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外科护理学
28511000000009

第9章 外科损伤与感染具体护理(6)

潜伏期一般为1~2周,新生儿破伤风潜伏期为5~7天。发病较缓慢,初期可有全身不适,发热、头痛、肢体痛,咀嚼困难等。继而出现肌肉强直或痉挛,主要是咀嚼肌,腹肌及脊柱直立肌。表现为张口困难和牙关紧闭,腹肌紧张若板状,角弓反张;肌肉强直在痉挛间歇期,这是此病特殊的临床症状。肌肉痉挛为阵发性,全身肌肉紧张,每日小发作与频繁发作无规律,面部肌肉痉挛时呈苦笑面容;咽肌和膈肌的痉挛可导致吞咽困难,饮水时呛咳,呼吸困难,紫绀。剧烈痉挛伴全身抽搐,可造成窒息。肌肉持续性抽搐,患者全身疼痛,表情十分痛苦和恐惧。发作后大汗淋漓,导致体力极大的消耗。

根据病情轻重及潜伏期长短分为轻、中、重三型。

(1)轻型:潜伏期10天以上,每日有2~3次肌肉痉挛性发作。

(2)中型:潜伏期7~10天,有明显的牙关紧闭及吞咽困难,也有角弓反张,无呼吸困难,肌肉痉挛较频繁。

(3)重型:潜伏期少于7天,肌肉痉挛为频繁阵发性发作,伴有明显的牙关紧闭,角弓反张,高热,呼吸困难。

三、诊断

根据临床特征,既往外伤的病史以及实验室的检查。

(1)既往史:近期有外伤特别是深部扎伤,或用泥土草灰敷创面就更有诊断价值。

(2)典型的临床表现:张口困难,牙关紧闭,角弓反张。

(3)实验室检查:厌氧菌培养检查,取创面分泌物或者坏死组织进行厌氧菌培养检查,其结果为阳性者,可诊断破伤风杆菌感染,其他试验也可以协助诊断,如动物毒力试验,保护力试验。

(4)鉴别诊断:应与狂犬病、癔病,手足搐搦症及口腔局部疾患相鉴别。

四、护理

1.一般护理

病室内保持安静、整齐、温度适宜,床单干净平整。尽量避免各种刺激,如强光、声音。医护人员操作要集中,动作要轻巧。饮食要给予高热量流质饮食,重者可给予鼻饲,插鼻饲管在用镇静剂之后,痉挛减轻时进行。鼻饲时操作要正规,以免吸入性肺炎。入量不足者可静脉补液,注意补充维生素,严格记录出入量。对频繁抽搐者要防止舌咬伤,在颊部垫牙垫。

2.综合治疗护理

(1)抗毒素治疗:及早应用,以中和血液中游离毒素。用前必需做皮肤过敏试验,取抗毒素0.1mL,加生理盐水稀释到1mL,在前臂掌侧上1/3处作皮内注射0.1mL,观察20分钟,局部无红肿及伪足为阴性,用法同白喉抗毒素。

(2)抗菌素治疗:首选药为青霉素,每日10万u/k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其他广谱抗菌素治疗。

(3)对症治疗护理:

①保持呼吸道通畅:发绀时及时呼氧,呼吸困难或暂停立即行气管切开清除气道分泌物。

②解除肌肉痉挛:应用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常用安定,成人每次10~20mg,儿童每次2~5mg,除安定外还可交替使用氯丙嗪、苯巴比妥钠、水合氯醛、副醛等。

③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频繁抽搐导致机体大量消耗,故需要补充液体,较重的病人应用高营养疗法。

④局部创面的处理:创面处理应在用抗毒素及镇静剂之后进行,手术要简单,动作要迅速,取出异物切开引流。伤口不宜缝合或包扎,可松松地填塞浸泡过氧化剂的湿纱布(如2~3%过氧化氢液或0.2~0.5%高猛酸钾溶液)。医学教育网

3、预防

自动免疫与动免疫是预防破伤风的根本措施。

(1)自动免疫:儿童用百白破混合剂皮下或肌肉注射,出生后3、4、5个月各注射一针,1岁时加强一针,6~7岁注射一针。

(2)被动免疫:受伤尤其是深部伤口而且被泥土污染或存有异物,应肌肉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伤口及时进行消毒处理:防止感染,农村应提倡并普及新法接生。

§§§第十二节 气性坏疽的护理

一、概述

气性坏疽是由梭状芽胞杆菌侵入伤口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特异性感染,是创伤后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病发病急、进展快、后果严重,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局部出现产气、水肿、坏死、剧烈疼痛、肿胀。短期内病人衰竭,并可出现昏迷及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治疗采取局部手术处理、高压氧疗法、大剂量抗生素及全身支持疗法。常见护理问题包括:①恐惧;②自理缺陷;③疼痛;④高热;⑤有发生交叉感染的危险;⑥有发生褥疮的危险;⑦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⑧知识缺乏:高压氧治疗知识。

二、护理

1.疼痛

【相关因素】

局部组织缺血和坏死。

【主要表现】

患部胀裂样剧痛,压痛明显。

肿胀。

【护理目标】

病人疼痛症状减轻。

【护理措施】

密切观察受伤肢体情况,对其病情进展有预见性。对开放性骨折合并大腿、臀部广泛肌肉损伤、挤压伤、重要血管损伤、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者,自诉局部沉重,有包扎过紧的感觉或疼痛时,应警惕气性坏疽的发生。若出现疼痛进行性加重,有胀裂感,一般止痛药不能控制;肿胀剧烈且与创伤所能引起的一般肿胀不成比例,且迅速进行性加重;伤口中有气泡逸出,并有腐肉气味,应积极采取措施,并取伤口分泌物进行常规检查、细菌培养加药敏试验。

一旦确诊为气性坏疽后,积极配合医师作好紧急局部手术准备,从根本上减轻疼痛。

保护敞开的伤口免受刺激,可用支架撑起被褥。

配合医师用氧化剂冲洗、湿敷伤口,以减轻疼痛。

遵医嘱使用止痛剂。

【重点评价】

病人疼痛是否减轻或消除。

2.有发生交叉感染的危险

【相关因素】

床旁接触隔离措施不严。

病人及家属缺乏隔离常识。

【主要表现】

气性坏疽(特异性感染)伤口存在时。

【护理目标】

病人未发生交叉感染。

【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气性坏疽感染的可传染性,从而配合执行消毒隔离措施。

(2)对病人实行床旁接触隔离:

① 尽量置病人于单间。

② 房间外有醒目的隔离标志,房间内备有隔离基本用物,如洗手消毒液,器械浸泡盆,隔离衣等。护士进入室内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手套,并尽量集中治疗和护理。

③ 凡接触病人及伤口污物后彻底洗刷、消毒双手。

④ 手部有伤口的护理人员不得参与护理。

⑤ 固定专用治疗、护理用具于房间内,如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输液用物等。

⑥ 使用过的器械先用过氧乙酸浸泡后再清洗,然后高压蒸气消毒。

⑦ 使用过的布类,先用过氧乙酸浸泡后再清洗,然后高压蒸气消毒。对污染程度大的布类予以焚烧。

⑧ 用过的敷料一律焚烧。

⑨ 谢绝探视。

⑩ 解除隔离或出院后严格终末消毒:用过氧乙酸抹洗、擦拭病床、床头柜、凳。棉絮暴晒。高锰酸钾加福尔马林熏蒸房间。

【重点评价】

病人接受的隔离措施是否严格。

病人伤口分泌物之传播途径是否被切断。

其他病人是否被感染。

3.潜在并发症——感染性休克

【相关因素】

细菌外毒素吸收。

大量的坏死组织吸收。

【主要表现】

先兆表现:高热、脉速、气促、烦躁不安、皮肤苍白。

进一步恶化的表现:谵妄及至昏迷。

【护理目标】

病人在感染性休克先兆期即被控制。

病人未出现感染性休克。

病人一旦有感染性休克,能得到及时处理。

【护理措施】

测神志、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尿量,每小时1次,警惕感染性休克先兆。

配合医师控制坏疽部位感染:及时更换污染敷料与床上用物。大剂量应用抗生素。加强营养:静脉支持疗法。

若发现肢体广泛坏死、中毒症状严重,及时报告医师作好截肢准备。

【重点评价】

病人是否得到了强有力的抗感染处理。

病人是否出现了感染性休克及处理效果。

4.知识缺乏:高压氧治疗知识

【相关因素】

病人不了解高压氧对气性坏疽的治疗作用。

病人不了解高压氧治疗的程序。

【主要表现】

病人不愿意接受高压氧治疗。

病人对高压氧治疗有恐惧感。

【护理措施】

(1)向病人及家属说明高压氧对气性坏疽的治疗作用:提高组织的氧含量,抑制气性坏疽杆菌的生长繁殖,并使其停止产生α毒素,从而挽救肢体。

(2)向病人简述高压氧治疗的三个步骤:加压、稳压和减压。

(3)指导病人做如下配合:

①进氧舱前:接受伤口换药(忌用凡士林等油类纱布)和抗生不注射,以减少污染,提高治疗效果;穿全棉病服;排空大小便;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物品。

②进舱后:(a)服从医护人员指导,不得随意搬弄舱内阀门、开关、按钮等设施,以防意外事故的发生。(b)了解舱内供氧、通讯装置的使用方法,正确使用吸氧面罩。(c)掌握预防气压伤的基本知识:首次进舱人员,常规用1%呋麻液滴鼻,可带少许糖果、梅子进舱,在加压时增加唾液加强吞咽动作。(d)稳压吸氧时,不讲话,不吃东西,不深呼吸。若出现头昏、出汗、恶心、面部紧张或抽搐等不适,则摘下面罩,呼吸舱内空气,并立即报告操舱人员处理。(e)减压时,注意保暖,以防感冒;减压过程中行自主呼吸,切忌屏气,以防肺气压伤。

③出舱后:如有皮肤瘙痒、关节疼痛、伤口渗血过多等,报告医护人员作相应处理。注意休息,进热饮料或洗热水澡,以协助氮气的继续排出。

④加强营养,摄入高蛋白、高糖、高维生素之食物。

⑤治疗期间,出现感冒、发热、呼吸道感染、月经量过多等报告医护人员,暂停治疗。

【重点评价】

病人及其家属是否配合高压氧治疗。

病人是否掌握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有关知识。

病人在氧舱治疗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