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教程
28675800000030

第30章 就业期间的辅助指导(2)

就业制度的改革,使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竞争压力,大学生心理矛盾的扭曲和沉积,往往使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种种困惑和不适应,导致产生心理误区,主要表现如下。

①对现状不满意,引起心理失衡

就业制度改革给广大毕业生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受到了普遍的欢迎,但有一部分大学生对改革后的就业制度仍觉得力度不够,能选择的余地太小,他们希望改革能一步到位,就业能全部开放。“我想选择哪里就选择哪里”,“哪个用人单位要我,我都可以去”,不希望国家再有条条框框限制的就业政策。他们没有想到市场条件下就业制度的改革还受到一定条件的制约,要和国家的劳动人事制度、招生制度、分配制度、户籍制度的改革配套进行。而社会不正之风等腐败现象的存在,使得部分毕业生对现状不满,引起心理失衡。

②只顾眼前利益,忽视个人发展

由于受市场经济大潮的影响,一部分大学生择业时只顾眼前利益,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讲究实惠,忽视个人的发展。在与用人单位洽谈时,有些毕业生首先问及的是单位的效益如何,待遇怎样,住房能否落实,奖金是否高,而对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加考虑,对用人单位的培训条件,继续教育计划极少问津。有的同学认为“前途、前途、有钱就图”,“对不对口无所谓,只要能挣大钱”,在择业中表现出急功近利的趋势,让用人单位反感,使得一些学生虽各方面条件不错,却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

③渴望竞争环境,缺乏竞争勇气

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为广大学生择业提供了公开、平等的竞争环境,毕业生们择业有了更大的自由度和更多的选择机会,他们已经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意识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没有竞争意识是不行的,他们也同样认识到,人生如果不通过竞争,就不可能成就事业。但也有一些大学生感到不适应,缺乏竞争的勇气,长期形成的“等”、“靠”、“要”的依赖心理一时还难清除,面对竞争,他们顾虑重重,还有的认为社会上存在不正之风,竞争不是公正、平等的,自己肯定难以成功等等,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就一蹶不振、压力重重、失去了竞争的勇气。

(3)困扰大学生择业的几种常见心理现象

大学生在择业中出现的矛盾心理以及心理误区,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疏导宣泄,则可能发展成为阻碍择业成功的不良心理结构,它是由心理压力和心理承受力相互作用,使人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的结果。这种不良的心理结构一旦形成,就会严重困扰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乃至择业。一般地,困扰大学生择业的常见心理现象有下述五个方面。

①紧张焦虑

焦虑是由紧张、不安、焦急、忧虑、恐惧等感受交织成的情绪状态。绝大多数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都会或多或少地出现焦虑。优秀学生焦虑的问题是能否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单位;成绩不佳的学生焦虑的是没有单位选中自己怎么办;来自边远地区的同学为不想回本地区而焦虑;恋人们为不能继续在一起而焦虑;女同学为用人单位“只收男性”而焦虑;还有一些大学生优柔寡断,竟因不知自己毕业后向何处去而焦虑。大学生的上述焦虑状态一般并不会对生活构成障碍,但如果焦虑不能得到及时的缓解,就有可能向病态发展,表现出情绪紧张、心情紊乱、注意力不能集中、身心疲倦、头昏目眩、心悸、失眠等症状。此时,焦虑不但干扰了大学生正常的生活、学习和娱乐,还成为择业的绊脚石。

②自负自傲

自负心理是过高地估计个人的能力,失去自知之明。一部分毕业生自认为是“天子骄子”,什么都懂,什么都会,应得到优待,于是在择业过程中,总是抱有洋洋自得、自负自傲的心理。面试时,夸夸其谈,海阔天空,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使用人单位难以接受。在自负心理的支配下,不少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不正确,心理定位偏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迟迟不能落实单位。看到别人都签了约,他们常常会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社会、学校和他们都可能怀有不满情绪,但有时也会向相反方向发展,出现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从而不敢应聘求职。

③自卑自贬

自卑心理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评价过低,看不起自己。这一消极有害的心理在不少毕业生身上存在,严重影响他们就业。一些性格比较内向,不善言辞,成绩平平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常常产生自卑心理,不敢大胆推荐自己,认为自己竞争力不够。有些大学生不能客观地认识自己,在择业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勇气不足,例如认为自己相貌不好,怕用人单位以貌取人,更害怕被用人单位拒绝而无地自容。自卑心理源于他人对自己的不客观评价和自己对自己的消极暗示。反复地消极暗示可能导致认知功能的丧失,尤其是对一些自我意识发展不健全的大学生,部分择业困难的女大学生以及性格内向或有生理缺陷的大学生来说,强烈的自卑心理会成为他们择业乃至生活的最大障碍。

④怯懦害怕

怯懦者害怕面对冲突,害怕别人不高兴,害怕伤害别人,害怕丢面子。所以在择业时,因怯懦,他们常常退避三尺,缩手缩脚,不敢自荐。在用人单位面前他们唯唯诺诺,不是语无伦次,就是面红耳赤、张口结舌。他们谨小慎微,生怕说错话,害怕回答问题不好而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在公平的竞争机遇面前,由于怯懦,他们常常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以至于败下阵来,错失良机,于是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导致自我评价和自信心的下降。

⑤依赖犹豫

在择业中,有的大学生对自己缺乏清醒的认识,择业信心不足,犹豫观望,择业依赖父母,依赖社会关系,依赖学校和老师。在人才市场上,父母代替子女、朋友代表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屡见不鲜,好像不是毕业生自己求职,而是父母亲属们求职。他们缺乏自我选择决断能力,不能积极主动地去竞争,去推销自己。依赖心理是普遍存在的,但人们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由于大多数毕业生并不能通过他们的关系找到。

(4)求职心理障碍的成因和解决

①不能正视社会现实,缺乏社会适应能力

a.不能正视社会现实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统包统分”的就业模式已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在国家分配方针、政策、原则的指导下,毕业生自主选择职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毕业就业制度。这种制度给大学生毕业提供了充分的选择职业的权利。市场竞争的加剧,国企的不景气,机关亮起红灯、下岗职工剧增,遭遇人才高消费以及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大学生招生规模的激剧扩大,致使毕业生人数大增等因素使得就业形势更加严峻,有人(李锐,上海市政府研究室研究员)预测,“九五期末,大学生将成为失业人群主体”,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感到前所未有的紧迫感和危机感,毕业生已不再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了。

同时,由于我国目前生产力水平还比较落后,社会为大学生提供的工作岗位也不可能使所有人满意,尤其是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不公平不合理甚至是腐败、丑恶的现象,使得充满理想抱负和追求的大学生感到失落、无助、困惑甚至不满,如有学生在问卷中说:“面对择业,我感到很无助,因为不懂社会游戏规则”,“感到悲观,因为社会竞争不公平”等。学校教育与社会现象产生的巨大反差,影响着毕业生的情绪和心理,这就更加需要大学生了解社会,正视社会现象。作为即将走上社会的毕业生,至少应了解国家关于就业方面的方针、政策,在政策范围内根据个人的意愿选择职业,了解社会需求信息,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

总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对毕业生个人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了。因此,大学生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了解就业形势,现实地设定自己的社会位置,排除各种干扰,从实际出发,争取早日就业成才。

b.不能适应社会,树立正确择业观

对大学生来说,适应社会就是不悲观,不彷徨,积极培养自己的竞争意识,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充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发挥个人优势,并根据社会需要,调整自己的择业期望值,优化心理素质,不断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正确的择业观是适应社会的核心内容,只有观念正确,适应社会才能成为可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应符合“发挥自身优势,服从社会需要,有利发展成才”的原则。

“发挥自身优势”就是择业要有利于发挥自身的素质优势。“服务社会需要”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应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去认识和解决择业,进而决定自己的职业岗位。“有利于发展成才”就是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不要被社会时尚、经济利益、从众心理等因素干扰,树立以事业为重的思想,分析利弊,分清主次,合理取舍,考虑选择的职业是有利于发展成才。

②不能客观地分析自我,自我认识不足

有无良好的自我概念,这是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的基础,也是健康择业心理的核心。良好的自我认识,是指人们应该对自己有一个全面恰当的认识,即了解自己的理想、自己的价值,同时也了解自己的特质,即个人的气质类型、兴趣爱好、能力倾向等,拥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就可以在选择职业时,选择那些符合自己的价值观需要,与自己的个性品质及能力相适应的工作,在工作中更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大学生,特别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其自我认识与中学生相比是丰富而深刻的,他们相对能从更广更深的角度去认识、评价自己,但他们尚未成熟,自我认识往往要高于或低于实际的自我或别人的评价,这种自我认识的偏差,在择业时常会导致期望值过高或不自信自卑畏缩,最终影响择业的顺利成功。因此,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对自己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了解自身的气质、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对自己有一个实事求是,恰如其分的评价,才能在择业的过程中,将良好的主观愿望与客观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获得最后的成功。即协助个人发展并接受完整的自我概念,同时,发展迫切的职业角色形象,使个人在现实世界中经受考验,并整合为实际的事实职业,以满足一个人的需要,同时造福社会。

③职业信息缺乏,造成择业心理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