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快乐学习丛书-如何成为小播音员
28670800000019

第19章 如何朗读好短文(1)

(一)怎样准备短文的朗读

要进行朗读,首先应该弄明白什么是朗读,什么不是朗读。现在,朗读已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在相关院校里进行教学。当然,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大多数应试人都没有接受专门的朗读系列训练,所以在测试朗读项时出现一些朗读技巧方面的失误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但有些问题,只要你稍加注意、稍加学习就可以很好地解决。一种情况是,没有朗读经验的人往往容易把朗诵理解为当然也处理为念书,测试时就用这种念书腔,念起来没有轻重缓急没有抑扬顿挫没有态度情感,干巴巴的,听起来没有美感,这算不了朗读。另一种情况是,一些受过朗诵之类语言艺术熏陶而不得其法的人可能会把朗读理解为处理为朗诵,读起文章来拿腔拿调夸张造作甚至装腔作势,显得极不真实极不自然。这也算不了朗读,至少不是好的朗读。

词典上说,朗读就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当然,从朗读学科的角度讲,这一种解释尚不够全面周到,但说出了朗读的基本特点。朗,就是清晰响亮的意思;读,就是看着文字念出声音。这里最为关键的是要做到清晰、响亮。要做到清晰,有两个要点:一是发音要准确到位,测试中有些人由于连读仓促致使字词发音不到位,甚至因为心里紧张语速过快造成吃字,都直接影响到朗读的清晰程度。二是表达层次清晰,首先应该做到语气连贯停连适当。有些人完全没有句调分辨意识,读任何句子都是同一个调,前后没有语气连接。最起码应该学会区分完成句与未完成句(书面上的句号和逗号)、陈述句与疑问句这些基本的句调。其次是试图揣摩重音、停顿的处理。运用恰当,就能更清晰地表达意思。最后,能根据文章处理语速、把握节奏、表明态度,进而动用感情,就做到有声有色了。所谓响亮,就是朗读的声音应该有一定的响度。测试时应该控制好响度,不要声音太小,让人听得太费力。当然,也不能太大,让人听得不舒服。

第一步,应该马上准确地判断出该作品的节奏类型,选择恰当的口气、语速、感情等表达手段来进行朗读。比如你抽到作品《海上的日出》,这篇文章是写景的,文中多描写性语言,主要用描述口气来处理,感情主体是喜悦的,节奏是轻快的。

第二步,用较快速度看一下文后的语音提示,弄清一些字词在文章中的特殊读音和难字词的读音,记住提示中的连读变调、轻声词等。

第三步,快速默读一遍全文,体味一下文中各句尤其是一些长句或难句应如何停连断句、语气连贯等。

此外,在朗读前还应该做好生理上与心理上的准备,以最佳的状态进入作品的朗读。

(二)作品语言的类型处理

作品语言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我们根据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实际需要,简要地谈谈叙述语言、描写语言、议论语言、感叹语言、人物对话的朗读处理以及不同类型语言的转换处理的基本技巧。

各类语言的特点及朗读处理

叙述语言一般是作品里的主体语言,所占比重最大。叙述语言的句子一般是陈述句,多由动词充当谓语中心。完成句一般用降调来处理,未完成句一般用升调来处理;完成句用“停”,未完成句用“延”。作品的节奏类型不同,叙述语言的语速语势等也有明显的差异。试体味一下以下各句的细微差别:

(1)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过世了。

(2)在我依稀记事的时候,家中很穷,一个月难得吃上一次鱼肉。

(3)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我们去海边远足,妈妈没有做便饭,给了我十块钱买午餐。

(4)从山沟沟里跨进大学那年,我才16岁,浑身上下飞扬着土气。

(5)今年四月,我到广州从化温泉小住了几天。

描写语言的句子多为形容词谓语句或动词谓语句,有时还有成串的名词性非主谓句。朗读时一般应该用重音、停延等手段来突出形容词谓语或形容词修饰语。试读以下各句: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2)瞧,它多美丽,娇巧的小嘴,啄理着绿色的羽毛,鸭子样的扁脚,呈现出春草的鹅黄。

(3)她笑眯眯地看着我,短头发,脸圆圆的。

(4)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也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

议论语言多为复句或长句形式,且多用关联词语,讲求逻辑性。朗读时除了准确把握议论的口气,还要读出层次感。体味下列几句的读法。

(1)你只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异,却没有看到两个人之间的同:他们同样有反省和进取的精神。

(2)当时,我心中只充满感激,而今天,当我自己也成了祖父的时候,突然领悟到他用心之良苦。

(3)伟大的人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决不做逼人尊重的人所做出的那种倒人胃口的蠢事。

感叹语言一般用感叹句,感叹句多带感叹语气词,句调为降调,句子一般不长。如:

(1)哪儿也不如故乡好!

(2)哟,雏儿!正是这个小家伙!

(3)呵!好大的雪啊!

(4)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好一个登山者!

(6)人生会有多少个第一次啊!

(7)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

(8)可怜的虫子!

人物对话实际上是多类型的,关键是要抓住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心情等特征,以准确的口气“说”出来。如《落花生》、《上将与下士》、《迷途笛音》、《第一次》、《猫和老鼠》等文章的对话就很值得琢磨一阵子。

同类型语言之间的转换处理

语言类型的转换,大致包含两种:一是口气转换,是指由叙述、描写转为感叹或议论,这种转换文章里常有,一般要有较长的停顿来实现这种转换。二是话体转换,指的是由叙述等语言类型转为人物对话,这是由“读”到“说”的转换。提供以下各例,供大家体味。

(1)他长着两条细弱的小腿,此刻这两条小腿却怎么都不听使唤,老是哆哆嗦嗦地……但两条腿的主人——小男孩想从马路上登上行道的愿望却十分强烈,而且信心十足。

(2)打那以后,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女人作了母亲,便喜欢吃鱼头了。

(3)今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呵!好大的雪啊!……

(4)旁边走来一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5)“哦,这倒是真的!”华盛顿说着,解开大衣纽扣,……

(三)准确把握词语句的轻重格式

广东诸方言区的人在使用普通话进行朗读或说话的时候,最容易出现也最难克服的方言语调就是轻重格式与北方人的普通话不一致,在词、语、句上均有明显的表露。我们就从词、语、句三方面来谈谈如何克服轻重格式的失误。

双音词的轻重格式把握

双音词的轻重格式与词的构造方式有很密切的关系。据统计,读中重格的双音词各结构方式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动宾式主谓式前缀+词根偏正式并列式补充式单纯词词根+后缀。读重轻格或重中格的排序则完全相反。

因此,最不能原谅的轻重格式失误就是把应读中重格的动宾式双音词误读为重轻格或重中格。在朗读短文时我们常能听到应试人把短文中的下列双音词读成重中格甚至重轻格:吃饭、吃惊、赛跑、认真、从前、安心、请客、放假、同学、对面、关心、开头、注意、毕业、唱歌、出差、进步、上当、上课、下雨、种地等等。可读为重轻格的动宾式双音词极少,常见的只有恶心、点心、埋怨、抱怨等少数几个。主谓式双音词的情况与动宾式基本相同,可读为重轻格的极少,轻声词表里只有事情、月亮两个。

前缀+词根构造的双音词,如:可爱、可怕、可观、以前、以后、相反、相似、老师、老乡、阿姨等,大多数都读中重格,只有老实、老婆等少数几个读重轻格。

偏正结构的双音词70%以上读中重格,只有20%多的词读重中格或重轻格。可读为重中格的组合形式有(每条均可类推):一月、二月;今年、明年;春季、秋季;白色、黑色;不是、但是、都是;工业、农业;动物、植物;东方、西方;缺点、优点;内科、外科;应用、利用;幻想、理想等。应读为重轻格的组合形式有(可类推,但有限制):上边、下边;前面、后面;这里、那里;这个、那个;木匠、铁匠;底下、乡下;早上、晚上、船上等。

并列结构的双音词读中重格或重中格的居多,占80%以上,读为重轻格的只占百分之十几,且多是口语里常用的词,名词有东西、兄弟、衣裳、衣服、厉害、是非、窗户、狐狸、动静、蘑菇、朋友、早晨、地方、媳妇、名字、时候、亲戚、部分、会计、师傅、困难、粮食、钥匙、徒弟、关系等;动词有忘记、报复、摇晃、咳嗽、佩服、合应、照顾、休息、认识、教训、比方、喜欢、报告、告诉、欺负、明白、稀罕、吓唬、收拾等;形容词有暖和、聪明、妥当、清楚、舒服、活泼等。

补充结构的双音词,读中重格的后一语素一般是表结果的动词或形容词性语素,如:组成、变成、感动、打倒、学会、发现、改进、扩大、约定、折断、推翻等;读重中格的后一语素表动作的趋向等,如:打开、张开、受到、等到、提出、指出等;读重轻格是来、去两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如:出来、过来、回来、进来、上来、下来、起来,出去、进去、回去、进去、上去、下去等。

单纯词多读重轻格,尤其是汉语传统的联绵词,它们所属的词类以名词为主。如:星星、爸爸、妈妈、荸荠、萝卜、喇叭、骆驼、玻璃、石榴、行李、马虎等。读中重格有刚刚、偏偏、常常、蜻蜒、服务、瓦斯、马达等。

词根+后缀构成的双音词,多数读重轻格,少部分读中重格或重中格。读重轻格的,常见后缀有子、头、气、得、么、们、着、法、生、的、巴、处、夫、了、士等;读中重格的,常见后缀有员、观、家、师、化、而等。

多音词语的轻重格式把握

先说三音词语。三音词语的轻重格式有中中重、中轻重、中重中、中重轻、重中中、重轻轻等格式。其中,中中重格最为普遍,所占比重最大,朗读中常遇到中外人物姓名就属于这种格式,如:华盛顿、翁香玉、罗伯格、凯希尔、孙悟空、毛泽东、郭沫若、周恩来等。广东人习惯把三字姓名的第二字重读,是不符合普通话轻重格式的,应予以格外注意。中轻重格的词语结构上很有特点,很好判断,举例如下:差不多、了不起、吃不下、用得着、走得快、怎么样、豆腐乳、阎王殿、二十二、三十一、四十八、九十九。中重中格的词语很少,但都很常用,要特别注意别读错了,如:不得不、不能不、第一次、第二名、第三周等。中重轻格三字词语的构成也很有特点,一般是后两字本身是个轻声词,如碰钉子、钻空子、咬耳朵、打埋伏、胡萝卜、小家伙、大孩子、手指头、老太太、不记得、为什么、打招呼、闹笑话、不在乎等。重中中格的三字词语是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BB式(BB变调为阴平调的),重音在词根上,后面产生变调的叠音后缀读音稍轻些,如:沉甸甸、绿油油、软绵绵之类。重轻轻格常见词语有舍不得、巴不得、看起来、豁出去、怎么着、什么的等。

再简单提示一下四字词语的轻重格式。四字词语绝大多数可读为中中中重格,对称性结构尤其如此。只有少量的读为中轻中重格和重轻中中格,主要是形容词的生动形式AABB式、A里BC式和A里AB式,如:老老实实、大大方方、规规矩矩;叽里咕噜、稀里哗啦;糊里糊涂、慌里慌张等。

句子结构重音的把握

1.主谓结构的重音

这里说的是简单的主谓结构形式,谓语部分由单个动词、形容词、名词等充当,后面没有宾语、补语,前面没有定语、状语,顶多后面有个动态助词。表示一般陈述时,重读的是谓语部分。例如(在字词的左上角划“′”表重音):

①我′来了。②他′走了。③她俩′好了。④胆子′大了。⑤今年′三十岁。⑥上午′英语课。

只有当主语成为主要回答内容或需要特别强调和分辨时,才重读主语。例如:

①′谁走了?′他走了。(问话内容)

②′胆子大了,′修养却差了。(分辨)

③′红是红得很,却没有光亮。(强调、分辨)

2.动宾结构的重音

动宾结构一般是重读宾语,而不是重读动词,这一点广东人往往搞错,应多加注意。如:①看日′出。②起个′大早。③打开′窗子。④打两个′滚儿,踢几脚′球,赛几趟′跑。

但是,当宾语是由人称代词充当时,应该重读动词,例如:①我不′管它。②伸出小脑袋′瞅瞅我。③他来′帮助你。④群众′需要我们。

3.偏正结构的重音

偏正结构又分定中结构和状中结构两种。定中结构一般是重读定语部分的中心词。如:′新学期′旧书包′男同学′十个人小′王的书′吃的东西。状中结构也是重读状语的时候多,如:′很浅′很浅的悄′悄来默′默地流泪′轻放′重扣′抢着发言′哭着说′明天见′屋里坐′电话联系等。但否定副词“不”、“没”作状语时应重读后面的中心语,如:不′走不′吃不′行不′好没′说没′好等。

4.补充结构的重音

结果补语一般重读,如:学′会拿′走吃′饱长′大吃不′下听不′懂等。

程度补语一般也重读,如:好′极了暖和′多了好得′很等;但也有例外,如难′看死了′热死了′脏死了′闷得慌等重读的是中心语。

趋向补语一般不重读,前面动词或形容词重读。如:′爬上去′跳起来′拿出来′滚出去′扔进来′送回去′走过去。

5.疑问代词的重读问题

疑问代词表特指时不论作什么句子成分一般都重读,如:′哪儿也不如故乡好!你到′哪里去?′什么时候回家?′谁给他们医疗费?但表任指或虚指时不重读,如:像负了什么重′担似的你总得′吃点儿什么吧。

句子重音的情况比较复杂,除了以上所说的这些语法格式重音外,还有所谓强调重音语义重音等,需要朗读者认真琢磨要朗读的作品,才能准确把握。

(四)准确把握停顿断句

1.停延的把握

停顿,是指人们朗读或说话时语音上的间歇。从生理上说,人朗读或说话时需要呼吸换气,需要有间歇;从语言结构上说,为了层次分明,表达清楚,也需要停顿与连接互相作用来实现;从内容表达上说,要让听者有时间领会内容,突出重要信息,同样需要停顿。停顿的表现方式有两种,一是停,二是延。停,即停歇,停的时间长短主要与语言结构层次的大小有关;延,即延长,一般与语境、语气等有关。

从功用和意义上讲,停顿又有许多不同的类型,说起来比较复杂,我们在这里只简单说说一般性停顿即语法停顿。语法停顿是指语法成分或语法单位之间的停顿,其层级关系及停顿时间的长短大致如下所示:

词语<意群<句子<句群<段落<篇章

句子内外的停顿,是朗读中出错率最高的,我们就着重谈谈句际的停顿和句内的停顿。

句际停顿,有两种情况:一是完成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以句号、问号、叹号等为标志;二是未完成句之间的停顿,书面上以逗号或分句为标志。一般情况是,完成句用停的方式,且时值较长些;未完成句用延的方式,时值较短。试用此法体会一下下段文字的停顿处理:

“一堆堆的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抓住金箭似的闪电,把它熄灭在自己的深渊里。闪电的影子,像一条条的火舌,在大海里蜿蜒浮动,一晃就消失了。”

句内停顿:是指单句句子成分间的停顿。一般需要较明显停顿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主谓结构的句子,主语通常是话题,话题与陈述说明部分之间一般需要有个停顿,时值长短决定于该句在篇章段落中的地位。另外,主语和谓语本身的长短差别越是悬殊,停顿就越是明显,主语、谓语都比较长时停顿也同样明显。提供以下各例,供体会:

①雨∧是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②小鸟∧给远航生活蒙上了一层浪漫色调。

③老朋友∧颇能以一种趣味性的眼光欣赏这个改变。

④这棵榕树∧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