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肠胃疾病知识问答
28577700000005

第5章

36.绦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绦虫病症状轻微,患者常因粪便中发现白色节片而就医。由于虫体吸取人体养料并刺激肠壁及其代谢产物的毒性作用,部分病人产生腹痛、腹胀、腹泻、恶心、乏力等症状。牛肉绦虫节片常自动由肛门排出,引起轻微肛门部搔痒;猪肉绦虫活动力弱,孕节经常数节相连地自链体脱落,随粪便排出体外。部分病例血液中嗜酸粒细胞轻度增高。

37.怎样治疗绦虫病?

(1)槟榔、南瓜子合用。

槟椰对猪肉绦虫有较强的麻痹作用,能使全虫麻痹瘫痪;对牛肉绦虫则仅使头节和未成熟节片麻痹,故疗效欠佳。南瓜子能麻痹牛肉绦虫的孕卵节片,单独应用疗效亦不佳;与槟榔合用治疗牛肉绦虫治愈率较高,治疗绦虫病时都采用两药合用。早晨空腹服用南瓜子仁粉60~120克,2小时后服槟榔煎剂(槟榔60~90克,水煎1小时),再过半小时服泻药。一般在3小时内即有完整活动的虫体排出,少数患者可能于下午或次日排出虫体。

(2)灭绦灵。

即氯硝柳胺。氯硝柳胺原为杀灭钉螺的药物,但对猪肉及牛肉绦虫病均有良好疗效,临床上也用以治疗绦虫病,抗虫效果较槟榔与南瓜子为优。本药可抑制绦虫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反应而杀死其头节和颈节,死亡的虫体随粪便排出。剂量为空腹先服1克,隔1小时再服1克;服药时将药片充分嚼碎吞下,而饮水量应少,使药物在十二指肠上部即达较高浓度,2小时后服泻药;小儿剂量减半。本品副作用少,但对虫卵无作用。当虫体在肠内被消化而释出虫卵时,虫卵可逆流入胃及十二指肠,猪肉绦虫则可因此引起囊虫病。故主张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应先服止吐药以防呕吐,并服泻药使死亡节片在未被消化前即迅速排出。此药应连服2天。

(3)吡喹酮。

为新型广谱抗蠕虫药,除有抗血吸虫作用外,也是一个高效抗绦虫药。吡喹酮杀绦虫的原理尚未阐明,可能有促进Ca2+进入虫体,从而引起虫体肌挛缩,产生痉挛性麻痹的作用。成人剂量0.5克,儿童0.2~0.3克顿服,1小时后服泻药,效果良好。

(4)仙鹤草。

用根芽全粉30~50克,服后不需给泻剂。亦可用草芽浸膏,鹤草酚单体或鹤草酚粗晶片,但应服硫酸镁导泻。

(5)甲苯咪唑。

成人200毫克,每天2次,连服3天,驱绦虫率约为80%。

(6)丙硫咪唑。

对绦虫也有较好疗效,剂量是每天400毫克,连服6天。

不论应用何种驱虫剂,应注意以下几点:

(1)驱虫后均应留取24小时全部粪便,淘洗检查头节以确定疗效。查得头节表示治疗成功;未查得头节,并不表示驱虫失败,因为头节不一定在治疗的当天排出,也可能是驱虫药物使虫节破坏或变形而难于辨认。

(2)治疗猪肉绦虫病时,应先服止吐药,以免虫卵反流入胃,进入小肠,孵化成为六钩蚴;六钩蚴进入肠壁血管,随血液分布全身,发育为囊虫,从而形成皮下和肌肉囊虫病、脑囊虫病、眼囊虫病等。

(3)治疗后观察3个月,对又排节片或虫卵者,则应复治。

38.常见胃病有哪些?

所谓胃病,实际上是许多病的统称。它们有相似的症状,如上腹胃脘部不适、疼痛、饭后饱胀、嗳气、返酸,甚至恶心、呕吐等等。临床上常见的胃病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十二指肠复合溃疡、胃息肉、胃结石、胃的良恶性肿瘤、胃黏膜脱垂症、急性胃扩张、幽门梗阻等。人们常说的胃病,一般是指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炎是胃黏膜炎症的总称,经常发生于40~50岁,男性多于女性。

39.什么是急性单纯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可由化学物质、物理因素、微生物感染或细菌毒素等引起。其胃黏膜病变主要为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表面覆盖白色或黄色渗出物,可伴有点状出血和轻度糜烂。本病发病多急骤,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因感染而致病者常伴有急性肠炎而有腹泻、脐周疼痛,重者可有发热、失水、酸中毒,甚至休克。本病病程较短,其治病原则主要为祛除病因、对症治疗、合理应用抗生素及注意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等。

40.怎样治疗急性单纯性胃炎?

(1)一般治疗。祛除病因,卧床休息,进清淡流质饮食,多饮水,必要时酌情禁食。

(2)对症治疗。腹痛者可予局部热敷或用解痉剂,如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等;呕吐频繁者可肌注胃复安,或口服胃复安、吗叮啉等;有时可给予甲氰咪呱,减少胃酸分泌,以减轻黏膜炎症,也可用制酸剂。

(3)抗生素。一般不用抗生素,但由细菌引起,特别是伴有腹泻者,可口服黄连素、吡哌酸、氟哌酸、庆大霉素等。

(4)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因呕吐、腹泻导致失水及电解质紊乱时,可予口服补液法;重者则静脉输液,可选用平衡盐或5%葡萄糖盐水,并注意补钾;酸中毒者静推5%碳酸氢钠;休克者经补液、制酸效果不佳时,可用升压药。

41.什么是急性糜烂性胃炎?

急性糜烂性胃炎是以胃黏膜多发性糜烂为特征的急性胃炎,常伴有出血。口服药物如水杨酸盐制剂、保素松、消炎痛、利血平、糖皮质激素等,酗酒、危重疾病的应激状态等,是其常见的病因。本病典型的临床表现为上消化道出血,有呕血和黑粪;但出血量一般不大,且常呈间歇性,可自止。

42.什么是急性腐蚀性胃炎?

急性腐蚀性胃炎是由于吞服强碱、强酸或其它腐蚀剂而引起的胃黏膜损伤。胃部病变在轻者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糜烂,重者可有急性溃疡、胃壁坏死甚或穿孔。本病在吞服腐蚀剂后即有口腔、咽喉部的烧灼和窒息感,舌水肿,流涎与咽下困难,并有胸骨后和上腹部剧痛,亦可有持续呃逆、呕吐、咳嗽,发热可达38℃~39℃,呼吸困难;严重者呕吐物呈血性,出现虚脱、休克甚至并发食管、胃穿孔而引起纵隔炎、腹膜炎。本病是一种严重的内科急症,必须及早进行抢救,监测生命指征,应用解毒剂,营养支持及抗生素防治感染。

43.什么是急性化脓性胃炎?

急性化脓性胃炎是胃壁细菌感染引起的化脓性病变。最常见的致病菌为链球菌,其次为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及大肠杆菌。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胃溃疡、胃息肉摘除以及胃手术为其诱因。本病起病急骤,临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偶有脓性呕吐物。本病一旦确诊,应立即给予手术,并用大剂量抗生素控制感染,纠正休克,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4.中医对急性胃炎怎样辨证施治?

根据急性胃炎的病因、临床症状及舌脉表现,临床上,中医多按食滞胃脘型、暑湿犯胃型、寒邪犯胃型、胃热炽盛型、肝郁气滞型对该病进行辨证施治:

(1)食滞胃脘型。

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疼痛拒按、呕吐酸腐及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食后加重、嗳气反酸、大便不爽、舌质淡红、苔厚腻、脉滑实。

治疗原则是消食导滞、和胃降逆。

治疗药方为保和丸加减,方中含神曲、山楂、莱菔子、陈皮、茯苓、连翘、半夏等中草药。

(2)暑湿犯胃型。

主要症状为胃脘痞满、胀闷不舒、按之腹软而痛、纳差食减、口干而腻、头身沉重、肢软乏力、小便黄热、大便滞而不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白黄而腻、脉濡细或濡数。

治疗原则是解暑和胃、化湿止痛。

治疗药方为藿香正气散加减,方中含藿香、半夏、大腹皮、紫苏、半夏、白芷、陈皮、茯苓、白术、厚朴、生姜、大枣等中草药。

(3)寒邪犯胃型。

主要症状为胃痛猝发、痛无休止、得温则减、遇寒加重,多有受凉或饮食生冷病史,或伴见呕吐清水,畏寒怕冷、手足不温、喜食热饮、口淡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

治疗原则是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治疗药方为良附丸合桂枝汤加减,方中含高良姜、香附、桂枝、炒白芍、炙甘草、姜半夏、荜茇、生姜等中草药。

(4)胃热炽盛型。

主要症状为胃脘疼痛、胀满、痛处灼热感、口干而苦、恶心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有酸臭味或苦味、饮食喜冷恶热、大便干结、尿黄、舌质红、苔黄厚或黄腻、脉弦滑。

治疗原则是清热止痛、降逆通便。

治疗药方有大黄黄连泻心汤,方中含大黄、黄连、黄芩等中草药。

(5)肝郁气滞型。

主要症状为胃脘胀满、攻撑作痛、痛及两胁,情志不畅时更甚,或呕吐吞酸,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

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治疗药方为四逆散合小半夏汤加减,方中含醋柴胡、炒白芍、炒枳壳、生甘草、姜半夏、鲜生姜、元胡、炒川楝子等中草药。

45.急性胃炎患者日常饮食要注意哪些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