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演说家
28671300000008

第8章 演讲技巧(5)

有时关于某一问题已形成结论,并被人们当作“定论”广为接受,似乎再也没有思考下去的必要了,但实际情形远非如此,只要我们再往前走一步,就会发现“风景那边更好”。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井深大曾于1971年出版过一本极为畅销的书《始于幼儿园为时过晚》。当时人们普遍认定的是:大学教育的基础在中学,中学教育的基础在小学,而井深大则把问题再深入挖掘一层,认为还要重视幼儿园的教育,最后的结论是:不!幼儿园也已经太迟。从大脑生理学的角度来看,生下来的婴儿具有100亿以上的脑细胞,同没有“接线”的计算机一样,在这样的头脑还没有成熟的时候,是否给予刺激,将决定“接线”即组成头脑的形状的好坏,所谓“接线”在四岁时要完成60%,八九岁时要完成95%,十七岁时要全部完成,所以,在幼儿时,如果缺乏良好的刺激是不行的。这虽然不是一个演讲实例,但从思维的角度来说,对演讲的创新思维无疑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第十节)好口才的六项素质和六种修炼

常有人问我如何才能练就一个好的口才。这个问题看似基础、简单,但是却实在难以回答,不少的口才训练书籍实际上大部分都在教导说话的技巧,使用这些技巧的一个先决条件就是要有一个好的口才。换句话说,大部分的口才论著实际上是“锦上添花”,而罕有文章“雪中送炭”。

不过要回答“怎样才能有一个好口才”这样的“简单问题”,确实也困惑了我很长一段的时间。不少演讲培训都只是高呼“努力、努力再努力”、“大胆开口”,道理的确没错,但是流于“假、大、空”。好的口才或许有共通之处,但是口才不好的嘴巴却是千差万别的,我们不能一律使用简简单单的以努力再努力的“大无畏”精神来提高,而必须有针对性的对症下药。

要全面认识口才,我觉得我们应该对口才进行一个全新的定义,以往我们说口才,都只是把口才作为一个词来理解,流于表面、肤浅。其实一个健全的口才,应该由“口”和“才”两大部分组成。“口”主要是我们的口头表达的能力,而“才”则是我们可供“口”表达的知识、才学。“口”与“才”缺一不可,有口无才,便是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有才无口,则为茶壶煮饺,满腹经纶却倒不出来。

口才不好,我们需先明白自己所缺的究竟是什么,要了解口才不好种种症状,则可以先选择一个好口才作为一个参照系,再进一步的把好的口才做一个细分,进行逐项的分析研究。

我们说一个人口才好,通常夸奖他声音洪亮、字正腔圆、言语得体、风趣幽默、有智慧、博学多才,而这六种夸奖,实际上就是好的口才所应具备的六项素质。前三项说的便是“口”的因素,后三项涉及的则是“才”的问题。其中任何一项或是几项的缺失,都会对你的口才产生很大的影响。下面是针对这六项口才素质研究的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谈不上很专业,但是因为都是直接或是间接的经验总结,所以都非常实用,读者可以参考训练并加以改进,形成适合于自己的修行方法。

一、声音洪亮——好口才的第一项素质

要想别人赞美你的言谈,首先就要别人能够听得到你说的是什么,成功的演说家更要求不拿话筒都能让最后一排的听众都能够清楚的听见他在说什么。而有很多人天生腼腆,说起话来犹如蚊呐,即使是面对面的交谈你都未必能很好的理解他在说什么,这导致了这些人的口才输在了起跑线上。

大声的喊叫是现在通用的训练方法,但是个人觉得不妥,因为我们平时说话毕竟不是喊叫,有成就也只是你的声音被喊大了,我们不能想象一个演说者为了让远处的人听见自己的演说时采取的是撕心裂肺的狂呼方式。我们大可以采取抗拒训练法。研究表明,人说话是以自己是否听得清楚为调整声音的标准,因此我们可以用干扰自己的听觉的手段强迫自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音量,方法如下:

1.你可以带着耳机,放着你喜欢听的音乐,然后跟别人说话,或者自己进行朗读,此时你的声音至少是平时的1.5倍以上,长时间以后,你就会发现你的声音的响度在不知不觉间提高了。

2.食堂、公交车等嘈杂的地方也是训练的场所,你大可以带着你的好友到这里聊天,由于你的声音必须抗过附近极强的干扰才能被好友所接受,长久坚持下来,你的发声肌肉也会得到很好的训练。

3.如果你的声音不是太小,而是太大了(至少我没见过,但是决不排除这个可能),你可以选择到图书馆等安静的地方谈话、朗读,按照理论,你的声音也会得到控制的。

二、字正腔圆——好口才的第二项素质

如果你的声音很宏亮,可是说话时像唱周杰伦的歌一样含混不清,那么要想别人为你的言语喝彩也是几乎不可能的。我们说话不说要像播音员一样字字咬准,但是也必须要每个音节都清晰可辨。据观察,说话不清晰有两种:一种是说话太快,一种是说话连字。但是无论表征如何,其本质的原因都是一样的。当问说话不清楚的人他们是否知道自己说什么的时候,得到的回答总是十分的肯定,但是当把他们说话录下来放给他们听的时候,他们都不敢相信话是自己说的。事实上是,我们说话都是在传递信息,而你要传递的信息自己当然非常了解,于是乎你觉得别人其实也像你一样了解了,而完全没有注意传递的信息会失真,换句话说,你是以说话者的角度来认定听者所接收到的信息,所以才会毫无顾忌的使用含混不清的传递方式,久而久之成为了习惯。

要想改掉这种坏毛病,首先就要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这里建议采用角色互换法:

1.买一个录音机,每天把自己说的话有意识地录下来,然后自己放给自己听,下次你再说话的时候,就能刻意地留意自己含混不清的地方,有意识的加以纠正。这是我们学习外语常用的办法,用在普通话上同样适用。

2.如果以上办法不大适用,或者你中毒已经很深,那么可以考虑一下“德莫特利(Demosthenes)法”,这是用于训练辩论队的方法,源自于古希腊一位含石苦练演讲的口吃演说家。当然我们无须那么悲壮,而且含着石子确也不符合卫生要求。你只需要含着一颗糖,然后拿着一本书一个个字的进行朗诵练习。如果你的普通话不大标准,那么3~5岁小孩使用的带拼音的书籍将会是很好的选择,朗读时当然要录下来回放,以助于你自己的提高。

三、言语得体——说得好不如说的巧

相声艺术有一种表现形式叫做错位,就是让一个特定身份的人在一个特定的场合说话,这个特定的身份和这个特定的场合不相符合,最后造成笑料百出的结果。相声毕竟只是相声,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和我们所处的场合不一致,那么我们的听众报以的恐怕就不是会心一笑,而是嘲笑,甚至是笑不出来的尴尬场面。因此无论我们说什么,都要注意到是否和我们身处的场合相符,如果你是在一个长辈居多的圈子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毕恭毕敬,多用敬语;如果你是在一个满是上级同事的聚会里面,那么你要做的就是自重自谦,多用谦语;如果你身处一个铁哥们好兄弟的团队里,不用怀疑,充满豪气的粗话反倒是赢得大家对你的喜爱的一条捷径。

说话真正的技巧并不在于把话说好,而在于把话说对,引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要“上什么山唱什么歌”。然而我们每个人所要扮演的社会角色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我们的社会环境也是千变万化的,要详细说明“什么山该唱什么歌”可以写一本专著,实在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的事,因此言语得体更像是一门艺术,而不是易于操作的技术。但是这里可以告诉各位读者一个通行要术:那就是闭嘴。古语有云“言多必失”,因此在某个场合你不知道该说什么话的时候,最好什么话也不说,聆听是你最好的选择。竖起耳朵地倾听是对说话者的一种莫大的尊敬,然后再有节奏的轻轻点头,小声重复说话人的最后一个词,然后再报以一个微笑,那么就会给别人一种你的言行非常得体的印象。这本是记者采访时惯用的技术,但后来我发现在交际场合中,这样的做法同样也是屡试不爽。

四、风趣幽默——语言的“万有引力”

有一种话大家都爱听,那就是笑话。除了一些严肃的特殊场合,随口来一两个笑话都是很能吸引听众的。所以说有幽默能力就像是恒星的万有引力,能使听众像卫星一样不停的围着你转。幽默的能力不是人人都有,但是事实上却是人人都能幽默。要想一辈子幽默或许我教不了你,但是其实我们只需要在特定的场合幽默一下子。你所需要做的只是找到一两本笑话全集,或者是在网上敲开一两个笑话网站,然后把其中的你认为最经典的笑话背下来,然后在适合的场合说出来就行了。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笑话也有场合,最好笑话能和讲时的场景联合起来,甚至是可以把主角调换成为听众中几个玩得起的人以增加其幽默效果。这就需要你有一个庞大的“笑料库”,要日积月累。当然你没必要像背课文一样把笑话一篇篇背下来,事实上是只要你看过,笑过,你就能在场景相符的时候把你的笑话从“笑料库”中调出来,引发一场场哄堂大笑和一双双崇拜的眼神。

五、有智慧——听众佩服你的原因

说话的最高境界就是充满着智慧,如果你的言谈举止中充满着哲理的光辉,充满着智慧的火花,那么别人对你的敬仰也会如同滔滔江水一般绵绵不绝。据观察的结果是:一般人对于一些似懂非懂的东西最崇拜,因为这样的事物有很大的神秘感又不会感觉不可捉摸。要想说出别人似懂非懂的话,大量阅读是一个正统办法,老庄、佛学基督教等超验的学识很值得你去掌握。如果你能在交谈时抓准时机来几句“道可道,非常道”,“佛曰:人生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那么一定叫你身边的人有种“高山仰止”的感觉。但是你如果没有多少兴趣钻研这些枯燥的学问而又想要别人崇拜的话,也有捷径:那就是多和有学问的人一起交谈,又或是多看一些有哲理的节目。你不需要系统地了解什么是老庄佛学,你只需要把有学问的人或是有哲理的节目吓着你的话语背下来便行了——通常你转述的时候也会吓着别人的。但是这样做要千万注意,别在行家的面前卖弄,毕竟速成的东西就像是灰姑娘的全副家当,过了午夜12点就要现出原形的。

六、博学多才——别人崇拜你的理由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往往有很多人把知识和前面我们所说的智慧混淆——其实这两个是完全不同也不应被认为是相同的两个概念。智慧如禅一般,不能说,不便讲,只能悟,讲求的是一个玄字,要让听的人听得半懂不懂。而知识则是要让听的人能听懂,只是在你告诉他之前他没听过。人际交流有一个“连通器原理”,如果你的知识液面高于受众的知识液面,那么你的知识就可以向他传授,而他对你的敬仰也会如同黄河决堤一般一发不可收拾。

在口才的知识性方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优势原则:知识海洋博大精深,我们生也有涯,而学也无涯,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是要想穷尽天下文章却是痴人说梦,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把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

好的口才在知识方面所要做的也只是这样:不必在每个知识领域占据优势(如果你能做到当然更好),而只在你占绝对优势的知识领域说话。如果你是搞文学创作的,那么你大可以用技巧把话题多多地转向小说、散文等你的知识储备丰富的领域,而不要跑到一群音乐人的圈子里面谈五线谱和蝌蚪文。但是要千万注意的是:知识性的东西讲究的是别人能够听得明白,不要一味的追求自己的快感而不顾听众能否理解。

经过观察,让别人觉得你有知,最直接的方法其实是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无知——最好是心甘情愿地感到自己无知。而要做到这样的效果其实不是很难:随时出一些睿智的脑筋急转弯是一个很好的做法,你只需要背下来一些知识性的智力题(如“开心辞典”、“百万富翁”等电视节目中的题目),然后找机会考你身边的人。一般来说,这些问题即使他们答不上来也不会恼羞成怒,而是心甘情愿的承认自己无知,这时你再用一种高大的形象将答案告之,则会给人一种你很有知的感觉,这种做法是提高你的口才的捷径。

(第十一节)如何消除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登台演讲,总希望自己声情并茂。可是心情紧张,怎么办?下面教给你几招消除紧张情绪的好办法。

一、回避目光法

作为一个初登讲台的演讲者,心情难免紧张,特别是听众的某些偶然因素也会人为地造成紧张情绪。比如某个听众发出一些声响,就会引起演讲者情绪的波动。这时,你就应该转移目光,或者采取流动式的虚视方法,有意识地回避目光对视,以保持良好的心境。

二、呼吸松弛法

在演讲前,运用深呼吸松弛紧张情绪的办法简便可行。具体做法是站立、目视远方、全身放松,做深呼吸。这样就可缓解演讲时的紧张情绪。

三、自我陶醉法

在演讲时,面对满场听众,有时会因精神紧张而出现语言表达失误的情况。这时可以假想一下自己已经获得成功的情绪,就会信心倍增。

四、自我调节法

为了消除紧张情绪,可在演讲前通过创设良好的外界环境,使自己的情绪得到放松。如在演讲前,听一首轻松愉快的乐曲,看一些令人捧腹的幽默故事等。

五、注意转移法

为了消除演讲前大脑的紧张程度,可以有意识地把注意力转移在某一个具体的物件上。比如,可以欣赏会场的环境布置,也可以与人闲谈,借以冲淡紧张的情绪。

六、语言暗示法

语言的暗示也是多种多样的,它包括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比如演讲前可以这样暗示自己:“今天听众很熟悉,心情紧张没必要。”“我准备得很充分,很有信心。”“我能行!朋友们正等着为我的精彩演讲喝彩。”通过语言的暗示,从而消除紧张的情绪。

同学们,读了上面的介绍,你不妨试一试。相信你一定会成为一名出色的演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