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31

第31章 心狠手硬,打杀异己——对拦路虎痛下狠手

心慈手软者,难成大业。身为大明朝的最高权力拥有者,朱棣对那些阻碍自己的人从来都不会心慈手软。因为他知道,妇人之仁就好比是捆自己人手脚,授敌人以遁甲,当初若不是建文的心慈手软,自己很难活到今天,更不用说荣登皇位了。

四年的冒死拼杀,好不容易来换来了今天的坐拥天下,朱棣当然不想步建文帝的后尘,所以对于和自己作对的人,朱棣从来没有仁慈之心,对敌人的仁慈,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残忍,精明的朱棣自然知道该怎样做。 上台后的朱棣,为了避免自己成为第二个建文帝,开始了大规模的肃清建文旧臣行动。他心狠手硬,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对于那些异己朝臣,朱棣痛下狠手大开杀戒。其中,很多建文重臣、忠臣,如黄子澄、铁铉等人都成为了朱棣的重点诛杀对象。 从朱棣靖难之役开始,黄子澄就成为了朱棣的重点诛杀对象,朱棣之所以如此仇恨黄子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黄子澄是建文帝削藩政策的最重要策划者。四年的靖难之役中,黄子澄处处与朱棣为难,所以朱棣上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灭“奸臣”,而黄子澄无疑成了朱棣的头号诛杀对象。 也许是因为早就知道除了死亡别无退路,所以黄子澄面对坐在高高龙椅上的朱棣并没有丝毫的惧怕。在朝堂之上,黄子澄口口声声的“殿下”,让已经成为“陛下”的朱棣甚为恼火。看到他嬉笑怒骂的洒脱,朱棣心中阴冷一笑。 就算当初削藩之恨可以既往不咎,你今日的大逆不道也实在让人忍无可忍。面对自己的敌人,朱棣露出了自己凶残的一面。 他命人把黄子澄所有的亲戚一律逮捕,把黄家一姓老小六十五口,妻族外亲三百八十人都押到黄子澄面前,亲人的“哀号震天”并没有改变黄子澄对待朱棣的态度。面对仍不屈服的黄子澄,朱棣简直怒不可斥,身为一个君主,此时的他必须要心狠手辣。 试想,哪个皇帝能够忍受一个在朝堂之上、百官面前,一直辱骂自己,而又执拗不肯俯首认罪的人呢?这关系到的已经不仅仅是个人的喜怒,而是皇权的威严。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权是至高无上的,是不允许任何人挑衅质疑的,这也就决定了坐在皇位上的人,必须要用必要的手段,来维持皇权的至高无上和不容质疑。 所以,为了皇权的威严,朱棣必须对这样的异己分子进行无情的打击,倘若他仁慈了,那么,此风一长,怕是会有更多的人站到朝堂之上,公开辱骂皇帝,如此一来,如何约束臣子,又谈何治国呢? 无论是于公还是于私,黄子澄必须要严惩。为了维护皇权的威严,朱棣心狠手硬的砍掉了黄子澄的双手,然而黄子澄忍受着身体上的苦楚,依旧不肯认罪。黄子澄的如此表现实在让朱棣毫无退路,所以,黄氏家族六十多口老少都先后被斩杀,外族的亲戚则全部发配边疆,而黄子澄本人被砍去双手、双脚后被剁成肉泥。 虽说,对黄子澄的处罚过于严酷,但这就是维持封建皇权的理应付出的巨大代价,即使坐在皇位上的不是朱棣,封建统治者对于异己的诛杀也不会发生任何改变。是历史的必然让朱棣成长为一个心狠手辣的封建君王。 在诛杀异己这场肃清运动中,黄子澄的死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朱棣考虑到自身力量有限,单靠一己之力难以完成诛杀异己,维护皇权的大任,所以,在他的组织和安排之下,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锦衣卫和东厂,并将诛杀异己的重任交付给陈瑛和纪纲。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这两人就是朱棣除掉眼中钉、肉中刺最有力的执行者。 朱棣在治理国家和管理人的方面实在是十分的高明,在肃清拦路虎的过程中,大部分时候,他并没有亲自动手,而是通过暗示和默许的方式,让自己的手下以及陈瑛、纪纲等鹰犬去执行。这样一来,朝中大臣和广大民众痛恨的是陈瑛、纪纲之辈,等到他们一旦替自己完成了诛杀异己的大任,朱棣便借为民除害的名义,将其除去,从而赢得臣民的感激之情,这不能不说是十分高明的。

为了能够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朱棣在选择授权人的时候也是动了一番脑筋。其实,无论是陈瑛还是纪纲,都不是正直高明磊落的君子,而是善于谄媚、告密的无耻小人。纪纲曾跟随王省学习,后来因为不守本分,被王省赶出了校门。早在当时,纪纲品行不端就广为人知。 朱棣率军南下之时,王省为了守义,竟然自杀,而这个纪纲却毛遂自荐,拦住了朱棣的马并提出了为朱棣效劳的请求。后来朱棣登上皇位后,想起这个“善钩人意向”的纪纲,不禁心中一动。 纪纲善于察言观色,能够准确的体察出自己的想法,而是他精明又善于骑射。虽然他品行不端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人,但是这恰恰暗合了自己打杀拦路虎的需求。尤其是那些招降的建文旧臣,虽然表面上迫于压力投降了,但是心中对于他这个新皇帝却没有一点敬意,甚至还会在暗地里谩骂诅咒。出于维护自己宽宏大度形象的考虑,朱棣又不好直接对他们下手,毕竟自己身为皇帝,已经赦免了他们,如此的出尔反尔只会招致朝中非议。所以,他任用纪纲这样一个人,为自己清理这些对自己不忠之人。因为这样最多只能算是自己用人失误,朝中大臣即使不满,也难以怪罪到自己头上。 在经过了周密的考虑之后,朱棣先是将纪纲提升为“忠义卫千户”,后又提升为“锦衣卫指挥使”,令其专门掌管锦衣卫为自己打杀朝中有违自己统治的各级朝廷官员。借纪纲之手,朱棣也确实除掉了很多威胁自己皇位和有损皇权尊严的朝臣等。其中,大学士解缙就死于纪纲之手。 解缙确实是才华横溢,学富五车,这一点连朱棣也是十分认同的,所以在朱棣即位初期,解缙一直得到了朱棣的赏识和重用,朱棣曾命他参与《明太祖实录》以及《永乐大典》等重要文献的编纂主持工作,由此也不难看出,朱棣对解缙也是十分信任和欣赏的。既然如此,朱棣为什么还要除去解缙呢? 这就不得不说到朱棣立储之事。自古以来,皇家从来都少不了立储之争,虽说朱棣的儿子并不多,但是储君之争却也是无法避免的。解缙有才但是却自视甚高,虽然勇于承担大事,但是却喜欢评论诸臣的长短。解缙最终触怒朱棣还是因为立储之事。 朱棣只有四个儿子,其中四子早亡,所以只剩下三子。在争夺储君之位中,以长子朱高炽和次子朱高煦最为激烈。朱高炽性格稳重,沉静内敛,而且文武双全,体恤臣下和民众,颇有儒雅之气,所以博得了朝中大部分人的支持。次子朱高煦性情凶悍,与朱棣年轻时颇为相像,况且在靖难之役中立下不少悍马功劳,朱棣当时也曾许诺过要立朱高煦为太子。 虽然朱棣一直想立朱高煦,但是在封建社会立储立长的规矩很难打破,再者长子朱高炽并非昏庸无能之辈,相反在朝中大臣心目中颇有威信,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虽然朱棣不愿意,但是最终还是确定长子朱高炽为太子。 立储之事朱棣并没能顺从自己的意愿,而是向封建制度本身做出了妥协。所以,储君之位确定后,朱棣就再也不愿提及这件事。解缙自以为才高,所以在朱棣面前毫无顾及,见到朱棣立长子为储,但是对于次子却是百般恩宠,况且朱高煦对于储君之争的落败并不甘心,夺嫡之意如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所以,解缙便提及此事,并提出劝解,但是这正好触动了朱棣内心的痛处。于是,朱棣拍案大骂解缙离间骨肉亲情,于是便逐渐与他疏远了。 解缙被贬后,有一次上京奏事,当时正值朱棣安排北征事宜,所以未能亲见。于是,他谒见了太子朱高炽。后来此事传到朱棣的耳朵里,便以私谏太子将其入狱。

五年后,朱棣在诏狱的名单中,看到了解缙的名字,便问道:“(解)缙犹在耶?”善于体察朱棣心意的纪纲自然明白了朱棣的言外之意,所以,就在没有任何授权的情况下,将解缙用酒灌醉,然后埋于雪中,最后冻死。 在朱棣的暗许之下,纪纲越发的胆大妄为,后来终于被人揭发,于是朱棣借机将其凌迟处死,以泄天下人之大恨。这一招欲擒故纵可谓将朱棣的谋略和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同样作为诛杀异己的得力鹰犬,陈瑛的下场和纪纲如出一辙,这更加说明了,朱棣是事先谋划好的,并非一时兴起。

““谋治”术”欲擒故纵,假他人之手唱白脸 大明朝的堂堂天子,自然不能在金銮殿上公然唱白脸。但是朝廷之中那些反对势力却是不能不除,因为不除去这些人,皇位难以安稳,皇权难以集中,对待这些异己势力就要心狠手辣,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但是这种有违天子形象的事,自己做起来多少会有些顾忌,所以不如假他人之手除之后快。 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不希望自己过多的树敌。所以,不妨假借他人之手来消除我们前进途中的障碍,突破种种横亘在眼前的束缚。但是一定要注意人选,只有选择那些非君子的小人,到最后才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杜绝一切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