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军事常识悦读
28658900000049

第49章 空中利爪(12)

这时,敌机飞行员见势不妙,赶紧将“响尾蛇”导弹发射出去,企图弃弹偷生。然而,我空军飞行员岂肯放过,大队长便驾战机紧追不舍。经过激烈的角逐和格斗,大队长先后两次开炮,将一架F—86飞机击伤。在紧张的空战中,另一架携带导弹的敌机为逃生也被迫将“响尾蛇”导弹空发出去。整个空战打了不到10分钟,以敌机被击伤一架和白白损失两枚导弹而结束,显示了我人民空军敢于与携带导弹的敌机斗智斗勇,沉着应战,并使敌机的企图落空的大无畏战斗精神。

目前,世界各国研制和装备使用的空对空导弹已达几十种,而“响尾蛇”导弹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一种。

从空对空导弹的控制导引机构来看,现在采用的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像“响尾蛇”导弹那样,利用对方飞机放出的红外线来追踪目标;另一种是利用对方飞机上雷达对目标照射时所反射的雷达波来追击目标。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作战飞机上已普遍装备了能自动识别目标的电子光学系统,空对空导弹的控制导引机构的性能也大为提高。今后有可能用遥控无人驾驶飞机去进行空战。到那时,飞机和空对空导弹将会以更新的面貌出现。

加勒比海的导弹风波

中美洲美丽的加勒比海,在公元1962年10月24日突然掀起了一场火药味浓烈的风波。

当时,美国90艘军舰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护卫下,组成了庞大的舰队,封锁了加勒比海的古巴海域。

与此同时,美国导弹部队一部奉命处于“高度戒备”状态。80架B—52战斗轰炸机满载核弹,通宵达旦地轮流在大西洋上空盘旋,100枚“宇宙神”、50枚“大力神Ⅰ”和12枚“民兵”洲际导弹在发射台上听候指令。而号称最强大的美国海军9万人的陆战队和25万人的增援部队,以及可发动2000架次攻击的军用飞机正待命出征。这些进攻的矛头,都指向美国后院的一个岛国——古巴。

人们可能会问,一个小小的岛国为何竟使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如此兴师动众、大兵压境呢?

实际上,这次风波早在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时就开始孕育了。这是因为几乎处在美国鼻尖底下的古巴,不仅在美国的后院“引火”,动摇了美国在拉美的霸权地位,而且在加勒比海地区打开了一个缺口,使前苏联这个超级大国对拉美的渗透和扩张有了一个立足点。尤其是在赫鲁晓夫当政时期,妄图利用古巴作为同美国相互争夺的一个筹码。因此,美国一直把古巴视为眼中钉,总想置之于死地而后快。

1961年7月,当时的苏联领导赫鲁晓夫鉴于美国已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联邦德国部署了以苏联为目标的导弹基地,即用导弹包围了苏联,便以牙还牙,借保卫古巴之名,下令在古巴悄悄修建导弹发射场,试图把42枚苏制SS—4、SS—5中程核导弹及轰炸机部署在美国的“后院”,并将目标对准美国的大城市。一旦导弹发射,二三分钟的时间即可将美国的主要城市摧毁。要知道,这些导弹都可携带核弹头,其威力比投在日本广岛的原子弹可大多了。

1961年8月,美国情报部门获悉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信息后,立即派出了U—2高空侦察机摄影核实。

果然,一支运送导弹的苏联舰队正由大西洋向古巴挺进。于是,美国政府作出了强烈反应,导弹风波便由此而起。

面对美国的强硬立场,赫鲁晓夫起初采取了不予理睬的对策,因而行驶在大西洋上运送核导弹的苏联船队依然乘风破浪,驶向古巴。于是,美国便派出19艘巡洋舰和驱逐舰前去拦截苏联船队……

战争已处在一触即发之际,气氛紧张得仿佛要爆炸。赫鲁晓夫这时才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便开始从以前的立场退却。

10月26日,赫鲁晓夫致函肯尼迪,表示准备从古巴撤出核导弹。随后在11月21日,他下令在大西洋停留的苏联船队立刻调头返回,并在1个月内撤走在古巴的苏联导弹基地和轰炸机。接着,肯尼迪也下令取消了对古巴大兵压境的军事封锁。于是,一场使核战争迫在眉睫的导弹风波终于烟消云散了,加勒比海又重新恢复了平静。

在这场风波中,两个超级大国之间虽然未发生骇人听闻的核导弹大战,但两个军事大国之间进行了一场看不见的较量,那就是现代高新技术武器的威慑战。

美国在这场导弹对峙中,一上来就拿出它的“看家之宝”——“宇宙神”、“大力神Ⅰ”和“民兵”洲际导弹,以此来遏制苏联的挑衅行动,并借此炫耀自己的核威慑力量。

“宇宙神”导弹是美国于1959年装备使用的第一代洲际导弹,没想到刚服役3年多就被作为“杀手锏”拿出来展示。它全长约25米,弹径305米,起飞重量121吨,射程达12070公里,主要用于攻击敌方政治、工业中心等战略目标。这种导弹采用惯性制导,装有核弹头,核当量为500万吨。

“大力神Ⅰ”导弹也是美国第一代战略核导弹,属于两级液洲际弹道导弹。它长约30米,弹径第一级为305米,第二级为24米,起飞重量9979吨,射程为10140公里。它采用无线电与惯性混合制导,也装有与“宇宙神”导弹相同当量的核弹头。这种导弹是1962年4月开始服役的。

而“民兵”导弹是美国第二代战略弹道导弹,采用三级固体燃料发动机,于1962年初装备部队使用。导弹长1645米,弹径167米,起飞重量295吨,射程8000公里。它采用惯性制导,装有核弹头,核当量较小,约60万吨。

前苏联冒险在古巴部署的SS—4和SS—5导弹,是单级液体中程弹道导弹,属于苏联的第一代战略弹道导弹。

SS—4导弹又叫做“凉鞋”导弹,于1959年装备使用。导弹长21米,弹径165米,起飞重量272吨,射程1930公里。它采用惯性制导,既装有核当量为50万吨的核弹头,也可换装常规弹头。

SS—5导弹是SS—4导弹的改进型,又称为“短剑”导弹,于1961年开始服役。它的弹长245米,弹径244米,起飞重量55吨,射程可达3500公里。这种导弹采用惯性制导,装有核当量为100万吨核弹头。

由于SS—4和SS—5导弹属于中程弹道导弹,所以苏联把它们部署在离美国很近的古巴,以便用它们袭击美国的主要城市和战略要地。然而,赫鲁晓夫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结果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还暴露了其争霸全球的狼子野心。

从这场导弹风波中,我们还可窥见一些现代战争的踪影,那就是交战双方都不具备进攻对方而不遭到对方强大报复的能力。因此,战争经常表现为高技术武器——如核弹道导弹的威慑战。谁的实力强一些,谁就有可能在这种较量中取胜。

那么,这里所说的导弹为什么要加上“弹道”两个字呢?

这是因为导弹在空中是按照预先定好的轨道飞行的。它和一般近程的有翼导弹不同,发射时垂直立在发射台上。发射后,导弹一直向上升起,达到一定高度后,再按预定的轨道飞行。这种洲际导弹主要是在没有空气的大气层外飞行的。

大气层外由于没有空气,也就不会有空气阻力,所以洲际弹道导弹用不着安翅膀,而且能飞得很远。现在,洲际导弹的射程一般可达1万公里以上,即可从一个洲发射到其他的任何一个洲。因而,人们就给它起了个“洲际导弹”的名字。

要使洲际弹道能远走高飞,就必须携带很多燃料,光运载火箭就需要好几级。因此,洲际弹道导弹的个头和腰身自然就高大粗壮了。目前,世界各国已装备使用的洲际弹道导弹中,个子最高的要数俄罗斯的SS—10(也叫做“瘦子”)洲际弹道导弹。它的个头高得出奇,达39米,足有十几层楼那样高。

“瘦子”导弹飞得也很远,能飞到1万2千公里远的地方。但这还不是飞得最远的,这项冠军由美国的“大力神Ⅱ”洲际导弹获得。它能飞行1万5千多公里,真不愧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力神。

不仅如此,“大力神Ⅱ”洲际弹道导弹还是一位快跑能手。在众多的导弹兄弟中名列榜首,成了一个引人注目的双料冠军。它每秒钟可飞行7千多米,比声音的传播速度还快20多倍。

在导弹中,腰围(弹径)最粗的冠军为俄罗斯的“悬崖”洲际导弹所得。它的弹径达34米,五六个人手拉手才能将它围拢。

目前,洲际弹道导弹已经发展第三代和第四代了。它们不仅种类多,而且战斗性能大为提高。这些导弹大都装有功率强大的火箭发动机,能将数十吨重的导弹在一二十分钟内送到1万多公里以外的地方去。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洲际弹道导弹多采用威力很大的核弹头,而且大多是多弹头分导导弹,即在接近目标时由大导弹内射出多个载有核弹头的小导弹,分别飞向不同目标,所以其威力大增,也使敌方难以防御和拦截。

长尾巴导弹显奇能

1973年,第四次中东战争开始不久,埃及军队就在西奈半岛上配置了大量的反坦克武器,其中包括反坦克导弹、无后座力炮和火箭筒等。

10月6日下午,埃及第二步兵师的战士们身带反坦克武器,三人一组埋伏在距公路二、三百米远的阵地上。不一会儿,以色列的王牌军——第190装甲旅的坦克群气势汹汹地开进了埃及军队的伏击圈。随着埃军指挥员一声令下,各种反坦克武器像雨点般地射向敌坦克群。那身长不到1米的反坦克导弹,更是异常活跃。它拖着一条长长的电线尾巴,像一只矫捷凶猛的山鹰,直向敌人的坦克群扑去。顿时,敌人的坦克打得乱作一团,仅用几分钟时间就一举击毁了敌方数十辆坦克,王牌军全军覆没。

这一仗,使反坦克导弹名声大振,成为反坦克武器的主要成员之一。

反坦克导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世的。由于它飞得远,打得准,威力大,因而成为反坦克众英雄中的后起之秀。

目前,反坦克导弹的兄弟姐妹日益增多,其优异性能代代相传,一代胜过一代。现在,第4代反坦克导弹已经出现,将在与坦克的作战中大显身手。

在导弹这个大家庭中,反坦克导弹是个小弟弟。它身材矮小,所以操作起来方便灵活,有的可以支在地上发射,有的可以扛在肩上发射,很适合步兵使用。

第一代反坦克导弹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世的,而在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中初露锋芒的。它基本上是由射手眼观手动操纵的。

由于这种导弹上没有装上“眼睛”,不能自动寻找和追击目标,所以它的一举一动都是射手通过仪器控制的。这样,它的飞行时就不得不拖着一条长长的尾巴。而这长尾巴就是射手操纵控制导弹的“电话线”,是通过这条“尾巴”向导弹下达“命令”的。

这条长导线平时缠绕在小圆筒上,藏在导弹的肚子里。导弹发射后,导线就从导弹里被拉出来,像飞出的风筝拖着系绳一样,其导线的另一端连在射手操纵的仪器上。没有这条长尾巴,导弹就变成了断线的风筝,失去了方向。

这种导弹发射后,射手从瞄准镜里观测导弹与坦克的相互位置,使瞄准镜、导弹和坦克三个点在一条直线上(这和打枪时,用缺口、准星与靶心三点成一线瞄准的道理是一样的),即重合在瞄准线上。

如果导弹偏离了瞄准线,射手就操纵控制器上的手柄,通过长尾巴导线向导弹发出命令。导弹接到命令后,由弹上的仪器进行控制,使导弹向瞄准线靠拢,一直飞向目标。

第二代反坦克导弹采用红外线进行半自动控制。导弹发射后,射手只要把瞄准镜内的十字线对准目标,导弹就会按照设在地面上的仪器发出的命令飞向目标,从而减轻了射手操作的疲劳,也提高了击中目标的准确性。不过,这类导弹还离不开长尾巴的帮助,得依靠它传达控制操作的命令。

法国和德国合制的“霍特”反坦克导弹,就是第二代的典型代表。这种导弹的操纵装置比第一代多一个红外测角仪和有关设备。

红外测角仪能接收从导弹尾部发出的红外线。当射手不断调整瞄准镜内的十字线时,测角仪能自动测出导弹偏离瞄准线的角度,然后通过微型电子计算机换算成控制操作的命令,再通过长尾巴传达给导弹,使它追踪和击中目标。

属于第二代的反坦克导弹还有美国的“陶”式、“龙”式,法国的“阿尔朋”式以及法、德合制的“米兰”式反坦克导弹等。

第三代反坦克导弹更先进一些,采用激光进行控制导引,这就相当于给导弹装上了眼睛,使它能自动追击目标,因而用来“通电话”的长尾巴就退化掉了,成了没有尾巴的反坦克导弹。

用激光控制的反坦克导弹,一般又分为两种:一种是,射手操纵一个激光波束发射器,用它发射的激光波束套住飞行的导弹,并使激光波束始终对着坦克,这样导弹就会沿着波束飞向坦克。另一种是,射手用激光照射器照射坦克,导弹就可沿着从坦克反射回来的激光波束飞向坦克。

另外,还有一种电视制导反坦克导弹,通常是装载在直升机上发射的。这种导弹的前端装有电视摄像管,能把导弹与目标的偏差反映到装在飞机驾驶员面前的荧光屏上,射手可根据在电视里观察到的情况,发出命令,使导弹飞向坦克。

去掉尾巴的反坦克导弹虽然性能先进,使用方便,但它的造价较高。因此,目前还多采用有长尾巴的第一、二代反坦克导弹。

现在,第四代反坦克导弹已经问世,它就是“发射后不用管”或“发射后忘记”的完全自动制导的新型导弹。

人们相信,在未来的战争中,反坦克导弹将随着坦克的发展而出现更新的第五代、第六代……它们之间的竞争将会继续下去。

勇敢者之国的天兵

土耳其在鞑靼语中是“勇敢”的意思,而“土耳其”就是指勇敢者之国。在这个拥有北约集团内第二大军事力量的国度内,存在着一支鲜为人知的特种部队,其久经战场、屡立奇功,在长期的征战中已成为土耳其手中的一张王牌,这就是土耳其特种突击旅。

组建选拔

土耳其特种突击旅的前身是组建于1949年的第1空降营。当时的土耳其奉行亲美、亲西方的对外政策,因而,第1空降营得到美国的大力援助和鼎立扶持,并按照美军的模式进行组建,目前突击旅仍保持“美式”编制与装备。因其经常神不知鬼不觉地出现在敌人面前,又被外界称为“天兵”。

土耳其特种突击旅的挑选几乎沿用美特种部队的标准,十分严格,尤其是在体能测试方面,更是需要进行地狱般的考验。在一连串的逆向爬行、仰卧起坐、俯卧撑、通过障碍、4000米长跑、全副武装泅渡与18千米行军后,再进行体力极限测试。应试者在24小时内,在得不到任何暗示及指点的情况下,使用一块罗盘和一张地图,在荒无人烟的地区,单独行军74千米。

另外,土耳其突击旅对队员的技能要求也较高,通常要会熟练使用各种轻型武器装备,驾驶汽车、坦克、装甲车并且还要求擒拿、格斗、攀援、越障,样样在行。最后,每人至少还要有一门以上的专长,如修理、爆破、救护、报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