往西撤退。可见太子一直在李自成的掌握中。但是,西撤后却再无太子的消息。

太子究竟存身何处?有人考证是李士淳带着太子一起潜逃,具体地点是粤东嘉应州阴那山灵光寺,结局是削发为僧。李士淳是明朝翰林院编修,曾任太子讲官,明亡后被迫接受李自成的官职,与太子同在一处,负责看护太子的刘宗敏又在战斗中负伤,且西撤后农民军节节败退,自顾不暇,给李士淳和太子的逃跑创造了好机会。广东梅县一带一直流传着“太子菩萨”的传说,在李士淳所编《阴那山志》一书中收有他的诗作:

谁人伸臂划虚空,裂碎迷云千万重。

掌握明珠山吐月,周天星斗五轮中。

天画棋盘星作子,指弹日月照将军。

不知何处神仙着,花落棋山迅耳闻。

一位方外之士的诗作却有帝王之气,确实令人生疑。随着时间推移,有关明清之际的文献材料逐渐公开,禁忌渐少。李士淳的后人李大中在《二何先生事略》一文中公开承认其祖先确曾救崇祯太子。

另一种说法是太子先被藏匿于民家,后到舅舅周奎家,周奎担心获罪,献给清朝刑部,太子遭捕遇害。如《国寿录·崇祯太子》、《甲申传信录》记载,太子被民间老太收留,三个月后,因家贫无力收养,送到周奎处。周奎不敢收留,听到清朝搜捕的命令后,便上交清朝刑部,清统治者担心崇祯太子会成为明遗民的精神支柱,下令处死。

各种说法层出不穷,有的人说太子从吴三桂军中逃出,先容身于皇姑寺,后与太监高起潜一起从天津乘海船南下,也有人说太子逃亡时死于乱军之中等等,不一而足。

种种说法导致的结果是南明弘光小朝廷和清朝的顺治、康熙两朝不断地有自称崇祯太子的人出现。顺治元年,一位青年找到周奎,自称太子,周奎上报清政府,朝廷派多人审理此案,仍然是真假难辨,最后处死了事。清初文献《尧峰文抄》中有一篇文章,记载顺治十六年(1659),一位男子在河南柘城与当地人发生争执,见官不跪,自称是崇祯第四子,被送到北京。清政府派兵部负责核查此事,很快查清,此人名叫张缙,浙江金华人,因假冒崇祯皇子被处死。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之乱时,北京有人趁势响应吴三桂,其中有人自称是崇祯三子,又有一人自称崇祯太子,在两广招兵应和吴三桂,两人被捕后,送至北京,公堂对质,竟互不认识,均被处死。清初利用崇祯太子的名义在各地号召人民起兵抗清之事很多,大多是人民不满清朝的统治,借用名义抗清。

真正造成重大影响的是南明弘光朝的假太子事件。有一少年从北方逃到浙江,自称太子,南明朝廷派内监带回南京,福王派大臣审讯,此少年认识旧日内监,并能叫出一些大臣的姓名,但不认识另一些作为太子应该认识的大臣。这位太子开始时受到礼遇,以后遭酷刑相加,他坚持自己的身份,审讯的结果断定他是假冒太子,是一位驸马的侄孙,名叫王之明,略知宫中之事,想投机碰运气。当时南明朝廷的派系斗争十分激烈,这个结果使得一些大臣极为不满,镇守长江中游的将领左良玉因此领兵沿江东下,造成极大的内乱,加速了南明王朝的灭亡。百姓因为不满南明福王政权,坚信这位年轻人是真正的崇祯太子,趁清兵南下尚未到达南京、福王逃离的短暂空隙,拥立“太子”为王监国。清兵攻陷南京后,这位太子被清将多铎带回北京,下落不明。

崇祯太子下落如何,暂且不论,围绕崇祯太子发生的风波折射出明清易代之际的真实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