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百家姓三字经颜氏家训朱子家训
28516500000044

第44章 弟子规(1)

《弟子规》全书分“总叙”、“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五个部分。

下面我们按原文顺序分五个部分作一简单批注,供分析批判时参考。

(一)

\[原文\]

弟子规,圣人训①: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译文\]

《弟子规》是孔老二的训导: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还要克制自己,谨慎诚实地按礼的要求去做;要广泛地爱统治阶级,亲近有“仁德”的人。在努力实行的同时,要分出精力放在学习典章文献上。

\[注释\]

①圣人指孔老二。孔老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二)

\[原文\]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①;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叫你,要立即答应,不能迟缓。父母让你干什么,行动不能懒惰。父母教训你,必须恭恭敬敬地听着。父母责骂你,必须顺从地接受。

\[注释\]

①《礼记·玉藻》:“父母呼,唯而不诺,手执业则投之,食在口则吐之,走而不趋。”(父母呼唤,要立即恭恭敬敬地答应,手里干着活得马上放下,嘴里吃着东西要赶紧吐掉,快步向前不能迟缓。)

\[原文\]

冬则温,夏则凊(音净,寒、凉),晨则省,昏则定①。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②。

事虽小,勿擅为,苟(如果)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④,德有伤,贻亲羞。

\[译文\]

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亲的被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搧凉。早晨向父母请安,晚上伺候父母睡下。出外要禀告父母,返回后要向父母问候。居住的地方要固定,所做的事业不要变动。事情尽管小,不要自作主张,如果自作主张,就不符合做儿子的礼了。东西尽管小,不能私自拿了藏起来,如果私自藏东西,父母就会感到伤心。父母喜好的,要尽量设法准备好,父母厌恶的,要谨慎地去掉。身体有了损伤,会使父母忧虑,行为品德不好,会给父母丢脸。

\[注释\]

①《礼记·曲礼》:“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

《二十四孝》记载:东汉黄香,九岁丧母,就知尽孝,冬天用自己的身体暖和父亲的被窝,夏天把父亲的席子搧凉。

②《礼记·曲礼》:“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③《礼记·坊记》:“父母在,不敢有其身,不敢私其财也,示民有上下也。”(父母活着,做儿子的不能独立自主,不能有自己的财产,以表示有上下的分别。)

④《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子女身体的每一根头发、每一块皮肤,都得自父母,不能毁坏和伤害,孝就从这里做起。做官,行先王之道,扬名后代,光宗耀祖,这是孝的最终目的。)

\[原文\]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①。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②。

\[译文\]

父母疼爱我,尽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憎恶我,还能做到孝,才是真孝。父母有过错,要规劝,使改正错误。规劝时要和颜悦色,说话要柔声细气。父母不听,等父母高兴时再规劝,要哭叫着规劝;父母生气了,抽打你一顿,也要毫无怨言。

\[注释\]

①《二十四孝》记载:虞帝舜的父亲,听了舜的后娘的坏话,要杀舜。舜力尽孝道,感动了上天,感动了父母。尧认为舜是贤人,就把帝位传给舜。

②《礼记·内则》:“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同悦)则复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怒,起敬起孝。”

\[原文\]

亲有疾,药先尝①,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②,居处辨,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③。

\[译文\]

父母有病吃药,子女要先尝,不分白天黑夜在床前侍候。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在守丧期间应经常悲泣,夫妇不同居,不喝酒吃肉。办丧事要竭尽礼节,祭祀要心诚。对待死去的人如同对活着的人一样。

\[注释\]

①《礼记·曲礼》:“君有疾饮药,臣先尝之。亲有疾饮药,子先尝之。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②《礼记·曾子问》:“曾子问曰:‘三年之丧吊乎?’子曰:‘三年之丧练,不群立,不旅行,君子礼以饰情。三年之丧而吊哭,不亦虚乎。’”(曾参问:“三年守孝期间可以去吊唁别人吗?”孔丘说:“在三年守孝期间的头十三个月,不能和大伙呆在一起,不能和人一起活动,君子还要按礼的规定穿孝衣,以表示哀悼。在这三年守孝期间还去吊唁别人,不就是假的了吗?”)

③《论语·为政》:“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父母活着,依礼侍奉他们;父母死了,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中庸》:“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原文\]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①。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音敏,消失)。

\[译文\]

作哥哥的讲友爱,作弟弟的知道恭敬,兄弟和睦,孝就在其中了。彼此把财物看轻了,相互间的怨恨从哪里产生呢?说话互相忍让,忿恨就自然消失了。

\[注释\]

①《礼记·祭礼》:“一出言而不敢忘父母,是故恶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不辱其身,不羞其亲,可谓孝矣。”(一说话就想到父母,这样就不会用恶言骂人,人也不会用忿恨的话回击自己,自己就不会受污辱,也不会使父母丢脸,这样就做到孝了。)

\[原文\]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音现,显露)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①。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②。

\[译文\]

不管吃、喝、坐、走,都应年长的在前,年幼的在后。长辈叫人,要立即帮着去叫,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先到。对长辈不能叫名字,在长辈前不能显露自己的才能。路上遇见长辈,马上迎上前去作揖行礼,长辈不说话时就后退恭敬地站着。见到长辈时,如果骑着马要立即下马,坐在车上要下车,长辈过去后还须站在一旁目送一百多步。长辈站着的时候,小辈不能坐,等长辈坐下,命令你坐时才能坐。在长辈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但低到听不见,就不合适了。到长辈那里要快步上前,退出来时步子要慢。长辈和你说话,要站起来回答,眼睛不能东张西望看别的地方。

\[注释\]

①《礼记·曲礼》:“见父之执,不谓之进不敢进,不谓之退不敢退,不问不敢对,此孝子之行也。”(见到父亲的朋友,没有命令你前进就不能前进,没有叫你后退就不能后退,没有问你话就不能说话,这就是孝子的行为。)

《礼记·内则》:“不敢并行,不敢并命,不敢并坐。”

②《礼记·曲礼》:“毋侧听,毋曒应,毋淫视,毋怠荒。”(不能侧着耳朵听长辈说话,不能用号叫声回答长辈,眼睛不能东张西望,不得怠慢。)

\[原文\]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①。

\[译文\]

事奉叔伯等父辈如同侍奉自己的父亲一样。事奉堂表等兄长如同敬重自己的兄长一样。

\[注释\]

①《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尊敬我家的长辈,从而推广到敬重别家的长辈;爱护我家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家的儿女。这样去做,统治天下就易如反掌。)

(三)

\[原文\]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译文\]

要早起晚睡。人很容易衰老,要爱惜现在的时光。

\[原文\]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音哲,总是)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音会,肮脏)。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①。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音玉,门坎),勿跛(瘸、不正)倚,勿箕踞,

勿摇髀(音必,大腿)②。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满),入虚室,如有人③。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译文\]

早晨起来必须洗脸漱口。大小便以后要洗手。帽子要戴正,纽扣要系好,袜子和鞋要穿好结紧。帽子、衣服要放在一定的位置,不要乱放,以免弄脏。穿衣服贵在干净,不在于华丽。当官的穿衣服要遵循自己的名分,老百姓穿衣要和家庭地位相称。对于饮食不要挑挑拣拣。吃东西要适可而止,不要过量。年纪还小,不要喝酒,喝醉了酒最难看。走路要不慌不忙,站立要端正。作揖打拱要深圆,跪拜要恭恭敬敬。不要踩门坎,不要瘸腿斜靠着,不要蹲坐着把两腿叉开,不要摇晃大腿。慢慢地掀帘子,不要弄出声音。转弯要宽,不要碰着有棱角的东西。拿着空的用具,要像拿着盛满东西的用具一样。进空房间要像走进有人的房间一样。做事情不要忙乱,一忙乱就多出错。不要怕困难,也不要草率从事。

\[注释\]

①《礼记·少仪》:“衣服在躬而不知其名为罔”。(穿衣服不按自己的名分,就是无知的人。)

②《礼记·典礼》:“游毋倨,立毋跛,坐毋箕”。(走路不要很傲慢的样子,站立时不要斜靠着,坐的时候不要把腿叉开。)

《论语·乡党》:“立不中门,行不履阈。”(孔老二见国君时,不站在门的中间,不踩门坎,以示尊君。)

③《礼记·少仪》:“执虚如执盈,入虚如有人”。

\[原文\]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译文\]

斗闹的场所,绝对不要去。不符合礼的不正当的事,绝不要过问。

\[原文\]

将入门,问谁存,将上堂,声必扬①。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傥(同“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音千,吝啬)。

凡出言,信为先②,诈与妄,奚可焉。

\[译文\]

将要进门时,问问屋里有谁,将上堂屋,要大声和主人打招呼。人问你是谁,要告诉他姓名,不要回答“吾”或“我”,这样人家就分不清你到底是谁。借用别人的东西要当面请求,如果不问就拿,那就是偷。借人的东西,用完了就及时归还;别人借东西,自己有的话不要小气。凡是说话,首先要讲信用,欺骗和胡说,怎么可以呢?

\[注释\]

①《礼记·曲礼》:“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履,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将上堂屋,必须大声和主人打招呼。看到门口放着鞋,就知道里面有人,听到里面有说话声才可以进去,没听到声音就不要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