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主持人
28672800000008

第8章 主持人的口语表达(2)

首先是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内部言语就是指大脑对其接受外部信息,这个外部信息就是客观环境、事物或者各种语言信息,大脑对其进行加工处理,产生出谈话的意念和要点这样的一个能力。这个要点也可以叫做语点。这个能力叫做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实际上我们再进一步看,这个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它又要求思维的反映组织能力。从心理学上我们也可以做一些解释。语点在心理学上就是叫做内部言语的,因为将要说出去的话的核心内容它是以关键词语的形式在头脑中出现的。也就是说,当我们想对一些事情说一些话,谈一些看法的时候,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在脑子里出现,它都是以片段、缩略的词和短语出现的。比如有人问:主持人一定要讲标准的普通话吗?这个时候接到了这个外部信息,你头脑中可能马上就会闪现出一些你来回答这些问题的想法。一到要说话的时候你就会从这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最关键的是思维的速度,还有思维的广度,还有思维的深度。从另一个角度上看,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往往又要求一个人的知识储备、信息积累,还有对知识储备的提取应用,也就是说对问题的分析判断等等。不然的话,内心空空的,这个时候要说什么在没有别人的帮助来不及查找资料的情况下就可能无言以对,或者驴唇不对马嘴。

二是语言编码能力。现在我们来说说话能力的第二个重要因素,刚才我们说的第一个因素是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但是大家也明确了内部言语只是你要说话关键的一些片段的词,它还不是能让人家能听懂的话,因此必须把这些内部言语以丰富恰当的词汇、以合以语法规范的形式,扩展成别人能听懂的句子。这种语言编码能力就是我们要说的说话能力的第二要素,也就是语言编码能力。它关系到我们的语言知识、逻辑知识、词汇积累、文学修养等等。要不然你纵然有高深的见解,但是你表述不清,你说出来的话让别人难以理解,或者说你的语言干瘪枯燥,就不能说具有很好的说话能力。这是我们说的说话能力的第二个方面——语言编码能力,主要需要的是语言学和文学方面的知识。

说话能力的第三个方面就是这些思想外化为有声语言时的那种表达能力。这就是说包括声音表现、吐字状况、表达技巧等等。比如说发声比较费力,或者这种声音让人听起来很怪异,很特别,不好听。要么就是地方口音很重,吐字含混不清,或者说说起话来毫无生气,也不生动,这样也没法吸引对方听下去。

以上这三方面决定着一个人的说话能力,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呢,可以这样说:内部言语的组织能力是前提,语言编码能力是必要条件,有声语言的表达能力是实现沟通交流的关键,三者缺一不可,互相依存。这样就正像语言学家张志功说的,口头语言能力高不是指口若悬河,说个不停,也不是指的辞藻美丽,才华出众,或者诙谐幽默,引人发笑,更不是孔夫子说的巧言令色那种会说迎合他人的好听话。而是指能用基本准确的标准语普通话,有力而得体的达到说话目的。张志功先生还指出,善于说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思想而丰富的知识,有敏捷而致密的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语言材料的储备,有敏捷的驾驭语言的能力,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知道在什么样的场合用什么样的语言是得体的,效果是好的有力量的,如此等等。这是善于说话需要具备的条件,至于听感灵敏,发音清晰,能说正确流畅的标准语等等,那些基本功更是不在话下了。

最后我们谈一谈主持人口语表达的特点,也可以说是要求。我们从主持人在节目中言语活动方式来说,这个口语表达特点既包括言语内容方面,也包括言语形式方面,主持人口语表达特点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第一点是主持人口语是汲取书面语中精粹的口语,口语具有亲切生动通俗平易的优点,是主持人必须坚持的语体风格。但是主持人不能把日常闲谈状态的初始语言照搬到节目中来,必须要经过加工提炼,在传情达意上要求中心明确、条理清楚、准确得体、轻松自然、质朴大方,让人一听就懂,听了心里要有所动,有所感受,受到感染。受众对于主持人的语言还要求讲效率,所以主持人因该用精细的语言材料来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尽可能高的可理解性和可听性。要提高口语的质量向书面语言学习这是一个重要的途径,我们可以学习书面语言的集中、严谨、洗练、精确这些长处。同时还要发扬口语句式简短、通俗易懂的优势,这种融书面语和口语为一体的精粹口语应该是主持人追求的目标。说穿了就是主持人要有很好的写作能力。但是又要区别书面语和口语的异同。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她在这方面刊称典范。我们可以以她撰稿、编辑、采访主持的一丹话题节目中《教师流失》这一节目的结束语为例,在这次节目的结束语中她说:“我想起小的时候,第一次听到‘流失’这一词是在一部科教片里,记得那部科教片是记录泥石流的,伴随着泥石流爆发的可怕的画面,我第一次听到了‘流失’这一词,从此,一听到这个词,似乎就有一种不祥之兆。那么眼前的教师流失对教育来说恐怕也不是一个好兆头,土壤流失了,秧苗怎么办;教师流失了,教育怎么办。今天教育搞不好,明天我们的经济又将怎么样呢?冰心老人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我们不能坐视堂堂中华民族在21世纪变成文化的沙漠。我想,有的沙漠恐怕也是由绿洲一点一点变成沙漠,绿洲一点一点流失,于是就成了沙漠,从这个意义上说,眼前的教师流失是不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信号呢?”台湾《华视新闻》主持人李砚秋是台湾最佳主持人的历届得主,1991年华东发水灾的时候,她到大陆来采访,她在一次新闻报道的结尾的时候,站在齐腰深的水里说:“自从大禹治水以来,历经几千年,中国人还在同洪水搏斗,但是老天爷在发怒的时候就要找这块土地泄愤,土地无知,洪水无情,但苍生何辜,面对这片创痍,真让中国人对中国人感到慨叹。”她这段话很有古文的功底,又很有口语化特点,比如“老天爷”,这是把书面语和口语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典范。

第二点是主持人口语是强调规范性的大众化口语。我们历来重视大众传播语言所具备的示范性和指导性,首先在语音、词汇和语法方面,要合乎普通话的规范,这是节目主持人必备的业务素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国家教育委员会、广播电影电视部1994年10月30日联合颁布了《关于开展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的决定》,《决定》里明确指出,县级以上含县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应该达到普通话一级水平,这一要求列入广播电视部颁发的岗位规范,逐步要实行持普通话等级合格证上岗。这是主持人口语必须具有规范性的第一层含义,也就是有了法规的规定,规范上不仅仅是语音的要求,还有词汇语法上的要求,凡是不符合主持人语法规范的都应该从主持人口语中去除掉,主持人应该为祖国语言纯净、健康发展做出实际的具有示范性的引导工作。这应该是主持人义不容辞的责任,不要去盲目的模仿一些不好的东西。当然我们还同时强调具有大众口语这样一个特点,所以通俗性、大众化可以说是我们强调规范性的第两个层次。要用通俗的口语表达深刻的内容。其实这是有相当难度的。因为如果言谈过于专业,术语太多,或者用语过于华丽艰涩,就很难让人听明白,或者让人感觉到比较造作,我们这里可以借用清代诗人袁枚谈诗的一段话。他说:“诗用意要精深,下语要平淡,求其精深是一半的功夫,求其平淡又是一半的功夫。这些追求无疑对我们主持人口语质量的提高也应该是很有启发的。就是你谈的内容要很实在,要有一定的深度,但是话说出来是很平易的。

第三点是主持人口语是讲求艺术性的宣传口语。我国广播电视工作同时也是党的宣传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实是宣传的一种,宣传就要讲究艺术性,不是灌输和说教,也不是越生活越好。具体到主持人口语,应该具有吸引人的魅力,给人以美感。这样才能提高节目的收听率和收视率。主持人应该是善于运用语言的人,能够做到叙事仿佛让人目睹,说理能让人心悦诚服,片言只语可以久而不忘,长篇大论可以听之不倦。这是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的一段话。主持人还要能够符合自己所主持节目的特点风格,并且在语言中有强烈的,同时又是自然的交流意味。很多主持人困惑于接热线的时候有对象感,没有热线的时候说话就失去了交流的愿望和那种味道,这个当然要从传播目的,感情体验还有话筒前的状态、表达技巧等等多方面解决。这里,我们只从表达技巧的角度来看。停连、重音、语气节奏仍然是主持人使得自己语言有艺术性的重要表现。只不过是需要根据主持人节目的自身特点来调节自己的言语活动,在主持人节目中,如果混同生活语言的松懈状态是不行的;要是套用舞台表演的夸张状态也不合适,照搬非主持人节目那种一般的播讲状态也不相宜。我们打个比方来说,主持人的口语状态和表达特点不是吹皱一池春水似的少变化、小起伏似的絮絮叨叨,它也不是波浪滔天般的大起大落,也不是有条不紊的渠水般的平整。它恰似汩汩而来的山泉,从极富生命力的源头喷涌而出,时而跌宕而下,时而蜿蜒曲折,顺着山势来走,最后汇入生活的海洋。后一种状态就是主持人在交流中的口语表达状态。从主持人口语语势的基础上讲,因为它具有边想边说的自由口语的亲切感,所以它的语气的松紧疏密还有语速的快慢都有比较灵活的选择与变化。再有就是讲话人的那种生动、针对性、交流的愿望,它所以在语句中的那种轻重起落往往在一定幅度内明显但是又自然地变化,它不是现在有的主持人强调的,一味的快节奏、小音量、低声调、近话筒所能解决的。也不是传统播音就很规整,或者字与字之间变化都很规范。主持人语言的鲜活气息关键是让人感觉到主持人思维活动的轨迹,还有就是对事物真诚的感受和态度,主持人语言要表达清晰,他的语言目的就要非常强,要跟人交流的愿望非常强烈,然后才有语气上的变化、节奏上的变化、轻重起落等等这些变化。只是一味快节奏的流畅仍然会给人念稿的感觉。只不过就显得流畅一些,老练一些。而那个低声絮叨只能给人自说自话的感觉。总之主持人语言的表现力是不可以简单化的。否则就有走到一种“主持人调”的固定腔调中去了。

此外主持人板块节目中的语体不仅仅是谈话体。它也会有像信息的播报、知识的介绍、讲解,书信的朗读,诗歌或者散文的带有朗读性质的播读状态,所以主持人的语言表现要有很强的适应能力,驾驭各种语体要求,而不仅仅是一种谈话体。

第四点是富有个性的庄重口语,所谓庄重口语是相对于日常非公务性,非传播性的活动而言的,个性魅力对提高主持人节目传播效果有重要的作用,每个人的个性都是错综复杂的,既有长处,也会有不足,主持人的个性一方面要符合栏目的特性风格,另一方面也受到受众审美的制约。比如港台的一些主持人语言风格或者说个性,恐怕拿到我们大陆上来,由于我们民众的审美心理不一样,照搬过来就显得很媚俗了。虽然主持人生活中的个性是主持人节目中个性的基础,但是由于节目宗旨和受众审美都要求主持人个性具有审美化的特点,一般就对主持人有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就不能为了突出自己的个性在节目中原封不动地展示,确切地说,主持人自然个性中的优势应该在节目中予以升华,个性中的不足和弱点应该在节目中注意控制。所以个性的问题要受到节目和受众审美的制约。比如说豪放的主持人主持节目一般比较激荡,但是决不可以生硬粗糙;潇洒的主持人言谈比较风雅,但是不可以懈怠;谦逊的主持人比较含蓄,但不可以表现出猥琐扭捏;博学的主持人喜欢旁征博引,但是不要卖弄;活泼的主持人轻松热烈,但是不要给人感觉恣意放纵;幽默的主持人一般都比较风趣诙谐,但决不可以油滑庸俗;深沉的主持人犀利深邃,但是要注意不能冷漠艰涩。主持人口语的个性化可以从这样一些方面来考虑。一方面要从思想内涵、语言修养入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言谈话语中才能流露出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情感倾向、审美情趣,其中也含有的独到的见解、丰富的蕴涵也才会闪现出个性的魅力,另外一方面在声音形式上,主持人各具特点的音色、吐字习惯、表达方式,也能客观的显示口语的个性。

第五点是应对得体的机智口语。主持人在节目中经常会遇到事先没有预想到的情况,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只有思想清醒、判断准确、思维敏捷、反映灵活才可能作到应对得体,出口成章。在情急的应对中,我们有的主持人思维比较混乱,饥不择食,捡到篮里便是菜。有的时候甚至信口开河,讲出一些不得体的话。即兴应对要快,更要得体,如果只单纯强调快,但是讲出话来很不合适,或者是得体了反映出来又比较慢,这两种都是不行的。我觉得这里更重要的是得体,只有反应得又快又得体的即兴应对,才是完全可以称得上机智口语的。而主持人要获得这种有机智口语的能力,就要同主持人平时的知识积累、文化素养和语言材料的储备有密切联系。机智有时候还需要一种自嘲的精神,需要职业道德,跟这个是分不开的,比如自嘲本身就是机智大度的表现,比如人们所喜爱的节目主持人杨澜,她在广州主持的一次文艺晚会上,因为中途谢幕退场的时候,不小心踩空了台阶,滚到台下,这时候台下的观众哗然,只见杨澜一跃而起,面带笑容镇定的对观众说:“真是人有失足,马有失蹄,我刚才的狮子滚绣球滚得不够熟练吧。看来这次演出的台阶还不那么好下呢。但是台上的节目会很精彩,不信,大家瞧她们。”话音刚落,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样的应对确实是非常机智的,这确实跟她本人的各方面修养分不开。

通过我们以上的分析,我们谈了节目主持人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谈了主持人在节目中口语活动的方式,和对主持人口语表达特点的分析和要求。相信您能对主持人口语表达的功力有一定的认识,只要明确方向和要求,加上不懈的努力,您的口语表达能力一定能够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