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32

第32章 残酷刑罚,铁血霸术——暴力能有效地巩固统治

身为一国君主,朱棣最基本的使命就是巩固大明朝的统治。然而,依靠武力夺取皇位的他在巩固皇位的过程中,往往比那些名正言顺登上帝位的皇帝们要付出更多、更艰辛的努力。道德、雄辩、善意的谎言都无济于事的时候,为了达到稳固大明基业和自身皇位的目的,朱棣不得不举起暴力的狼牙棒。 马基雅维利就曾经一针见血的指出:君主进行的斗争必须既像人又像兽,如有必要,君主应随时抛弃传统道德。因为令人畏惧远远要比受人爱戴更安全。不得不说英雄所见略同,朱棣正是抱着和马吉雅维利同样的想法开始管理这个对自己并不友好的国家。建文旧臣明里暗里的诽谤以及赤裸裸的反抗,用说服教化的方式显然是难以达到归降的目的的,尤其是那些深受儒家愚忠思想侵蚀的文士们。 所以,朱棣换上了“兽”这张脸,他要用残酷的刑法来让这些人屈服在自己的铁血霸术之下。虽然总会有“舍生取义”之人,但是朱棣相信绝大多数人还是怕死的,暴力是所有手段中最有效的,这是由人贪生怕死的本性所决定的。 朱棣为了稳固自己的皇位,除了动用历史上的各种残酷刑法外,还在此基础之上发明了“瓜蔓抄”。所谓“瓜蔓抄”顾名思义,就是顺藤摸瓜,转相攀染,广加株连的意思。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这种刑法,但是在朱棣之前,株连之法主要是三族、九族,三族即为:父母、兄弟、妻子;九族为: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即位之初,为了让广大的读书人能够认同自己这个皇帝,朱棣可谓是费尽心思,许以高官厚禄,言语上多为谦和、尊敬之意,在劝说方面更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然而所有的这一切并不奏效。 朱棣百般忍耐,可是诸如方孝孺等建文文臣,不仅不归降,还在朝堂之上极尽羞辱、谩骂之能事,百般无奈之下,朱棣满脸谦恭的微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则是冷漠和残酷。他下令实行株连之法,将方孝孺的九族尽数杀害,然后还追加了一族,那就是他的学生、门生以及朋友等。

要想成就大业,就要为此不择手段,这是历史上成就大事者的共同特征。

当然朱棣也不例外,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天下人都承认自己这个皇帝,朱棣制造了骇人听闻的残酷刑罚。 曾经让朱棣在山东吃尽苦头的铁面书生铁铉被捕后也是拒不投降,即使是以阶下囚的身份面对朱棣,也是没有丝毫的畏惧,反而是义正言辞的破口大骂。朱棣忍无可忍,于是命人将其耳朵和鼻子挖下来,然后“碎分其体”。 建文帝的礼部尚书陈迪也是一个誓死效忠建文帝的旧臣,所以,在朱棣面前也是骂不绝口,所出之言尽是君臣大义、伦理纲常。可谓那壶不开提哪壶,朱棣自从靖难起兵以来,一直都在绞尽脑汁来证明自己起兵的正义性。而如今,这些建文旧臣的辱骂,宛如脱掉了朱棣浑身的衣服,所以朱棣陷入尴尬的同时还有无法抑制的愤怒。 所以,朱棣拿出自己巩固统治的杀手锏——残酷刑法。陈迪的儿子一一被抓来,朱棣当着陈迪的面,命人割下他儿子的耳朵和鼻子,然后煮熟了喂给陈迪吃,不仅如此,朱棣还饶有兴致的问道:“味道如何?”陈迪很坦然的答道:“忠臣孝子的肉,自然香美无比。”陈迪的回答再次触怒了朱棣,于是陈迪父子共六人,全部被凌迟处死。 凌迟虽然不是朱棣发明的刑法,但是其残酷程度也是令常人难以忍受的。凌迟就是将活人身上的肉一刀刀的割去,让受刑人在无比痛苦当中死去,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千刀万剐,甚至有些受刑的人两三天后才会最终死去。 朱棣对这些反对自己的建文旧臣采取的刑法确实是十分严酷,但是也确确实实的起到了很好的效果。那些反对自己的建文旧臣在残酷刑法面前,绝大多数选择了远离朝政,还有自杀殉难的。这样一来,建文旧臣对于朱棣皇位的威胁就大大减轻了,朱棣的龙椅坐的也就更加稳固了。 尝到了暴力带来的甜头,朱棣便更加坚定了自己推行铁血霸术的决心。在靖难之役的过程中,朱棣已经明白,中国的百姓和臣民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已经习惯了在暴力面前屈从。 温文尔雅的建文帝可谓宽厚仁慈,他从小接受儒家教育,满脑子都是仁者爱人的思想,而且他也确确实实实践着这种宽厚仁慈的儒家思想。对待大臣,总是礼貌有加;对待百姓,也是不断减轻税负。朝中的大臣以及普天之下的百姓对于建文帝的仁政也是有目共睹的,所以对于建文帝他们可谓是爱戴有加。 然而,朱棣率领军队南下的过程中,建文帝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也没见有任何一个官员率兵救助。李景隆奉命抵抗朱棣南下,结果兵败,身为主将,李景隆理当以死谢罪。可是建文帝不但没有杀他,反而委以重任,令其固守金川门。这不可谓不仁慈,然而结果呢?李景隆第一个开城门迎接朱棣的到来。 人往往宁愿辜负一个自己爱戴的人,也绝不会违背一个自己畏惧的人,这便是人性。朱棣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一点,所以选择用暴力开路,借助于残酷的刑法来巩固自己的皇权统治。他深知:没有暴力就没有畏惧之心,没有畏惧之心,也就不会有臣服之心,倘若如此众多的臣民都不愿屈服于自己的统治,那么,这样一个皇位又何来稳固呢? 没有足够道义支持的权力是难以驾驭的,朱棣从靖难起兵的那一刻就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要想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自己的统治,只有两条路可以走,一个是利益,另一个则是暴力。当前者失效的时候,除了暴力和血腥的屠杀之外别无他法,其实这对于朱棣来说,多少也有些无奈。 正是因为他这些十分残忍的暴行,后人将其视为残暴君王的典型代表,甚至有人将其称为杀人魔王,然而很多人却忽略了朱棣的内心。

他是大明朝的皇帝,难道对于这个偌大的国家,他可以坦然随性的撒手不管吗?不能。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乏暴民,难道身为皇帝可以纵容这些暴民胡作非为吗?不能。即便是朱棣本人愿意平心静气地和这些人讲道理,商议和平解决的方法,他身后无比威严的皇权也不允许他这样做。 从朱棣个人来讲,幼年丧母,又难以得到父爱,童年又是在打打杀杀的战场中度过,这种经历使得朱棣在心理上极度缺乏安全感。出身在皇家,长期受父子、兄弟之间争斗的浸染,为了自保,朱棣只能变得越来越冷血残酷。因为在他心目中,任何的情感都只不过是为了背叛。心理上的阴暗让朱棣的戾气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增无减,这也是朱棣嗜杀的一个重要原因。 无论怎么说,朱棣的暴力政策对于封建统治的巩固也确实发挥了不可否认的作用。其实,有时候暴力的鞭子比利益的缰绳会更加的管用。所以,为了成就自己的千秋大业,朱棣从来不会放弃使用暴力这根鞭子,也正是这根血淋淋的鞭子鞭打出了一个永乐盛世。

““谋治”术”铁血手腕,成就霸业宏图 倘若朱棣和建文一样只是一个典型的仁慈君主,那么,众多的建文旧臣怎会甘心乖乖的臣服。没有铁血手腕的皇帝,难以成就大业。因为没有暴力做保障,连自身安全都不可得,还谈何治理好国家呢?古来成大事者大都霸气外露,而不是柔柔弱弱看人脸色者。朱棣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所以,不必因为工作或者生活中的不如意事一忍再忍,该强硬的时候一定要强硬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分量,才不会在暗中胡来算计我们,使我们陷入泥潭无法自拔。

朱棣精通真伪、方圆、善恶、以及软硬等两极变化,所以比任何帝王都刚善于治理百姓和国家。朱棣的残暴,更多的是因为封建政治上的不得以;所以,在不必要的时候他也会广施恩惠。恩威并施是朱棣谋人治国的关键之处。 盖所欲极强,为遂其欲便不顾一切,对有碍于遂其欲者便必毫不留情。这样的表现有时候看起来给人一种不通情理之感,然而可残忍可和善,两手抓权力,两手都能硬起来,这样善与恶并存,才能保证自己权力的安全感。朱棣身上既有儒家文化的影子,又不乏法家的强硬治术。维权之道也无外乎术与道之间的转换,而朱棣钻的进去又跳得出来,实乃治人用人的高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