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精典
2855700000030

第30章 精典元曲欣赏(2)

作者是乘着醉意郊游的,当他骑着鞴有锦障泥(用锦缎做成鞍鞬,垂在马背两侧,用来挡泥土)的马经过游人时,引来了人们善意的讪笑,这正是"锦障泥,路人争笑山翁醉"。语言虽不多,但却描绘出了诗人与当地群众的融洽关系,景好、酒好、人也好,足以让人陶醉,怎能说"微官无味"呢!

诗人乘兴出游,并没有意识到天色已晚,当他听到路人的争笑时,回头才见夕阳西下,暮鸦投林,自己也应往回走了。但作者游兴正浓,毫无归意,于是对树林中的暮鸦发出责怪:"西山残照,兴卿何事?"但通过这句话,我们进一步看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这首曲子语言略显平淡,虽无惊人之处,但却耐人寻味。

仙吕〔醉中天〕·咏大蝴蝶--王和卿

读前须知

这首散曲是一首有名的咏物小令。作者借奇特的想象,用浪漫的手法,把蝴蝶之大夸张到极点。

原文

弹破庄周梦①,两翅驾东风。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②。难道风流种③?吓杀寻芳的蜜蜂④。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⑤。

注释

①庄周梦:庄周梦见自己变大蝴蝶在花丛中飞舞,见《庄子·齐物论》。②采空:采尽,采完。③风流种:指喜爱情色、对妇女多情的人。④吓(xià)杀:吓死。⑤扇过桥:极言蝴蝶翅膀之大。

赏读

文章开头两句就语出惊人:"弹破庄周梦,两翅驾东风",一只蝴蝶鼓动双翅,乘风而起,凌空高飞,其声势之大连庄周的梦境都被惊破了。庄周梦蝶这一典故用来比喻梦幻,作者借这一典故有力地渲染了蝴蝶翅膀之大而有力。接下来一句"三百座名园,一采一个空",写出蝴蝶采花速度之快和食量之大。"难道风流种,吓杀寻芳的蜜蜂。"这两句用拟人的手法,通过蜂蝶对比,写蝴蝶"风流"无比。在这里作者把蝴蝶比作风流人物,又用与蝴蝶的"风流"习性相类似的蜜蜂的加以比较,寻芳的蜜蜂,在采花的蝴蝶面前,几乎被吓死。最后两句"轻轻的飞动,把卖花人扇过桥东",蝴蝶只是轻轻的扑扇了一下翅膀,就把"卖花人扇过桥东"去了。这不仅与首句"两翅驾东风"相呼应,进而描绘蝴蝶扇动的风力大,也与上句"吓杀蜜蜂"相承接。

越调〔天净沙〕·春--白朴

读前须知

元曲的小令是独立的曲子,但也有不少作者用若干曲子歌咏一些有联系的事物成为组诗。白朴的这支〔越调·天净沙〕《春》就是他歌咏春夏秋冬四景组中的第一篇。

原文

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①,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②。

注释

①帘栊:疏窗。窗上挂着帘饰。②飞红:落花。

赏读

曲子中第一句"春山暖日和风"即将春日、春天、春风绘入图中,寥寥六个字就勾勒出春的大环境。第二句看似与春景无涉,但是在春天,这些地方都是摇漾着春情的场所。打秋千是当时春日节令的活动,洋溢着春天的快乐和生气。虽然没有渲染,只是淡淡地写景,但无尽的春意却流溢于字里行间。接下来"啼莺舞燕"四个字,在前面平静的叙述后,以"啼、舞"两个动词一下子点染出春天的喧闹气氛。曲子前三句写环境,这里再写莺燕,自然使人联想到莺燕穿行于柳丝之间,或啼或舞的景象,顿然于静处平添生机。结尾"小桥流水正红"是暮春景色。"飞红"就是落花。

全曲纯写客观景物,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的生活情趣。

南吕〔四块玉〕①·别情--关汉卿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描写古代女子离愁别恨的散曲。

原文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②。凭阑袖拂杨花雪③。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注释

①四块玉:曲牌名。②绝:断绝。③杨花雪:杨柳花絮白色,飘落时像下雪。

赏读

文章前三句"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实质上反映了女子难舍的离别,同时也说明被孤独填满的是一种枯燥,毫无色彩的生活,不禁激起对幸福生活、对情人的思念。"凭栏袖拂杨花雪"她只能靠着栏杆、极目远眺,然而迎面扑来的又是雪片,她无奈地用衣袖轻轻地拂去。过去的日子已经不能追回,现实又那样无聊,这样的处境是非常凄苦的,所以在女子心中产生一种特殊感觉:"溪又斜、山又遮"。这里她还停留在送别情人的那一刻,因而怨恨溪"斜",山有些"遮"。猛然间,她又清醒地回到眼前场景,意识到这一切都是幻影,只好无可奈何地发出感叹"人去也"。这里边"也"字用得好,形象地反映了女子此时那种怅惘凄婉的情绪,很感人。

这首散曲用字较少,但准确把握人物的心理,精炼运用表白等艺术手法营造了一个离愁别恨的氛围。

双调〔大德歌〕·夏--关汉卿

读前须知

这首散曲描绘的是一位夏日独坐南窗的思妇形象。

原文

俏冤家,在天涯,偏那里绿杨堪系马!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峨眉淡了教谁画?瘦岩岩羞带石榴花。

赏读

开头第一句"俏冤家"就点明了相思的宗旨。一个"俏"字体现了这位女子对情人的亲昵,而"冤家"则流露出了对爱人久去不归的怨恨。接着这位女子情感涌发"偏那里绿杨堪系马!"怎么我拴不住你的心呢?"偏"字更把少妇那种思夫的心情表达的淋漓尽致。于是"困坐南窗下,数对清风想念他"。进一步揭示了渴望爱的抚慰。然而面对残酷的现实,只能回忆一下往日的温存。"蛾眉淡了教谁画?"可贵的是,在满腔恋情空抛的情况下,这位女子对爱仍那样的执著:"瘦岩岩羞带石榴花。""瘦岩岩"是因为相思苦。"羞带石榴花"则是对爱的向往,对爱的呼唤!

双调〔蟾宫曲〕①·长沙怀古②--卢挚

读前须知

卢挚大德初年,作者被授集贤学士、大中大夫,不久就被外放湖南长沙,失去接近皇帝、在朝廷有所建树的机会。到湖南任职后,作者写了不少凭吊古迹的散曲,这是其中的一首。诗人初到长沙古城,登临岳麓山,俯瞰湘江水,追念往昔,缅怀前贤,很自然地想到因政治失意投江而死的屈原,于是写下这首吊古人、抒己怀的小令。

原文

朝瀛洲暮舣湖滨③,向衡麓寻诗④,湘水寻春⑤。泽国纫兰⑥,汀洲搴若⑦,谁为招魂⑧?空目断苍梧暮云,黯黄陵宝瑟凝尘⑨。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⑩!

注释

①蟾宫曲:曲牌名,又名〔折桂令〕。②长沙:古代又称潭州,今湖南省长沙市。③瀛洲:本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网罗人才,成立文学馆。入选者极受人羡慕,称为"登瀛洲",被视为登临仙境一样荣幸。元代的集贤院,类似唐文学馆,这里暗喻自已有集贤院荣衔。舣:使船靠岸。湖滨:这里指长沙,因长沙地处洞庭湖边。④衡麓:衡山山麓,即岳麓山,在长沙郊外。⑤湘水:即湘江,经长沙注入洞庭湖。⑥泽国:指湖南水乡。纫兰:佩戴着兰花。纫,连缀起来。屈原《离骚》"纫秋兰以为佩"。⑦汀洲:水边沙地。搴若:采摘杜若。搴,采摘。若,杜若,一种香草。这句由屈原《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化出,意思是采一枝香草送给远方的朋友。⑧招魂:屈原曾于湘江写下《招魂》篇,为昏君楚怀王招魂。另一解宋玉为屈原作《招魂》。这里借屈原遭流放暗喻自己。⑨苍梧:又名九嶷山,在今湖南宁远县,相传为舜所葬处。黄陵:黄陵山,又名湘山,在今湖南湘潭县北。相传山上有舜二妃的墓祠。宝瑟:有二十五弦的拨乐器。舜时只有五弦和二十三弦。舜善拨瑟,且教二妃拨瑟。凝尘:积满灰尘。⑩几度:多少次,多少个。词臣:本指皇帝身边的文学侍从。这里泛指像屈原、贾谊那样的文士、骚人词客。

赏读

这首曲开篇就说,早晨还在京都集贤院侍奉皇帝左右,傍晚已来到长沙。暗示主人公官职变换之快,不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作者到长沙,不过是任一闲职,所以接下来两句很委婉地说:我这么忙赶到长沙,不过是为了观赏湘水的风光,寻求岳麓山的诗情。这是牢骚语。诗人徘徊湘水之滨,不禁吟诵起屈原的"纫秋兰以为佩","搴汀洲兮杜若"的诗句,想到屈原沉江而死,还有宋玉为他作招魂赋,可是又有谁来为我招魂呢?悲凉之感油然而生。曲中诗人站在岳麓山上,南眺苍梧,北望黄陵,想象舜帝妃子的妃庙凄清冷落的情景而黯然神伤。

最后三句"世态纷纷,千古长沙,几度词臣!",由眼前景触发吊古伤今的无穷感慨:世事纷乱,千百年来,多少有志之士和墨客、骚人被放逐到长沙来啊!相似的身世遭遇,使人感慨万端。

这首曲虽名为怀古,实为伤今,抒发了自身的失意之情,格调深沉悲凉,感慨深沉,具有强烈艺术感染力,是怀古作品中的佳作。

双调〔沉醉东风〕·秋景--卢挚

读前须知

这首曲是作者任湖南廉访使时作的。描绘了舟行江湖从黄昏到深夜所见到的景物,表达了作者悠闲而又略带萧瑟的心情。

原文

挂绝壁枯松倒倚①,落残霞孤鹜齐飞②。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③。

注释

①挂绝壁句:李白《蜀道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这里是借用。②落残霞句:化用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句意。鹜,野鸭子,生长水边,故有鹜必有水。③潇湘画:宋代画家宋迪以潇湘风景为题材,画了八幅山水画,世称《潇湘八景图》。潇湘:湖南的湘水,流经零陵县与潇水合流,世称潇湘。这里泛指潇湘流域地区。

赏读

这支曲前五句集中描写舟行江湖所见黄昏景色。首句"挂绝壁枯松倒倚"诗人向我们描绘出了一株倒挂悬岩绝壁的苍劲古松,引人注目。第二句"落残霞孤鹜齐飞"写湖畔的晚景:夕阳下的残霞在天际飞动变幻,一只野鸭子在高空展翅远去,给人以晚霞与孤鹭"齐飞"的感觉,色彩明丽清新,静中有动。前两句化用了李白《蜀道难》和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名句,稍加改造,对偶工整,形成一幅气韵生动,对比鲜明的山水画卷,显示了以诗为画的高超匠心。三四句"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勾勒了这幅画的远景:远远望去,四周有数不尽的峰峦叠嶂,一望无际的洞庭湖水。扩大了读者的视野,增加了暮色苍茫的氛围。"散西风"一句是倒装句,应为"西风散满天秋意"。"散"字用得妙,把西风人格化,好像西风是散布秋意的使者。

结尾两句,紧接上面而来,由黄昏之景写到深夜之景。夜深人静,月到中天,诗人正悠悠自得地在洞庭湖上泛舟漫游,帆影映照在水面上显得很低很低。这不正是宋代画师宋迪的画的"潇湘八景"之一《洞庭秋月》图吗?于是诗人情不自禁地说:"载我在潇湘画里"。因为有了这一句,画中有了人物,整个画卷顿时活了起来。这是点睛之笔。

从全曲看,小令由两个意境相连的画面组成,写出了诗人从黄昏到深夜洞庭泛舟的所见所感,诗中有画,画中有情,逸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