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顿悟开承地
28435700000027

第27章 中国的佛经

慧能大师是中国佛教禅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的说法,“以定慧为本”、又“先立无念为宗”,所谓无念,就是虽有见闻觉知,而常空寂之意。

关于顿悟,他的解释是:自性从本已来空寂者是顿悟,即心无所住是顿悟,今于顿中立其渐者,即如登几层之台,要藉阶渐,终不向渐中而立渐义。

又说: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此一辈人,不可共说,为邪见故。

他还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觅兔角”。这一偈语,扼要地说明了禅宗源于般若,为禅宗的开展奠定理论基础,对后世各派禅师建立门庭,影响很大。

《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的经。六祖是人,法宝是法,坛是处所,这部经是从人法处立题。“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自性平等,众生是佛,自性邪险,佛是众生。”不论因也好,果也好,六祖把佛与众生放在平等的地位上,放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消除了一切差距。

其成为《经》,每部经都要具足六成就,即是信成就、闻成就、时成就、主成就、处成就、众成就。正法开演时要具备这六种成就。

法会一定要有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徒众即符合这个条件。宝林山是说法的地方,故具足处成就。

六祖大师是位法师,深悟了解经义,故具足主成就。“时”,具足时成就。“同时作礼”,具足信成就。“愿闻法要”,具足闻成就。

《六祖法宝坛经》分有十品:

行由品第一:略述六祖大师生平。

般若品第二:般若即智慧,有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三种。

疑问品第三:即达摩祖师所说:“结果自然成”。迷时千卷少,悟後一字多。

定慧品第四: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坐禅品第五: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忏悔品第六:自净其心,自修自行,见自心佛,自度自戒。

机缘品第七:教化一切众生为机,众生接受教化为缘。

顿渐品第八:法本一宗,何名顿渐,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

宣诏品第九:又说护法品,应是“宣诏品”。即皇帝诏六祖进宫供养。

付嘱品第十。即六祖给予门人的嘱咐。

在《坛经》中,不论六祖千说万说,实际上只说了一句话,这就是“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什么是“此心”,就是人人都有的这个心,对这个心,不能把它推到一边,也不能把它推到未来。就是现在能思、能想、能作、能为的这个心、这个念。

如果说,我们现在这个心是凡夫心,怎么能与佛心相比呢?那就错了,心上的那些善恶是非,当然是凡夫,不能与佛的光明相比。但能善能恶,能是能非,为正是佛性,佛并并不比凡人多个什么。

“汝等的心若险曲,即佛在众生中。”“一念平直,即众生是佛”《坛经》这一段可以说是主心骨。

《坛经》是多么伟大的精神财富,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品,也是世界文化的精品,是全世界的骄傲。

自从达摩西来,少室传灯六传至曹溪惠能。唐朝一花五叶,把珍贵的菩提种子,种植在肥沃的中华土壤里,并且落实生根,开花结果。中华文化绽放出前所未有的异彩,是既存在又超越;既淑世又出世;既具象又抽象。

注入了中国几千年的儒家学术时,跟随着文明一起传播时,呈现出更伟大的生命力,成为最实在、最有用的学术,并在现实的生活里生根,不断提升人们生命的品质,帮助人们解决人生的生死苦乐问题。

不要因为禅宗说“不立文字”就不读经了,对佛的经论,还是要学,要看。三藏十二部太多了,但《金刚经》、《楞伽经》这两部经须多读。因为禅宗用以印心的,检验修行对不对。

一方面,人们要在烦恼中断烦恼,在烦恼中证菩提。另一个方面,这个世间不太平,苦难太多了,菩萨要度化众生,离开了这个世间哪里去找众生呢?

六祖处处都在强调“若向性中能自见,即是成佛菩提因”“性中各自离五欲,见性刹那即是真”。禅宗就是要修行的人在世间锻炼,在烦恼中滚打。

学佛就是要懂得烦恼,做烦恼的主人,那就得解脱和自由;若不懂,就只能做烦恼的奴隶,得不到解脱和自由。

慧能的禅宗顿悟理论“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什么是无念,慧能说:“一是于念而不念。二是于一切境上不染,名为无念。”意思即自己的思念远离一切尘境,排除一切邪妄杂念。

什么是无相,慧能说:“于相而离相”,或“外离一切相是无相”。即远离外界的一切万事万物,不受其染着。

什么是无住,慧能的两种解释:

一是“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无有断绝”;

二是“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

不管是无念、无住、无相,都指出一点,即在尘境上不起思念,念念不离自己的本性。

慧能的这一思想也是基于“自性般若”这一根本思想之上的。

自己的本性是无形相的智慧心性,这就是无相;

要念念相续时时思念自己的本性,而不执着于世间的万事万物,这就是无住;于自念中常常远离尘境排除一切邪妄杂念,这就是无念。

世人自性清净,各种事物存于自性之中。心若存恶念,就表现为恶;心若存善,则表现为善。

自己的心性本就是“无相的”般若智慧。如同湛蓝晴空,慧如太阳,智如月亮,智慧永远澄明。

自性经常清净,若是执着于外界境物,就会被妄念的浮云遮蔽,使自性的清净不能显明。致使天明而地暗,使人看不清日月星辰的光明。

若然一阵和风,吹开阴霾,那么万象罗列全都显现。

慧能具有利根,是个宗教的天才。在佛法中,都认为有这类利根的存在,没有受戒,不曾得定,就有一触而悟的可能。

慧能闻《金刚经》而有顿悟,就是这一类根性。

不识字或识不多而通佛法大意,并不是不可能。一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劳苦的獦撩,在大众围绕的一代大师面前,竟敢出言反诘;那种质直的,无畏的高尚品质,那是多么难能可贵!

这就是大智慧,智慧也就是佛家说的般若。惠能认为: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般若是人的智慧的心性,也就是佛所具的觉性,即是自性,人人皆有关键是迷和悟。故“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慧能说:“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体,慧是定用”。

定就是禅定,而慧则是由禅定而生。惠能把定和慧的关系比作灯和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即有二,体无两般。”

要识自本心,须和光接物。什麽叫“和光“?灯灯都有光,灯与灯在一房里发光并无冲突。人人在这世界,你行你的道,我行我的道,各行其道而不相妨碍,这就是和光。

不会因为你的名誉高,将你打倒,而显出我的名誉。有人嫉妒我,是可以的,但我不嫉妒人。你比我好,我愈欢喜;你愈成功,我愈高兴,这样就是没有嫉妒心了。

或曰:“我和他和光,但他不同我和光。”

答曰:“若你与他和光,就不会知道他不同你和光,你若知他不与你和光,那就表示你还未与他和光。若他不和光是他的事,不要管,只要我与他和光就好了。”

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千年愚。不要想着过去的事,要经常想着将来会怎样。自己开悟,自己修行,就是归依。人的皮肉是形体之身,形体如同归宿之宅,不能叫归依。

悟彻三身佛的道理,正是禅宗的伟大之处。它让每个修行禅宗的人,都到自身之中去寻找自己的三身佛。

自性清净是法身佛,想恶想善是化身佛,想到将来是报身佛。自悟自修自归依,自己成就佛道,打破偶像,开掘自我,灵光一点,除暗来明。

北宗渐修,重在行,主由定生慧;

南宗顿悟,重在知;主以慧摄定;

参禅是用一段心光智慧来参,不是用意识来分别。智慧是没有分别的,意识是有分别的,这是分别与无分别二个根本不同的原则。如果一起了分别心,妄想纷纷,扰乱自心,就不能止了,故参禅一定要用智慧来观照。

禅宗智慧启发人们反观自己心灵上的无明,扩阔自己的心灵,从种种狭隘的偏见中超脱出来,使自己日进于高明之境,而不为无明所系缚。

禅宗的返本归极、明心见性、自识本心、见性成佛之论及一整套修行的方法,是要帮助自己或他人寻找心灵的家园,启发人内在的自觉,培养一种伟大的人格。

佛家的成菩萨成佛陀,与儒家的成圣人成贤人,道家的成至人成真人,都是一种道德人格的追求。

惠能追求的是“心中无一物”,这本身就是一首很美的哲理诗,惠能与人的各种对话,处处表现出一种机辨、玄妙,审美意识高度自觉,体现了禅宗的审美心学。

《坛经》所讲述的禅学起源故事被渲染得神奇而庄重,极富雅俗共赏的审美情趣。而惠能的禅宗美学,最典型的是它的顿悟直觉,表现为一种独特的审美意识,顿悟就是一种美的境界。正是这种美的存在才使宗教更富有吸引力,传之久远。

岭南的土大夫、文人、学士对惠能禅宗的直觉美学方式特别陶醉,因为在封建社会里现实生活的残酷与痛苦,迫使人们去追求一种超脱现实的精神境界。

即使在官场中得意的仕者,也需要在繁冗的公务中找寻“六根清静”的憩息,禅宗美学确能为他们提供一种特殊的精神寄托,为生活倍添几分雅趣。因此禅宗美学较深地影响了岭南的诗歌、绘画以及书法等艺术。

慧能把中国传统儒家心性学引入禅宗修行中,他提出“自性本有”、“人人皆有佛性”先验主义的认识论,和孟子“善性论”的“人皆可以为尧舜”如出一辙。

《坛经》说“世间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见自己过,与道即相尝。”这与《论语》的“吾日三省吾身”,非常相似。

道家老子、庄子的人生智慧是空灵的智慧,逍遥的智慧,超越物欲,超越自我,强调得其自在,歌颂生命自我的超拔飞越,肯定物我之间的同体融和。

佛家的人生智慧是解脱的智慧,无执的智慧,启迪人们空掉外在的追逐,消解心灵上的偏执,破开自己的囚笼,直悟生命的本真。

佛是解脱者,觉悟者,超越者,从众生到佛的超越,也就是“众生是佛”。“众生”指被五蕴所缠的有情生命。世人多指处于社会底层者。

慧能来自于平民社会,生活于平民中间,关心的也是平民的解脱问题。他们是贫者,没有钱财,也无权势,地位低贱,没有身份。但他们恰恰是社会上的大多数。这就体现出惠能禅法的平民化特点。

慧能关心平民们的解脱问题,并以其自身内在超越的成功实现作为这种解脱的现实例证。一个“南方獦獠”,一个自幼时丧父的孤儿,一个不识字的文盲,一个靠打柴为生的穷人,刹那间就成佛作祖了。

慧能可以实现的事,人人都可以实现。慧能可以成佛作祖,人人都可以成佛作祖。成佛作祖只在世人心中当下实现。世人之所以是世人而不是佛,是因为心中有迷。迷则佛是世人,悟则世人是佛。

众生是佛的内在超越,佛并不离开世人自心而实现,也不离世人生活而实现,而是一刹那间与自心佛性的顿悟。一旦顿悟,超越即告完成。

超越之后,世人生活状况依旧,生活方式依旧,依然是穷人,依然没有权势,但内在的心境彻底变化了。从迷变悟,从不认识自己的本来面目到变为彻底认识自我,精神素质提升到最高的境界,人格得以完善。

禅宗让人保持一种“平常心”。禅宗反对刻意修行,反对机械地模仿高僧大德,严守戒律。

禅宗认为每个人,不管其根器如何,是否犯过错误,其实都内在地具有佛性或真常心。

人们只要化解执着,遂顺自然,护持真我,那么,行住坐卧,无一不是真如,无一不是解脱。

保持这样一种自然的平常心,那么,我们所看到的,无一不是“道”。“道”不在人心之外,生活之外,就在人心之中,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