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播音层次的途径
播音状态的把握
播音者在播音过程中,必须获得并保持正确的状态。正确的播音状态有共性的一面,叫一般状态,也有个性的一面,叫特殊状态。
所谓状态,是指播音者在播音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形态,包括在心理状态与生理状态两大方面,不过,心理状态是主导方面。
播音状态不正确,或过分紧张,张口结舌;或过分懈怠,无精打采;或激动万分,千头万绪;或追求技巧,三心二意;或腔调固定,色彩单一……,这一切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全部准备工作付诸实现,播音者对作品的理解、感受、构思、设计,便会付之东流。因此可以说,播音状态正确与否,是播音成败的重要关节,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什么是正确的播音状态呢?怎样把握它呢?不正确的播音状态又怎样克服呢?我们从几个方面给以说明。
1.信心百倍 积极主动
正确的播音状态,首先是精神状态正确。为了传达播音的作品内容,以事省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播音者要由衷地感到作品的深刻、丰富,预见到它对听者具有的多方面教益,和可能从中获得的美感享受。
播音者一定要引发出比较强烈的播音愿望,要有一种需要立即播音才好的迫切感:如此优秀的作品,播音它本身就是一种享受,自己一定要尽力展现作品的面貌和魅力,诉诸有声语言之后,会使听者有更多的收益!
这种信心和愿望,不是空洞的、勉强的,它是出于对播音本身的兴趣、爱好,发之于对播音作品的理解、感动和欣赏。播音者之对播音作品,应该成为一种切实的需要,就像诗人写诗,画家作画,摄影家拍照,书法家挥毫,这种需要是一种动力,心向往之,欲罢不能。这种播音作品的需要,促使播音者沉着、镇静,而又积极、炽烈。在播音过程中,播音者处于一种其乐融融的胜任愉快的满足之中。这时播音者心里会不断地鼓励着自己:我一定要播音好,我肯定能播音好,我必定会播音好。
所谓“胸有成竹”,一方面是说,对播音内容十分熟悉,并且已经化为自己的理解和感受,领略到了“个中滋味”;另一方面是说,对播音进程能够驾驭,语语中的,声声入耳,一鼓作气,善始善终。
但是,播音时往往会出现缺乏信心、不够主动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是过分紧张:众目睽睽,大庭广众之下,不好意思,不敢放松,好似参加考试,又像被人审查,于是心跳过速,气息不畅,播音起来,思想出现空白,看字念音,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感情不能调动,声音喑哑苍白,只想快点读完了事。听者反应怎样,听明白了没有,也全然不知。这就是一种缺乏信心,不能自制,失去自如的状态。二是过于懈怠:好像是迫不得已才播音,心不在焉,传达不出播音的内容,没有感情,不积极主动,就像与己无关,敷衍应付,吐字松软,声音干瘪。这种状态,“睁眼懒看字,念字懒张嘴”,比紧张要坏得多。
为了克服播音中紧张或懈怠的不良状态,我们要从认识上解决“战略上藐视,战术上重视”的问题。要看到播音并不神秘、人人都可学,有口皆能读,而且可以通过反复播音、细心体会,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水平。在具体播音时,也要看到真正使字字有依据,处处有变化,并不容易,得下苦功才行。这样,播音时才能够获得从容而不懈怠,积极而不急促的正确状态。
信心百倍,积极主动,并不完全是具体的播音状态问题。一个在业务上缺乏上进心的人,一个在事业上缺乏责任感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会是漫不经心的;一个心胸狭隘的人,一个患得患失的人,对什么事情总是缺乏魄力和眼光的。这样说,并非夸大其词,而是说,播音也有思想修养的问题,而这又是同艺术修养、语言修养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更为根本的问题。托尔斯泰不是说过吗?“艺术家为了明白他应该说些什么,就必须了解全人类所特有的东西,同时还有人类所不明白的东西。”要做到这一点,艺术家就应该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当代高度教养的人,主要是不要生活得自私自利,而应该成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参加者。这话说得相当深刻,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播音者,应该怎样成为一个“当代高度教养”的人,不是值得我们深思?
2.全神贯注 进入作品
所谓全神贯注,就是在播音中注意力集中,排除干扰,全力以赴,把全部精力都倾注在播音中,倾注在播音的作品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
所谓进入作品,就是把作品内容、语言,化为自己的理解、感受,化为自己的思维过程心理活动;要主动去揭示语言本质及逻辑链条,要设身处地、寓情于景,加强形象感受;要尽力引发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紧紧抓住与听者的对象交流;要在整体运筹之中具体加以把握。这样,播音都就没有心力去考虑其他,连注意的边缘也少有兴奋点的干扰了。
当然,进入不是陷入。陷入,就会失去主动,失去自由。就像伯恩斯坦所说:“运动就是一切,目的是没有的”,失去方向,不分主次。进入则不同,它是一种清醒的、自制的状态,能在体味作品中也觉察自我,能在情动于衷时还可以调节检验,时时评价,不会神不守舍,不会贸然失态。
为什么不能进入呢?这种情况的发生,有时是某种与播音内容无关的思维活动闯入脑海,侵犯了注意中心,改变了思维内容与思维方向,因而与播音需要背道而驰造成的。有时,是播音者以主观随意性强加于播音内容和作品形式;有时是忽进忽出,全无主动性;有时是强迫自己进入而不得,是为了进入而进入,丧失了内在的依据性。诸如此类,都应具体分析,具体解决。
犹如演员进入角色,有第一自我(被引动方面)、第二自我(能调节方面)的问题一样,播音应该学会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使自己在进入播音内容时,有足够的、适度的控纵能力,既不游离于外,也不陷入其中,真正掌握和行使播音的主动权、自主权。
3.动脑动心 有感而发
在播音的准备过程中,播音者获得了对播音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具体感觉,但这并不能保证在播音过程中也有相同范围、相同程度的思想感情和运动状态形之于声。也就是说,如果在播音时不能把那深刻的理解、具体的感受再一次唤起,不能在形之于声时既动脑又动心,不能句句情动于衷,有感而发,那么,任何最充分的准备与钻研、体味与酝酿,也只能是功败垂成。
这里的关键,是“第二次唤起”。
第二次唤起,是播音状态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正确的播音状态的标志,最进入播音内容的必备条件。
在播音时,应该做到“见文生情”,即:看到文字,又看到内涵;再现场景,又引动感情;产生表象,又把握本质……几乎同时涌现出来,在脑际萦回,有脑中激荡,在声音中流露。
当然激情并不是感情不可遏止的泛滥,在这个意义上,别林斯基说得不错,他认为:“激情永远是观念在人的心灵中的激发出来的一种热情,并且永远向往观念。因此,它是一种纯粹的、道德的、极其完美的热情。”像这样认识激情,在播音时就可以避免浅薄和偏激,当然,也不应该笼统和过分。第二次唤起,是以全部准备工作为根基,取决于播音者的语言造诣、语言功力(包括语言感受阈限、情感运动阈限)。
第二次唤起,需要长期培养和训练,当然,各人有各自的具体途径和方法。但是不能因为是第二次的唤起就轻视它。仅仅从第一次唤起中获得一鳞半爪,或只是某种外壳,在第二次唤起时就顺手牵羊,以为驾轻车就熟路,那恐怕连第一次唤起时的星星之火也点燃不起来了,又怎么能有第二次唤起的燎原之势呢?
第二次唤起,至少应该同第一次唤起一样,甚至应该比第一次唤起更深刻、更丰满。如果是多次播音同一作品,像语文教师年复一年地播音同一篇课文,尤其要注意“常读常新”,每一次播音都要有每一次的新认识、新体会,都要获得新情绪、新表现,用以积聚每一次唤起的能量,使播音提高到更新的水平。
播音中,有时会产生“灵感”,但那绝不是“灵机一动”“心血来潮”,不是朦胧的巧合,而是厚积薄发、高度注意爆出的火花,也许偶然,但毕竟是处于必然的进程中。
4.速看慢读由己达人
除背诵外,播音总是要按照作品的文字序列进行,我们必须紧紧抓住“看、想、读”这个过程。正确的播音状态,就要求播音者正确处理这三者的关系,既不颠倒它们的顺序,也不应忽略、省略某一个环节。
我们可以研究一下播音时是怎样看、怎样读的,这对提高播音质量恐怕不无裨益。
当我们的眼睛看到作品的字词时,当然要反映到脑子里,而后再就字出声。而每当读出看过的字词时,我们的眼光又会落到下一组字词。在边看边读、边读边看的过程中存在着纵横交错、表里合一的复杂情况。从纵向目的地,有字形、字音、字义的深化,也有字词、句的深化;从横向看,有见字连词组句和读字读句的双重轨道。这双重轨道,是交叉重迭、先后错开的,不是完全重合、同时并进的。在这纵横交错的双轨行进中,我们不但要获得形象感受,还要获得逻辑感受,进而情动于衷,声形于外,达到表里合一。
双轨进行,这是播音中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掌握了它,就可以把看和读紧密结合起来,免去诸多弊端。
如:“蓖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这句话,在播音时并不是先看一遍、然后读一遍的。当看过“蓖麻”时就读它,在读它时,又在看“一天天地”了,在读“一天天地”时,又在看“越长越高”了。
这里,准备播音时的一切必要工作都会发挥作用。在对全篇作品理解、感受的基础上,看见“蓖麻”,不但有它的形象,而且也会同时产生“长高”的感受,读“蓖麻”时,心中十分清楚重点在后面。层次、主题、背景、目的、重点、基调等等,都融化在字句中,整体感受和具体感受共同体现在字句中,看中有想,想中有读,读中有看……三股绳绞结在一起,牵动着有声语言走向预定的目标。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不妨列出一个简表:
看:蓖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读:蓖麻Λ一天天地▲越长越高
这个表,近似解剖图,从中可以了解“看、想、读”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