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19

第19章 朱棣装疯,徐妃乞怜——奸猾是政治的需要

在诸王中,燕王势力最强,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削废藩王的主要目标就是燕王,不对燕王下手怎么能行呢?况且,当时已经一下削废了周、齐、湘、代、岷五个藩王。 朱棣很明白,朝廷是变着法儿想彻底整垮他,已经没有丝毫可以缓和的余地。被逼无奈,他只好听从部下建议,决定发动政变。但政变需要充分的准备时间,目前时机并不成熟。为逃避朝廷的注意力,他就装疯卖傻,天天溜出王府,到街上游荡,抢吃别人的酒菜,口出狂言,时哭时笑,直闹到被家人死拉硬拽才回去。 有一次,他跑出去,竟好几天都没回来,家人到处找,最后看见他睡在泥坑里,被扶起来后他还大骂:“我好好睡在床上,干吗要抬我出去。”地方官去家里探望,只见他六月酷暑竟穿着皮袄,坐在水炉旁边身子还冷得发抖,牙关咬得格格响,大叫:“好冷,好冷。”建文帝听说了这种情况,对朱棣迟迟下不了除掉的决心。

朱棣装疯卖傻,不惜自毁形象,为人耻笑,只不过是为了掩人耳目。利用这种伎俩暗地里搞政变,足见朱棣的机警、奸猾,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够死里逃生,

避免了和其他藩王同样的命运。 公元1398年冬天,旧历十一月,朱允炆先把工部侍郎张昺派到北平,当了北平布政使(相当于省长)。接着又派了谢贵、张信去做北平都指挥使(相当于省军区司令),让他们秘密注意燕王朱棣的举动。 第二年,即建文元年三月,朱允炆又调动军队在北方部署一些重镇,如山海关、临清、德州等都驻守了朝廷的军队,同时把燕王府的护卫也都调了出来。当初跟随朱棣第一次北征立功的燕王府护卫蒙古骑兵指挥观童,还被调往南京。齐泰和黄子澄他们想先用这些办法减弱燕王朱棣的势力。 就在这个时候,南京城里却出现了一件怪事。有一个道士,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唱一首歌谣。这歌谣是这么唱的: 莫逐燕。 逐燕燕高飞, 高飞上帝畿。 (《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燕王起兵》) 一时间,许多小孩都学着唱起来,后来有些大人也跟着学唱。表面上看起来民谣是说别去驱赶燕子,你要是驱赶它,它就要越飞越高,一直飞到帝畿上去了。帝畿,就是皇宫。燕王的“燕”和燕子的“燕”是一个字。别去驱赶燕子,就是在说别去驱赶燕王。 这样的民谣,其实是一种谶语,就是借道士之口说的预言,也是对朱允炆和齐泰、黄子澄削藩之举的警告。道士说不定是燕王朱棣派来的人,就是要造成这样一种舆论。狡猾的朱棣在反击建文帝之前先给自己在舆论上制造了声势,让自己在政变的时候好“师出有名”。 那么燕王朱棣这时候在北平干什么呢?当时突然传来消息:燕王在北平重病不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稍有头脑的人都能想到,燕王朱棣这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肯定是在装病。没错,这是朱棣应付不利时局的老伎俩:回到王府里先躲起来,再见机行事。 建文元年(1399年)六月,燕京有个下级军官举报朱棣部下军校与王府官僚密谋造反,朝廷立即下令逮捕,并下诏责问燕王。 朱棣谎称自己病情越来越重,朝不保夕,根本已无法理事。建文帝派人刺探,信以为真,又放过了朱棣。但为防备万一,传旨令都指挥使谢贵、布政使张昺带重兵围守王府。 一个月后,燕王府中仍然没有任何动静,从朝廷到官兵都有些松懈麻痹。朱棣抓住时机,一方面在家中挖掘地窖,打造兵器。为了防止传出声音,他还故意饲养了许多鸽子以掩人耳目。另一方面派人四处招兵买马。当一切准备就绪后,他就密令亲信部将张玉、朱能带八百勇士分批潜入王府,在各个角落埋伏。然后发帖邀请谢贵等人入府赴宴,说是慰劳他们守卫之苦。 谢、张误以为朱棣已是死老虎,没有什么了不得,就大大咧咧地前来赴宴。一进府门,就被刀斧手杀死。朱棣立即率八百勇士冲出王府,杀散围府官军,调集旧部分头抢占燕京九门。一夜之间,燕京重镇被朱棣突然占领。随后他传檄天下,发兵南征,号称“靖难”,仅用四年时间就打进南京,推翻了建文皇帝。 政坛就是战场,求存就要战斗,战斗必需权谋。处在政治的明争暗斗之中,稍一疏忽便会被人挤倒。在这种险恶的斗争环境中,只有心思缜密,不乏心计之人,才可以发挥权谋的威力,使自己具备高明的智慧,从而战胜对手。

““谋权”术”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 在政敌面前,假装年老多病,神志不清,颠三倒四,无能为力,而暗中调兵遣将,布置力量,猝然发动,不失为一种高明的手段。朱棣装疯卖傻,这番“佯狂”使“朝廷稍信之”,由此赢得了起兵的时间。 宁可假装不知道而静止不动,不可以假装知道而轻举妄动。暗地里谋划却不露一丝声色,就可以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让人看不出任何蛛丝马迹。为人处世,以诚相待是必要的,但是还要讲究策略。做人有心眼,做事有手腕,凡事讲究策略、技巧和方法,是每个人应该牢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