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男人养生养肝肾
28490800000046

第46章 学习老子的静心大法

静是道家文化的深层感悟

中国文化主静。

现在忙碌的工作与家庭的负累,让人们变得十分浮躁。如何做到在平静中思考,宁静中思索就显得十分必要。有的人在离职以后马上择业,择业不妥后又匆忙寻觅,结果在袋鼠般的跳槽中越发充满对人生的感叹,对他人的怨气。毫无疑问,这是对肝肾的不知不觉的损伤。

中国无论是儒家、佛家、道家都对“静”有很深的感悟:静能生慧,静能开悟,静能正道。宁静而使得心定,心定而使得思起,思起而使得获得。所以放松入静不仅可以在工作中有所收获,更可以在离职重新择业的转折点上给人很大的帮助。

梁启超曾讲:每日静坐一两个小时,求其放心,他的一切成就皆基于此。“静”的目的是用来反思过去、感悟未来。“致虚极,守静驾”就是要达到心灵虚无的极点,保持清静的最高度。

《老子》坚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老子》26章),并且认为“清静为天下正”。(《老子》45章)道家所强调的精神的生命的充实完满在于“虚静”,而肉体的、物质的生命则需要运动。老庄因此主张从静中恢复生命,静是精神生命的开始。《道德经》说:“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老子》16章)认为万物“归根复命”的循环运动是永远不变的。。”《道庄·九部各教要记》引老子语说:“静漠恬淡,所以养生也。”

现代学者徐复观指出:道家的道是“无”。“无”落实一步则为虚静;因而由道所赋予人之性,也是虚是静。《原道训》“人生而静,天之性也”,这是引《乐记》的话;而《乐记》的这一段话,可能是受了道家的影响。

老子静心思想的精髓:静心养生,在于神静心清

我先来给大家讲一个老子的故事:

故事说的是孔子的弟子南容,为人谦虚好学,非常喜好养生之道。他认为,国家有道,他就出世做官;国家无道,他就养生保命。孔子认为,他这样做是非常智慧的。于是将侄女嫁给了南容。

一次,南容拜见老子,向老子求养生之道,老子说:“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静神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心中之垢,一为物欲,一为知求。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内者,心也;外者,物也。内外两除者,内去欲求,外除物诱也;内外两忘者,内忘欲求,外忘物诱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学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则心中自静;心中清静,则大道可修矣!”

听了老子的一番话,南容颇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感。于是向老子求养生之经。老子又说,“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随物卷曲,随波而流,动而与阳同德,静而与阴同波。其动若水,其静若镜,其应若响,此乃养生之经也。”

老子的这些话,蕴含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即养生之道,就在于神静心清,说得通俗些,就是要洗掉内心上的污垢,这个“心上的污垢”,一个是对物质的欲望,一个是对知见的渴求,如果去除欲望和渴求,心就会坦然了。

对于今天忙忙碌碌、四处为名利奔波的人们来说,老子道家的思想,其实是“减法人生”的智慧,认为我们的心灵世界原本是光明朗澄、纯然无滓的,但是由于在成长的过程中,来自外界的物欲杂念的干扰,心灵世界日益变得庸俗晦暗。而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时常进行“心灵的大扫除”(即“心斋”的功夫),然后“虚灵的心便能生发出一片光明”(即达到的境界)。

静心的核心——淡泊名利欲望

老子说:“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放常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情。”《道乡集》云:“理全则欲净,欲净则喜怒哀乐合乎中节,不至害道也。”欲净,就是“不求得己之不应得,能让己之应得”。欲净是心情常保持在平静状态的保证。如果你没有非分的贪欲之心,那你就会常无愧于行。“有容乃大,无愧则安”。只有安心,你才谈得到静心。

工作、生活中难免磕磕碰碰、恩恩怨怨,使人陷人感情的沼泽,出现悲伤、痛苦、气愤、憎恨等不良情绪。而这些磕碰、恩怨在许多情况下是与名利相联系的。因此,能否淡泊名利是能否避免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的关键。淡泊名利就是在别人都忙于趋名逐利时,仍然保持宁静。有道是“心底无私天地宽”,遇事少计较一分个人得失,就多一分对他人的宽容,也就多一分对自己健康的投资。

杨力提示:

《黄帝内经》提倡“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因为减少私心、降低嗜欲,则减轻了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有助于神气的清静。古人云:“酒色财气四道墙,人人都在里边藏,若能跳出墙外去,不在神仙也寿长。”这里再清楚不过地说明了人们不要计较钱财的得失,应静心寡欲。人们应把精力用在事业上,而不要“争名在朝,争利于市”,把自己的名利看得轻一些,多做好事,多做贡献。倘若私心太重,欲望太高,达不到目的,就会产生忧愁、悲伤、苦恼。故思虑太多,便可伤神致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