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
28675800000031

第31章 就业期间的辅助指导(3)

从本质上说,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的许多不适应现象,不健康心理都是与择业观不正确有关,而观念不正确则通常是由信息不畅造成的,特别是职业信息的缺乏。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90%人认为对有关“职业信息”知之不多,知道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职业中,也只是时下很热的几个职业。对职业信息的不了解,使大学毕业生很难恰当地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有的只好盲目地追求当下时髦的职业造成许多不必要的心理困惑和迷惘。目前,我们的职业指导工作还相当薄弱,还不能给大学生提供系统的职业信息。学生无法根据琐碎的材料判断出由于行业结构、职业结构、劳动力结构的变化所带来的人才市场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使学生无法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使自己在职前不知具体的学习目标,不充分的准备就会使学生在双向选择中处于劣势,处于被动地位,感到迷惘,没有信心。在美国绝大多数图书馆和中学、大学的咨询处都有关于不同职业的图书和小册子,常常用的资料是《职业状况手册》。该手册由美国劳工部编写,每年一册,内容包括美国的职业总况和300个职业的具体资料,按职业的共同特性编排,对每个职业的介绍内容包括:工作性质、招工地区、培训计划、升职要求、雇佣情况、收入和工作环境。贸易联合会和国家劳工机构的地址也列在上面,你可以根据这个前去咨询或写信获取其他有用信息。同时,职业的信息的来源还包括人、书籍、互联网,正在进行的学习以及其他对象。特殊利益群体和有特殊需要的人,如女性,身体有缺陷者,年轻人和老年人也能从中获得相关组织的地址。并根据自身的特点,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1999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正式颁布,这是对我国社会职业第一次进行科学规范的划分和归类,填补了我国职业分类的空白;但从详细程度和其实用指导来说,我国有关职业信息还是少得可怜,指导性还很不够。

④决策技能不足,应对能力不够

决策反映了我们的自我概念,决定的做出是基于这些组成自我概念的信仰,态度和价值观。而信仰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又受我们在家庭、学校、社会中接受的信息和行为影响。另外,做决定的态度和效率还取决于我们对自己获取成功的技巧和能力的自信度。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近30%学生认为“我觉得做决定是一件困难的事”,当问到“如果让你现在就选择决定一种职业,你能明确地做出决定吗?”有80%的人回答说“不能”,当问到原因时,有40%的人回答说,“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或者说“不知道自己能干好什么职业”,这个比例充分说明了由于毕业生对自我了解不够,对相关信息掌握不多,对职业决策没有充分的自信力。其实,做决定本身就是一件难为的事情。因为“决定即存在”,“我们的决定,决定了我们”,一旦决定了,我们即要承担做决定的责任,包括随决定而来的荣辱苦乐;做决定的焦虑,其大部分来自于对选择的“不确定”和对选择项目的“难取舍”,对于未来诸多变量的难以掌握,以及“鱼和熊掌难以兼得”的困扰,使决策的历程充满了压力感与无助感。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心理上还没有完全成熟,经济上还不能完全独立,社会角色和社会地位还没能确立,面对复杂的环境,常常心中无数,不知所措,在择业决策上,独立性不够,难以摆脱依赖心理,不能积极主动地通过自我努力来取得择业的成功。

选择职业本身就是一项工作,特别是在执行实施时,往往因为缺乏必要的应对措施或应对能力不够,而造成择业的失败,给择业者带来挫败感。如写被称为求职应聘敲门砖的——“个人简历”,由于自荐方式不当,材料不充分,或无针对性,不能恰当地、实事求是地表达、介绍自己,没有显示出自己的魅力,从而痛失良机。在调查中,当问到“你清楚怎样写一份有效的个人简历吗”时,有近50%的被访者认为“否”,这是很可怕的一个数字,说明,加强对毕业生的应聘技巧和能力的训练、培养势在必行。另外,面试技巧欠缺,也是产生毕业生择业心理紧张害怕、担心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调查中,发现产生这种心理现象的原因很多,如“感觉与别人沟通较难,反应能力不强,没有面试经验”等。

4.正确对待挫折和成功

人们在求职择业中遇到挫折是正常的,切不可因此而自卑。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对人生总保持着自信心,如丧失了自信心,就失去了开拓新生活的勇气。顺境中有自信心不足为奇。逆境中更需要自信心的支持。

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失败者常常感叹求职择业真难。现实确实如此,尤其是理想的或热门的职业更是如此,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这是商品经济社会普遍的现象。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订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

挫折是一种鞭策。双向选择的本质意义是一种激励手段,对优胜者是这样,对失败者也是如此。它对失败者并不是淘汰和鄙视,相反,促使失败者振作起来,彻底摆脱“等、靠、要”的就业心态,使自己加快自立自强的转化过程,成为新时代的开拓者。

女大学生求职择业比男大学生挫折更多,这是现在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女生择业难,并不是社会对女生的需求量小。女生们要顺利地择业,从根本上说,在于发现自身的优势,并以其优势去参加竞争。

先择业还是先就业:处理长远目标和现实矛盾

“有经验者优先”、“至少一年以上相关行业工作经验”等等条款频繁出现招聘信息应聘条件中,让很多应届毕业生望而却步,手中的自荐信掐着而无法投递,造成现在近半成的应届毕业生无法正常就业,这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不是新闻的新闻。这种现象导致了人才就业市场上的另外一种现象——“先就业再择业”的盛行,这是现代大多数毕业生的无奈。

当今的大学教育确实存在很大的弊端,尽管现在的就业形势严峻,但是这和教育的滞后性相关是毋庸置疑的。调查显示,很多高校都缺乏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没有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此这也使得很多学生平庸混过四年,拿到毕业证之后却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导致很多用人单位一直认为现代大学生的素质不敢恭维,认为高等教育就是把人才都弱智化。

另一份调查也昭告了另外一个现实冲突:即使有些学生在高校里面有过一个很好的教育和锻炼,但是由于用人单位设置的门槛(用人单位因为上述这份调查的结果,使得对大多数应届高校生不感冒,从而设置更高的门槛),从而使得先前的严谨规划都付诸东流,只能无奈掉进“先就业再择业”的洪流,淹没,打磨锐气,变得毫无竞争力。

普遍盛行的这种恶性循环感到痛心,同时也更感到责无旁贷。

然而近年来在众多毕业生当中流行的“先就业再择业”观念往往会误导毕业生,让学生们产生一种盲目应付的心理,找工作之前目标不明确,没有目的性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有招聘会就去投简历。这样往往会使他们随便应付地先找个工作做了再说,边干边伺机寻找别的工作,怀有这样的心态在工作岗位势必会影响到专心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对企业和个人来说都会产生不利。

人才的正常流动是允许的,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分析可以知道每个人都希望能去更好的用人单位工作,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更是这样,一个学生走出大学校门,首先面临的就是经济上的独立,因此需要在短时间内找到工作,所以很多情形下都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但是要注意的是并不是倡导大家盲目的先就业再择业,应届毕业生更应该给自己一个良好的定位,在就业的过程中学习,积累找工作的经验,调整自己的目标,适应整个社会。虽然鼓励有目的的先就业后择业,但频繁跳槽也是不好的,俗话说“干一行,爱一行”,时间太短就不能做到这一点,也会失掉诚信,对自己和对企业都是不负责任的。

既然无法排除“先就业再择业”的现象,那么就往前乐观地看,为自己的职业做一个更大的乾坤大挪移,做一个第二套方案,给自己的长远职业规划上一个保险。当然我们所提倡的为自己的职业规划上个保险,并不是让刚就业的职场人士饥不择食地盲目跳槽。给职业上个保险,核心意思在于在不影响在保证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可以适当为自己充电,为自己将来的跳槽养精蓄锐,随时待命,等待时机,朝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事业前进。作为一个职场人,首先要保证的就是自己的职业道德,也就是职业操守,必须对自己的本职工作负责,只有在这个保证的前提下,才有资格为自己的未来和前途寻找更好的出路。

职业发展规划是一个动态过程,是指个人针对自身的人格、能力、特长、兴趣和潜能,根据市场的行业发展和从业准则,制定职业计划,并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修改,从而达到个人职业发展的终极目标。每天的环境都在不断地变化,市场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发展过程,所以在工作之余多长个头脑,为自己的职业做个全面的规划,不失时机地上个保险是很有必要的,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为用人单位负责。

就目前来讲,“先就业再择业”方案当然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我认为,应该对这一办法可能带来的隐忧有所认识,并防患于未然。

首先,这一办法容易使一些大学生产生“骑驴找马”的心理,即先找一个工作“保底”,有了更好的单位再毁约。这对大学生本人和用人单位来说都提高了成本:大学生得为单方毁约付出代价,必须交纳数额不小的违约金;用人单位则无法正常开展预设的工作项目,重新招人又要再费周折。用人单位为降低此成本,提出的苛刻条件将会不断增多,无形中又给大学生就业增设许多不必要的复杂环节,由此导致就业渠道更加不畅通。

其二,大学生盲目择业、随意就业,只会陷入“两难”的尴尬。《劳动法》中有关于禁止同业竞争条款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掌握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或解除劳动合同后一定期限内(一般不超过3年),不能到与原用人单位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业务。”因类似“跳槽”引发的有关商业秘密的法律纠纷日渐增多,一些用人单位为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业已作出了强硬的反应,与来就业的大学生签订了若干协议。这无疑给那些“先就业再择业”的大学生们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

这里,我们需要表达两个观点:

一、麦穗理论:在田里要捡出个最大的麦穗,那你在前一半路程上先要学会对麦穗分类,分辨出个大中小来,后半程凭你的判断果断作出决定选出你认为是最大的一个。

二、做任何事情都得有计划性,你目前最要做的就是你将来的定位或者说对工作、生活的期望,然后对这个目标作些前期准备;另外在工作的寻觅过程中要学会调整计划,不要太固执,要学会放弃。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往往你做出的不得已的放弃可能会给你一个很好的机会。

市场竞争的背后是人才的竞争。没有人才的竞争流动,市场经济就没有活力。但这种流动应该是合理有序的流动,是科学规范的“动态稳定”,否则只会导致无序。就目前来讲,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必须实现人才基于市场需求之上的有序分流。没有这一点,就容易产生后遗症。有鉴于此,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我们认为还是慎提“先就业再择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