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腿部位的肌肉、肌腱、神经等结构,成组分居于胫腓骨骨间膜、深筋膜、小腿前外侧肌间隔及小腿后外侧肌间隔所形成的4个潜在腔隙中由于挤压伤、血管损伤、胫腓骨骨折内出血或石膏、夹板固定不当,而致骨筋膜间室内压力增高,导致神经、肌肉等组织因严重缺血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称为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如不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可导致组织坏死甚至留下永久性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
无论何种原因,凡使骨筋膜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压力增高或因压迫造成骨筋膜间室容积减少者,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
一、常见病因
(一)小腿挤压伤
肢体受外力长时间挤压后,小腿部肌肉组织产生缺血,压力去除后,肌肉等组织出现反应性肿胀、继发出血,而致骨筋膜间室内压增高,可导致本病。或挤压后肌肉坏死,引起高钾性急性肾功衰竭而发生挤压综合征。
(二)小腿血管损伤
小腿的主要血管损伤,导致肌肉、神经等组织产生缺血,而修复血管血流后,因肌肉等组织产生反应性肿胀,而致骨筋膜间室内容物增加、组织内压增高,而导致本病发生。
(三)肌肉持续性劳损或剧烈运动
因长时间步行、姿势不当或剧烈运动,导致小腿肌肉特别是胫前肌发生缺血,继而出现反应性肿胀,使骨筋膜间室内容物增加,组织内压增高,而导致本病发生,此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多发生于前室。
(四)骨筋膜间室内组织出血
或因肢体骨折或因肌肉本身损伤,致血液流入骨筋膜间室内,因骨筋膜间室的完整性尚存,积血无法流出致骨筋膜间室内压增高而发生本病。
(五)外固定使用不当
当小腿骨折用石膏或小夹板固定后,由于固定过紧压力过大,而使骨筋膜间室有效容积减小,或因损伤组织,导致组织肿胀加重,而使骨筋膜间室内容物增加,导致本病发生。
二、病理
当本病发生后,由于骨筋膜间室内肌肉出血、肿胀,使骨筋膜间室内容物体积增加。由于骨筋膜间室的完整性尚存,使间室内内容物不能向外扩张,导致骨筋膜间室内静脉及淋巴回流的阻力增加,而致静脉压增高,而使毛细血管缺血通透性增加,致渗出增加,骨筋膜间室内压进一步增高,形成一恶性循环,即:内容物增加+内压增高+毛细血管压增高+渗出+内容物增加。
肌肉、神经及皮肤对缺血的耐受力不同,其中神经最为敏感,缺血30分钟,即可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神经功能障碍逐渐加重。缺血12~24小时,可导致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肌肉对缺血的耐受力最小,缺血4小时后,即可引起肌肉坏死,甚至导致永久性功能障碍。皮肤对缺血的耐受力最强,一般不会发生坏死。
三.临床表现
(一)疼痛
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之一,与小腿其他损伤不同的是,小腿骨筋膜间室综合征患者的疼痛是进行性的,随着缺血程度的增加而加重,直至因肌肉坏死而剧痛。
(二)肿胀
小腿肿胀明显,甚至出现张力性水疱。小腿各骨筋膜间室发病不同,其肿胀部位也不尽相同。如前室发病,其肿胀部位主要集中在小腿的前外侧部分,触之发硬且痛。
(三)功能障碍
是其主要症状,由于肌肉缺血、肿胀,其主动活动产生障碍。
(四)压痛
压痛主要集中在受损肌肉的肌腹处,是临床检查的重要体征之一。
(五)肌肉的被动牵拉痛
与压痛一样,主要是受损肌肉相应功能的被动牵拉产生的剧痛,也是临床检查的重要体征之一。
(六)小腿皮肤感觉障碍
由于皮肤的缺血,神经的压迫或缺血,导致神经功能异常(皮肤感觉减退或消失)。
踝部骨折表现如何?
踝部骨折主要以踝长轴为轴心的旋转力,以小腿长轴为轴心旋后、旋前的旋转力,加上屈力、背屈力或自下方所回的轴向压力等种种外力引起不同部位、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骨折,同时也合并前述的韧带损伤。此外,尚有由于直接外力或由于来自足底的轴向压力引起骨折。其分类如下:
一、外踝骨折
由于过度的内收、内翻运动等引起骨折。在拍X线片时,发现远端胫腓关节分离、胫距关节半脱位以及内踝骨折而腓骨远端无骨折时,要注意拍摄腓骨近端的X线片,以免遗漏。
二、前、后踝骨折
踝关节的前后踝骨折虽然比较少见,但一旦骨折,对踝关节的功能和预后仍影响较大,因此无论在诊断和治疗中都应引起重视,在X线片上发现胫骨下端前缘或后缘有骨折片,出现移位,造成胫骨关节面的不平整,若不手术整复,很容易造成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
三、胫骨下端粉碎性骨折
当足底受到向上的巨大暴力作用后,引起包括胫骨关节面的胫骨下端粉碎性骨折及内、外踝骨折,有时伴有距骨骨折或距骨嵌入上方,是踝关节的一种严重损伤。
踝关节内侧副韧带扭伤
临床表现如何?如何诊断?
关节内侧副韧带突然遇到外翻、外旋暴力所致。损伤可分内踝起点或距骨附着点撕脱。多数病例可致浅深层同时断裂,少数病例也可浅层完整,深层撕脱,有时也可同时合并内踝骨折及下胫腓韧带断裂。
一、影像表现
X线特点:单纯X线片上,证明胫腓间扩大和内侧关节间隙扩大,新鲜病例可见从内侧漏出造影剂。陈旧病例在X线造影上也能证明内侧副韧带的断端嵌入内侧关节裂隙。
CT特点:一般不需进行检查,但CT可进一步证实内踝与距骨的距离增大及小的撕脱骨片等。
二、诊断
单纯内侧副韧带断裂,临床表现常不明显;表现为足内侧、内踝肿胀,内踝下前方压痛,足外翻时疼痛加重,踝关节屈伸运动多无受限,踝关节X线片检查无明显异常。
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损伤
临床表现如何?如何诊断?
踝关节内踝比外踝短,外侧副韧带比内侧副韧带薄弱,足部内翻肌群力量强。因此,当在快速行走等运动时,足部来不及协调位置,足成内翻,距屈位着地,使外侧副韧带遭受超过生理限度的强大张力而发生损伤。多因在不平路面行走、跑跳或误踏入坑洼不平处踝关节突然遭受过度距屈和内翻所致。强制踝关节过度内翻会造成外侧副韧带损伤,此处的3个韧带中,前距腓韧带最易受伤。若伴跟腓韧带、后距腓韧带损伤,则发生严重的功能障碍。
一、影像表现
X线检查:首先进行X线检查是十分必要的,可排除骨折。
CT检查:CT扫描可发现小的骨折片及外踝部血肿以及外踝与距骨的间距增大等。
二、诊断
外伤史,外踝部肿胀压痛,活动受限,皮下出血,相当于损伤部位有疼痛,踝关节内翻痛。
踝关节脱位临床表现如何?如何诊断?
踝关节为负重关节,其运动只限于前后方向,踝关节周围有坚强的韧带包绕,稳定且牢固,单纯踝关节脱位少见,大多数合并骨折的皮肤裂伤。本节以脱位为主,重点讲述脱位。临床常见脱位可分以下两种类型。
一、踝关节前脱位
常见于外伤,自高处坠落足跟着地,由于足在强力背伸时,致胫骨下端前唇骨折,距骨向前滑出造成前脱位。此种脱位临床比较少见,踝部软组织少,一旦向前滑出造成前脱位,常有关节严重畸形,多合并皮肤裂伤。诊断并不困难,常规X线片可明确诊断。
二、踝关节后脱位
常见于外伤。脱位后腓骨下端在皮下突出明显并可触及,胫骨前缘至足跟的距离增大,前足变短。诊断不准,X线片可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