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银蒜茶合剂。紫皮大蒜1000克,普通土茶1200克,银花320克,生甘草120克。将大蒜去皮,用绞肉机绞碎后,加少许凉白开,用纱布挤其汁;茶叶用2000毫升沸水浸泡半小时,过滤取汁;甘草、银花加水1600毫升,用瓦罐以文火煎煮,浓缩成800毫升,以纱布过滤取汁。将以上三液混合,加入适量白糖或红糖及开水,配成4000毫升,装瓶待用。成人每日3次,每次20毫升,连服3~7天,用于治疗湿热痢和寒湿痢。
(14)大蒜。取紫皮大蒜30克,去皮,放入沸水中煮2分钟后捞出,然后将粳米100克淘净放入大蒜水中煮粥,待粥成后,把大蒜放入粥中,煮至粥稠即可。每日早晚各1次,空腹热食,10~15天为1个疗程,间隔3~5天再行第二疗程。
24.什么是蛔虫病?
蛔虫病是最常见的肠道寄生虫病,传染源是蛔虫病患者和感染者。大量的虫卵随患者粪便排出,污染蔬菜及泥土,在适宜的温湿度下,约经2周,发育为成熟虫卵。成熟虫卵经口到胃,大部分被胃酸杀死,少数进入小肠孵化发育为幼虫。幼虫钻入肠黏膜,经淋巴管或微血管入门脉、肝脏、下腔静脉而到达肺,在肺内脱皮后形成1毫米左右的幼虫。幼虫穿过微血管经肺泡、支气管、气管上升至咽,然后再被吞入胃,此即构成蛔蚴移行症。蛔蚴到达小肠后发育为成虫。自吞食虫卵至成虫成熟约需75天,在小肠内生存期约为1~2年。
25.蛔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小肠中有少数蛔虫感染时可无症状,称蛔虫感染者;大量感染可引起疾病,称蛔虫病。
肠道蛔虫常引起上腹部或脐周腹痛反复发作。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及其分泌的毒物和代谢产物可引起消化道功能紊乱和异性蛋白反应,如纳差、恶心、呕吐、腹泻和荨麻疹。儿童严重感染者,可引起营养不良、精神不安、失眠、磨牙、夜惊等。
肠内蛔虫一般处于安静状态,但受到各种刺激(如高热、消化不良、驱虫不当等)后,易使蛔虫骚动及钻孔,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常见的有:
(1)胆道蛔虫症。
由蛔虫钻入胆道而引起,表现为剑突下突然发生阵发性绞痛或钻顶痛,可放射至背部及右肩部,难于忍受,极度不安,常伴有恶心及呕吐。当进入胆道的蛔虫退到小肠后,则症状突然消失;若蛔虫进入胆囊管或肝内胆管时,可继发细菌感染而引起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胆管炎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深入肝内胆小管时可产生细菌性肝脓肿;当蛔虫残体或蛔虫卵长期存留胆管或胆囊时,可以其为核心,逐渐形成胆石。
(2)蛔虫性肠梗阻。
多见于小儿。由于虫数较多,扭结成团阻塞肠腔,引起部分肠梗阻。病人有阵发性腹痛、恶心、呕吐、腹壁软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完全性肠梗阻。
(3)其他。
伤寒或少数胃、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感染蛔虫后,蛔虫可穿破病变处肠胃壁引起穿孔,产生弥漫性腹膜炎。蛔虫向上逆行时可由鼻孔、口腔排出,或钻入耳咽管而引起耳鼓膜穿孔,并由外耳道排虫,偶尔蛔虫可到达喉或气管,引起窒息。
26.怎样诊断蛔虫病?
胆道蛔虫病的诊断可根据以下几点:
(1)青年或儿童突发剑突下绞痛。
(2)疼痛异常剧烈,但局部肌痉挛及反跳痛并不明显。
(3)既往有便虫、吐虫史,或大便查到大量蛔虫卵。
(4)其他急腹症、急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等。有条件行急症十二指肠镜检查时,可直接发现成虫已部分钻入胆道,露出尾段在十二指肠内。
27.怎样治疗蛔虫病?
治疗蛔虫病一般用驱虫治疗,常用驱蛔虫药有:
(1)苯咪唑类化合物。
①甲苯咪唑。儿童用量为每天50~150毫克;成人每次100毫克,早晚各1次,连服3天,若未驱尽,三周后可再用第二疗程。该药驱蛔效果较佳,副作用少见。大量感染者用此药驱虫时,可有腹痛、腹泻,但较轻微。
②丙硫咪唑。商品名肠虫清,为新的广谱驱虫剂,剂量为400毫克,一次吞服,疗效达90%以上。但在大规模治疗中,偶有发生口吐蛔虫的反应。
③左旋咪唑。用量为150毫克,一次服用,副作用轻微,偶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少数病人服药后出现肝功能轻度损害,早期妊娠及肝、肾疾病患者应慎用。
(2)噻嘧啶。
商品名为抗虫灵、驱虫灵,是广谱抗虫药。用量为每千克体重5~10毫克,晚上1次顿服。副作用有头痛、头晕、呕吐等,对孕妇、急性肝炎、肾炎、严重心脏病及发热病人应暂缓给药。
28.什么是钩虫病?
钩虫病是十二指肠钩虫或美洲钩虫寄生于人体小肠所致的疾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健康的寄生虫病之一。临床以贫血、营养不良、浮肿、腹痛及胃肠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高发区有“黄胖病”之称。
钩虫病的传染源是钩虫病患者和感染者,钩虫感染在我国分布极广。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当温度、湿度的土壤中孵化,约1周左右经杆状蚴发育成具有感染力的丝状蚴,丝状蚴接触人体即钻入皮肤,随血液流经右心到肺,穿透肺泡毛细血管后,循支气管、气管而达咽喉部,然后被吞入胃,构成钩蚴移行症。钩蚴主要在空肠,少数在十二指肠及回肠中上段内发育为成虫。自丝状蚴侵入皮肤至成虫在肠内产卵约需50天,成虫的寿命可达5~7年,但大部分于1~2年内被排出体外。
本病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感染。农民赤足下地,幼虫易钻入皮肤而致病,故农村中感染率较高。钩虫卵在低于5℃~10℃时易死亡,而25℃~30℃和湿润土壤最适于虫卵孵化和幼虫生长,故我国南方钩虫病的流行远较北方为重。
29.钩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钩虫病的临床症状轻重不一,与感染钩虫的种类、数量、时间和个人营养及免疫状况有关,绝大多数是无症状的钩虫感染者。
(1)贫血和循环系统。贫血是钩虫病最突出的表现。由于成虫以口器咬住肠黏膜吸取血液,并经常更换咬吸点,同时分泌抗凝物质使伤口不断流血;长期慢性失血造成铁及蛋白质的损失,引起缺铁性贫血及低蛋白血症。在重度感染3~5个月后可逐渐出现严重的进行性贫血,病人有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劳动后心悸、气促、记忆力减退、表情淡漠、皮肤苍白或呈腊黄色等症状。长期严重贫血病人的心脏可呈一般性扩大,心前区有吹风样收缩期杂音,心率增速和血压(尤其是舒张压)降低。贫血属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嗜酸粒细胞大多增高,骨髓铁粒细胞显著减少或消失,血清铁和铁蛋白浓度降低。
(2)消化系统。
钩虫咬附小肠黏膜产生许多出血点和浅小损伤,可导致慢性炎症和胃肠功能紊乱,引起消化道症状。早期症状有食欲改变、上腹部不适等,症状明显者常有上腹部疼痛、恶心、嗳气等类似球部溃疡或十二指肠炎表现;严重感染者可出现异嗜,如喜食生米、泥土等。多数病人有微量肠道出血,偶有并发消化道大出血,表现为持续性黑便。
(3)其他。
儿童期严重感染可有生长发育障碍,或并发心功能不全,周围血可呈类白血病反应。孕妇严重感染可导致流产或死胎。
30.怎样治疗钩虫病?
(1)驱虫治疗。
驱钩虫药物种类很多,但尚无较理想的药物,需多次反复治疗才能根治。此外,农村钩虫病患者大多伴有蛔虫等多种线虫感染,故以采用广谱驱肠线虫药为宜,如甲苯咪唑、噻嘧啶、丙硫咪唑、左旋咪唑等,用法同治疗蛔虫病。国内钩虫病多系两种钩虫混合感染,若用一种驱钩虫药未驱尽时,可换用另一种药物,借以提高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2)对症治疗。
钩虫病有贫血患者在驱虫时,应同时补充铁剂与高蛋白饮食。常用硫酸低铁,每次0.3~0.6克,每日3次,服用铁剂时间宜长,以补足组织内贮铁。对少数口服铁剂不能耐受者,可给予肌内注射铁剂,如右旋糖酐铁,首次为50毫克,以后每日或隔日注射100毫克,总量不超过2.5~3.0克,两侧臀部肌肉交替注射。严重贫血伴有胃酸缺乏者,可加服10%稀盐酸或胃蛋白酶液。对临产孕妇或贫血严重者,可在驱虫前输少量血或边输血边驱虫。
31.怎样预防钩虫病?
治疗患者、控制传染源是预防钩虫病传播的重要环节。
加强粪便管理及无害化处理,是切断钩虫传播途径的重要措施。采用粪尿混合贮存,经密封式沼气池、五格三池式沉淀等杀灭虫卵后,再用于旱地作物施肥。急需用肥时可用畜粪或化肥代替。
加强个人防护和防止感染。耕作时提倡穿鞋下地,手、足皮肤涂沫1.5%左旋咪唑硼酸酒精液或15%噻苯咪唑软膏,对预防感染有一定作用。应尽量争取使用机械劳动代替手工操作,以减少感染机会。
32.什么是蛲虫病?
蛲虫病多发生于儿童,城市高于农村,集居儿童高于散居儿童。人是蛲虫唯一的宿主,蛲虫感染者是蛲虫病的唯一传染源,传染方式有自身及异体感染两种。自身感染系雌虫于夜间爬行肛门处,在周围皮肤上产卵,引起奇痒,小儿用手指搔痒而沾染虫卵,在进食或吮吸时吞入虫卵。虫卵在胃及十二指肠开始孵化成幼虫,最后在小肠下段及大肠内发育为成虫。若虫卵在肛门口孵化,幼虫可爬进肛门,侵入大肠,引起逆行感染。这两种自身感染方式使感染加重,迁延不愈。异体感染是通过被污染虫卵的食物、玩具,经口感染,也可经口鼻吸入飞扬的虫卵再咽下而感染,这是造成集体和家庭间传播的主要方式。
33.蛲虫病有哪些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轻微,主要表现为夜间肛门及阴部奇痒,因而失眠、烦躁不安、夜惊等。由于蛲虫可钻入黏膜深层引起轻度炎症,因此,也可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食欲减退等症状。偶有蛲虫侵入泌尿系统或女性生殖系统,引起尿频、阴道炎、输卵管炎或腹膜炎。
34.怎样治疗蛲虫病?
(1)驱虫治疗。
①苯咪唑类化合物。此类药物均有疗效,如丙硫苯咪唑即肠虫清400毫克剂疗法,治愈率几乎达100%,但蛲虫病容易自身重复感染,故在治疗后2~4周,应再重复治疗1次。
②苄酚宁。商品名扑蛲灵,儿童每公斤5毫克,成人总剂量不超过250毫克,睡前顿服(药片不可咬碎)。为了防止复发,间隔14日后,再服一剂。疗效佳,副作用少,偶有恶心、呕吐反应。
③噻乙吡啶。成人剂量为250毫克,儿童剂量为每千克体重5毫克,半空腹1次顿服,有显著驱蛲效果。
(2)一般治疗。
每晚睡前洗净肛门周围皮肤后,用10%氧化锌软膏、2%白降汞软膏、10%鹤风油膏或蛲虫药膏(含百部浸膏30%,龙胆紫0.2%等)涂布肛周围皮肤上,有杀虫、止痒作用。
另外,蛲虫在人体内寿命一般不超过两个月,若能避免重复感染,则不用药物治疗亦可自愈。药物治疗即使效果比较满意,但疗效也不能巩固,这与自身再感染有关。因此,必须结合预防,若能每日换洗衬裤及床单,则可不治自愈。
35.什么是绦虫病?
绦虫病是猪肉绦虫或牛肉绦虫寄生于人体小肠引起的疾病。绦虫病在我国分布较广,猪肉绦虫病散发于华北、东北、西北一带,地方性流行区仅见于云南;牛肉绦虫病于西南各省及西藏、内蒙、新疆等自治区均有地方性流行。本病的流行和饮食习惯及猪、牛饲养方法不当有密切关系。绦虫的成虫寄生在人的小肠内,随粪便排出妊娠节片和虫卵,被猪、牛吞食后,卵壳在其十二指肠内消化,六钩蚴脱出,钻过肠壁进入肠系膜小静脉及淋巴循环输往全身。以横纹肌为主要寄生部位,之后发育成囊尾蚴,称囊虫。含囊虫的猪肉称米猪肉,人吃了未煮熟的米猪肉或含囊虫的牛肉后,包囊即被消化,囊虫头节吸附于肠壁,从颈节不断生出节片,约2~3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人肠内寿命由数年至20年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