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的浮动在似有似无的音乐中波动,汲取天地精华,孕育万物智慧,在风雨浸洗中,涤去风尘中的苦闷。岁月中的荒芜在泉水上过滤;把世间烦恼随溪流消灭,清纯的思想在幽碧的清香里平静。心外的清香,衍生的感觉,慢慢溢出齿颊,在血液中弹奏神曲。精神的优雅闲散,与弦管琴乐小憩,增添的灵感,体悟禅的神韵。
春花月影,杯茗袅袅,透过情趣飘起的香云,净化心的轮回。留存在两鬓的岁月,在时空的上方,捕捉缥缈空灵,满怀幽思漾起的涟漪,在馨香与感悟上,通向岁月的灵犀。
心灵的美好,生出高尚的行为,提升生活的品位,显现生命的价值。理想存在的状态,平衡心态的精神实质。心灵深处萌植的清净,净化世间,在危机与污染的时候,创造平等和爱心。一切尘垢都留在水底,更透过心灵的脉络,体悟世界的真知妙理,人生的源泉,所释放出的清香,就表示了本身的深蕴含义。
细细品味,生命中每眼清泉,都饱经和沐浴风风而雨,在沉沉浮浮的岁月留下甘洌。因为寂静,因为般若,也是因为心灵深处那份功德。
美妙清香,透过自然清澈。袅袅氤氲,更是欲望平淡,或是闲情。宁静和心静的结合,便是禅性,佛性。澄澈空明的世界里,至善,至美,至真,至纯。一缕缕禅香,在一片片茶叶舞的倩影下,诠释着佛性。浓浓的禅韵,炒制感悟,静静守候新炭炉火。
放下,尘粒组合的贪着,真意本然,让心去体会,纯净自然。真诚,在尘世里消磨。水中升腾纷繁愉悦,盛开一朵白色莲花,天真厚重,大方朴拙。缓缓上升的云团,抚平心灵伤痕,洗却心灵尘纷。
心的所向,情的皈依,灵性的空体,在禅定中静止,真实妙意,快乐着。
虚空滴下的甘露自然清新,淡淡幽香,皎洁细密,一心一物,都在心外,又都在物里。馥郁又玄妙,不媚俗,不浮躁,也不迷惑。尽管置身红尘,心处情欲,但是,在禅味中洁净,带着慈悲,去感恩。淡泊心性,表明平静和志向。让心灵放飞,让心灵旅行。
在忙碌中放松神经,慢下来,静下来。松弛一下疲惫的身躯,聆听茶芽在水中绽放的响声,抛开烦恼,享受片刻宁静,在一时惬意中得纯真。能体会到“片石孤峰窥色相,清池皓月照禅心”,那是一种福分,是一种慧根,悟透了佛性,悟透了红尘。
平常心,是禅心.也是茶心,禅心与佛相通,茶心与佛相融。
迷恋尘世的意识是枷锁,在尘污与烦恼中心烦意乱,痛苦交加,撕心裂肺如被宰割。想要求得解脱,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迷幻,在静幽清香中感悟般若。
浮生若茶,为何不感受一壶沸水的炽烈呢?思维诸法,无人无我,清净寂灭,无空无相,这都是性空缘起。人生原本无分无二,无别无故,因为是心尘,像是冷水泡的茶,很难让人感悟。
圣轮法师的很多禅语有一段话:“少说一句闲话,多喝一杯好茶,省却许多是非,免惹一堆烦恼,谈天说地,别说人是非,吃东喝西,勿扯南骂北。”高深的内涵,心灵的妙道,是一个禅者的风范。又如他的“茶来作客,风来扇凉,好友谈心话家常,一杯入喉千愁去;忘却尘俗万江事!但愿我佛甘露灌顶全”的佛门大德的心得。
水是柔和的,具菩萨的慈悲心,荡涤污浊尘垢,滋润万物宇宙。流动的水,表示无常的转换之法;静止的水,展示博大般若之定。一滴水,组成大海的浩瀚,领略海的无垠。上善若水,水性的本体,犹如人们对禅生活的体会,一种人生的觉悟,佛性的感知;水的融汇,般若智慧的法界。
禅师的心像水,智慧,柔软,澄澈,清凉。杯子的空,盛满了茶水,溢出的清幽馨香,在舌尖上跳动禅味。
凝聚在虚空的彩云,包含着祥和,平静的禅机、深刻的哲理都在尘外的心灵炼结。清雅,精神的安逸;闲怡,精神的升华。清化心的尘浊,雅化俗庸思。精神的正、清、和、雅,完成了人生的感恩,包容、分享、结缘。
感恩是心的和谐,精神的融合。包容是水的洁净,淡熔戾气。分享无私的爱,抹平人间的私欲。结缘人生智慧,通佛真性。把正气融入感恩中,把清气融人包容中,把和气融入分享中,把雅气融入结缘中。
把尘荡净,回归平静。把心涤净,回归本性。拨开混沌,让心在天外延伸,在两极分出阴阳,阐明自然演化的法则;宇宙孕育出世间万物,是自然定律的相续。生命的价值,如水似冰,在薪炉煮沸,冲沏沉浮的茶叶,品味人生真谛。
青山碧水间,素净淡雅让人神往,享受闲情逸致,洗净滚滚红尘。心静了,像水,荡不起一丝涟漪。窗外的树叶是静的,山是静的,一切都是静的,静得像月光。
以前有两个僧人,看到一条幡随风飘动,一人说是风在动,另一人说是心在动。这则故事中的风和心两者谁在动,是心不静,被尘世的相所动。
佛教中幻得幻失,是阐述世界万物无常生灭,一切都由心所生,心就是念头,就是思想。当拒绝俗世的时候,心就安下来了,心安即是家。心静了,超然物外,安住在快乐之中,是禅的归宿,心的家。一个人的离世与入世,有时是交替出现的,有时不带任何向度地存在着。禅者是体的入世,心的出世。人生智慧的觉者,般若终点,人生彼岸。生存是王道,忍让是智慧,同时保持内心的清高与鄙视,它们是不矛盾的,在精神层面,你是不会被带离内心的正义的。浩气在心中蕴存,忍让在智慧中常存,是智者,是禅者,是学者的清高。
生命遭遇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给我们留下一脉脉人生的幽香。心若止水,真水无香,涤净心的尘垢,得到一种幸福,是慈悲,是喜舍。当下的快乐,是一种幸福,而实践梦想,更是一种幸福。
彻悟万物真相,诸法幻灭,都是宏观和微观的客观存在。真空妙有,体现的是思想的价值,是人生般若的精华。一颗平常心,即是万法平等,微尘包含的三千大干世界,也是幻得幻灭,无二无分,无别无故。
禅思禅悟
平常心就是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就是一切随缘之心。禅宗讲“观心”“治心”,其结果就是明心见性。钻不可一世生火,火存木中,而木非火;淤泥出莲,莲生泥中,而非淤泥,这就是佛家的真俗不二。道即道路,人人能走,所以是平常的,否则就不是道。凡尘俗世间,若万事以平常去对待,就会达到这样的境界:无事时,心能澄然,有事时,心能断然,得意时,心能淡然;失意时,心能泰然。
当然,保持一颗平常心,并不是说这颗心不能激动,也不是说这颗心不可以感动,更不是让你不思进取,坐以待毙。而是让这颗心,多一批评。拥有平常心,才能笑看人生,正所谓:佛不度人,人只能自我超度。
饮茶的滋味
马明博
据说禅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于茶,就是禅茶一味。又有禅语说:茶具有人生三昧。于是乎,家居不可或缺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普通一员,就与无比深奥的禅理、衣食住行的现实人生,紧密结合在一起,并独具了超然的味道。
明朝文人陆树声在《茶寮记》中,讲饮茶的理想环境,列为凉台、静室、明窗、曲江、僧寮、道院、松风、竹月、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凡此种种,茶未饮而意趣盎然。可是细想一下,又会发现,如果为饮茶,对环境这般寻寻觅觅,就多少有些喧宾夺主、蚌外寻珠之意了。
我觉得饮茶的环境,对于饮茶人来说,并不是最重要的事。这就好像饮茶的关键,在于饮者的心情;而心情的好恶,与所饮之茶是否名贵,干系不大。
生活如是说:夏饮绿茶可以消暑,冬饮红茶可以祛寒;大口喝茶可以解渴,小口品茶可以知味。人未改,茶是茶,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心情、不同的饮法,也就有了不同的滋味、不同的感悟。因而对于真正的饮者来说,饮茶自有饮茶的乐趣在。
冷水泡茶慢慢浓。这是一句值得人们细细品味的饮茶人的妙语。
人生或者浓酽或者清淡,这当中,每个人都要亲自承受:或苦尽甜来,或五味杂陈,或说得出口,或说不出口,如何体会,一颗心最清楚。道德文章,多是三五个素心人,居鄙间陋处,嚼着菜根做的;叫嚣尘上的,不过是戏台上人物的唱词,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耐得住冷,耐得住清淡,从来是成就大业的道路。所以冷水也罢,慢慢浓起来的,终是茶了。
饮茶人总想说出茶的滋味,却不知道饮茶的滋味,就在饮茶的过程中。如同人生在世,总计较成败得失,殊不知成败得失,都是人生的滋味。
饮茶时,要从中体会所饮的是什么味道及其敷衍着的人生滋味,将一份如何品味的心思塞在里头,恐怕就会把真正的滋味放过。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饮茶的过程中,全部心思都放在了寻味的念头上,而把主角放过了。好比人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天天设想着未至的将来,却不做脚踏实地的事,最后将眼前的现实丢掉,一无所得。
参禅的人都知道赵州茶。古时候的赵州禅师,对于那些东参西访来请教佛法大意的学人,无论来过与否,总是苦口婆心地借茶说法,让学生自己吃茶去,学人往往于这句话上生迷。殊不知,饮茶的滋味,口说不出,耳听不得,好像鞋子合不合脚,要弄明白,只有你的脚去实地理会才会清楚一样。佛法大意亦是如此。禅的真谛亦是如此。
羁旅禅林时,学生有幸亲近当代禅德净慧大师,请教赵州茶的滋味。大师承接赵州禅师慈悲度化的本怀,开示道:赵州茶是什么滋味,我个人虽然喝了这么多年,也说不出来。所以只好请你自己喝,自己品味。
原来如此,要体会茶的滋味、人生的滋味,必须要有一个自己去亲自体验,亲自经历,方可有所省悟;体验者只有不当茶而迷,才能清楚所得是何滋味。在人生中,经历世事变幻、成败得失,都不过是人生的滋味,对于自在无碍的心来说,是没有成败得失可言的。
平淡的水,溶入几片茶叶,就成为茶;似水流年,平常的生活,若是有了一颗自觉觉他的心,就会充满欢喜。这像宋人杜小山的诗句所写:寒夜客来茶当酒,竹枋汤沸火正红。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禅思禅悟
人生如茶,初饮时也许会感觉苦涩;待到回味时,却会让人体会到茶的甘甜。这是不意而得的收获,也是情理之中的自然事。然而对于饮者,只有口渴时,饮茶才有意义;如果只为体会饮茶的滋味,或浓或淡,拼命来喝,最终来不过是灌个大肚,那般的受苦受累,绝非智慧解脱,如是因、如是果,尚应全部自家承受,哪个也代你不得。
当然,这样的人生,也是不足取的。
说茶
邓友梅
“香叶嫩芽,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铫煎黄芯色碗转鞠尘花,夜后邀陪明月晨前明对朝霞,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这首宝塔诗是唐人元微之写的,算不得最早的吟茶诗,足证明中国文人和茶结缘并不比酒晚,亲密程度也不比酒差。文人如此,普通人更甚,如果作一次调查,喝茶的人八成比喝酒的人数多。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北京的“六必居”据说是当年专卖六样生活必需品,只比以上少个柴字,两者都不包括酒。
中国人喜好喝茶,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赵佶当皇帝时,放着多少急事不办,却写了本研究茶的专着《大观茶论》。从产地、种植、采摘,到制造与喝法写得都地道,称得上是全世界自古至今唯一有皇帝衔的茶叶专家。他当皇上要也这么在行,不至于后来又当俘虏。我老家有个本族大辈,每天茶不离手,日本鬼子扫荡时,大家逃难,他不带行李却手中提把茶壶。走在半路受到日本兵的追击,叭的一枪正打中他的茶壶。人们全为他的性命担心,他却提着一对铜壶梁说:
“可惜了这一壶好叶子!”是我一生中碰到的第一位把生死置之度外的勇士!
中国人喝茶的本事,也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以修洛阳桥着名的状元蔡襄,在喝茶上就有独到功夫。据一本闲书记载,有人得到一点名贵的“小团茶”,知道蔡襄在这方面是权威,就请他来品赏。蔡襄听了高兴,临时又请来一位朋友陪他一同去。到那里后主人陪他说了一会话,就叫仆人献上茶来。蔡襄喝了两口,主人问他印象如何?他啧啧嘴说:“茶是不错,只是里边掺了‘大团茶’,不纯了。”主人心想这茶是新得到的珍品,自己亲手交与仆人煮的,怎会有假?为证实心迹,就把仆人召来当面问道:
“我亲手交你的茶,你可曾掺假?”仆人见问得单刀直入,只好如实说:
“原来备下小团茶是两人份,我见多了位客人,怕分量不够,又不敢找您要,我就掺了点大团茶。”主人听了大惊,对蔡状元的品茶功夫再不敢怀疑。这是名人逸事,可能有帮闲替他吹嘘,我的老师张天翼却给我讲过一个叫花子品茶的故事。闽省有位旧家子弟,不务正业,只好饮茶,最后穷得卖了老婆沿街求乞。因在家乡受人白眼,便流浪到了潮汕地界。这天要饭要到一家着名的大茶庄门口,店主拿出几文钱给他。他说:
“钱不敢收,只求赏杯茶饮。”店主就叫人把日常待客的茶端来一杯给他。
他喝了一口,却又吐了,摇头说:
“四远闻名大茶庄的茶不过如此,承教了。”说完扭头便走。这下子刺伤了店主的自尊心,就把他叫住,连忙吩咐把最好的乌龙泡一杯来。过了会儿茶冲来了,叫花子喝了一口,叹口气说:
“茶是上等的,可惜泡法低劣,糟蹋了!”店主听了大惊,便悄悄叫人到后宅,要他小妾泡一杯来。这小妾是他新买的,模样平平,就是善泡茶,店主就冲这一长处才买的她,过了片刻茶泡好送来,那叫花只饮了一口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店主忙问出了什么事,那叫花子说:
“这茶的味道使我想起了前妻,我从没见有人达到她这样火候……”那店主一问他的籍贯、历史,果然和那小妾一样。二话没说,叫人给他包了一包上好茶叶把他打发走了。
皇帝和我那位同乡大辈,对茶的嗜好虽如一,但他们喝的不是一种茶。宋朝时的贡茶是福建产的“龙凤团茶”,从书上记载看大概是“红茶镶绿边”,所谓半发酵茶,类似今天的铁观音、乌龙之类,近年市上也有“龙凤团茶”卖,不知是否就是赵佶和蔡襄喝的那一种。我那长辈喝的茶我却喝过,早年山东的农民全喝那个。是在集上卖酱油、糕点的摊上买来的。茶叶装在一个大木箱中,黑不溜秋,连梗带叶,既没有小包装,也不经茉莉花窖。沏成后褐中透红,又苦又涩,我估计其助消化的能力是极大的。我很奇怪,我的家乡是糠菜半年粮的苦地方,肚子里没什么需要茶叶帮消化的,为什么家家却都喝茶?我问过老人此风由来。
他说是无茶不成礼,山东是礼仪之邦,饭可以吃不饱,茶不能不喝。这话不能令人信服,我觉得家乡人还没傻到不管肚子饥饱只讲精神文明的地步,可也找不出更合理的理由来反驳他。这也可能我出生于天津并一直在天津度过童年,山东只是我理论上的老家,对它的了解不深的缘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