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围产期护理学
28680000000031

第31章 新生儿护理(1)

概述

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新生儿学是研究新生儿生理、病理、疾病防治及保健等方面的学科。近数十年来发展十分迅速,现已渐形成独立的学科。新生儿是胎儿的继续,与产科密切相关,因此,又是围生医学的一部分。

新生儿分类:新生儿分类有不同的方法,分别根据胎龄、出生体重、出生体熏和胎龄的关系及出生后周龄等。

1.根据胎龄分类:胎龄是从最后1次正常月经第1天起至分娩时为止,通常以周表示。①足月儿②新生儿③过期产儿。

2.根据出生体重分类:出生体重指出生1小时内的体重,①低出生体重儿:BW<2500g,其中BW<1500g称极低出生体重儿,BW<1000g称超低出生体重儿。LBW儿中大多是早产儿,也有足月或过期小于胎龄儿;②正常出生体重儿:Bw≥2500g和≤4000g;③巨大>4000g。

3.根据出生体重和胎龄的关系分类:①小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百分位以下的婴儿;②适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10至90百分位之间的婴儿;③大于胎龄儿:BW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90百分位以上的婴儿。

4.根据出生后周龄分类:①早期新生儿:生后l周以内的新生儿,也属于围生儿。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整个新生儿期最高,需要加强监护和护理;②晚期新生儿:出生后第2周至第4周末的新生儿。

5.高危儿:指已发生或可能发生危重疾病而需要监护的新生儿。常见于以下情况:①母亲疾病史:母有糖尿病、感染、慢性心肺疾患、吸烟、吸毒或酗酒史,母亲为Rh阴性血型,过去有死胎、死产或性传播病史等;②母孕史:母年龄>40岁或<16岁,孕期有阴道流血、妊娠高血压、先兆子痫、子痫、羊膜早破、胎盘早剥、前置胎盘等;③分娩史:难产、手术产、急产、产程延长、分娩过程中使用镇静和止痛药物史等;④新生儿:窒息、多胎儿、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巨大儿、宫内感染和先天畸形等。

【新生儿病房分级】

根据医护本平及设备条件将新生儿病房分为三级:I级新生儿病房:即普通婴儿室,适于健康新生儿,主要任务是指导父母护理技能和方法,以及对常见遗传代谢疾病进行筛查。母婴应同室,以利于母乳喂养及建立母婴相依感情,促进婴儿身心健康。Ⅱ级新生儿病房:即普通新生儿病房.适于胎龄>32周、出生体重≥1500g(发达国家为胎龄>30周、出生体重≥1200g)的小早产儿及有各种疾病而又无需循环或呼吸支持、监护的婴儿。Ⅲ级新生儿病房即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是集中治疗危重新生儿的病室,应有较高水平的医护技术力量,众多的护理人员及先进的监护和治疗设备,并配有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负责接受I、Ⅱ级新生儿病房转来的患儿。

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的特点与护理

正常足月儿是指胎龄≥37周和<42周,出生体重》2500克和≤4000克,无畸形或疾病的活产婴儿。早产儿又称未成熟儿,我国早产儿的发生率约为5%~10%。其死亡率约为12.7%~20.8%,且胎龄愈小,体重愈轻-死亡率愈高,尤其是l000克以下的早产儿,其伤残率也较高。因此预防早产对于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减少儿童的伤残率均具有重要意义。母孕期感染、吸烟、酗酒、吸毒、外伤、生殖器畸形、过度劳累及多胎等是引起早产的原因。另外,种族和遗传因素与早产也有一定的关系。

1.正常足月儿和早产儿外观特点不同胎龄的正常足月儿与早产儿在外观上各具特点,因此可根据初生婴儿的体格特征和神经发育成熟虞来评定其胎龄。且前国际上有数种评分方法,常用的有Dubowitz评分法和Ballard评分法。早产儿肾浓缩功能更差,排钠分数高,肾小管对醛固酮反应低下,易出现低钠血症。葡萄糖阈值低,易发生糖尿。碳酸氢根阈值极低和肾小管排酸能力差,由于普通牛乳中蛋白质含量和酪蛋白比例均高,喂养时可使内源性氢离子增加,超过肾小管排泄能力,引起晚期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面色苍白、反应差、体重不增和代谢性酸中毒。因此人工喂养的早产儿应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

2.血液系统:足月儿出生时血红蛋白为170g/L{140-200g/L},由于刚出生时入量少、不显性失水等原因。血液浓缩,血红蛋白值上升,生后24小时最高,约于第一周末恢复至出生时水平,以后逐渐下降。血红蛋白中胎儿血红蛋白占70%~80%,5周后降至55%,随后逐渐被成人型血红蛋白取代。网织红细胞数初生3天内为0.04~0.06,4~7天迅速降至0.005~0.015,4—6周回升至0.02-0.08血容量为85~100ml/kg,,与脐带结扎时间有关,脐带结扎延迟可从胎盘多获得35%的血容量。白细胞数生后第1天为15~20/L,3天后明显下降,5天后接近婴儿值;分类中以中性粒细胞为主,4~6天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相近,以后淋巴细胞占优势,血小板数与成人相似。由于胎儿肝脏维生素K储存量少,凝血因子Ⅱ、Ⅶ、Ⅸ、X活性较低。早产儿血容量为85~110ml/kg,周围血中有核红细胞较多,白细胞和血小板稍低于足月儿。大多数早产儿第3周末嗜酸性细胞增多,并持续2周左右。由于早产儿红细胞生成素水平低下、先天性铁储备少、血容量迅速增加,“生理性贫血”出现早,而且胎龄越小,贫血持续时间越长,程度越严重。

3.神经系统:新生儿脑相对大,但脑沟,脑回仍未完全形成。出生后头闹生长速率约为1.1m,至生后40周左右逐渐减缓。脊髓相对长,其末端约在3、4腰椎下缘,故腰穿时应在第4、5腰椎间隙进针。足月儿大脑皮层兴奋性低、睡眠时间长,觉醒时间一昼夜仅为2~3小时。大脑对下级中枢抑制较弱,且锥体束、纹状体发育不全,常出现不自主和不协调动作。出生时已具备多种暂时性原始反射。临床上常用的原始反射如下:①觅食反射:用左手托婴儿呈半卧位,右手食指触其一侧面颊,婴儿反射性地转头向该侧。②吸吮反射:将乳头或奶嘴放入婴儿口内,会出现有力的吸吮动作。③握持反射:将物品或手指置入婴儿手心中,立即将其握紧。④拥抱反射:新生儿仰卧位,拍打床面后其双臂伸直外展,双手紧张,然后上肢屈曲内收,双手握拳呈拥抱状。

正常情况下,上述反射生后数月自然消失。如新生儿期这些反射减弱或消失,或数月后仍不消失,常提示有神经系统疾病。此外,正常足月儿也可出现年长儿的病理性反射如克氏征、巴彬斯基征和佛斯特征等.腹壁和提睾反射不稳定,偶可出现阵发性性阵挛。

早产儿神经系统成熟度与胎龄有关,胎龄愈小,原始反射愈难引出或反射不完全。此外,早产儿尤其极低出生体重儿脑室管膜下存在着发达的胚胎生发层组织,易发生脑室周围一脑室内出血及脑室周围白质软化。

4体温: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不完善,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皮肤表皮角化层差,易散热,早产儿尤甚。寒冷时无寒战反应而靠棕色脂肪化学产热。生后环境温度显著低于宫内温度,散热增加,如不及时保温,可发生低体温、低氧血症、低血糖和代谢性酸中毒或寒冷损伤。中性温度是指使机体代谢、氧及能量消耗最低并能维持体温正常的最适环境温度,对新生儿至关重要。体重、出生日龄不同,中性温度也不同。不显性失水过多可增加热的消耗,适宜的环境湿度为50%~60%。环境温度过高、进水少及散热不足,可使体温增高,发生脱水热。早产儿棕色脂肪少,产热能力差,寒冷时更易发生低体温;汗腺发育差,环境温度过高体温亦易升高。

5能量及体渣代谢:新生儿基础热量消耗为209kJ/kg(50kcal/kg),每日总热量约需418~502kJ/kg。早产儿吸吮力弱,消化功能差,在生后数周内常不能达到上述需要量,因此需肠道外营养。初生婴儿体内总水量占体重的70~80%,且与出生体重及日龄有关,出生体重越低、日龄越小、含水量越高,故新生儿需水量因出生体重、胎龄、日龄及临床情况而异。生后第1天需水量为每日60~100ml/kg,以后每日增加30ml/kg,直至每日150~180ml/kg。生后由于体内水分丢失较多,导致体重下降,约1周末降至最低点(小于出生体重的10%),10天左右恢复到出生体重,称生理性体重下降。足月儿钠需要量为1~2mmol/(kg·d),<32周早产儿为3~4mmol/(kg.d),初生婴儿10天内一般不需补钾,以后需要量为1~2mmol/(kg·d)。

6免疫系统:新生儿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功能均不成熟。皮肤黏膜薄嫩易损伤;脐残端未完全闭合,离血管近,细菌易进入血液;呼吸道纤毛运动差,胃酸、胆酸少,杀菌力差,同时分泌型IgA缺乏,易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血脑屏障发育来完善,易患细菌性脑膜炎。血浆中补体水平低,调理素活性低,多形核白细胞产生及储备均少,且趋化性及吞噬能力低下,早产儿尤甚。免疫球蛋白IgG虽可通过胎盘,但与胎龄相关,胎龄愈小,IgG含量愈低;IgA和IgM不能通过胎盘,因此易患细菌感染,尤其是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抗体免疫应答低下或迟缓,尤其是对多糖类疫苗和荚膜类细菌。T细胞免疫功能低下是新生儿免疫应答无能的主要原因,早产儿更差。随着不断接触抗原,T细胞渐趋成熟。

7常见的几种特殊生理状态:①生理性黄疸;②“马牙”和“螳螂嘴”:在口腔上腭中线和齿龈部位,有黄白色、米粒大小的小颗粒,是由上皮细胞堆积或粘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俗称“马牙”,数周后可自然消退。两侧颊部各有一隆起的脂肪垫,有利于吸吮乳汁,均属正常现象,不可挑破,以免发生感染。少数初生婴儿在下切齿或其他部位有早熟齿,称新生儿齿.通常不需拔除。③乳腺肿大和假月经:男女新生儿生后4~7天均可有乳腺增大,如蚕豆或核桃大小,2~3周消退,切忌挤压。以免感染;部分女婴生后5~7天阴道流出少许血性分泌物,或大量非脓性分泌物,可持续1周。上述现象均由于来自母体的雌激素中断所致。④新生儿红斑及粟粒疹:生后1~2天,在头部、躯干及四肢常出现大小不等的多形性斑丘疹,称为“新生儿红斑”,1~2天后自然消失。也可因皮脂腺堆积在鼻尖、鼻翼、颜面部形成小米粒大小黄白色皮疹,称为“新生儿粟粒疹”,脱皮后自然消失。

小于胎龄儿和大于胎龄儿

一、小于胎龄儿

小于胎龄儿是指出生体重在同胎龄儿平均体重的第l0百分位以下,或低于平均体重2个标准差的新生儿。有早产、足月、过期产小于胎龄儿之分。大部分小于胎龄儿是正常的,但从整体上来看,其围生期死亡率以及出生后直至成人期发病率均明显高于适于胎龄儿,尤其是出生体重在第3个百分位以下者。

【病因】

1.母亲因素:①孕母年龄过太或过小、身材矮小;②孕母营养不良、严重贫血。由营养供给不足而影响胎儿生长发育主要发生在孕晚期,因为孕早期胎儿所需营养少,因此并不影响其生长发育;③缺氧或血供障碍:如原发性高血压、晚期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慢性肺、肾疾患,居住在海拔较高处等,均可因子宫、胎盘血流减少而影响胎儿生长;④孕母吸烟、吸毒,应用对胎儿有损伤的药物、接触放射线等。

2.胎儿因素:①双胎或多胎;②染色体疾病:如21三体综合征;③先天性畸形;④慢性宫内感染:如风疹、巨细胞病毒、弓形虫等感染,尤其当感染发生在孕早期、胎儿发育关键时刻,可引起胎儿某些器官细胞破坏而致宫内生长迟缓。

3.胎盘和脐带因素:①胎盘功能不全如小胎盘、胎盘绒毛梗死或血管瘤、大血肿、慢性胎盘早剥等;②双胎输血如发生在妊娠早、中期,供血儿即发生营养不良。③脐带附着异常、双血管脐带等。

4.内分泌因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对胎儿生长起中枢性强节作用;另外,甲状腺素、胰岛素等激素对胎儿生长也极为重要,任何一种激素先天性缺陷均可致胎儿生长迟缓。

根据重量指数[出生体重(g)×100/出生身长3(cm)]和身长头围之比可分为匀称型和非匀称型。

1.匀称型:此型常由染色体异常、遗传代谢性痰病、先天性感染所致。由于损伤发生在孕早期,故引起胎儿各器官细胞有丝分裂受阻、细胞数目减少,但仍保持有相当正常的细胞体积。患儿出生时头围、身长、体重成比例减少,体型匀称。重量指数>2.00(胎龄≤37周),t>220(胎龄>37周);身长与头围之比>1.36。

2.非匀称型:此型常由孕母血管性疾病所致胎儿生长发育必需物质(如氧气、营养)供给缺乏。由于损伤发生在妊娠晚期,胎儿大部分器官已发育,故各器官细胞数正常,但细胞体积缩小,损伤为可逆性,一旦营养供给充足,受累细胞可恢复至正常大小。出生时患儿身长、头围正常,但皮下脂肪消失,呈营养不良外貌。重量指数<2.00(胎龄≤37周)或<2.20(胎龄>37周);身长与头围之比<1.36。

【病理生理】

小于胎龄儿的临床表现与影响因素发生的早晚有关,如影响因素发生在妊娠的早期,胎儿体重、头围和身长都较小,但比较匀称,常伴有先天畸型,称为匀称型。如影响因素发生在妊娠晚期,则胎儿已成型,身长和头围不受影响,仅营养差,皮下脂肪少,似营养不良儿,称为非匀称型。小样儿常因宫内缺氧,引起促红细胞生成素增加,生后易患红细胞增多症。另外,小样儿由于细胞外液增多,出生后易发生高钠血症。由于尿钠排出减低引起。

【临床表现】

与足月新生儿相仿,胎毛不多,乳腺可扪到结节,足底纹理较多,吸吮有力,醒时睁眼,吃奶量较多。由于神经细胞减少或形态变小,因此动作笨抽,智能落后。因胎儿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多少与胎龄有关,而与体重无关,故RDS发生率小样儿较早产儿低,小样儿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应激反应不仅比正常足月儿差,而且不及同体重的早产儿。在体液调节方面,足月小样儿已具有汗腺分泌功能,寒冷时产热反应也较好。但由于脂肪、糖原贮存少,容易耗尽,不能御寒。由于肝糖原贮存少,糖原异生作用差而容易发生严重低血糖。

【并发症】

1.围生期窒息:小于胎龄儿在宫内常处于慢性缺氧环境中,故常并发围生期窒息,且多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

2.先天性畸形:染色体畸变和慢性宫内感染可引起各种先天性畸形。

3.胎粪吸入:由于宫内缺氧、肠蠕动增加和肛门括约肌松弛,常有胎便排入羊水,胎儿可在产前或产程中吸入污染胎粪的羊水,引起胎粪吸入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