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农业生产应该科学化,这是谁也不能反对的真理;但是在现阶段的中国农村中,土地集中在少数地主豪绅的手里,而他们自己并不经营,坐收地租,坐享农民劳动所得的产物。农民因为耕地缺乏,永远停留在细小的经营上;同时又因为高额的地租和苛细的捐税的负担,以及高利贷商业资本的盘剥,使农业再生产只有缩小而无扩大的可能,试问那里再有采用新式机器,以改进农业技术而使农业科学化的可能?农业生产既然不能走上科学的道路,试问农民科学的习惯怎么能养成!?农民的生活怎么能够科学化得起来!?
摘自张西超《全国乡村工作讨论会的印象》(1935年11月29日)《中国农村》第二卷第一期
我国资本的贫乏,耕地的散碎,农场的建设和优良的设备,是非常困难。最好的一个出路,是农民大家联合起来,共同耕种土地,协同设备,合作利用,乃能易于见效。
摘自寿勉成、李士豪《农村经济与合作》(1936年8月)正中书局1946年8月出版第44—45页
只要稍有社会科学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谓合作组织,并不是一种特别的社会制度,也不一定代表或排斥某种生产方式。合作组织可以存在于资本主义或社会主义社会中间,也可以存在于半封建的半殖民地社会中间;而且随着它所处的社会环境各异,它所尽的任务也便大不相同。
摘自薛暮桥《中国农村合作运动的特质》(1937年1月)《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104页
事实上中国的农业要科学化和机械化,是非经过下面两个阶段是不可成的:
第一步完全摆脱帝国主义的束缚,铲除封建的残余。没有这,整个中国国民经济之现代化和机械化是不可能的,而农业就只能保持其中古的零碎的反科学的经营形态。中国自己的历史和印度朝鲜的例子就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步集中力量,谋国家之工业化。没有高度发展的工业,决没有科学化和机械化的农业。等到工业有了高度的发展,农业用的机械,化学肥料,和科学用具才有出处。而到那时,工业生产量已经逐渐提高,超过农业的产量,而使国家以新兴的工业国家的面貌出现了。苏联建设的过程,最好的证明了这一层。
摘自钱俊瑞《略论抗战中几个农村经济的问题》(1940年9月)《中国农村》第六卷第十期
实行工业化,必须同时发展农业,尤其要改革小农经营制度,扩大耕作单位,实行农业机械化,以增加农工效率,使一人能做几个人的工作,试观美国因为农业机械化,农工效率比较中国高得多……因此美国两个半人可养活十多个人,中国则要八个农人才能养活十个人,所以中国必须改良农业,使之机械化。
摘自沈鸿烈《从农业观点论工业化》《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1页
新农村,即正在长成发展之新社会经济制度。以农业工业高度之结合,亦即农村电气化现代化为其特征。其农业固已工业化,其农产加工,运输,储藏亦采用现代技术与科学经营。其卫生环境至为妥善,其文化水准日见增高,其农民技能亦大进步。农村农民均能运用科学与机械;又可利用各种动力与交通工具,以取得所需要之物质与知识。
摘自陈颖光《农村工业化之我见》《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18页
细审中国的国情,参酌世界的趋势,我们决不可主张以农业立国,亦不可主张以工业立国,必要农工业并重,一齐经营大规模化,方法科学化,以机械代替人力,增加生产,改善品质,来提高生活水准,充实国防设备。所以笔者对于“农村工业化”这个课题,认为有两种意义:第一是把各种工厂,按照其所需的原料和劳力,分别设立于适当的农村,使农业的剩余劳力和产物,易得合理的利用,不像过去的工业集中于都市;第二是农业本身的工业化,就是农场面积扩大,经营方法科学化,不像从前的小规模经营,拘守成法,纯用人力畜力和原始的工具去耕作。并且以为无论采取那一种意义,想使农村工业化,直接或间接,总得和土地问题发生极密切的关系。换句话说,便是中国的土地制度如果不加以改革,农村是不容易工业化的。
摘自刘光华《农村工业化与土地问题》(1943年4月)《中国农民月刊》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19页
然则我国的土地制度究应如何改革呢?一言以蔽之曰:“土地国有。”这个目标一经树立,以后凡是关于土地之分配调整,都得向这个目标迈进,过去土地制度的缺点,可以一扫而空。逐渐创设国有国营农场及国有民营农场,在过渡时期,并可提倡合作农场;由国家机器工厂大制造农业器具,以人力控制机械,以机械增加生产,俾得以机器动力代替人工,而以这种过剩的农业劳动,移到工业方面去补充,农业生产机械化了,农村的交通必同时改善,农民的购买力亦必增加,则工业制品自有丰富的原料和最大的销场。要这样,农村工业化才能顺利完成。
摘自刘光华《农村工业化与土地问题》(1943年4月)《中国农民月刊》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20页
中国必要工业化,国父有民生主义和实业计划里面,讲得很多,简直说中国若不能迎头赶上欧美近代国家,只有亡国。蒋主席也说:“现在一个国家要在世界上独立生存,能与各国并驾齐驱,获得独立、自由、平等的地位,第一重要的条件,就是工业发达。所以我们中国人向人家讲平等,争自由,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我们中国由农业国家进为工业国家;如果这一点不能做到,无论怎么样和人家讲平等,争自由,都无益处。因为农业国家做一天的工作,工业国家不到一小时就可以做到;农业国家多量的原料,只能换到工业国家少数的制造品,由于此种的生产力与生产的价值之悬殊,农业国家在经济上,总是居于被剥削的地位。外国人常说我们是农业国家,表面上虽然没有什么轻侮的意思,而实际的含义,就是我们农业国家应当将所有的生产品和劳动力都供给他们工业国。更明白地讲,他们工业国就是我们农业国的主人,我们农业国,不能不做他们工业国的附庸。我们明白了这层道理,就可以知道,我们要救中国,要求中国的自由、平等,必须赶紧使我们的国家由农业国进为工业国。”(复兴民族必须工业化演词)。近来且说,“抗战五年以来,中国的国民经济已趋向于国防与民生的合一。不平等条约的撤废,更能使中国以独立自由的地位,迈进于经济独立自力更生的大道。而中国之自力更生,才以工业化为当务之急”(中国之命运)。现在“工业化”这个口号,高唱入云,议论特多,可见大家都已重视,毋待宣传。
摘自刘光华《农村工业化与土地问题》《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19页
我们主张农村工业化必须利用农村合作,我们不但如此主张,而且相信将来的发展必定趋向此方面,农村工业化是农村经济改进的一个问题,也是整个国民经济建设的一环。经过农村合作,这种改进才能造福农民,发展农业,才能建立完善的国民经济。
摘自文浩然《农村工业化与农村合作》《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33页
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既无可否认,而中国农民生活痛苦,一般评论是“贫”“愚”“弱”“私”,其因甚简,“弱”是由于营养太差,享受不足,生活不改善。“愚”是因为教育机会不均,生活甚虑,遑谈求知。“私”是因为农业生活方式和园艺式的农业限制着农民老死不相往来,坐井观天,缺乏集体行动的组织,自无共同道义的观念。总其原因不外是“贫”,“贫”是农民收益不能增加,同时农民又是一个被剥削者,所以我们主张农村工业化同时我们必须予农民以组织,施以教育和技术训练,而使其成为工业生产的源源不绝的生力军,尤应注意到防止资本主义式的企业对劳工的剥削,所以到农村工业化的正确路线,无疑的,就是合作路线!
摘自寿勉成《到农村工业化的合作路线》《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23页
我们主张工业走向农村,不但是为发展农村工业,并且在农村手工业的基础上改进其生产技术,使之逐渐走上机械化,而小型机械化设备可使其走上大规模工业的途径,合作组织,因其有组织,故特别重视技术改进工作,并且由指导机关或联合社,或单位社,共同或个别的设立技术研究室、试验室,延邀大批技术人才,协助各社改进其生产技术使之科学化,提高产品品质,使其标准化。
摘自寿勉成《到农村工业化的合作路线》《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24页
农村工业化,工业合作化,既可解决农民的“愚”、“弱”、“私”但农民一旦收益增多,又没有一种正当消费的指导或组织,会使农民增加许多恶习惯,我们利用合作的组织,除了教育设施外,对于其他的福利事业,更要积极地推行,如卫生设备,托儿所,消费合作社,戏剧、歌咏、电影、球类、阅读书报以及各种联谊,俱乐会等,能这样才能使农民过着一种新的集体生活。综合上述,所以我说到农村工业化的正确路线,无疑的就是合作路线。
摘自寿勉成《农村工业化的合作路线》《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24页
中国农村工业化的内容,不只是都市工业化的疏散,而是都市工业与农村工业的平行发展;同时,也不只是工业的农村化,而且还是农业的工业化。其实,也只有农业的工业化,才是农村工业化与都市工业化,最大的不同之处。
摘自朱剑农《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5页
工业的农村化,因为农村工业化所必需的内容,而农业的工业化,更为农村工业化的主要目标。同时此种农业的工业化,也就是农村工业化与都市工业化唯一不同的所在;农村工业与都市所不同的,只有这一点,其余的分别是没有的。
摘自朱剑农《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9页
今日的中国,不仅是农村没有繁盛的工业,就连那些挺著名的都市,也还没有几家像样的工厂。所以今日中国工业化这个口号的内容,既非都市工业之疏散,也非单独要求农村的工业化,它是不限于都市,也不限于农村之全国普遍的工业化。而中国农村的工业化,也就是全国普遍工业化的这个总纲目之下的一个小项目。
摘自朱剑农《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3页
工业化既不应限于都市,而农村建设又为一切建设之基础。今欲求我国工业化,自非使农村工业化不可。工业化之道,或谓应为农业机械化,农产商品化而农民企业家化。
摘自陈颖光《农村工业化之我见》《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17页
农业机械化之足以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工业的农村化之足以救济农业机械化所排出来的过剩劳力以及因此而促成农村繁荣,那更是势所必至了。
摘自朱剑农《中国农村工业化问题》《中国农民月刊》第四卷中国农民经济研究会编印1944年版第9页
农业机械化的意义,非泛指农业生产使用机械之谓,其关键及在农具的使用,不以人力,亦不假助于畜力,而以动力为发动,引用农具,从事耕作。简言之,厥为动力引耕,其引耕机械,谓之曳引机(Tractor)。故农业是否已机械化,要当以是否运用曳引机为转移,吾人观察一个国家的农业,即可以此为标准,衡量其有无达到机械化的程度,并判断其为落后的农业抑或为进步的农业。
摘自张则尧《中国农业经济问题》(1945年)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6页
今日工业化的推进已成为全国舆论一致的要求,则转移一部分农业人口为工业人口是当然之事。农业人口减少,深恐影响农业产品的生产量,势必提高农场上的技术水准以抵消农业人口减少之影响。故农业机械化亦当认为工业化当然之结果。以机械替代人工,不仅可以抵消农业人口之减少,并且可以提高农夫之生产力。但今日之小块农田,不适用于机械化,唯有集小农田为大农场,方可达到农业机械化之目的。可知大农场之建立,是今后经济建设计划中之一环,而工业革命与土地政策,必须不分先后,同时推进。
摘自马寅初《工业革命与土地政策》(1946年1月)《马寅初经济论文选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81页
战后经济复员工作开始,我国农业经济必将由半封建的形式转化为现代化的形式。在这一转化期中,一方面固然表现着农村现代化的光辉远景,另方面阻碍着现代化进展的若干因素,却难免存在。
据一般估计,这次空前规模的大战,在我国农业经济领域上,可能促成某种程度的土地集中和资本累积,这从资本经济或单纯的工业化的观点来说,似乎造成我国农业经营进步的有利前提,但由于战时商业利润的急剧上升集中了的土地,事实上并未直接走向大规模的农业经营,且加深了农村的封建剥削,积累起来的资本,也并未直接流入农业生产领域,相反的倒由农村外溢,而助长了都市投机的游资。全部农业人口中最大多数的农民,一面在半封建大地主的高利贷和不平的租佃制度下过着苦难的日子,一面则因战争的影响,技术的落后,而不得不忍受着一切天灾人祸的侵凌。
因此战后农业经济建设,自应以扩大农业生产,流畅农产运销,安定农村社会,改善农民生活为其主要目标。为要达成这一目标,必须注意到如何促使农业科学化,农产商品化,农业组织化,以及分配合理化诸问题。概括起来,很显然的,不仅是属于一个经济问题,并且主要的还包含着一个政治问题在里面。
摘自陈仲明《〈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序》《中国农业经济问题》商务印书馆1946年版第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