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22

第22章 学会宽容,更要学会“惩罚”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宽容与惩罚是对立同一的,我们提倡宽容教育,但也离不开批评和惩罚,当宽容教育不能奏效时,恰当地采用批评惩罚,可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今天的教育中我们呼唤宽容教育,希望学生能在宽容中改过其善,用爱心去感化学生。但是学生在个性上是有差异的,我们应该具体分析,该宽容的则以宽容引导他们走向正轨;该批评惩罚的则以惩罚警醒他们。同时我们还要注意适度,即宽容要有度,惩罚也要有度。

宽容是一种教育,批评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只有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实现教育的科学性与和谐性的统一。

用宽容的心看待学生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做不到,教师也一样。所以教师要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把育人当成一项长期的事业,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位学生,要有一颗对学生宽容的心。

一、宽容是金

宽容学生是我们教师应该具备的一种基本的素质。教师应该对每一位学生充满信心,用爱触摸每个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鼓励中得到成长。我们的教育需要老师与学生之间真心的交流,尊重和宽容是创造宽松、平等氛围的前提。借用一句话:师长是有情的,制度是无情的,法律是绝情的。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懂法、懂爱、懂情的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执行学校的制度,有时不得不严厉甚至苛刻地对待学生。可是,在反思时就会觉得我们时常就缺少了理解和宽容。如果我们能从他们的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们。

其实,学生应该有权利得到老师的宽容,因为他们是学生,正在成长。有人说过,成长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犯错误的过程。所以,为师者要学会宽容学生的过错。这里的宽容,不是放纵,也不是教师在教育中偶尔为之的“添加剂”,更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恩赐。她应是教师喜爱学生的真情流露,她应成为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中的“常用药方”。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宽容作为一门教育艺术并不是有些人说的放纵不管,而是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保护教育对象的自尊心,使其从心灵上深刻反省自己的一种教育的技巧,它的使用要有一定的教育基础和一定的教育情景。由此我又想起了苏霍姆林斯基教育学生的一件事:说的是一年级有个女孩子叫季娜,她的祖母病得很厉害,季娜想给祖母采朵鲜花,使老人在病中得到一些欢乐。但是,时值严冬,到哪里去找鲜花呢?学校的暖房里有许多菊花,其中最美的一朵是全校师生都极为喜爱的“快乐之花”。季娜一心想着病重的祖母,竟忘了学校的规定,大清早走进了暖房,摘下了那朵“快乐之花”。正当这时,苏霍姆林斯基走进了暖房,他看到了季娜手里的菊花,大为吃惊。但是,他注意到了孩子眼睛里那无邪的、恳求的目光。问明情况后,异常激动的他非但没有责怪季娜,反而让季娜再采三朵带回去。并对季娜说:“你再采三朵,一朵给你,为了你有一颗善良的心,另外两朵送给你的父母,为了他们教育出了一个善良的孩子。”从苏霍姆林斯基的充满深情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一位教育家的教育艺术。花是美的,学校的规矩也是重要的。但教育家看到的是比花更重要的一片爱心!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成功之处是教育家对于纯真孝心的爱怜与爱护,对于人关心人的真情的肯定与鼓励,对于善良的心的赞叹和褒奖,还有是对教育的真谛、教育的最美好的追求——培养具有美好心灵的人的深刻理解。泰戈尔说:“爱是理解的别名。”学会宽容与理解吧!真正理解教育工作者的崇高职责,才有可能于一言一行之微,渗透丰富的情感,饱含师爱。只有对学生感情真挚、炽热的教师,才有可能洞察学生的心灵,理解其心意,发现其美好之处,不论惊喜或微笑,赞叹或同情,批评或鼓励,都将永远铭记于学生的心中,成为他们前进的力量!

二、修炼教师的宽容之心

教师学会理解、尊重和宽容,就是找到了和学生交流和沟通的钥匙,不仅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也为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智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应该修炼自己的宽容之心,让自己海纳百川,容纳每个学生的心灵。

(一)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拥有一颗爱心是很重要的,爱心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了爱心,教师才会懂得怎样宽容学生。教育必须要在爱的基础上建立,少了爱就无法实施教育。只有拥有了智慧的爱,与学生平等相处,才能与学生达到真正的心与心的沟通、心与心的互换。要想让他们愉快地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或做人的准则,首先就得摆正你们之间的关系,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扬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允许学生犯错;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发问;允许学生对老师提意见等,让学生有话想说,有话敢说。这样,在父母面前不敢说的话,他们会很乐意告诉老师。教师拥有了爱心、拥有了宽容心,学生便拥有了广阔的天地、拥有了学习的内动力,如果教师还能在发现学生的一些优点、一些长处后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学生将是莫大的安慰,会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二)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丰富的差异

人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说明对同一事物,每个人的认识和看法是可以不一样的。而直面我们现在的教育,我们现在的教师又有几个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呢?他们总希望在提出一个问题之后,所有的学生都能回答出他所认为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他们更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朝着早已为之铺好的阳光大道大步前进。可为什么我们就非得让学生在我们允许或我们所设计的成长道路上成长呢?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成长天空或成长历程呢?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林肯也说过:“每一个人都喜欢别人的赞美。”每个学生都是人,他们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不管他们是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不管他们家庭条件是优越的,还是较差的;也不管他们的外表是漂亮的,还是极一般的;甚至不管他们的身体是健康的,还是不健康的……这一切的外在条件,在我们老师眼里应该是平等的,是一样的才对。虽然他们各有不同,各有差异,但我们应理解这些差异、接受这些差异,更要尊重这些差异、欣赏这些差异。我们应该树立“没有两个人的指纹完全相同,也没有两个人完全相同”的观念。同时,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才让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奇妙无比。

(三)教师应学会尊重、理解和相信学生

尊重意味着承认某人或某事的价值,这是个强迫我们要体贴入微地对待和重视别人的品质。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他们所提的建议、尊重他们提出的问题、尊重他们所犯的错误……也许你要问:错误也得尊重吗?是的,一个人不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吗?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错误就不会有成功。对于教育,重要的不是得出正确的结果,而是在于走向正确的那个过程。这个过程是最有价值,最值得回味,也最能使人幸福的;这个过程给了学生自信,让学生学会了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给学生一个犯错误的空间,并充分地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相信他们,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解决问题。也许这时候你会发现原来在成人看来是错的东西,从学生的角度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这样,学生便得到了更多的探索的机会,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也不会因为怕犯错而夭折。

学会“惩罚”

一、教育,离不开惩罚

(一)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不完整的教育

在很多人看来惩罚教育是激励教育、赏识教育的反义词,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使用惩罚是教师无能的一种表现。而实际上,翻开各校的校纪、班规,惩罚教育的条款随处可见。任何一张处分决定上都会写上为了教育其本人的话语。也可以说任何一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实施过惩罚。前苏联大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也是必要的。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抵抗诱惑和战胜诱惑的能力。”可见惩罚也是一种教育手段,一种教育方法。缺少了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所以惩罚教育我们不能回避,关键是如何运用。

(二)惩罚教育并不违背教育法律法规

任何一种教育手段、方法的最终目的都是教育引导学生,促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惩罚教育也是如此,不能片面地把惩罚理解成打骂学生。《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不能体罚学生,也是出于保护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需要。如果惩罚教育不违背这一原则,可以帮助教育学生改正不良行为,起到其他教育方法很难达到、甚至达不到的效果,那么惩罚教育就是可以好好利用的。

二、用好“惩罚”这把双刃剑

正如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所强调的:“惩罚是一把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

用好“惩罚”这把双刃剑,就能够唤醒学生内心的羞耻心,激发学生的悔改之意,从而达到改正错误的目的。

(一)实施惩罚教育要以真诚和爱心为前提

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基础。教师首先明确实施惩罚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任何一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不可避免的客观规律。惩罚的目的在于抑制和清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如果教师具备了真诚、宽容、细微的爱心,那么就能将惩罚过程演变成一种爱学生的过程,从而避免滥用惩罚或惩罚不当而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造成心灵和肉体上的伤害。

(二)惩罚教育要以不造成学生心灵上的伤害为前提

实施惩罚教育时要避免过多、过重的惩罚,过多、过重的惩罚会使学生产生焦虑心理,造成行为上的谨小慎微。尽量避免体罚、脑罚、辱罚、财罚,而采用更易让学生接受的、温和的、间接的、替代的、预期的惩罚。

(三)尽量避免单独使用惩罚教育手段

惩罚要与耐心教育、积极引导相结合。惩罚的目的在于消除学生的不良行为,实施惩罚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的错误在哪里,为什么会受到惩罚,从而降低受罚学生产生抵触、对抗情绪。同时如能和积极引导相结合,则有更好的教育效果。例如,有的学生经常迟到、早退,教师在对其批评的同时,如能对从不迟到、早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奖励,则必能促进学生减少这种错误行为的发生。

将惩罚的过程转变成促使学生上进的过程,这是实施惩罚教育的一种较高的境界。如能将惩罚过程转变成促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技能或行为习惯上的掌握或进步,这样就既达到了惩罚的目的,又促使了学生进步。美国前总统里根,12岁时,有一次在院子里踢足球,将邻居家一块价值12.5美元的玻璃打碎了,邻居要他赔偿。在当时来说,12.5美元可以买到125只鸡。小里根没办法,求助于父亲,父亲没有责骂他,也没有简单地给钱赔偿了事,而是借给里根12.5美元赔偿邻居,再罚里根花一年的时间打工、擦鞋,挣回12.5美元还给他。这使里根从小就懂得了什么是责任,懂得了为自己的过失负责。

综上所述,惩罚作为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在特定的场合有特定的作用。我们在教育中可以好好地利用,但不能迷信惩罚,要正确掌握惩罚的尺度,更要注意方法,使之以最小的负面效应换取最大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