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中国回族暨伊斯兰教研究
28602400000030

第30章 伊斯兰教编(10)

我们知道宗教对于宗g信徒来讲,也是他们之间社交联系的纽带。宗教作为一种人类的社会文现象,又与国际局势有着密切的联系,处理好宗教问题事关大局。建国40多年来,我国的各宗教界人士在国际交往中,为扩大我国的对外联系,让世界了解中国各宗教的现状,增进我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的了解和友谊,反对侵略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近年来,甘肃伊斯兰教界人士通过出访、对外接待活动和商业贸易活动,加强了与中东阿拉伯各国的联系。对于我国与无论是已经建交,还是没有建交,或者是已建交而联系不够的伊斯兰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伊斯兰教界在增进彼此的友谊和了解方面所发挥的桥梁作用,往往是其他方面无法替代的。每年一次的朝觐麦加活动,是伊斯兰教的五大功课之一。我国的穆斯林在朝觐期间除完成宗教功课之外,也以现身说法宣传了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改革开放政策。一些国家的伊斯兰教领袖人物或亲眼目睹或耳闻了我国伊斯兰教的规状,有的曾留下了这样的评价广我们高兴地知道,这几年中国国内宗教生活得到了恢复,伊斯兰教在中国再度兴盛起来。”不仅宗教活动恢复正常,穆斯林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等也发展繁荣起来。如前所述,临夏州各族穆斯林积极开展与阿拉伯国家或地区穆斯林的经贸往来,引进资金兴办民族工业等等都是彼此间相互了解、信任的结果,从而体现出在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前提下,伊斯兰教界人士及穆斯林群众所发挥的促进友谊、发展团结、维护和平的积极作用。

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

1.正确、及时处理解决伊斯兰教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伊斯兰教活动是基本正常的,但也出现了-些值得我们认真重视和严肃对待的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

(1)教派之间、教派内部纠纷时有发生,影响了彼此间的团结。甘肃伊斯兰教在清代以前并无教派之分,只有格的目一派。至清初,随着苏非派思想的传入,甘肃伊斯兰教开始出现教派分化。此后,陆续产生了不少新的教派,并发展至今。随着教派分化,教派矛盾、教派斗争随之产生,小则互相批驳,大则聚众械斗,发生流血事件,继而互相上告官府,要求作出公正判处。

但官吏怀着各种动机和目的,不能秉公处理,往往扶一派,压一派,火上浇油,激起更大矛盾,于是官府就对双方都采取镇压政策,结果争斗的双方穆斯林群众,互道“色兰”,放下内争,一致反抗统治者,一场反压迫的民族起义就开始了。清代发生的多次回民起义,其导火线,不是始于民族宗教压迫、歧视,就是不能正确处理宗教纠纷而引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党和政府的正面教育、细致工作,教派之间的历史积怨逐渐化解,团结成为教派之间关系的主流。虽然如此,但教派矛盾、教派纠纷在近年来仍时有发生。如有的宗教教职人员在“聚礼”日讲“卧尔滋”时,标榜自己,肆意攻击别的教派,给教派团结带来很大危害;有的人散布不同教派的人不能通婚的褊狭观点,干涉信教群众的婚姻自由,给社会造成不安定因素;还有在葬埋亡者时,因亲属教派不同而在殡仪等问题上引发的争执;也有因为清真寺产权归属、开斋时间先后等引起的矛盾冲突。诸如此类教派纠纷的发生,影响了民族内部、教派之间的团结。另外,近年来,教派内部纠纷也比较多,这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门宦内部围绕教权继承问题、前辈教主拱北修建问题等,发生争执,互不相让。另一种是同一教派中,因对某些教义或礼仪产生不同看法,而引起纷争。三是同一清真寺的教职人员或寺管人员争权夺利,引起纠纷。这些教派内部的矛盾,直接影响了本派信教群众之间的关系和当地的安定团结。

(2)在宗教房产清退过程中,不时发生聚众强占事件。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甘肃省在落实宗教政策,清退清真寺、拱北等宗教房产的工作中,做出了很大成绩。但有一些宗教房产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难以及时清退,信教群众迫不及待,聚众强占,仅1985年就在兰州市、临夏州等地发生多起这类事件。这些事件在党政各级部门的多方工作下,最后都得到妥善解决。但事件的频繁发生,既影响了甘肃省伊斯兰教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影响了有关各方的生产生活秩序,不利于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3)大型的跨地区的“亨曼里”、“贺学”、“典礼”等宗教活动较多,加重了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对他们的生产生活有一定影响。

(4)大量招收满拉,接收少年儿童入寺念经,影响了穆斯林聚居地区儿童人学率的提高,并加重了信教群众的经济负担。有些地方以清真寺内招收满拉的多少来衡量阿訇的“尔林”(学识)高低,认为哪个寺里的满拉多,阿訇的“尔林”就高,哪个寺里招收的满拉少,阿訇的“尔林”就低。因而个别阿訇以多招满拉为荣耀,聘请开学时就以多带满拉为条件。有的清真寺“者麻提”不大,只有数百户,但满拉多达几十人至上百人,其中一部分是外地人,致使信教群众负担较重。满拉太多,管理又跟不上,便出现良莠不齐的现象,各种纠纷也不时发生,使清真寺内部的问题不断增加,以致影响到正常宗教活动的开展。

(5)因一些书籍刊物中出现对伊斯兰教进行侮辱的内容,引起甘肃穆斯林愤怒及抗议,造成一些突发性的紧张局面。如1989年出版的《性风俗》一书,对伊斯兰教进行肆意歪曲和诽镑,引起甘肃及全国各地穆斯林愤慨抗议。事发后,国家新闻出版署决定立即停售、收缴、销毁《性风俗》这本坏书,并依法处理编着者和出版社,这次风潮才得以平息。类似的侮辱伊斯兰教事件一再发生,严重伤害了信教群众的感情,破坏了安定团结的社会秩序,在国际国内造成不良影响,引起中央的高度重视,多次发文要求新闻出版部门严格把关,杜绝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

上述列举的部分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引起政府工作部门的髙度重视,认真研究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并正确、及时处理解决它们,以使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更好地协调、适应。江泽民同志曾明确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全党都要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重要性,髙度重视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对于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矛盾和问题,要及时地妥善解决,不可掉以轻心”,“对于任何破坏民族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活动,必须及时采取措施,绝不能姑息迁就,犹豫不决。”这些话归结起来,就是提醒党和政府各级部门,要髙度重视民族宗教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本着正确、及时的原则,处理解决好它们。这对甘肃伊斯兰教工作来说,也具有特别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正确领会精神,并在实践中坚决贯彻执行,为甘肃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安定的政治局面。

2.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界服务于社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伊斯兰教界积极参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并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应该予以充分肯定的。通过参与“以寺养寺”等经济活动,大多数清真寺的经济实力增加,自养能力提高,减轻了信教群众的宗教负担;同时,还为国家创造了财富,为社会提供了服务。通过支持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向社会表明了伊斯兰教界人士的爱国热忱,并逐步转变了不少人对伊斯兰教界的认识,使伊斯兰教界赢得社会的理解与尊重。实践证明,甘肃伊斯兰教界在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中大有可为,其积极作用不容忽视。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伊斯兰教界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活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一些清真寺在开展“以寺养寺”方面还有差距,有的甚至尚未开展;有些教职人员对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够,其应有作用并未充分发挥;此外,各地在对待伊斯兰教界参与经济文化建设的活动也还在认识和工作等方面存在着一定问题,等等。如何维护与巩固甘肃伊斯兰教界多年来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的成果,充分发挥伊斯兰教界服务于社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将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宗教工作中面临的重要课题,值得认真研究。我认为,当前首先应解决好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1)认识问题。对于甘肃伊斯兰教界在促进经济文化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我省各地党政部门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及一般干部都有着清醒的认识,但也有极少数人对此问题存在着模糊或错误的认识,如认为“阿訇是念经的,清真寺是礼拜的”,经济文化建设与他们无关,阿訇积极参与经济文化建设是不务正业,等等。这些认识的消极影响很大,不利于充分调动伊斯兰教界人士积极参与经济文化建设事业,不利于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进程的顺利发展,因此,应尽早予以澄清和克服。甘肃有回、东乡、保安、撒拉、哈萨克等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人口达140多万,除主要聚居在临夏回族自治州和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外,还散居全省各地。由于历史原因和客观条件的制约,这些民族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这些民族的聚居地区虽巳取得很大发展和进步,但差距依然很大,人民群众的贫困面还占30%,有些地方竟高达40%以上。如何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高文化教育水平,是这些民族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最迫切、最重要的任务。完成这项历史赋予的重任,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甘肃伊斯兰教界人数较多,而且都是信教群众的代表人物。截至目前,已批准开放的清真寺等宗教活动场所,达3000多处,有伊玛目、阿匍等教职人员3000多人。应根据“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的原则,把伊斯兰教界的意志和力量凝聚到经济文化建设上来,从而使他们成为促进各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及其聚居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不可忽视和不可缺少的一支重要力量。伊斯兰教界不仅可以是维护伊斯兰教合法权益的代表人物,也可以成为投身于经济文化建设的带头人;各清真寺不仅是伊斯兰教界和信教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的场所,也可以同时成为经济文化建设的阵地。伊斯兰教界与国外伊斯兰世界联系较多,应充分发挥这种优势,一方面进行宗教学术文化交流,一方面争取在引进外资和外商,开展对外经贸活动中牵线搭桥,幵创新局面,为发展我省信仰伊斯兰教民族及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事业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上述这些应成为我们大家的共识。

(2)对待问题。经过多年来的发展,甘肃伊斯兰教界以清真寺为基地开展的各种生产自养事业已初具规模,上了轨道。清真寺已成为各地不可忽视的一支开展多种经营的力量。现在,各地政府应该充分看到这种现实,而将清真寺的各种生产自养事业以乡镇企业相对待,纳人乡镇企业发展计划。

另外,无论在农村和城镇的清真寺,普遍存在着缺少自养资金问题,除了可大力倡导集资入股,兴办股份制经济外,各地银行也应给予贷款扶持;各地工商、税务部门,也应对清真寺生产自养事业,积极支持和尽力帮助。这样我省伊斯兰教界开展的经济活动必将进一步多样化、规模化,并将为各地的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3)特色问题。当前,伊斯兰教界参与经济文化建设并不是一种人为淡化宗教的行为,而是伊斯兰教本身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是有利于伊斯兰教正常活动和伊斯兰教工作开展的重要举措。在开展经济文化活动中,应注意保持伊斯兰教原有特色,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感情,如果不是这样,只能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省外有的地方不顾伊斯兰教特点,将清真寺等庄严的宗教活动场所变成旅游点,在院内开设商店,进行一些不适合伊斯兰教界从事的经济活动,引起了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的很大不满。我们应以此为戒,在努力提倡伊斯兰教界服务于社会、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的同时,又充分考虑到伊斯兰教的基本特点,在伊斯兰教界开展的各种经济文化活动中保持伊斯兰教特色,以更好地发挥其社会效益。

3.积极、稳妥地推进宗教立法工作,使宗教管理有法可依

引导伊斯兰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相协调,应该加强宗教法制方面的建设,使宗教活动纳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轨道。无论政府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还是宗教团体和信教群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都得有法可依,有章可循。1987年,在甘肃省伊斯兰教协会第三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讨论通过了《甘肃省伊斯兰教清真寺管理试行条例》,以加强对全省各地清真寺等伊斯兰教活动场所的管理。“条例”指出,“清真寺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清真寺内的一切宗教活动必须在政策、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并规定,“清真寺实行单坊制,寺与寺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清真寺实行民主管理”,民主管理的机构是“清真寺民主管理委员会”,简称寺管会,其成员“由本坊信教群众协商推选代表若干人组成”;清真寺“要建立和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民主管理财务的方针,定期公布账目,接受群众监督,一切开支本着节约原则,任何个人不得挪用公共钱物;清真寺聘请阿訇时,须由寺管会根据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提名,并由当地伊协考核批准发给证件后,凭证开学,阿訇任期一般为一年,任期届满经绝大多数群众挽留的,可以连任;清真寺可以适当招收满拉,“招收满拉的数额,要根据群众的负担能力和阿訇的教学水平决定”,不准强迫十八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入寺念经,等等。“条例”经甘肃省宗教局批准后,开始施行,在几年来的伊斯兰教管理工作中,发挥了比较好的作用。但是,“条例”毕竟是一个地方性的管理规章,还不属于法律范畴,其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对宗教合法权益的保护等重要问题只字未提,须继续加以完善与改进。1994年1月31日,国务院总理李鹏签署国务院第M4号、145号令,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外国人宗教活动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和《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公布之日起开始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