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千古圣君——李世民
28455800000003

第3章 助父起兵夺皇权(2)

长史裴寂进言道:“西南方的劲敌宋老生、屈突通连兵拒险,首尾呼应,仓促之间,难以攻下;东南方瓦岗寨口称结盟,而居心叵测;北方的突厥,贪得无厌,言而无信,惟利是图;刘武周就是突厥的走狗。太原作为一方的大都会,又是我军的根据地,而且义军家属全在那里。如今义军三面受险,不如返回太原,先守护根本,再图进举。”

李世民逐条反驳道:“如今正值秋熟,禾稼遍野,还用担心缺乏粮草?宋老生其人为将,轻躁少谋,只须一战,便可生擒。李密只知攻取粮仓,鼠目寸光,哪有长远计划!刘武周表面依附突厥,而实质互相猜忌,并无信任。刘武周就算想从南边的太原谋到好处,岂能忘记自己一旦离开老巢马邑,马邑就会落入突厥之口。我等兴举义兵的本意,为的就是奋不顾身,以救苍生,解民倒悬。当务之急,是首先攻取长安,拔了隋的旗帜,以号令天下!

“眼下刚碰到一点气候带来的困难,还未和宋老生那股小敌遭遇上,便突然间北撤,我担心赴义的将士们,会在顷刻之间解体。回守太原一城之地,只能是为贼人守城,何能自全?”

李建成也认为世民说得有理,力劝李渊且勿北返。然而,裴寂所称义军家属尽在太原的话,打动了李渊。李渊最关心的,就是家眷安危,因而坚持不从世民之论,下令大军即日出发北返。

李世民听到大军已经北返的消息,再次入大将军府劝谏李渊。

正赶上傍晚时分,李渊已经就寝,不见任何人。世民眼看着难以见到父亲,便在府门外放声大哭。哭声传入李渊寝帐中,将其惊醒。李渊连忙召李世民进帐,询问因何号哭。

世民沉痛地说:“如今大军以起义的名义而发,前进攻战,就能克敌;退回拒守,则会星散。将士散逃于前,敌兵乘势追击于后,我等死亡之日,就在眼前。为儿怎能不悲!”

李渊一听军心将散,敌兵必追,顿时大悟,焦急地对世民说道:“可是如今大军已经朝北返回,这如何是好?”

世民胸有成竹地说:“为儿所掌的右军,依然严阵以待,未有一兵一卒北返。兄长所辖左军虽已上路,但我估计向北走不了多远,请让为儿亲自去追回。”

李渊这才展开笑颜道:“我们李家的成败,都系在你身上。那就由你去追吧!”

李世民这才连夜与李建成分道追上左路军,令他们返回原地。

7月28日,沈叔安也从太原押运粮草赶到,解了大军之急。

天公有意作美,淅淅沥沥的阴雨终于停止了。8月1日,晴空万里,又是艳阳高照。次日,李渊命大军曝晒铠甲器械及行装。

8月3日清晨,李渊令全军饱餐一顿后,从贾胡堡东南方向,沿山脚小路,插向霍邑城。不到一个时辰,已于霍邑城下约十里处扎营。李渊担心宋老生高挂免战牌坚守不出。李世民说:“宋老生有勇无谋,我们如以轻骑引诱,他没有不出战的道理。如果他坚守不出,我令军士混入城中,散布谣言,说他坚守城池为的是与我里应外合,献出城池。他担心监军向长安上奏,又怎敢不出战!”

李渊说:“你判断很有道理,宋老生没有在我军困在贾胡堡时北上攻击我们,我就知道他没有大的作为。”说完,便与世民等率数百骑兵,先到霍邑城东门数里外等待步兵。

李世民、李建成各率十几名随从骑兵,来到东城门外,见城上守军高挂吊桥,张弓搭箭,严守城门。

李世民举鞭指着城上守军,说道:“义军在此,已将这座孤城团团包围。尔等若开城受降,可免一死。如若不然,待我攻破城池,活捉宋老生,将其剖腹取心,为我健儿作佐酒料。”同时,又令随行骑兵,肆意谩骂宋老生。

守军将佐连忙禀告宋老生。不一会儿,只见吊桥慢慢放下,须臾间,从城中冲出一员大将,提刀飞马,追赶李世民等。身后旗号上,写着“宋”字。两万步骑兵,络绎相随。同时,从南门杀出一万余人马,与东门老生主力遥相呼应,向李渊大军合围,包抄过去。

李渊见宋老生兵分两路出城,命殷开山速去召来后军。后军很快到来,李渊令大军饱餐后,迎战隋军。

李世民说:“敌军匆匆出战,还未立住阵脚。我军正可一鼓作气,攻其不备。大好战机,不可丧失。”

李渊觉得有理,李世民便向全军将士朗声说道:“老生鼠辈,终于出城了!健儿们,立功的时机到了!生擒宋老生,灭此朝食!”

攻击令一发,李渊、李建成率左军列阵于城东门外,李世民、柴绍率右军列阵于城南。宋老生纵马直冲李渊阵脚。李渊猝不及防,阵脚大乱。李建成惊慌之际,跌下马来。宋老生乘势掩杀,李渊、李建成左军兵败退却,眼看战局对义军不利。

正在此危急关头,李世民派柴绍从斜刺里杀向宋老生军阵腰部,隋军攻击李渊的势力才稍减,但很快又将柴绍包围了起来。李世民看城东乱做一团,“柴”字旗号被围在垓心,便与军头段忠幺从南原率兵驰下,从后背攻击宋老生的战阵。李世民手挥双刀,一马当先,连杀数十名隋军骑兵小校。双刀杀得刀刃全缺,敌兵的鲜血浸湿了双袖。李世民甩掉袖上鲜血,换刀再战。

宋老生见后军乱作一团,连忙撇下李渊和柴绍,回救后军。正在此时,李世民大呼一声:“隋军将士,宋老生已被生擒,尔等还不赶快投降!”李渊左军一听此言,兵势大振。隋兵一听主将被擒,一时没了主张,纷纷曳枪倒戈,逃向城中。

李世民挥军,截住宋老生厮杀。

宋老生无心恋战,急忙向城中退却。不料李渊率兵已先杀到城门口,城中守军连忙拉起吊桥。苦了宋老生这一支孤军,被李世民和李渊堵在中间,进退无路。宋老生慌忙之间,溜下马来,跳下护城河,被刘弘基逮个正着,挥刀将其砍为两段。没来得及逃入城中的隋军,不降即死,死尸绵延数里。李渊命大军打扫完战场后,吃饭休整,一面准备攻城。

黄昏时分,李渊命大军强行攻城。当时没有攻城的矢石,便令敢死队登上城楼,与敌兵展开肉搏战。经过一番殊死争夺,义军终于打开城门。大军一拥而入,城内军民稍事抵抗后,举城而降。

8月4日,李渊大宴攻下霍邑的将士,论功行赏。

军吏们认为奴仆出身而立有战功者,所获奖赏,不该与良家子弟同列,并请示李渊。

李渊说:“战场杀敌,不分贵贱。论功之际,不能因此而有所差别,应该一律按照战功的大小,作为授勋的标准。”

奖赏完毕,李渊又接见霍邑城中有名望的长者和归顺义军的官吏,慰劳、赏赐的办法一如攻下西河郡的先例;选择霍邑子弟中勇健者从军;家在关中的归降军士,如愿归乡者,授予五品散官,发放路费,准其归乡。

有谋士向李渊进谏说,如此授官,太多太滥。

李渊说道:“隋朝皇上吝惜赏赐,有功不赏,这就是其失掉人心的缘故。我岂能再效法它!况且收降这么多人马,封他们以散官,不是更胜于用兵攻城掠地么?”

霍邑军民,闻此消息,皆大欢喜,无不踊跃投军。义军因此声势更壮。

霍邑之战,是李渊起兵以来,真正意义上第一次与隋军主力交锋。此役的胜利,对义军决策层意图的实施、义军士气的树立、战斗力的培育,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在这场具有决定意义的战斗中,李世民身先士卒,转败为胜,是决定战役的关键人物。

这一战役,也强化着李世民在李渊义军中军事战略决策人的地位。

三、攻陷长安

李渊刚起兵时,长安留守阴世师等挖掉他的祖坟,毁了他的家庙。等攻入长安时,卫文升已死,李渊遂于11月11日,将阴世师、骨仪等押赴刑场,历数其抗拒义军、贪婪暴虐、残害百姓的罪状后,斩首示众。

为了不致引起已降的隋朝官员的惊恐,李渊只杀了十几个罪大恶极者,其余不咎既往。

马邑郡丞李靖,向来与李渊不合。李渊留守太原防备突厥时,李靖就预见到李渊必将起兵,于是将自己锁在囚车上,从马邑前往江都,向炀帝告发。走到长安时,因道路被阻,留在了长安。

李渊攻克长安后,搜捕到李靖,准备将其斩首。临刑前,李靖大喊冤枉:“唐公兴举义师,本是为了替天行道,扫除暴乱。怎能不顾大业,仅因为个人恩怨,而枉杀志士呢?”

李渊说道:“我佩服你的胆识,可以不因个人恩怨而杀你。可是你自锁作囚,赴江东告发本座。这难道是为天下大义吗?”说完,便命刀斧手行刑。

忽听得有人连喊:“刀下留人!”待来人走到近前,却是次子世民。他未容喘过气,便向父亲求情道:“父亲可记得韩擒虎之言?当今天下,可谈兵略者,惟李靖一人而已。如今正是用人之际,父亲何不留他将功补过,亦落得不计嫌隙的美名!”

李渊这才说道:“既是我儿求情,暂且饶你一死,你可好生竭忠尽智。若再桀骜不驯,定斩不饶!”

李世民令李靖谢过父亲,引入自己府第,待若上宾,置为幕僚。原来,世民在太原时,曾与李靖有一面之交,知其有将帅之才,因久未遇到明主,自囚获罪。世民知道后,才极力相救。此后,二人常彻夜晤谈,颇有知音之赏。

11月15日,李渊主持仪式,迎立代王侑,在天兴殿即皇帝位,遥尊炀帝为太上皇。大赦天下,改元义宁,即以炀帝大业十三年为义宁元年。

11月17日,李渊从长乐宫移居长安城里。

新皇帝以李渊为大丞相,假黄钺,使持节,都督内外诸军事。以琥德殿为丞相府,改教称令,每日于天兴殿东的虔征门处理军国政事。

11月19日,新皇帝下诏,命朝中军国事务,文武官员任免、赏罚,宪章设立,无论大小巨细,均归相府全权处置。惟有祭祀天地、宗庙,可奏知天子。这新天子杨侑,年仅13岁,还是个不更世事的少年,纯粹是李渊掌上的玩物。所以,一切也不得不由丞相李渊说了算。

李渊既为名正言顺的丞相,便广置丞相府官员:以裴寂为长史,刘文静为司马。何潘仁派李纲谒见李渊,李渊颇为赏识,留他为丞相府司录,专掌选举事。又以前考功郎中窦威为司录参军,专定礼仪。

11月22日,封李建成为唐国世子,以李世民为京兆尹、秦公,李元吉为齐公。

李渊既已完全控制京城长安,便开始着手解除长安四周的各路军阀的威胁。

建都天水的西秦皇帝薛举,派其子薛仁杲攻打扶风郡,举兵三十万谋攻长安。听说李渊已定长安,自为丞相,便专意围攻扶风郡。

李世民请命,率部征讨薛举。

李渊又命姜謇、窦轨出兵,安抚陇右;命侄儿、左光禄大夫李孝恭招慰秦岭以南,府户曹张道源招慰潼关以东地区,配合李世民的军事行动。

12月17日,李世民率部攻击围困扶风的薛仁杲。在渭水之滨,将薛仁杲杀得大败,斩首数千级,一直追至陇山的垅坻。薛仁杲逃入天水城,闭门不出。薛举见李世民兵势正盛,担心他越过陇阪,直取天水,便准备投降李世民。后经大臣郝瑗劝阻,方才作罢。

李世民解了扶风之围,大守窦琎开城迎接世民。

12月19日,平凉留守张隆率部归顺李世民。

12月21日,河池太守萧瑀以及汉阳郡守官相继归降李世民。李世民上奏,封窦琎、萧瑀为礼部尚书、宋国公。

而其他几路招抚大使,则不如李世民那么幸运。姜謇、窦轨进兵至长道县,即被薛举的兵马打得大败而还。通议大夫刘世让赴千阳,招抚千阳贼帅唐弼余党,遇上薛举,战败被俘。

李渊入长安后,派兵保护屈突通家属,颇为周到。此时,遂派屈突通家僮赴潼关,劝说其归降。屈突通立即将家僮斩首。当听说长安已为李渊平定,家属被李渊当作人质,屈氏便命桑显和镇守潼关,自己率兵东去,将往洛阳。等他刚一出城,桑显和即以潼关城归降刘文静。

文静派副将窦琮、段志玄与桑显和率精锐追赶。追到稠桑,屈突通列阵自守,与义军对垒。窦琮派屈突通之子屈寿前去劝说,通大骂道:“从前我与你是父子,今天我和你是敌人。看箭!”说完,便命部下用箭射他。

显和急忙向屈突通部下大呼道:“如今京城已被丞相平定,你们都是关中人,朝东去,想到哪里?”这些关中子弟一听,纷纷放下武器,向义军投诚。

屈突通见大势已去,便下马向东南跪拜而哭道:“我主明鉴,臣屈突通兵败力屈,实在不愿有负陛下,此心天地可鉴!”军士将其拘禁起来,刘文静命令将他送往长安。

李渊深知屈突通乃忠诚耿直之臣,任命其为兵部尚书、蒋国公。李世民爱其勇猛,要到麾下,李渊遂又命他兼秦公行军元帅府长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