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朱棣最有谋
28528400000018

第18章 你来我往,剑拔弩张——想赢就不能坐以待毙

当建文一个个的削藩时,远在北平的燕王朱棣知道自己不能再坐以待毙了,于是就凭借多年苦心经营的兵力和谋略,于1399年七月起兵杀出北平,直取南京。名义是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为国消除灾难。 此时,朱棣和建文之间已经呈现剑拔弩张之势,眼看一场战争在所难免。俗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朱棣和建文的关系之所以走向破裂,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新仇旧恨不断积累的结果。 据记载,太子死后,朱元璋本想立朱棣为储君,怎奈群臣非议,所以最终还是立了朱允炆。这样的结果让朱棣很是不高兴,本来自己军功卓越、正值年富力强,而且在自己的藩国内励精图治很有一番作为,结果自己没被立为储君,到是便宜了朱允炆这个小崽子。所以朱棣有些怀恨在心,经常在朱元璋面前贬斥朱允炆。 朱棣倒也不是信口开河,话说有一次,朱元璋测试朱允炆的才学,当时朱棣也在场。朱元璋出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想了很久,才冒出一句“雨打羊毛一片膻”。调子很低沉,没有一点皇家子弟的抱负,朱元璋失望不已。当时,朱棣对了一句“日照龙鳞万点金”,博得朱元璋连声称赞。 朱棣抢了朱允炆的风头,朱允炆嘴上虽没说什么,但是心里难免不高兴。还有一次,朱棣一边用手拍着朱允炆的后背,一遍笑嘻嘻的嘲讽道:“没想到你也有今日!”真是无巧不成书,这情景偏偏被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朱允炆虽然表面上假装急急忙忙的为朱棣开脱,但是心里却是久久不能平静。 对朱棣怀恨在心的朱允炆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对付朱棣。老皇帝朱元璋病重之时,朝廷的实权已经落在了朱允炆手中,此刻他便开始了自己的报复行动。 据记载,朱元璋临死之前,曾派宦官前往北平召见燕王朱棣进京,但是当朱棣走到今天的江苏淮安时却被朱允炆的手下挡住了。这件事情,朱元璋并不知情。后来,朱元璋撒手归西之际,还在询问左右,为什么朱棣没有露面。 朱棣探望病重父亲而不得,连朱元璋最后一面都没有见着,回到北平之后的朱棣又气又恼,不肯善罢甘休的他开始积极筹划准备。 况且,建文帝一上台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直切矛头直指燕王朱棣,因为朱棣的军事实力在诸藩王中是最为雄厚的,而且城府也是最深的。

这就让朱棣有些忍无可忍了,自己好端端的没招谁没惹谁的,本该到手的皇位被年幼侄子捡了便宜不说,新帝一登基,父亲朱元璋的尸骨还没寒,这个小侄子就磨刀霍霍的要干掉自己了。 朱棣心里这口闷气不仅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退,反而是越来越盛。自己堂堂一个大将军,手握朝廷重兵,在朝堂之上几乎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凭什么要被这个毛头孩子宰割。此时的朱棣已经决心要和朱允炆对着干了。 叔侄之间,一个皇位隔开了他们原本可以亲密无间的关系。裂隙就这样产生了,而且随着彼此之间不满的积累,这条原本还有修复希望的裂隙竟慢慢扩大成了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于是就只能持刀相向了。 朱棣知道,建文谋划对付自己的策略已经很久了,现在两人的关系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即使是自己做出退步,也难以浇灭建文心中的怒火。既然剑拔弩张已成不可挽回之势,那么自己也就无法念及血脉亲情了。 一边是被建文屠戮的下场,一边是自己成功荣登皇位的荣耀。对权力的渴望,让朱棣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者。在这场战争中,朱棣想赢,既然想赢,就不能一直坐以待毙。 经过一段时间的静观,朱棣已经把建文的行事风格把握的一清二楚。在道衍和上姚广孝的帮助和积极筹划准备之后,朱棣终于决定要挥师南下,直抵建文老巢——南京。 朱棣此次出征打的是“靖难“旗号,也就是俗话说的铲除皇帝身边的奸臣,匡扶朝廷正义。朱棣把自己奔丧失败、五弟周王被朝廷制裁都归结到了朱允炆身边的那些亲信大臣身上。允炆年幼,难辨是非,竟听从奸臣所言,把枪口转向了自家皇族至亲,朱棣身为朱允炆的长辈,理应有责,除去奸臣,捍卫大明王朝的清明和太平。 就是打着这面大旗,朱棣堂而皇之的带领自己的千军万马,浩浩荡荡的开赴当时大明朝的首都——南京。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知,朱棣刚出北平,就在今天东坝地区遇到了建文帝派来阻击的敌军,于是展开了一场腥风血雨的厮杀,战争异常惨烈。然而这一仗朱棣却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还险些丢了性命。 东坝地区是北平背负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坝河、亮马河、温榆河交汇处。关于这场战争,民间有这样的说法:朱棣骑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最后累死。 这个故事不免有些传奇的色彩,但是却是准确的说明了,此仗异常的凶险,就连久经沙场的朱棣也没有占到便宜,多亏有宝驹护身,才得以护住性命。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果不其然,逃出险境后的朱棣带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连陷通州、蓟州、德州、济南、宿州、扬州,并于1402年六月攻占南京,七月宣布称帝,年号永乐。

迁都北平改为北京后,为纪念当年初师遇险,坐骑忠勇,就在东坝建了马神庙,塑马供于庙中,当神祭祀。传说立庙之后,那马活了,常在夜间糟践庄稼。农民不堪其苦,偷着将庙毁了。传说归传说,朱棣迁都北京后,东坝以其水草丰美,宜于牧养皇家马匹,而一度成为明王朝的御马苑。这里每隔三四里建一个马厂,大大小小共有二十多个,养马若干,可谓遍地开花。每个马厂都有围墙,墙里盖有马棚,墙外草地平旷,马群悠闲自在。母马怀孕产崽,就盖了驹子房负责

接生。 1452年,景泰皇上还命在东坝建了三十间驼房,养过骆驼。1460年,失了王位又复辟成功的皇上明英宗得意洋洋,年号改为天顺。他这年就亲临东坝,到马厂视察点验仪仗卫兵。 御马苑如此受到皇上重视,当然要立祠纪念,而且礼制规格也高,不归一般祭祀官员领导,而是直接隶属皇家专管宫廷祭祀的光禄寺。每年春节、冬至、皇上生日,都由宫内太监或近臣侍僚前来拜祭。到万历年间,马房增到二十四个,逆贤宦官为讲排场,就在东坝建了城墙。每来检查工作,都要在城楼上升坐喝酒,直到深夜。城下则燃起焰火花炮助兴,热热闹闹如过元宵。 而如今,大明王朝早已会做了历史的尘烟,但是马厂、马房、驹子房、行宫庙等与马字和帝王行迹有关的地名,却得以留存了下来。这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朝阳东坝地区的地名。 朱棣侥幸逃脱,为日后反攻埋下了伏笔。等到他卷土重来的那一刻,也就是改写历史进程之时。

““谋权”术”该出手时就出手 朱棣对于权力是很渴望的,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朱棣当然不会只是一味的退让,既然想赢得大明王朝的皇帝宝座,没有行动肯定是不行的,一味的静观就等于坐着等死。静观充分的筹备后,待到时机成熟,朱棣便率领大军一路南下,直抵大明朝的首都——南京。正是这份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和干脆,使得朱棣一路上势如破竹,最后顺利,攻下南京,达成了心愿。 俗话说: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一个真正能够做大事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决断,勇于决断的人。优柔寡断的人只能是前怕狼、后怕虎,到头来粗过了决策的好时机,自然也就回天无力了。生活中不是如此,当我们面对机遇和挑战时,不能一味的等待,等待只会让你错失良机。看准机会,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犹豫不决、战战兢兢,这样只会延误时机,种下失败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