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28602400000041

第41章 伊斯兰教编(21)

4.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界人士积极作用。小金湾、胳驼城、甘浚等移民乡镇的清真寺,在聘任阿訇时,多从本地移民中选聘。本地实在没有,才到外地搬请。本地阿訇有自己的耕地,可以边开学边参加劳动生产,增加收入,减轻群众经济负担。如家住小金湾三村一组的青年阿訇杨小平,坚持做到开学劳动两不误,种粮食,种红花、茴香,全家年收入万元以上,家里添置了小四轮拖拉机一台。这些阿訇不但自己带头脱贫致富,还以自己的经验,积极动员群众发展生产,勤劳致富。在他们的动员说服下,小金湾乡群众除种好粮食作物外,还扩大了棉花、孜然、红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除动员群众发展生产外,小金湾的伊斯兰教界人士对教育也比较重视,常给群众讲教育的重要性,动员群众送适龄儿童上学。因此在小金湾,基本不存在清真寺与学校争生源的问题。

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方面,新移民地区伊斯兰教界人士也充分发挥了积极作用。如小金湾移民在移居初期,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极个别人不从搞好生产、增加收人上下工夫,而是搞歪门邪道,违法乱纪,获取不义之财,影响当地治安。针对这一情况,各寺阿訇利用聚礼讲卧尔滋时大讲特讲安分守己、劳动致富的可贵和违法乱纪、不劳而获的可耻。由于经常讲,目前已基本杜绝这类事的发生,保证了一方平妄。另外,小金湾伊斯兰教界人士在协助政府禁毒方面,一直持十分积极的态度,利用各种机会宣讲吸贩毒的危害性,有力地配合了政府的禁毒工作。

5.帮助各减穆斯林群众发展经济。小金湾、骆驼城、甘浚等乡镇的回、东乡等族移民,都来自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贫瘠的甘肃中部干旱山区,家庭底子薄,解决温饱,脱贫致富,是他们移民河西的唯一目的。小金湾移民刚迁来时,条件艰苦,没有房子,先是搭白布帐篷,挖地窝子,盖草棚子,后来慢慢才修起了房子。在玉门市人民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广大移民掘井引水,开荒种地,兼顾发展多种经济,在较短时间内解决了粮食自给。在种植粮食的同时,在当地政府和周边汉族农民的帮助下,学习种植棉花、红花、茴香、孜然等经济作物,使移民的经济状况有了较大改观,人均收人逐年增加,从1991年的88元,上升至目前的925元,增长了10倍多。目前,70%的农户新建了房屋,共修房2850间;农民用于生产的各种农具由1991年的350件(台)增加到2000多件(台),其中有小四轮拖拉机88辆,播种机99台;电视、录音机、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由1991年的10台增加到800多台;全乡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疏勒河扎花移民基地移民生活也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移民收入逐年增长,2004年以来,每年增长25%,2006年移民人均收人达到1286元,比搬迁时的300元增长了328.67%。

三、河西新移民地区伊斯兰教方面存在的问题

河西新移民地区伊斯兰教方面的形势虽然比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认真研究,妥善解决。

1.现有伊斯兰教教职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本地职人员严重缺乏。小金湾、骆驼城、甘浚、扎花等移民地区各清真寺阿訇,大多为文盲及初小文化程度,文化水平低,整体素质较差,部分阿訇的宗教学识也不高。教职人员的这种状况,一方面给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的贯彻造成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也会影响到信教群众正确理解党的宗教政策、法规,以及后备伊斯兰教教职人员的培养。目前,本地教职人员后继乏人的问题在各新移民地区都普遍存在。

2.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矛盾时有发生。高台县黑泉乡青萆湖村自发移民虽只有38户,但分别属于伊赫瓦尼派和哲赫林耶派。初迁来时这些移民还到邻近的胳驼城清真寺做礼拜,后因闹矛盾,均不去了,38户分成两股,各自临时在群众家中过集体宗教生活。现县上批准给青草湖移民修建了一座清真寺,但两派共处一寺,彼此关系如何处理好,仍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小金湾的部分清真寺由于寺管会成员和阿訇素质差,将生产、生活中的个人恩怨掺杂到清真寺管理中,造成内部不团结。有的清真寺里有几个教派的信教群众,在宗教生活中,由于在枝节问题上存在不同之点,也导致了矛盾潜伏和发生。

3.建移民点时,迁出、迁人地民族宗教部门没有参与,移民站.只管建而不管宗教管理,以致造成小金湾这个只有4000多人、5个行政村、li平方公里的乡修建清真寺多(11座)的状况,给后来的伊斯兰教工作带来一定难度。现在,瓜州县扎花移民基地正在发展中,但迁入、迁出地民族宗教部门还是不能参与移民搬迁、安置的具体工作,宗教管理工作仍未及时跟上。

4.各新移民地区清真寺生产自养能力普遍较弱。除骆驼城、甘浚两地清真寺有几亩自养耕地外,新移民地区其他清真寺都没有自养耕地,都是以信教群众的乜贴为主要经济来源,这给生活仍不富裕的移民群众造成较重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移民群众初来时都很困难,所修的清真寺都比较简陋,大都系土木砖石结构,时间一长,有些已成为危房,需修葺,但缺资金,各移民乡镇政府和当地伊斯兰教界人士均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给予一定资助。

四、几点思考

河西新移民地区伊斯兰教工作是全省伊斯兰教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做好河西新移民地区伊斯兰教工作,对于河西乃至甘肃全省的发展和稳定,对于甘肃“两西”移民工作规划的进一步顺利实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河西新移民地区伊斯兰教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我认为,要进一步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必须具体处理、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在组织、搬迁、安置回、东乡等少数民族移民工作中,迁出地、迁入地民族宗教部门应具体参与进去,在伊斯兰教工作方面加强协调,以改变移民工作中“只管建,不管管(宗教管理)”,宗教管理工作滞后的不利局面。在迁移和安置前,民族宗教部门应摸清移民的伊斯兰教派别,尽量将同一教派的移民迁移、安置在一个村或点上,以减少矛盾,避免设立过多宗教活动场所。

2.回、东乡等少数民族移民宜规模移民、集中安置,这对他们过集体宗教生活,及解决婚姻、丧葬等一系列相关的生活事宜等,都提供了很大便利和保证,从而能使他们安心扎根,重建家园。

3.新移民地区的清真寺、穆斯林公共墓地,应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在修建清真寺时,政府宜予以适当资助。因为新安置的移民底子都很薄,可说是家无余财,仅靠他们自己集资修清真寺,困难很大,既使修出来,也非常简陋,过不了几年则成危房。玉门市小金湾乡的一些清真寺就是这样的。而同为移民地区的高台县胳驼城乡,由于政府给了一定资助,加上群众集资,清真寺修得较好,配套设施齐全,当地穆斯林群众表示十分满意。政府资助和群众集资相结合,应是新移民地区修建清真寺的较好办法。这样既充分体现了政府对贫困的穆斯林移民的极大关怀,又利于控制清真寺数量,使其少而精,为今后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

4.重视伊斯兰教教职人员队伍培养,提高教职人员整体素质。教职人员队伍的建设状况,直接关系到目前及今后伊斯兰教能否有序发展的问题。

河西新移民地区各清真寺的开学阿訇,大多是本地移民中的阿訇,少数是从外地聘任的。这些阿訇的汉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具有髙中文化程度的是极少数。这种状况,既不利于他们及时、全面了解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了解社会发展的最新信息,也不利于清真寺经堂教育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髙的年轻满拉。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教职人员队伍建设。具体来说,一是通过经常性地举办各种阿訇文化学习班、政策培训班,来努力提髙现有的教职人员的自身素质;二是重视年轻教职人员的培养工作,比如,通过采取一些特殊优惠政策,使一些移民中的青年人能够进入兰州伊斯兰教经学院学习,为移民地区培养一批综合素质较高的年轻教职人员。

5·要加强清真寺寺管会建设,提髙伊斯兰教自我管理能力。对个人素质低,群众反映差,在寺中搞不团结,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寺管会成员,要及时进行调整。对无法开展工作,不能正常运转的寺管会要组织信教群众进行改选或提前换届。寺管会成员中既要有德高望重的老年人,也要有一些办事公正,有一定文化程度的中青年人。

6.加快发展回、东乡等少数民族移民经济,争取使他们早日脱贫致富。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穆斯林移民的生活状况,提高移民的文化素质。在发展经济中,应积极引导伊斯兰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界人士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以其拥有的感召力,动员新移民地区广大穆斯林群众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利用科学技术脱贫致富,从而为河西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西北伊斯兰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析论

一、西北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人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中共十六大确定了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思路,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实现五个“统筹”,贯穿其中的重要思想,就是要努力实现整个社会各方面的和谐。在此基础上,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概括形成“和谐社会”的概念,提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是安定有序、公平正义、政通人和、经济繁荣、诚信友爱、人民安居乐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不是自然产生的,和谐需要创造,需要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1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协调努力,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作用,其中就应包括宗教方面的积极作用。

2.西北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西北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西北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快经济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20多年来,西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由于发展起点低,制约因素多,西北地区的发展速度比起全国其他地区,还是慢了,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拉大。西北五省区中,人均工农业总产值在全国的排列名次,除陕西之外,几乎都在全国平均水平以下。通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西北地区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靠资源投入的外延型增长模式转变到靠科技进步、管理创新的内涵型增长方式上来,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水平,以保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2)西北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加速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高速增长的势头,综合国力迅速提升,2003年中国的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中国的发展幵始进人一个关键的阶段。从国外发展经验看,人均GDP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个高风险的发展时期。在这一阶段,社会经济制度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但还不成熟、不稳定,社会群体的利益结构有了重大变化和调整,社会当中各种各样的问题和矛盾,如贫富差距、生态破坏、就业压力、社会动荡、道德观念混乱等,开始集中出现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成为社会向更高阶段发展的重大障碍。以上特征,在西北地区也很明显。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西北地区建立公正、髙效的社会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有利于各种社会矛盾和摩擦的化解与缓和,形成社会阶层之间公正合理的互动结构,实现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顺利渡过发展的危险期,加快社会转型。

(3)西北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改革开放至今,经过2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已经完成了“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解决了温饱问题,基本实现了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但这种小康社会是低水平的、不平衡的。因此,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在21世纪的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更重、更艰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整合西北地区各种资源,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加快建设的进程,不仅能够为西北地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且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加清晰、更加具体,从而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机地统一起来。

(4)西北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促进民族团结与宗教和顺的必然要求。西北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地区,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妥善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显得极为重要。现实告诉我们,没有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稳定,没有宗教的和顺,就没有西北地区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工作,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要求我们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促进宗教和谐发展。

二、伊斯兰教在西北地区构建和谐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