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发展农业的基本条件
美国以农业致富,我中国速当振兴农业。至若农岁丰歉,商工借资挹注,但因农业资本微薄,租料苦于缓急。现况民军遣散归农,同嗟失业。欲拟农业振兴,亟宜设农务专司、农务分所(局),应集股本开办农团,兴业社,庶使失业者责其亲属约束复业,以歹者责其亲属约束营生,农有专职,则以农活为宗旨也。
摘自潘炎华《潘炎华呈孙中山议兴农业征赋税办法文》(1912年5月)《孙中山藏档选编》(辛亥革命前后)中华书局1986年9月版第288—289页
农业之生产要素,为土地劳工资本三者。盖务农之先决条件,必有土地;然有地面无劳力,则地荒;有劳力而无资本,则将多劳而鲜获。故必三者具备,又必分配适宜,农业始能发展,农产始可以期丰穰。
摘自何廉《中国农业生产要素之概况》(1933年7月)《中国经济问题研究》上海新生命书局印行1941年版第139页
我们明白了广东农村经济的矛盾的现象和矛盾的深刻的程度,并且晓得这个矛盾的根本原因,我们就要进而研究怎样可以去解除这个矛盾。解除了它,然后可以使可耕的土地尽量地开发,可用的人力合理地利用,可投放的资本大批地流转于农村。这样农村的生产关系便能改善,而农村生产力也必然会提高。这样,中国今日的农村便不难从危机中挽救起来。
摘自陈翰笙《广东的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1934年6月)《中国农村经济资料》上海黎明书局发行1935年版第777页
虽然农业上技术落后,小规模生产比较在工业方面的要坚固,但是,这并不能说,一般的在农业方面,资本家的大规模生产不能征服小规模生产。而实际上,在农业方面,大生产比小经营具有许多的优越性。例如农业上的大生产,比小生产可以节省许多生产费。……
大农场最大的优越性,是能使用进步的机器。这在小生产里,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第一,购买机器需要大量的资金,这项金额普通小农民是没有的;第二,只有能够完全地去使用机器时,最有力的机器才能生利,然后这一点,在小生产里,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可见,只有大农场能够完全享受最新式农业技术的利益。同时,大生产还可以极合理的使用劳动力。大农场的劳动者人数,比小农场的比较多,因而在他们之间可以实行分工。……
大生产又可以使用农业技师、农业家等等的最熟练的劳动力,这在小生产是完全不可能的。必须得到有教养的农业家的指导,才能够很完美地以最新科学和技术为基础,实施合理的经营方法。
摘自李达《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1935年)《李达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20—445页
复兴农村经济之首要问题,厥为合理的组织系统之建立……复兴农村经济另一问题,为经费之拮据,比与组织未能合理化相互为因。……人才之缺乏,为复兴农村经济之第三个问题。据教育部民国二十年之调查,全国专门学校或大学学生之专修农业者,仅1,413人,占大专学生总数32%,而中等学生专修农业者,亦只八千人,农业人才之缺乏,概可想见,且即此少数农业人才之利用,复因复兴机关之重复而不能以最经济之原则作合理之分配,於是益有人才不敷应用之感矣。……人才训练,殊不能致力。故我国建设事业,有人存政存,人亡政亡之憾,迄未能步入正常之轨道也。
摘自方显廷《中国农村经济之复兴》(1936年6月)《中国经济研究》长沙商务印书馆印行1938年版第168—169页
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好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男的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罢了。耕种活动中既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聚集许多人住在一起的需要了。我们看见乡下有大小不同的聚居社区,也可以想到那是出于农业本身以外的原因了。
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大致说来有下列几点:一、每家所耕的面积小,所谓小农经营,所以聚在一起住,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得过分远。二、需要水利的地方,他们有合作的需要,在一起住,合作起来比较方便。三、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四、土地平等继承的原则下,兄弟分别继承祖上的遗业,使人口在一地方一代一代地积起来,成为相当大的村落。
摘自费孝通《乡土本色》(1948年)《费孝通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8年第352—353页
衰落的农村是没法生长出美丽的工业之花来的,不但在此,封建的土地制度与剥削关系,不但障碍了中国的工业化,而且障碍了中国的民主化,阻碍中国独立与统一,成为民族被侵略被压迫的根源。就是因为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必须彻底粉碎封建的土地制度,必须彻底使广大的农民从封建的压迫之下解放出来。
摘自许涤新《新民主主义经济论》(1938年6月)南海出版社出版1948年版第24页
水灾之外,还有旱灾。旱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解决呢?……这种旱灾,从前以为是天数不能够挽救,现在科学昌明,无论是什么天灾,都有方法可以救;不过这种防旱灾的方法,要全国大力量通盘计划来防止,这种方法是什么呢?治本方法也是种植森林。有了森林,天气中的水量便可以调和,便可以常常下雨,旱灾便可以减少。至于地势高和水源很少的地方,我们更要用机器抽水,来救济高地的水荒,这种防止旱灾的方法,好像是筑堤防水灾,同是一样的治标方法。有了这种的治标方法,一时候的水旱天灾,都可以挽救。
摘自朱子爽《总理对农政和农业建设的遗教》《中国国民党农业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0年版第32—33页
中国有广大之土地,温和之气候,以及无穷之人力,无论在天时、地利、人力方面,均为一适应于发展农业之国家,关于此点,极应加以重视。但在现代世界新潮流激荡之下,单赖落后之农业,既不足以强国;而单赖贫乏之生产,更不足以致富。目前中国之农业,尚停滞于古老的生产技术时代,生产力日见衰退,农业破产问题日趋严重,则系事实。如何挽回农业生产之颓势?如何拯救农业人口之贫困?而使中国由落后之农业国家,进为进步之农业国家,确为目前发展国民经济之主要问题。换言之:即谋中国国民经济之发展,其关键全在乎农业生产技术之如何改良?农业工业化之如何实现?以达到农业与工业统一之目的。于止可知中国由于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之优越,不但农业不应偏废,且须立求其发展,决无疑问。但发展农业必须应用现代之技术,而技术条件之提供,则又不能脱离工业之基础。至于使中国跻于世界诸强国之林,必先建立强国之国防工业,尤为不二法门。
摘自张肖梅《实业概论》(1944年)商务印书馆1944年8月初版第14页
在技术水准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发展农业主要的也只有由耕地面积的推广来实行的。一万方里的耕地如果可以产谷一千万石,在技术水准和自丰度相同的假设下,二万方里的耕地就可以产谷二千万石了。
不过,在这样说明时,我们必须注意,在耕地的推广过程中,水是重要的,但不是唯一重要的。水的充分地不断的供给,使自然的土地有被开辟被耕作的可能,但有了水,土地还可以是不能耕作的。地形的改造是重要的,甚至地质的改造也是重要的。还有,农产品的市场是重要的,交通运输是重要的。……并且,在这样新开辟的土地上,将树立怎样的生产关系,也是重要的。
摘自郭大力《生产建设论》(1947年)经济科学出版社1947年2月版第220—221页
我国农民,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易言之,即以八人耕作之所获,须养活十人,而不足所需,反观美国,则农业人口为百分之二十五,已至一人之生产,可供四人之需而有余,我国农村,由于劳力过剩,耕地面积之狭小,及农田之分碎,故耕种方法,大部分利用人力,及少数畜力,所用工具,至为简单,一若帝俄时代之农业,经营方式,苏俄自一九一七年十月革命以后,创导大规模集体农场,合力经营,成立机器拖拉机站,使耕耘播种,收割各种工作,均用新式农具,机械及动力生产,效率大为增高,并得以农业人口,转移一部分发展工商业,我国农业,除小规模经营外,牲畜饲养,视为副业,而不占地位,家禽与猪,虽甚普遍,而每户数量不多。役畜为中大农户所有,小农无力购买,故输作方式,及一切产品,具以直接供给人类消耗之粮食为对象,极少专为饲养牲畜之用,反观欧美各国,则食用牲畜,及牛乳,占农业极重要地位,不论大小农家,务必划出一部分土地,种植牧草,或饲养作物,正式成为输作之一环,如是则不特每年可供出售之畜产品,成为农民之大笔收入,而因饲养牲畜之故,作物生产所需基肥,可以自给,间接有益地力之维持,及作物收获量之增加,我国农业区域,最感困难者,莫若肥料之供应,唯一自给之肥料,在北方为羊或猪,南方则为猪,然饲料不敷,豢养头数无法增多,为一难题,解决之道,一方面须俟国内工商业发展,农村人口转移一部分至都市以后,耕者均有其田,农产品、畜产品之消耗,及农民之收入,不断增进,另一方面,因作物改良品种,大规模推及各地以后,单位面积产量增加,使输作方式,得以改变,加入饲料作物,然后农业经营方可渐入合乎时代之正轨。
摘自蔡无忌《民元来我国之农业》(1948年)《民国经济史》银行学会编印第224—225页
(第二节)农业机械化与合作化
农村合作是农民以自动互助的精神,同心协力,用自己的力量,解除农业产销上的种种不利,及保障和增进相互间经济上一切利益的一种组合。我们知道,农民过去所受的一切痛苦,以经济的压迫为最甚,明显的事实,如因产业上的需要或其他原因,向富户借钱,利息却非常之高,全国各地利率二分至四分极为普通,最高的利率竟有超过十分以上者,所以农民只有一天一天地做利息的牛马,没有出头的日子:农民需用农具以及日常用品,大部分都向商人购买,商人在外面用很便宜的钱大批趸买,而零星卖与农人,从中不晓得剥削了多少农人的利益;他方面农民的出产品,却一部分一部分地卖给贩子,由贩子集合运到外商去卖,农民也不知吃了多少亏……诸如此类,农民处处都是吃亏,处处都是受人家的剥削,补救的方法,惟有提倡农村合作,以改善农民经济生活,然后农民的痛苦才得解除,农民的利益才得增进和保障。
摘自朱子爽《中国国民党农业政策的实施》(1924年)《中国国民党农业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出版1940年版第76—77页
依据历史之所昭示,与夫目前事实环境之所限定,欲图挽救危亡,复兴民族,今日唯有农村改造为吾人最根本切要之事业。果能使三万万二千万以上之农民,均有相当知识,均得安其所居乐其所业,一百万个村庄均有合理其组织,均有现代之设备;教育文化之根基已具,生产亦自然提高,政治亦自然昌明,社会之健康回复,则国本巩固,民族将欣欣向荣矣。
摘自孙科《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序》(1935年7月)《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中山文化教育馆发行1934年版第2页
农业进步亦需要大规模的经营,与工业同,但是如走竞争的路子,则演成相持之局,无法径行吞并。个人要进行大规模经营,除非在新开垦新拓殖的地方,有其可能;中国立国已久,人口土地分配,“无特别悬殊偏畸之病”,实无其可能也。农业既不能走竞争吞并的路,其经营复需相当的大规模,则舍农民同意的、自觉的“合作”,殆无他途。这就是因为在农业上走个人本位路,得不到由自由竞争而胜利吞并的结果,有如工业者然;故只好让大家自己自动地,有意地去“合作”了。
摘自梁漱溟《中国之地方自治问题》(1934年6月)《中国近代农史资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57年第963页
我们要知道,整个中国社会现在日趋破坏,向下沉沦,在此大势中,其问题明非一乡一邑所得单独解决。局部的乡村建设如何可能!同样道理,片面的从任何一方面求乡村建设,亦为不可能。生产增加,不单是生产技术一面的事,乃与经济上各种问题皆有不可离的关系。富力增加,也不单是经济一面的事,乃是社会各种问题皆有不可离的关系。所以乡村建设天然包含着社会各种问题的解决;否则乡村建设即为不可能。那种事理所不容有的说法,当然是错的。相略言之,与生产技术进步最有关系者,是农民合作组织之发达;而合作组织之发达,天然有农民教育程度增高、农民势力强大等等事实包含在内。
摘自梁漱溟《乡村建设是什么?》(1934年)《梁漱溟学术精华录》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第49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