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28602400000005

第5章 回族编(4)

城镇回族传统商业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虽然到了近现代,城镇回族商业活动领域巳突破了传统商业的束缚,经营范围已拓展到百货、印刷、书报、文化娱乐、西药、浴池、卷烟、花纱、五金、电料、建材、煤炭、石油、现代交通运输、金融、外贸等各个部门,但像珠宝玉器古玩、牛羊屠宰、皮毛贩卖、清真餐饮等传统商业,或因从业人数较多,或独具民族特色,或历史悠久的缘故,成为城镇回族商业经济中具有代表性的商业行业。在回族聚居的各大小城镇,回族传统商业的发展、活跃,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商业经济的繁荣。

珠宝玉器古玩业

珠宝玉器古玩业是回族早期一直从事的主要商业行业之一,明代以前一度曾是回族最主要的商业行业,故史有“识宝回回”之说。明清以来直至近代,由于回族经商范围的不断扩大,珠宝玉器古玩业地位有所下降,无复历史上的盛况,但它仍是城镇回族中很有特色的传统商业行业之一。

民国时期,在华北、华东、华中、西南及西北等地的一些城市中,从事珠宝玉器古玩业的回族商人不少,开办了一批有影响的商号、店铺。

华北的北京、天津两大城市中,回族珠宝玉器古玩业十分兴盛。据记载,至清末民初,北京地区仅在廊坊二条和头条附近,就开设有德源兴、集珍斋、义光成等有名可查的珠宝玉器古玩商号40家左右。其中,德源兴珠宝玉器商号由原籍大厂大马庄村的回族珠宝商铁志文、铁广善父子创办,凡珠宝玉器,无所不营,买卖兴隆,珍藏日富,后发展成为民国年间着名的珠宝玉器商号。铁广善继父业以后,“德源兴”铺面收藏各式玉器足有千种之多,且多为稀世珍品,并曾以万元大洋购巨型翡翠石一块,由玉器作坊精雕三件精美玉器大件,被美国客商看中,出资100多万元成交。从此,京津珠宝玉器界称铁广善为“翡翠大王”。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北京有“玉器铺151家,玉器作坊15家,青山居玉器市98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回民占70%以上”。着名的回族珠宝玉器古玩商号有余宝斋、义宝斋、荣兴斋等。

天津回族商人在天津北门里、东门外、估衣街等处开设了一大批珠宝玉器古玩店。其中名气较大的有从润田父子开设的大吉山房古玩店、润古斋古玩店,冯海川、沙雨时开设的德兴斋古玩店、怡古斋古玩店,沙焕文开设的纯明山房,白德泉兄弟开设的联恩号,安庆祥经营的效珍斋,丁秉衡开设的聚珍厚,张崇福开设的福聚成,马兆彬幵设的新月,张崇歧、张德忠开设的义祥号等。

华东各大城市的珠宝玉器古玩业中,回族商人也很活跃。他们都在城市最繁华的地段幵设店铺,经营范围很广,包括诸如珍珠、玉器、古玩、字画等。其中有些资本雄厚的回族商人,不仅在国内做生意,而且同香港、东南亚及日本有商业来往,进行出口交易。

上海回族经营的珠宝玉器古玩商号、店铺主要有古玩市场、天宝斋、金才记、马长记、松茂阁、诚昌祥、国际首饰店、中央首饰店、丽昌首饰店等。这些商号、店铺大都生意兴隆,名气颇大。

南京、扬州、苏州、镇江、青岛等城市中,回族珠宝玉器古玩业也很兴盛,开设了一些珠宝玉器古玩字号。其中颇有影响的字号有南京的迪华斋、荣宝斋,扬州的峻古斋、古善记,苏州的杨鸿源、王复兴,镇江的半古斋,青岛的文和古玩店等。

华中回族珠宝玉器古玩业主要集中在武汉,着名珠宝玉器古玩商号有万金斋、伍云记、钱云记等。

西南经营珠宝玉器古玩生意的回族商人和商号以云南最为突出。云南因邻近盛产玉石的缅甸,回族中专做玉石生意的人较多,经营规模也较大。云南各地回族所创办的珠宝玉器古玩商号中,规模较大的有大兴公司。20世纪30年代,云南腾冲回族富商朱静亭在昆明创设大兴公司。后不断扩大经营,于下关、保山、腾冲、长沙、上海、香港、缅甸等地设立分店,并在缅甸密芝那玉石产地勐哄开设玉石加工厂。另外,回族经营的兴顺和、永义昌等大商号也曾一度兼营玉石生意。

西北各地的回族珠宝玉器古玩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在西安、兰州、银川、西宁、乌鲁木齐等城市,有一些专门从事珠宝玉器古玩业的回族商人,

但未出现大的商号。

皮毛贩卖业

皮毛贩卖业主要指牛羊皮毛的收购、销售,和屠宰业及牲畜交易业关系十分密切。这也是城镇回族最擅长、最经常从事的行业之一,在回族商业经4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回族皮毛贩卖业兴起于元明时期,发展于清代,至近代更趋繁盛,在甘肃、青海、内蒙古和云南等地形成了一些重要的皮毛集散地。

甘肃回族皮毛贩卖业十分发达,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临夏、张家川、平凉三大皮毛集散地。

临夏接近藏区,羊毛资源丰富。清末到民国初年,英、德等国驻天津的洋行曾派人在临夏设庄,通过当地回族商人将邻近藏区所产的羊毛尽数垄断收购,其数量每年达一百四五十万斤左右。1920年洋行由临夏撤庄后,临夏回族商人抓住时机,相继成立了天庆魁(经理人蓝尧轩)、同心店(经理人王挂璋)、长兴店(经理人海南轩)、福顺祥(经理人王琳)、步云祥(经理人马子升)、复兴隆(经理人王慎庵)、隆顺和(经理人毛福亭)、德丰亨(经理人白洁如)等羊毛商号。

这些商号成立后,派人到夏河、循化、保安(今青海同仁)等地设庄。一方面收购当地现有的羊毛,另一方面与熟悉藏语的商人订立合同,预付现金,去远地收购回来后,作价整交。收购后,从当地雇用农民的牲畜,驮运至永靖县黄河沿岸,然后,雇用皮筏或自备皮筏装运,从水路经过兰州、宁夏等地运输到包头,再由火车装运天津。羊毛运到天津后,卸在与外商有交往的行栈,如辅盛栈、晋义栈、宝顺栈等。通过行栈介绍,售给外国洋行。行栈则向羊毛商算栈租、保险费、搬运费、佣金等费用。当时临夏回族羊毛商号,一般都有长驻天津办事的人,他们专门负责卖出羊毛,买进货物。卖羊毛的款,一半寄回临夏,一半由他们从天津采购商品,运回临夏销售。由于获利丰厚,一些回族羊毛商得到很大发展,如步云祥经理人马子升、复兴隆经理人王慎庵、德丰亨经理人白洁如、隆顺和经理人毛福亭等,都成为当地有名的富商。

张家川从清代以来,就以皮毛集散地而闻名。到民国初年,随着德、英等国洋行进人张家川扎庄开设皮店,皮毛贩卖业经营的规模逐渐扩大。本地回族也先后在张川、龙山二镇幵设了皮店,主要有马锡武的天锡店,马桓武的桓盛店,马保元的大成店,马少凡的凡盛店,马振河的福来店等。随着皮店的兴起,皮毛市场日益繁荣,外省皮毛客商来张家川经营的络绎不绝。当地回族农民干完农活,就去平凉、庆阳一带收购牛皮羊皮,然后到张家川市场上向皮货商出售,赚钱维持生活。

张家川地处山区,远离交通要道,早年的皮毛运输主要靠脚户的驮运和人力背挑,少量通过邮运途经马鹿(张家川东南)运往陇山以东。1934年以后,西兰公路修通,宝天线(宝鸡一天水)途经张家川,皮毛运输逐渐转为汽车运输。抗日战争爆发前,张家川皮毛销往西北、西南、华北、东北各地,并经天津码头转运往英、法等国,销路很好。抗战爆发后,东路运输中断,皮毛贩卖业一度萧条。抗战胜利后,张家川皮毛市场又日渐兴盛起来。

平凉也是甘肃的主要皮毛集散地。民国初年,有“锡裕丰”商号、“祥发荣”商行、“长盛店”兴盛于平凉市场,号称“东皮行”、“西皮行”和“北皮行”,均由回族经营。后又陆续出现“瑞盛奎”商号、“毓庆祥”商号、“文茂祥”商行、“宏兴皮行”、“祥记皮行”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回族富商白受三的“文茂祥”商行,其营业额占平凉皮毛业的60%以上。20世纪40年代以后,“文茂祥”又成立了“裕生祥”商号,成为西北最大的皮毛商行。

青海回族的皮毛贩卖业,以贵德、西宁为典型。贵德的出产以皮毛为大宗。据记载,每年羊毛集中于此者,150余万斤,羔皮十万余张。民国以来,临夏等地回族商人到此经商者逐年增加,多投资于皮毛而设立国货庄。收购的皮毛每年运往上海、汉口、四川、天津等地销售。西宁东关地区的回族皮毛商,从牧区收购皮毛后,运回本地加工,然后运往天津、汉口、张家口、包头等地销售,返回时则运布匹杂货等。

内蒙古呼和浩特在历史上一直是塞外重要的皮毛集散地。进人近代以来,当地回族皮毛业有了很大的发展。

呼和浩特回族皮毛业基本有两类形式。一种是坐商,独资或合股开设皮毛店,专门从事皮毛生意。比较大的皮毛店有“协盛西”、“永德店”、“玉成祥”、“广胜和”等。另一种是专门从事皮毛买卖或兼营其他货物的皮毛个体户,他们有的专门在市内收售皮毛,有的走村串乡,在周围乡镇收购皮毛,运回市内销售。还有一些皮毛个体户,在呼和浩特周围乡镇专门设店收购皮毛,不定期运回市内销售。

云南回族的皮毛贩卖业比较发达,在民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的皮毛商。其中规模最大的是“永义昌”皮商号。“永义昌”皮商号创办于1906年,地点在昆明顺城街,是四川建昌回族张子义和同乡马宇章、马伦臣、沙杰士、撒炳斋等合伙办的,业务主要是收售牛羊皮和狐、獭、虎、豹、狼等杂皮。张子义善于经营,“永义昌”货源充足,销路很广。张子义不断扩大经营,在昆明大西门置营业室,在香港设分号,并兴建崇仁街仓库,用机械制捆牛羊皮,批量运往香港。后“永义昌”与港商建立联系,专门从事羊皮出口,几乎垄断了昆明羊皮市场,成为云南生皮业中的巨头,对促进云南生皮商业市场繁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屠宰业

回族的屠宰业,主要是指回族人按照自己特定的饮食习俗对羊、牛、驼等的屠宰及销售经营。回族有自己特殊的饮食习惯,尤其对肉食的食用范围、屠宰加工等均有严格的要求。因此,回族屠宰业历来很发达。这不仅满足了本民族的需要,也为繁荣各地商业经济作出了贡献。

民国时期,全国各地回族的屠宰业在以往长期经营的基础上,均有所发展。回族人口较多的西北各省城镇中,牛羊屠宰的规模大,以此为业的人很多。甘肃的兰州、临夏、张家川、平凉,宁夏的银川、吴忠、固原,青海的西宁、民和,新疆的乌鲁木齐、昌吉,陕西的西安等地,牛羊的屠宰基本上由回族经营。不仅回族聚居的城镇如此,就是一些回族人口很少的城镇,从事牛羊屠宰业的大多也是回族。如甘肃夏河的拉卜楞镇,居民主要是藏族农牧民和拉卜愣寺的僧人,回族人口不多。但在当地市场上屠宰牛羊、销售牛羊肉的,基本上都是回族。

牧业发达的内蒙古,回族经营的屠宰业很兴旺。在呼和浩特、包头二市中,从事屠宰业的回族商户较多。呼和浩特的回族屠宰户主要集中居住于马莲滩(今新民街)一带,最多时曾有108户,号称一百单八家。其中较大的屠宰户约占四分之一。包头屠宰户近百户,多数为自宰自卖。每年农历中秋节到年底,是当地屠宰业的黄金季节,在此期间,或开斋节、宰牲节等传统节日时,一些资金较大、实力雄厚的屠家每天能屠宰销售十几条牛,几十只羊。资金和规模较小的屠家,往往是赊购牛羊,屠宰销售。

北京市的牛羊屠宰销售都由回族经营。其中牛的屠宰和牛肉批发,大都由牛锅房来经营。间或有牛肉铺自行采购、屠宰。20世纪30年代后期,天津共有牛羊肉铺265家,绝大部分都由回族经营。其中较大的商号有世兴、义兴、万兴、长兴、德盛、源顺等。

四川成都回民的屠宰业较兴盛,据载成都之屠宰业,牛为大宗,且为回民之专业,每年约宰14000余只……屠场有二,城内小西巷,系黄牛屠场,西门外金仙桥则为水牛屠场,屠户约50余家,资本在千元以上者不过十余户,每日二场约宰牛30余只。中秋系牛肉节,前后三日每日约宰百余只。”屠户“或自行挂架售卖,或批发与人”。另外还有“走担”售卖。“牛肉架之地点,以皇城贡院街为多”,“走担约300余户”。

在云南昆明市,屠宰牛羊、售卖牛羊肉始终是当地回族的一个主要商业行业,回民以经营牛羊肉业着称。1949年,全市有77户经营牛肉的商户,其中76户是回族。

湖北各地回族中,从事屠宰业的人很多。据统计,1920年武汉回族经营此业者达543户,旺季每日宰牛百余头,最多年宰牛达1700多头。1947年,湖北老河口有屠宰户82户,从业人员及家属达492人,占当地回民总人口的34.18%。1949年襄樊市区有宰户108户,从业人员及家属达540人,占当地回民人口的35.3%。

广州先后有脱勤、万盛、宽记、永合、永盛等牛栏(宰牛场)和回民经营的万和、巨成、三合等26个牛栏档分布在全市12个菜场,经营牛肉销售。

广西桂林、袖i州、百色等地,回民从事牛羊屠宰业者,几乎占在业人员的五分之一。

清真餐饮业

回族的餐饮业,又称清真餐饮业,历史悠久,从业人员多,始终是城镇回族商业的重要行业。这主要与回族自身特有的消费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有重要关系,首先为了满足自身消费的需要,同时又是谋生的重要手段。由于同一原因,既限制了回族饮食业的经营范围,又促使其在一个很窄的范围内发展,形成了风格独特的清真饮食业,丰富了中国的餐饮文化。

清真餐饮业几乎遍及全国各地,而且主要集中在城镇。清真餐饮业店铺,都有鲜明的标志。过去,一般都在店铺前挂有绿色木雕汤瓶壶牌子,上面写有“西域回回”等汉字,或阿拉伯文的“都阿依”(祈祷词)。民国时期,回族人口较多的甘肃、宁夏、青海等省,清真餐饮业比较普遍,大的清真餐馆,小的牛肉面馆,乃至各种清真小吃店、小吃摊,遍布于兰州、银川、西宁等省会城市,以及临夏、张家川、平凉、吴忠、固原等地大小城镇中,是各地餐饮业的重要支柱。仅以银川为例,全市餐饮业中,回族经营的竟占50%以上。

另外,在北京、天津、西安、南京、呼和浩特、昆明等大城市及回族聚居的小城镇里,出现了许多有名的餐馆,为城镇餐饮业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如北京有东来顺、西来顺、两益轩、同和轩、一亩园、同聚馆、瑞珍原及烤肉宛等着名清真餐馆。其中最为驰名的东来顺羊肉馆,系北京回民丁子清所创办,规模很大,雇员有三百多人,除主要经营涮羊肉外,还涉及农业(租地给农民种菜)、加工业(磨面、榨油、制酱醋、加工铁制用具等)、商业(粮食、酱园、副食品、羊肉等出售),以及服务业(公寓、大车店)等。

烤肉宛系原籍大厂大马庄的宛氏所创办,专门经营清真烤肉。其烤肉选料精细、佐料齐全,以“舌浆滑嫩,松软喷香,肥而不腻,瘦而不柴,鲜嫩可口”的特点享誉京都,据说马连良、梅兰芳、张大千、齐白石等名流都是这里的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