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28447700000006

第6章 超越自卑,要学会品味生活(5)

人的错误,总是在不知不觉中犯的,必须时刻提高警惕。要做一个善于自省的人,时刻注意发现自己的毛病,时刻要具有“危机感”。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就会减少对别人的伤害,同时减少自己的麻烦。

6.明确和同事的关系

办公室中人与人是合作关系,不要计较。有小过节,也不要放在心上,同事之间各自收获的是用自己付出的辛苦和智慧换来的,不存在多少利害关系。不要为了一点可怜的面子,伤害大家本该平静的心。多用时间和精力去做些更有意义的事。

7.乐于助人,不求回报

要做不拘小节、心宽度大、乐于助人的人。人际来往不是为求回报。做一个热情洋溢的人,把自己的光芒照耀在周围每一个人身上。

8.相互信任

我们与人在一起做事其实就像是在谈恋爱,如果彼此间没有最基本的信任,不把眼光放长远一些,那么就不可能走到一起来。

要在公司内部得到发展,树立信誉非常重要。要晋升,没有上司和同行的信任不行。他们需要充分地了解你,才能把你推荐给他人。

9.使合作对象感到舒服、自然

真诚使对方感觉如沐春风,真诚是来自我们内心的东西。如果大家都敞开心扉,很多困难便不复存在。

为了培养基于协同精神之上的团队精神,我们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炼。

1.培养自己做事主动的品格

我们都有成功的渴望,但是成功不是等来的,而是靠努力做出来的。我们不应该被动地等待别人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而应该主动去了解我们应该做什么,自己想要做什么,然后进行周密规划,并全力以赴地去完成。

2.培养敬业的品质

几乎所有的团队都要求成员具有敬业的品质。有了敬业精神,才能把团队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有责任心,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实现团队的目标而努力。个人的命运是与所有的团队、集体联系在一起的。这就要求我们有意识地多参与集体活动,并且想方设法认真完成好个人应该承担的任务,养成不论学习还是干什么事都认真对待的好习惯。要知道,有才能但不敬业的人是不会取得成功的。

3.培养自己宽容与合作的品质

今天的事业是集体的事业,今天的竞争是集体的竞争,一个人的价值在集体中才能得到体现。所以21世纪的失败将不是败于大脑智慧,而是败于人际的交往上,成功的潜在危机是忽视了与人合作或不会与人合作。实际上,集体中的每个人各有备的长处和缺点,关键是我们以怎样的态度去看待。要能够在平常之中发现对方的美,而不是挑他的毛病,培养自己求同存导的素质。

4.要培养自己的全局观念

团队精神不反对个性张扬,但个性必须与团队的行动一致,要有整体意识、全局观念,考虑团队的需要。它要求团队成员互相帮助,互相照顾,互相配合,为集体的目标而共同努力。

对他人产生兴趣,并与之合作已经更多的是我们生存的基本需要。

——搜狐网友疯狂宝贝

奉献自己

只有理解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的人,才能够以更大的勇气和获得更大的成功机会来应付困难。

——阿德勒《超越自卑》

在一个夏日的午后,一阵暴风雨骤然而至。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妇人走进匹兹堡的一家百货公司,她漫无目的地在公司内闲逛,似乎并没有打算买东西。

很多售货员都只是瞟上一眼,就自顾自地忙自己的事情。但是有一位年轻人却轻轻地走了过来,很有礼貌的询问她是否有需要服务的地方。这位老太太对他说:“我是进来躲雨的,还没有想好要买什么。”

年轻人安慰她说没有关系,还是很欢迎她的光临,并且给她送来了一把椅子。

雨很快停了,当老妇人离去时,年轻人还陪她到街上,替她把伞撑开。老妇人走的时候向年轻人要了一张他的名片。

不久后的一天,年轻人突然被公司老板召到办公室去,老板向他出示一封信,是位老太太写来的。这位老太太要求这家百货公司派一名销售员前往苏格兰,代表该公司接下装潢一栋豪华住宅的工作。

原来,这位几乎要被年轻人忘记了的毫不起眼的老太太正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知道幸运是如何降临到人们头上的吗?不仅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劳动,还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关心和礼貌。

人们常说“舍得舍得”,意思就是“先舍后得,有舍才有得”。要成功,首先就应该付出。只有在你自己付出了的同时才会获得许多。你越是慷慨大方,毫无保留地为别人付出,你获得的回报也越多。你为别人想,就是为自己想,正所谓“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一个漆黑的夜晚,一位盲人拎着一盏小灯笼在路上行走。有一位路人遇见后感到很疑惑,拦住那个盲人问道:“既然您什么也看不见,挑一盏灯笼有什么用处呢?”

盲人说:“黑夜里,眼睛正常的人也看不见,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

路人若有所悟:“原来您是为别人照明呀!”

盲人却说:“不完全是,这盏灯也是在为我自己照明。虽然我是盲人,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也让别人看到了我,这样他们就不会在黑暗中碰撞我了。”

道理就是这么简单:奉献的同时,自己也会有所收获。将这个道理反过来,如果你想得到什么,你就必须先付出什么。如果你想要快乐,就先给予别人快乐;如果你需要爱,就先要学会付出爱;如果你需要别人的关注和欣赏,就先学会对别人关注和欣赏。所以,只有不断付出的人,才能收获更好的人际关系。

里奥是得克萨斯州唯一的黑人眼科医生,但是在该州却是相当有名望的人物。他凭借什么建立这种威信的呢?回答只有两个字:奉献。

里奥的奉献方式也很简单:为公众服务。这种方法使他深得人心,也让他的事业走上了康庄大道。

里奥在他20岁时开始工作,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整理出所有曾经交往过的朋友名单,并且参加该城的黑人团体,在这个团队里,他尽心尽力的为大家服务,不久他便当上黑人协会领袖,并且连任两届。

在他担任协会领袖期间,里奥在黑人学校及业余剧团中十分活跃,并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宗教及其他各类联欢会。为了让大家能够更真实地了解国外的情形,他抽空将在国外旅游时的所见所闻制作成幻灯片放给大家看,毫无疑问,这个举动使得他很受大家的欢迎。

里奥的生活多彩而忙碌,但他仍然会抽出时间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因为他认为:“能多参与社会性工作,多给身边的人提供帮助,被人们信赖的机会就较高,随时有可能把自己推销出去。”

就是这样,里奥凭借他的奉献精神,在极短的时间内得到了大众的尊敬与信赖,也使他的事业更加的顺利。

奉献和接受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所有内容中。生活如同一个耕种的过程,你种下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先有奉献然后才有得到,当你的奉献是真诚的,你收获的回报和这种奉献也是成正比的。

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难免会遇到许多的困难和挫折,只靠个人的力量是难以克服和排除的。因此,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同样的,别人也需要我们的帮助。

但是有些人却在别人陷入困境的时候表现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更有甚者,拿别人的痛苦当做乐趣或者茶余饭后的谈资。面对别人伸出的援助之手,这些人不仅不感到惭愧,甚至怀疑他人别有用心。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一切利己主义的生活,都是非理性的、动物性的生活。”自私的人可以说是一具行尸走肉,他们徒有人的身体却没有人的灵魂。

生活中,更有无数的热心人将自己的爱无私地给予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08年我国四川汶川发生了“5·12”大地震,人民生命财产损失严重,但全国各地积极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捐款捐物者不计其数,挽救了许多灾民的生命,帮助他们重建家园,让他们感受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帮助别人并不一定要以财物的形式,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存心。《弟子规》

上讲:“己有能,勿自私。”自己有的才华能力,只要帮得上别人,不要自私,伸出援手就是一种帮助。当你身边的人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面对无法消除的困惑,你能够用你的一些人生经验帮助他,用你的方法指导他,那他就不会因为没学到一些好方法而搞得手忙脚乱。而当我们把这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传授了他,他就会有所成长,相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聪明智慧也会日渐增长。

南北朝时的孙谦,被宋明帝封为明威将军,任巴东及建平二郡太守。上任时,朝廷建议他募兵千名,以镇“蛮夷”。孙谦辞谢说:“昔日蛮夷不听朝廷号令,是我们待之有失信之处,只要以诚相待,不带兵一样安全。”上任后孙谦“布恩惠”于民众,民众感恩戴德争相向孙谦送金银财宝。孙谦对他们耐心教育,说为官要清正廉洁,所送之物全部退还。齐代宋后,孙谦任宁朔将军、钱塘令,他减免赋税,“治繁以简,狱无系囚”。卸任时,人们“追载缣帛以送之”,他一无所取。

宋朝名臣范仲淹在朝为官时,他的亲族有300多个人都是他在照顾,他买了很多义田,让他们来耕作,这样大家就可以生活无缺。只要看到亲朋好友婚丧嫁娶有困难,他都会慷慨解囊。有舍才有得,范仲淹的成就大过很多帝王。

范仲淹除了在金钱方面尽心尽力帮助这些亲友之外,他还盖了一所学校,兴义学,让更多学子能够得到圣贤教诲,进而报效国家。范仲淹办的那所学校,直到清朝考上的进士有数百个,状元有数十个,后来那块地盖了学校,现在是当地很有名的高中。《易经》上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范仲淹这样的德行让他的后代子子孙孙得到庇荫,他的家族八百多年不衰,因为他们都在用真诚之心来对社会付出。

自己有能力、有知识,不肯教导别人,在佛法中讲就是“吝法”,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玄奘大师在印度留学时讲经说法,印度这些大国王都喜欢听,都希望留玄奘大师在当地弘法利生。但玄奘大师说,我到印度来的目的,是为东土大唐苦难的众生求取佛法,你们留住我不让我回去,使佛法不能普及到东土,你们将来生生世世得愚痴果报。于是当时印度的那些国王,都纷纷帮助玄奘大师顺利回国。

墨子说:“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我们更要懂得互相帮助的重要性,要乐于助人、甘于奉献。

一个人幸福的根基就在爱与感恩之中。当他懂得爱、懂得付出,他会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施比受更有福。我们看到很多做义工、做志愿者的人每天都满面笑容,他们志愿贡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没有任何报酬,因为时时想着可以帮助别人,虽然有时候会很忙碌、很辛苦,但是他们的精神状态却愈来愈好,因为他们从中获得了充实和欣慰。

许哲女士,1898年出生于中国汕头,27岁上小学,47岁学护理,67岁创办养老病院,69岁学瑜伽,90岁学佛,100岁用功学中文,101岁皈依佛门,被新加坡政府誉为“国宝”。许哲的生命经历是很特别的,她在各方面都比别人晚了一步,但她却付出比别人更多对生命的热爱和真诚,可以说她是全世界终生学习的最佳代表。在47岁那年,她到英国读了四年专业护理,而就读的学校当时只招收17—25岁的学生入学,她大大超过了求学年龄,如何使校长收她这名老学生呢?

她写了一封信给校长,说明她发愿终此一生,把整个生命奉献给穷苦人、病人,而为了更正确有效地照顾他们,所以她必须懂得医学方面的知识,因此校方破例接受了她。

她一生的行善奉献是这样开始的:1933年她担任英国驻香港通讯社秘书,有一天,在朋友的邀约下到一家高级餐厅吃饭,那是一家装潢华丽的餐厅,柔美的灯光配上悠扬的古典音乐,晶莹剔透的高脚杯盛着香醇美味的葡萄酒,用餐情调格外浪漫、愉悦。吃完饭走出餐馆,带着愉快的心情行走在萧萧的夜风中,突然,她发现一间旅馆墙脚边站着一个老人,在昏暗的灯光下,那老人显得特别瘦弱且饥饿得发抖。那人伸手向她乞讨,指甲又脏又黑,她的心好像被什么东西着实猛刺了一下,她想,他是我的兄弟,为什么我可以喝白兰地,而他却饿了好几天没饭吃?这世上,还有很多可怜人没饭吃,刚刚的那一餐饭钱,可以让许多穷人吃好几天了。从那天以后,她不再多花一分钱在自己身上,她认为如果还是和以往一样,那多花的一分钱,就都是在掠夺我兄弟的钱。

从此,许哲女士开始了她充满大爱的一生。她认为:助人不应分种族、国家和宗教,大家应视人如己、视天下如一家;视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人类就像一个大家庭,我只是尽自己的力量去照顾需要我照顾的人。当然,这种事须发自内心才行。我没有权力要求他人也那么做,我只能身体力行。如今,许哲女士已经115岁,不但不需人照顾,自己还在照顾20多位比她小二三十岁的孤苦无依的老人们,每个月定期分派粮食给他们,也为他们缴房租、水电费。当她到各处分发红包给受她照顾的老人时,她说他们给她最大的礼物,就是他们开心的笑容,他们的笑容使她年轻。她说:“我是最开心的人,他们每个人只有一份开心,我有20份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