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成功教师必知的22条军规
2858400000020

第20章 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伊·安·凯洛夫曾说过:“天赋仅给予一些种子,而不是既成的知识和德行。这些种子需要发展,而发展是必须借助于教育和教养才能达到的。”教师的崇高和学校的神圣,在于他们对学生一尘不染的博大的爱,是对孩子们鲜活生命的尊敬。教师要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专注于学生自身的成长和发展!

教育要面向每一个学生

无私奉献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信念的核心,它的具体体现就是要教好每一个学生。一个有志向、有事业心的教师就会自觉地把教好每一个学生作为自己的目标。而事实上,这个目标只是一种理想化的目标,即使教师的教育艺术水平再高,要教好每一个学生都是非常困难的。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如果没有“教好每一个学生”这个目标,就会使自己所热衷的教育事业失去光彩。

要教好每一个学生,教师心中必须要有每一个学生,心系每一个学生,这是实现这个教育目标的必要前提。要做到心系每一个学生,首先,要对每个学生的基本情况诸如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了然在胸,并能如数家珍般地道出。其次,心系每一个学生还体现在课堂教学上,教师要照顾到全班每一个学生。好的教师在上课时总是把精彩的讲授与能说话的眼神糅合在一起,给学生带来无穷的遐想和追求新知识的企盼。同时,这种眼神还体现着老师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的关爱。要是教师把爱抚的目光总是投放到几个好的学生身上,而忽视了大部分学生的存在,或者把严厉的目光总是扫射在几个“差生”身上,那就会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

教好每一个学生先从教好一个学生做起。教好每一个学生固然很难,但教好一个学生也并非易事。花费很大精力去转化一个“差生”,可结果等于“零”的现象屡见不鲜。你心中的好学生突然变成一个不听话的“坏孩子”,面对这种尴尬我们也容易失去信心,甚至对教育功能产生怀疑,对教师职业产生厌倦情绪。同时,教育的有效性除取决于学生的年龄、心理以及生理特征以外,另外两种因素也不容忽视。一是独生子女的任性,如有的学生因自己的家长不能满足他某种愿望或要求,所以赌气而放松学习要求,使学习成绩骤然下降,故意为难家长和老师,给教育造成更大的难度。二是家庭、社会环境对学生的负面影响日趋增长,甚至超过了学校教育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教好每一个学生,如果再用旧眼光、老办法、常规经验恐怕事倍功半。我们必须不断探求新的教育模式,对学生实行全面关心,平等对待,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学生的品行教养;不仅关心成绩好的学生,还要关心成绩差的学生。不能因学生学习成绩差,就弃之不管;更不能因学习成绩优秀而放松思想品德教育。

对“顽固不化”“屡教不改”的特殊学生决不能失去耐心,要找准断层,查漏补缺;要始终坚持以鼓励、表扬为主,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及时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时时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严、爱结合,把思想工作引向深处。其实,在转化特殊学生的问题上,最能体现出师爱的真诚、师爱的神圣和教师职责的崇高。可以说教好一个特殊学生是我们事业成功的开始,而每一个成功的教师在这方面都有一叠厚厚的记录。所以,我们放弃了一个学生,就等于放弃了对教育事业成功的追求。

教育“差生”要讲究方式方法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相对意义上的差生,在教育对象中是一个较大的群体,关于差生问题的探讨与研究也是由来已久。要转变差生,必须寻找产生差生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从根本上起到作用。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所谓差生,其实智力因素并不差;差就差在自尊心、自信心、进取心和自控力上,就差在心理素质上。造成这种心理偏差的主要原因是教育思想的偏差和教育态度的冷漠。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应试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必然导致学校以追求升学率为目标,以单纯的分数标准来评价学生,教师势必重视少数升学有望的学生,而忽视大多数学生,尤其是差生。

在这种教育制度下,教师肯定十分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当学生没有达到教师要求的分数时,学生体验到的就是一种失败感。由于有一部分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较弱,内化知识较慢;还有些学生由于自制力不强,上课不认真听讲,对教师讲授的知识,囫囵吞枣。因此,他们在学习和考试中体验到的失败感更为强烈,渐渐形成焦虑,对学习产生厌倦和无奈感,学习起来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学生的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主动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存在力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当成绩低于他人时,如果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行或运气不佳,就会自卑自怨,特别是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自己能力不足,就容易形成一种获得性失助感和落后感,严重影响到自信,进而产生自卑感。这类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十足把握就不会轻易举手,不会的问题不敢请教老师和同学,唯恐别人讥笑,久而久之,对学习失去了信心,学习越来越差,变成了差生。由此可见,教育思想的偏差是造成差生问题的主要原因,也是导致差生出现心理偏差的重要原因。

与教育思想偏差相伴随的是教育情感的相对冷漠。由于理想的考试成绩能给学校带来好声誉,给家长带来欣慰,给老师带来某种福音,所以教师总是把关怀和希望放在那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对于成绩一直不理想,甚至成绩一时不理想的学生,则被同学、家长或老师人为地贴上“差生”的标签甚至打人“另册”,这些学生因经常处于来自形式各异的不良暗示中而不能自拔,久而久之,自信心大受打击,其结果不言而喻。这种教育环境所表现的情感冷漠,严重伤害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进而导致了逆反心理和“破罐子破摔”等心理,最终使其沦为真正的差生。

针对教育思想偏差和教育情感冷漠所造成差生心理偏差问题,在教学中从激励差生树立自信心开始来促使其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具体方法有:

(一)融洽师生感情

在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过分关注考试分数而产生对一部分差生的放弃和师生情感的冷漠,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致使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主动性下降。在认识此点的基础上,教师应在教学中注重面对全体学生,以一视同仁的态度使差生产生平等感受。在更多的情况下,上课多提问差生,批改作业多单独指导差生,多给他们激励的目光和表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偏爱。爱心是培养希望的温床,冷漠是产生绝望的车间。在教育心理中,将情感视为动力因素是十分科学的。“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学生从教师情真意切的言行激励中,体会到了教师对自己的尊重、信任与期望,就会“亲其师,信其道”,从而缩短师生心理问的距离,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这就在很大程度上恢复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二)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努力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现代教育观念,像一股强劲的春风,吹向传统教育观念的冰河,它要求人们的首先是思想上的解冻。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注焦点的变化,那就是把人们的视线由过去关注学习结果转到关注学习过程上来。这不但要求学校、家长、教师转变观念,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转变观念。以往由于过分关注学习结果,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差生把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当成自己比照的对象,他们更多地体验到的是失败和无奈,容易把失败的原因归于自己的无能。针对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不但和成绩优秀的同学比,以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而且还要和自己的过去比,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自己,关注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这样,成功了就会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失败了则归因于自己努力尚不够。差生一旦把关注的目光放在自己的努力过程时,他就不再在乎别人怎样评价自己,也不会再因一时的失败而萎靡不振,他就会明白自己每付出一份努力,都是向目标前进了一步。基于此,即使是面对更大的困难,学生也会设法去克服;为了实现目标,学生就敢于去尝试探索。总之,学生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学习,就容易获得成功;获得成功的次数越多,就越能增强自信心,自我发展的内动力也会随之增强。

(三)帮助学生寻找自尊、自信的支点

一个人的优点、优势、长处、强项就是其产生自尊、自信的支点。

差生由于经常处于别人不正确的暗示之中,对自己的认识评价往往会陷于种种消极的思维模式中,总是想着自己有许许多多的缺点,同时,他们却又往往忽视自己个性中好的品质。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缺点和不足,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在教学中,教师应通过组织“评选全班之最”“夸一夸”等活动,让差生和其他同学一块儿寻找自己的长处及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地方。

(四)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记录

马洛斯的需要层次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对学生而言,它体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成功的需要。成功的生活经验是个人自尊、自信的基础,没有成功就不会有个人的自信。一个在生活的历程中充满着失败记录的人,是不可能有自信的。而差生正是在饱尝了一次次考试失败的苦果后对自己逐渐丧失自信心的。要恢复自信心,必须让他们多经历成功,充分感受成功的喜悦。鉴于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激励差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确定奋斗目标,并激励其努力去实现。

示例:初二年级的宋琛同学,以前上课从来不举手,经过几次谈心,发现他胆小,唯恐答错了,别的同学笑话。于是鼓励他勇敢地尝试,并暗示他:我会在较简单的问题上对他提问,不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而且让他在全班同学面前露脸。当他回答正确时,我和同学们一起为他鼓掌加油。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一个在课堂上经常被忽视的学生,一旦有了成功的记录,其学习的积极性便一发不可收拾。现在宋琛同学不但是政治课上发言最积极的学生之一,而且在别的课上也积极发言,学习成绩正稳步上升。

由此可见,帮助学生创造成功的记录,对培养和树立自信心是非常必要的。

(五)对学生要有赏识的态度并及时鼓励

学生自身是富有潜能的个体,他们犹如一块块乌黑的煤炭,蕴含着巨大的能量,他们需要热烈且智慧的火花来点燃!而教师就是引燃这些煤炭的火花,起的就是点燃作用——只要他们一经点燃,就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燃烧成熊熊大火。以这样的眼光来看看待学生,就是一种赏识的眼光,这种赏识的眼光不仅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与信任,而且表达了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尊重、信任与期望,赏识和被赏识,在人的精神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它代表一种对人的价值的积极肯定与评价。每个人都有被别人信任和赞赏的心理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就会感到鼓舞和振奋。在教学中,如果教师一直以赏识的态度给学生播撒希望的种子,尤其是把希望播种到差生心里,使他们提高对自己的要求,自我鞭策,不断进取。

作为教师,不应吝啬表扬和赞美。当差生取得成功时,要及时给他们以热情的鼓励,因为差生的进步和收获,对其他同学而言虽然微不足道,但对他们来说却正是前进过程中的重要跨越,这对巩固他们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是非常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