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中华诗词精典
2855700000029

第29章 精典元曲欣赏(1)

双调〔小圣乐〕·骤雨打新荷--元好问

读前须知

这首散曲调名原本为〔小圣乐〕,因曲中"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几句脍炙人口,所以后人又把该曲称〔骤雨打新荷〕,相传当时的著名歌伎都争相传唱这首曲子。

原文

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①。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②乳燕雏莺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③。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④。穷通前定,何用苦张罗⑤命友邀宾玩赏,对芳尊浅酌低歌⑥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⑦。

注释

①偏趁凉多:意思是偏偏这个地方挺凉爽。②海榴初绽:石榴花刚刚开放。海榴,即石榴,因来自海外,故名。③乳燕雏莺:一作"老燕携雏"。④休放虚过:一作"一梦初过"。⑤穷通前定:意思是一个人命运的好坏,贫穷或富贵,政治上显达或穷途末路,都是前世注定的,这是一种宿命论的思想。穷,穷困,指政治上不得意,也有贫穷的意思。通,通达,显达。⑥命友邀宾:邀请朋友。芳尊:美好的酒杯,这里代指美酒。尊:同樽,酒杯。⑦酩酊:大醉的样子,这里指醉酒。赏读

这部作品的第一曲写盛夏园林美丽如画的景色。文章一开始就点出了季节特点"绿叶阴浓、遍池亭水阁,偏趁凉多"。草木竞长,枝繁叶茂,绿荫遍地,虽是炎炎夏日,这里却凉爽宜人。作者选择了夏日几个典型景物予以描绘:"海榴初绽,妖艳喷香罗。"是说石榴花初放,花红似火,如同香罗那样艳丽。下面两句"老燕携雏弄语,有高柳鸣蝉相和"则写鸟语,乳燕和雏莺呢喃细语,像是在同高大柳树上的鸣蝉互相唱和。这几句主要反映盛夏的炽热,为后边的"骤雨打新荷"打下伏笔。就在此时,忽然天空飘过一阵骤雨,晶亮的雨点打在新绿的荷叶上,水珠像乱撒的珍珠滚来滚去。

骤雨过后,空气清新,荷叶更绿,花儿更明丽。面对如此"良辰美景"诗人感慨万千,不禁触景生情,所以第二曲是紧接第一曲。诗人这首曲子,也流露出了消极情绪"人生有几?念良辰美景,休放虚过",人生短暂,贫贱、富贵都是前世注定,何必去苦苦费心张罗,何不"命友邀宾玩赏,对芳樽浅酌低歌。且酩酊,任他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即是说面对良辰美景,邀请朋友来共赏美景,并喝他个大醉,不管时光如何飞逝,在沉醉中忘却人间的一切烦恼。作者这种消极思想实际上反映了他对元朝统治者的不满。

全曲上半部分写景,景中有情;下半部分写情,情由景生。前后衔接自然,如同一体,无斧凿痕迹。用词也恰如其分,例如"两轮日月,来往如梭"形容太阳和月亮此升彼降,都值得赞许。

越调〔小桃红〕·采莲人①--杨果

读前须知

这是一首哀悼金亡的曲子。除抒发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外,还兼有故国之思。

原文

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不管鸳鸯梦惊破②。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③。

注释

①小桃红:曲牌名。②和:声音相应。兰舟:船的美称。这里指采莲船。③南朝旧曲:指南朝陈后主所作《玉树后庭花》,此曲一向被认为是亡国之音。这里泛指南朝地区流行的歌曲。南朝,指五六世纪时在南方相继建立的宋、齐、梁、陈四个王朝。他们的末代君主,大都以荒淫亡国。司马:唐代的州官,辅助刺史处理政务。唐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为江州司马。他在《琵琶行》中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诗句。这里是作者化用白诗自喻。

赏读

曲的开头两句"采莲人和采莲歌,柳外兰舟过",向读者展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柳条掩映,碧波荡漾,采莲少女驶着轻舟一边采摘,一边和歌,欢声笑语,一片欢乐气氛。这里诗人把景物的美,少女的美以及歌声的美都描写的很迷人,但这些美却没有起到好的效果,因为它们把"鸳鸯梦惊破"了。这里的"鸳鸯梦"就是诗人正与亲人团聚,却被莲歌惊破,不免有些不悦。前三句作者的愁思与少女的欢歌形成鲜明对比,由此引出下文。"夜如何?有人独上江楼卧"。"有人"指诗人自己。他独上江楼卧说明长夜绵绵,人不能入睡,而自己的心思又不能与外人说。"夜如何?"以设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内心无限的伤感,含蓄而不外露。

这首曲子的内涵不单是作者思念亲人的情感,还有更深一层,就是最后三句"伤心莫唱南朝旧曲,司马泪痕多。"原来诗人的伤心,还来自故国灭亡的感慨。《采莲曲》是南朝梁武帝所作。作者由采莲歌联想到采莲曲,也把他当作南朝旧曲,不禁勾起了内心的悲伤。"司马泪痕多"是用唐代白居易的典故,是伤心泪水的代称。这里诗人用来说明自己伤心至极,表现了黍离之悲。

南吕〔干荷叶〕·干荷叶--刘秉忠

读前须知

〔干荷叶〕又叫〔翠盘秋〕,来自于民间小曲。

原文

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①。减了清香,越添黄。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

注释

①苍苍:深暗色。

赏读

文章开头三句。干荷叶,色苍苍,老柄风摇荡",写秋天荷叶颜色变得苍老,在秋风中摇荡,一片萧瑟气象。紧接着,诗人又换个角度写残荷"减了清香,越添黄",荷花之所以引人注意,因为它清香艳丽,然而到了晚秋,花凋谢了,叶子变黄,色、香都不复存在了,与前两句柄叶形态描写,勾勒出一幅寂寞秋江残荷图。最后两句"都因昨夜一场霜,寂寞在秋江上",说出了荷残的原因。这里"寂寞"是个双关语,表面写秋江萧瑟景象,实际上是写改朝换代的严酷政治气候,也抒发了作者自己的感慨,年华渐逝,老境逼人,再也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由此产生的内心苦闷和愁哀。

双调〔潘妃曲〕·闷酒将来刚刚咽--商挺

读前须知

这首曲子是描写男女恋情的,但与单纯抒写离愁别恨之作有所不同,除了表达思念之情外,还表达出"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的美好祝愿。

原文

闷酒将来刚刚咽①,欲饮先浇奠②。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③。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

注释

①将来:拿来。②浇奠:把酒洒在地上,表示对鬼神的祭奠。③心厮爱:指情侣两心相爱。厮,相。

赏读

曲子的开头写了主人公心事重重,只好借酒浇愁,但是酒未入口,却先浇地奠神。他为什么这样做呢?原来是"频祝愿,普天下心厮爱早团圆"。主人公祈求神灵保佑,让天下相爱的人早团圆,并且是反复祈祷,虔诚祈祷,反映出淳朴善良的心灵。倘若主人公是个局外人,单纯为别人祝福,那文章第一句中的"闷"字就无法解释。"谢神天,教俺也频频的勤相见",告诉读者,主人公也是一个苦恋的人!或由于地位不同,或由于家庭阻碍,使他们天各一方,不能相爱,所以在祈祷时内心不禁呼唤:老天啊,让我同心上人相见吧。并且突出"频频"相见,至此就把主人公那种推己及人、由人而己的心情委婉地表达出来了。这首曲子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青年男女真情相爱,追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双调〔风入松〕·暮云楼阁景萧疏--商道

读前须知

这篇文章曲〔双调〕中的〔风入松〕等五支曲子组成,是一个比较简单而又完整的套曲。从内容看,这个套曲主要写闺怨。在表现手法上,采用直陈白描的方法,把思妇怀念亲人的过程描写的淋漓尽致。

原文

暮云楼阁景萧疏,秋水泛萍湖,几只鸣鹭蒹葭浦。昏鸦噪争宿林木,锁闲愁朱扉半掩,约西风绣帘低簌。

〔乔牌儿〕倦将鸳被舒,愁把黛眉蹙,戍楼寒角声凄楚,引初更催禁鼓。

〔新水令〕夜深香烬冷金炉,对银釭甚娘情绪。和泪看,寄来书,诉不尽相思,尽写做断肠句。

〔搅筝琶〕心怞仔,刚道不思虑,除饮香醪,醉时节睡足。但合眼见他来,欲语从初,言不尽受过无限苦,恰欲待欢娱。

〔离亭宴煞〕秋声儿也是无情物,忽惊回楚台人去。酒醒时孤鸾凤只,梦回时枕剩衾余。塞雁哀,寒蛩絮,会把离人对付。竹响西风,苍梧战秋雨。

赏读

文章一开头,诗人先用〔风入松〕一曲对少妇闺房内外景物进行描写,突出了时令和环境特点,曲中出现暮云、秋水、浮萍、昏鸦、西风等;而门半掩,绣帘低簌,又说明这是女人的住所。景物的萧杀与居人的愁思,形成了很重的伤感气氛。紧接着的二、三曲进一步由环境转到人物心境描写。随着时间变化,傍晚变成深夜,这时传来了鼓角之声,而闺中少女却黛眉紧蹙,鸳被倦舒,甚至骂出"甚娘"一词,这些都反映了少妇不能与亲人相聚的烦闷心情。无奈之下只好把亲人的书信拿出来再一次翻看,信中"诉不尽相思"又使她"珠泪盈眶,柔肠寸断"。

前面几曲完全是客观描写,而第四曲〔搅筝琶〕则是少妇直抒胸臆。"心怞忬"是心情忧伤。本来她明白自己和亲人远隔千山万水,怎么想都无济于事,可怎么也摆不脱思念的影子。她只好希望酒醉睡去,可一合眼,就梦见情人回来了和她述说离别之苦,"欲待欢娱"。

最后一曲《离亭宴煞》写好梦惊醒。诗人借用"楚台人去"典故说梦醒情人离去。是什么原因使好梦惊醒的呢?原来是寒雁哀鸣,寒蛩絮语,风动翠竹,雨滴梧桐。当她从温馨的梦中回到冰冷的现实。只见"鸾孤凤只"、"枕剩衾余",这是多么的愁哀啊!

全曲语言自然清新,感情描写细腻、清楚。

越调〔小桃红〕·平阳好处是汾西--王恽

读前须知

这首曲子是诗人郊游时的所见所感,用浅白流畅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原文

平阳好处是汾西,水秀山挼翠,谁道微官淡无味?锦障泥,路人争笑山翁醉。西山残照,关卿何事?险忙杀暮鸦啼。

赏读

平阳在今山西临汾,汾西是当地风景优美的地方。一天傍晚诗人骑马来到这里,映入眼帘的是青翠的山,碧绿的汾河水,不禁感叹"平阳好处是汾西,水秀山挼翠"。接下来"谁道官无味?"写作者此时的心情。来此之前,诗人因仕途坎坷、官小位卑而无兴致。但面对如此的大好河山,其它烦恼尽抛脑后,达到了忘我、脱俗目的。诗人心情的变化正好衬托了平阳确实是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