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财政金融基础知识
28653800000001

第1章 财政概述(1)

§§§第一节 财政的概念

财政是一个经济范畴,又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早在奴隶社会就已经出现,经过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财政始终存在,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发挥其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财政的产生与发展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环境中,作为资源配置主体的市场,向人们提供了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大部分产品和劳务,如食品、住房、衣物、家具等等。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被个人和家庭分别消费,是单独受益的产品和劳务,它们被称作“私人产品或劳务”。但人们仅依靠这些产品是不够的,人们还需要另一类产品和劳务,如国家安全的防务、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行的社会管理、教育、卫生、环境保护、社会公益事业等,以及一些大型的电站、水库、公路、桥梁等等。这一类产品和劳务是整个社会共同受益、联合消费的,被称为“公共产品或劳务”。

“私人产品或劳务”人们愿意通过购买进行消费,而“公共产品或劳务”人们不愿意通过购买进行消费,而是通过“免费搭车”进行消费。其原因在于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对抗性。人们在消费公共产品时,不能排除他人同时也消费该产品。如街上的路灯谁都可享用;在军队的保护下,人人都能享受到国家的安全,这些不会被谁独占。而且,对公共产品来说,新增他人参与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这就使得公共产品存在“免费搭车”问题,即存在着假若有人购买公共产品,而他人可以免费享受该产品。在现实中,公共产品很少由个人提供,基本上由政府提供。而且公共产品的纯度越高,“免费搭车”问题越严重。

公共产品的生产只能由公共经济来解决。因为企业和个人生产公共产品不可能在市场中获取利润,这就是市场失效。公共经济的作用就是以非市场机制的方式去克服和纠正市场失效。政府通过征税为公共产品的生产提供费用来源。西方国家把财政称为公共财政。

财政在我国被称为国家财政,即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活动。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它伴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聚集一部分社会财产,并通过再分配、使用和管理以保障其职能的需要而形成的一种经济关系。

二、财政的一般概念

从财政的产生与发展的讨论,我们可以看到财政这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其收支内容、形式、服务对象和所体现的分配关系,尽管有其特殊的本质,但财政具有一般特征,即共同的属性。不同社会形态下的国家财政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有以下三个:

1.财政是分配社会产品的一种形式

国家财政是社会再生产过程分配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它都是对一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属于分配范畴。财政的收支虽然表现为实物或货币形式,实际上分配的是社会产品,是部分剩余产品。在国家产生后,财政收支这种分配关系,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经济关系,是所有国家财政的共同本质属性。

2.财政分配的主体是国家

任何社会形态下的财政,都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而利用“公共权力”对一部分社会产品进行的分配。财政分配的方向、数额、范围、结构都是按照国家提供“公共产品”的需要进行的,财政分配体现了国家的意志。在分配过程中,国家处于支配地位,财政分配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3.财政分配具有强制性、无偿性的特征

强制性是国家凭借其政治权力进行强制分配,这种分配不受所有权的限制。无偿性是指财政分配不具有直接的偿还性。在任何社会形态下,财政是国家为了维持其自身存在和行使职能的需要,依靠“公共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参与对社会产品的分配。

由此可见,所谓财政是国家为履行自身职能的需要,凭借其权力,强制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而形成的以国家为主体的一种特定的分配。

§§§第二节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特征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除了具有任何社会形态下财政的一般特征外,还有其自身的特征。我国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公有制占主导地位,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分配有别于其他社会形态下的财政分配。

一、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概念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占主导地位的基础上的,以社会主义国家为主体的,为满足全社会的共同需要,利用价值形式,强制地、无偿地参与部分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关系。

1.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主体

在无偿还性特征的分配中,产品分配并不是自发产生的,它必须有分配的主体。国家以“公共权力”行使者的身份参与社会产品的分配,在这里,国家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国家同样存在,同样是财政分配的主体。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分配是以政府和所有者双重身份所进行的分配。在这里,国家以政权行使者的身份参与产品分配,和国家与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的分配是完全相同的,这些分配都是强制的、无偿的。在这些分配关系中,国家是分配的主体。

2.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对象

财政分配的对象,即财政分配的客体。财政分配的对象是指一部分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这里主要是指剩余产品或剩余产品价值。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如果没有可供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社会产品,比如劳动者所生产的产品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分光吃光、没有一点剩余,财政分配没有了分配对象,社会主义国家就无法履行其国家的职能,社会主义财政就不可能存在。

3.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形式

在自然经济中,分配的形式是实物分配。在商品经济中,分配是货币形式的价值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财政分配主要采用价值形式的分配。由于我国目前的经济特点,国家对农业征收实物税,保留了一小部分的实物形式。

4.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目的

财政分配的目的是满足国家实现其职能的需要。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具有为全国广大人民服务的职能,这种职能反映了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利益,所以,社会主义财政分配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全社会对“公共产品”的共同需要。

二、社会主义财政的基本特征

财政是国家为了其自身的存在和实现其国家职能,凭借“公共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一种分配关系,实质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因此,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性质,财政就具有不同的特征。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具有区别于私有制国家财政的基本特征。

1.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民财政

我国社会财政的基本任务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收入来看,它来源于劳动人民为社会创造的社会产品;从我国社会主义财政的支出来看,它主要用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加强国防、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我国社会主义财政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人民财政。

2.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中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我国社会主义财政分配关系体现在国家与企业、个人之间,还体现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它们之间的分配关系是人民内部的分配关系,这种分配关系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其一,表现在国家与企业单位、个人之间的征收,不仅仅是为了取得国家财政的收入,它同时还为调节国民经济,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以及调节个人收入的过大差异,这是符合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其二,通过社会主义财政集中统一的分配,将资金用于经济建设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保障全体人民的利益。

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并不排除人民内部的利益存在矛盾。如国家与企业、国家与个人、中央与地方、长期与眼前等利益的矛盾。正因为如此,需要我们制定正确的财政政策和制度,加强财税管理与监督,正确处理好这些矛盾,避免因上述利益矛盾发展成激烈的冲突。

3.社会主义财政是国民经济财政

社会主义财政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代表国家以政治权力行使者和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两种身份结合统一体的资格,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内社会产品或国民收入的分配。这就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双重身份、双重职能。一是作为政权机构,具有国家行政管理职能;二是以国有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具有所有者职能。也就使得社会主义财政与社会再生产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社会主义财政具有明显的生产特征,成为国民经济财政。国家不仅凭借政治权力,通过征税取得财政收入,而且以生产资料所有者的身份参与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国家还以所有者的身份将取得的财政收入中的一部分再投入生产过程。这样,社会主义财政,通过其同社会再生产之间直接内在的联系,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

§§§第三节 财政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一、社会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组成,这四个环节组成一个统一体。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表现为一个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依次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再生产过程。其中,生产是社会再生产的起点,消费是终点,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生产是其主导环节,它支配着其他要素。在社会再生产中,一方面生产对其他环节起着决定的作用。若无生产,便无生产的成果,分配、交换、消费就没有了对象。显而易见,生产的规模、结构、速度决定着分配、交换、消费的规模、结构、速度。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环节对生产有重要的影响,起着制约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消费就无需生产。因为生产的成果只有在消费时才能实现其价值,成为现实的产品成果,这时生产才得以实现。同时消费为生产创造新的要求,即创造生产的动力,推动生产的发展。而分配与交换这两个环节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它们使生产成果得以顺利进入消费领域。因此,分配和交换也制约着生产和消费。

二、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财政是个分配范畴,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首先要取决于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前面讨论过分配和交换在社会再生产中都是中介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区别表现为:分配是解决社会产品在价值量上分割的份额、比例问题;交换则是解决在分配中获取价值支配权的单位和个人所需要的具体使用价值问题。具体来说,分配要解决两个互为联系的过程和内容:第一,社会产品在价值量上归谁占有和占有多少的问题,即社会产品分别归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以及个人占有和支配的份额和比例问题;第二,社会产品在价值量上用在哪些方面和使用多少的问题。产品经过分配后取得一定产品价值量的单位和个人为各种消费的需要,将归自己支配的价值交换成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以便进行消费。一方面,只有通过分配形成不同所有者的货币收入才有可能进行交换;另一方面,只有通过交换实现了的产品价值才能进行分配。可见,作为社会再生产中介环节的分配,对社会再生产的其他环节和整个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控制作用。

三、财政在分配中的地位

财政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还取决于财政在分配中的地位。要了解财政在分配中的地位,首先要了解财政是如何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

社会总产品是由物质生产部门创造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社会产品,通过销售取得销售收入。以销售收入总和表现的社会总产品,在企业的初次分配中,首先要扣除用于补偿生产资料的消耗(相当于C部分),在余下的国民收入中,一部分以工资形式支付给职工作为劳动报酬(相当于V部分),另一部分是企业收入(相当于M部分)。企业收入部分不能全归企业支配,其中一部分以税收形式上交国家,另一部分是企业利润,留归企业支配,形成盈余公积金和未分配利润。若是国有企业,国家作为所有者还要参与对利润的分配。企业上交的税收和国有企业上交的利润,形成国家的财政收入。

事业单位不创造产品,所需经费由国家财政拨款,但也有各种形式的事业收入,这些收入按规定或抵补自身支出,或上缴财政。居民收入主要来源于企事业单位发放的工资和奖金,以及其他收入来源。其中大部分用于消费,此外也有一部分用于纳税、投资国债、缴纳各种费用及储蓄等,从而形成政府的财政收入。

政府除了通过税收、企业利润、事业收入、公债收入等形式取得财政收入外,还可以从国外借款取得收入。所有这些收入的总和,形成国家财政总收入。财政收入形成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再分配,这是通过财政的支出进行的。财政支出包括消费性支出,如科学教育、文化卫生、行政国防、社会福利、救济抚恤等费用;生产性积累支出,如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性基本建设投资、国家物资储备等支出;非生产性积累支出,如教科文体卫等非生产性部门的基本建设投资支出等。

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是各种货币收入和资金,通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最终形成消费基金、积累基金和补偿基金。其中消费基金形成对消费品(生活资料)的需求,而积累基金和补偿基金形成对投资品(生产资料)的需求。社会总产品的使用价值形态是物质生产部门为社会提供的消费品和投资品的供给。显然,国民经济均衡、稳定地运行和发展,取决于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能否保持大体平衡。在这里,财政分配不仅直接调节积累和消费的比例,还制约着价格、工资、信贷等其他分配。从财政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全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社会主义财政是分配的总枢纽,它在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四、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财政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分配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财政在分配中的地位,还取决于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分配与社会再生产其他环节的关系及财政分配同其他分配范畴的关系。

(一)财政分配与生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