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相约在微博——阿德勒的超越自卑
28447700000004

第4章 超越自卑,要学会品味生活(3)

在儿童时期,就要被积极鼓励与人协作,在日常的生活和游戏中,他们应该被允许以自己的方式做儿童应该去做的事情,如果对这种合作加以妨碍,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比如,那些只对自己感兴趣的被宠坏的孩子,很有可能把对别人的无视带进学校,他之所以对功课感兴趣,是因为他认为这样能换来老师的宠爱,他只愿意听他觉得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这样当他接近成年的时候,缺乏的社会性会对他越来越不利,他在这种毛病开始养成的时候,他不再为自己没有责任感和独立性而重新训练自己,他本身具备的素质已经没有能力去应付生活中的残酷考验。

小明4岁生日这天,爸爸给他买了一个新型的玩具汽车,邻居家的小亮大小明一岁,得知后想和他一起玩,一次次地与小明商量,但是小明始终抱着玩具车不放手。无奈,小亮生气地说:“那我以后再也不跟你玩了。”说完转身便要回家。这时小明感到如果不和小亮一起玩,以后自己会很孤独,于是说:“我给你玩还不行吗?”小明很不情愿地把玩具拿给了小亮。小明妈妈看到后,就鼓励小明和小亮一起玩游戏。在两个人玩得很开心的时候,不失时机地问小明:“和小亮一起玩很开心吧?”小明点了点头,妈妈进一步说:“有好东西应该和别的小朋友一起分享,这样别的小朋友也会把自己的好东西给你玩的。”

有一个老员外,家里有10个儿子,这10个儿子虽然对父亲很孝顺,但相互之间不团结。经常争吵打架,为此老员外很生气。一天老员外把10个儿子叫到一起,给他们每人一根筷子,让他们撅,儿子们很轻松地把筷子撅断了。老员外又给他们每人10根筷子,让他们将10根筷子绑在一起撅,这次儿子们费了很大劲也没有办法将10根筷子一起撅断。老员外让儿子们想一想其中的道理,儿子们不知父亲的用意,老员外告诉儿子们:“你们10个人就如同这10根筷子,如果你们不团结,各顾各的,就像这10根筷子中的任何一根一样很容易被撅断。如果你们团结起来,就像是10根筷子绑在一起,没有人那么容易折断它们。

这是一个很老的故事了,但它的寓意却一点也不老。家长应该用它暗含的深刻道理让子女明白,团结合作在21世纪这个充满竞争的时代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采的素质。

案例中小明的妈妈鼓励小明学会分享,并让他体会到与人分享的快乐;故事中的老员外用生动的例子教育儿子要学会互相团结。虽然两个人处于不同的年代,但是他们在教育孩子时都很重视一个道理,那就是人不是独自生存于这个世界的,孩子必须学会与他人分享、与他人合作。然而,并不是每个父母都明白这个道理的,他们告诉孩子“好东西要自己留着”,“现在的任务是学习,而不是交朋友”……其实,人际交往、与人合作是家长需要教授给孩子的重要课题。因为只有学会合作,才能求得生存、求得发展;只有学会合作,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合作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为了共同目标或者获得共同利益而自愿结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和配合,最终实现共同目标、满足个人利益的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本领、想到所有的问题。而大家聚集在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往往会使一些困难问题顺利解决。同时,每个人通过吸收借鉴别人的优点,也可以弥补自己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不断进步。

合作可以满足个人能力的不足,给人带来温暖和满足人的社会需求。融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也是心理健康的催化剂。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人际间的沟通,促进人们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从而促进人际间的和睦相处,增进生活的乐趣。怎样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育。

现代社会是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但是,在竞争的同时,更加要求合作,如果没有合作,任何事都将一事无成。如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及不断的更新换代,中国的863高科技计划,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无一不是数百名乃至数千名科学家、工程师联合攻关、协同合作的结果。在经济领域,亚洲经合组织、世界经合组织,欧盟、东盟均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可以说没有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国家之间的合作,现代社会的运行与发展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在日常的生活中,合作的机会和事例屡见不鲜,而且人们也开始重视和强调通过教育促进人们合作的必要性。在共同学习、集体活动中,孩子们不断地学习并体验怎样才能有效地达到共同目标。所以,父母从小就要强化孩子的合作意识,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这样才能在将来更好的融人社会。

合作的精神不仅包括分工合作,还体现了接纳、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

因此家长要意识到培养孩子的合作精神不仅仅是因为社会竞争和分工需要,还应该意识到合作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优良的个性品质,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一个身心健全的人的基本素养。心理学家罗杰斯非常强调人际交往对个体成长的意义。他指出,人与人的交往不仅能交流彼此的思想,还可以分享许多深层的情感、内心的感受。人与人通过沟通可以相互启迪,丰富彼此人生;在友谊之中人们互相接纳,探索自身和他人的内心世界,可以促进个人的成长,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增强战胜困难的勇气,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孩子,长大后更可能成功,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团队与协作精神,而这些是现代社会最需要的品质。

为了促进孩子的合作能力,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他们在人际关系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预防之。

(一)人际孤独

人际孤独是指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因交往障碍而带来的孤独体验,它是一种因离群索居而产生的无依无靠、孤单烦闷的情绪体验。每个人都会有感到孤单的时候,它不一定就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但是,如果这种孤独感特别强烈,并且长期存在,以至于影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和学习生活,那么就可能有心理障碍了。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一个人郁郁寡欢,从来不和同学一起玩,那么你就要注意他有没有人际孤独的问题了。那么,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人际孤独呢?

1.环境因素

首先是孤单的环境,现在城市中的家庭都是独门独户,邻居之间互相不认识,也没有亲戚朋友在附近。那些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一到孩子放假的时候只好把孩子锁在家里,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就有很大可能会在人际交往上出问题。

第二,陌生的环境也可能让孩子产生孤独。对于孩子来说,在陌生的环境中,要独自面对许多问题,承受许多压力,无法从他人那里得到帮助,于是就会感到特别孤独。那些因为父母的工作需要经常转学的孩子往往就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三,有时由于环境突然变化,会使人一下子无法适应,从而产生孤独感。

在当今社会,由于人为因素而造成封闭的家庭环境,是环境因素中导致孩子产生孤独感的最主要原因。

2.自我意识增强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自我意识越来越强,越来越发现自我与同龄人之间的心理差异,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并产生了解别人内心世界并被其他人接受的愿望和需要。他们总是在思考“我是怎样的人”、“我在别人眼里是怎样的”等问题。他们关心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重视他人的评价。

因此,一方面觉得自己心中有很多秘密,不愿意告诉别人,有一种闭锁心理;另一方面又特别渴望别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希望用自己的秘密和别人的秘密进行交流。当这种愿望得不到满足时便会陷入惆怅之中,产生与他人、与外界格格不入的孤独感。

3.错误的自我评价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孩子便经常对自己进行反省和评价。这种评价随外界环境和自身情况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如果自我评价过低,就会自卑,对别人的评价过于关注,时刻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他们总是缩手缩脚、十分胆怯,压抑自己的言行,不敢做自己想做的事,害怕别人耻笑。这种心理自然影响到与人交往。因此,具有严重自卑心理的人往往缺少朋友,不轻易对人袒露胸襟,觉得他人随时都在评价自己,容易产生孤独。而如果一个人自我评价过高,则易产生自负心理,他们不合群、不随和、不尊重他人。所以,有严重自负心理的人也缺乏朋友。

(二)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是指个体对正常的社交活动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和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人际交往障碍。患有社交恐惧症的儿童不敢见人,与人交往时非常紧张,常常面红耳赤,严重者拒绝与任何人发生社交关系,自我孤立,抑郁消沉。他们对自己的神态举止和言谈都过分敏感,生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失态出丑。但越是害怕,就越无法控制自己的失态行为,结果在别人面前感到异常紧张、极不自然;他们越是提醒自己不要脸红,偏偏越是脸红,而这又会让他们更加紧张,因此形成恶性循环。

社交恐惧症出现有三种可能原因:

第一,早期经历。它是由孩子早期经受过某种创伤性体验而导致的结果。

第二,性格特征。社交恐惧症的儿童通常都很胆小、孤僻、敏感、退缩、羞怯、依赖型性强等。这些性格特征对形成社交障碍有影响。

第三,社会、家庭、文化因素。同样具有早期创伤性经历,有的人发展成为社交恐惧症,有的人却没有。这是由孩子生长的社会、家庭、文化中的差异所导致的,家庭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文化教养等,都对社交恐惧症的形成产生影响。

(三)攻击性行为

我们这里所说的攻击性行为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非自卫性攻击,它是儿童为了达到支配或打扰同伴而表现出来的攻击性行为。二是强迫性攻击,即无法自控的攻击性行为。这种攻击性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让他们缺乏朋友,导致孤独。对于有攻击性的孩子,我们给家长提供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第一,行为矫正法。家长可采用代币制,先仔细观察并记录孩子每天打人的次数,然后对其教育,使其有改正的要求和决心,再和孩子签协约。条文要简单易行,如约定一天中打人不超过三次,可记五角星一个,若超过三次则扣五角星一个,记满15个就奖励他一份礼品。然后逐渐减少一天中打人可超过的次数,慢慢地彻底改掉打人的习惯。

第二,锻炼孩子对挫折的忍受性。攻击性孩子大多容易冲动,遇到挫折或不满就无法忍耐,而增强对挫折的忍受性则可以减少他们的冲动行为。

第三,适当的情绪宣泄。有些攻击性行为是因为情绪无法发泄。让孩子情绪激动时喊两声,或乱涂黑板、打沙袋等等,让他发泄心中的怒气,缓解紧张心情,从而降低攻击性行为。

只要家长是有心人,就不难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活生生的“教材”。例如,带孩子到户外活动,观察蚂蚁搬家过程中分工合作的情景并进行教育,鼓励孩子多参加合作性的小游戏,告诉孩子工人是如何分工盖大楼的等等。几种方式可供家长参考:

(一)给孩子营造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是培养孩子合作精神的首要条件。父母整天吵个不停的家庭很难造就一个具有和谐人际关系的孩子。因为耳濡目染父母之间的不良合作,很难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因此,当孩子在场时,父母尽量不要吵架。父母在对待邻居、同事和孩子朋友时都要热情、谦虚有礼。在这样的氛围中,孩子很容易养成与人合作的基本素养。

家长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用良好的家风影响孩子。孩子生活在和谐温暖的家庭,受到的是积极健康的精神影响,他们的心情总是愉快的,精神总是饱满的,思想总是积极的,行为习惯自然也是良好的。

为了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当家长的要节制自己的行为,要为孩子做出一些牺牲。

有个家长为了培养孩子专心学习的习惯,她放弃了自己的业余爱好,下班后不看电视,不听录音,陪着孩子学习到很晚。孩子看到妈妈每天都要埋头读书学习,自己也埋头读书。孩子说:“家里充满了读书的气氛,这种气氛对我是一种压力,是一种净化,它使我养成了专心学习的好习惯。”

有个孩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名,人们认为他当编辑的母亲每天一定为他改作文,指导他写作。可是一了解,家长根本就没有给他“吃小灶”。家长说:“我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哪里有时间辅导他呀!”秘密在哪儿呢?还是氛围。他家中的一种浓厚的学习气氛,每天妈妈伏案改稿,爸爸埋头计算;家里来了客人,谈论的也都是如何修改文章,论“结构”,谈“中心”,家中这种“文风”熏陶了孩子,久而久之,孩子也喜欢上了作文,并获得比赛第一名。可见,氛围的作用是多么大。每一个家庭都要努力创造一个文明的、和谐的、健康向上的氛围,以便更好地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习惯。

(二)在家庭里定期开故事会和孩子一起分享故事

家长和孩子商议每一周的某一天是讲故事的时间,家长和孩子一起讲故事,每人讲一个故事,讲完后家长和孩子一起说说听后感。引导孩子明白协作和分享的好处。另外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也逐步养成了孩子看课外书籍的好习惯,口头表达能力也提高得很快,这是一个一举多得的好方法。

(三)和孩子玩、分享与合作游戏

现在,有不少父母为图省事,把电视、动画影碟当成孩子的保姆,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很不利的,会直接妨碍亲子间的语言和感情交流,对合作能力的发展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孩子看电视或影碟要有选择,时间不宜太长,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别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陪看。家长们要学会设计丰富多彩的家庭生活,多与孩子交流,准备一些益智的亲子游戏,策划一个共读的时间等,最好每天抽出十几分钟与孩子做游戏。时间充裕的情况下,可适当带孩子到野外,感受大自然,认识花草树木、飞鸟虫鱼,在实践中给孩子讲解相关的科普知识。事实上,和孩子一起玩耍的方法很多,家长只要有心,准会想出许多好招,去启迪孩子的智慧,丰富孩子的心灵,健全孩子的心理,让孩子健康成长。

家长让学生懂得与人合作,还需要教给孩子与人合作的方法。因为在与人合作中,人际矛盾和冲突是必不可少的,以恰当的方式和平和的心态进行处理,合作才能继续。因此家长应该教会孩子懂得与他人合作的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