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金刚经学记
28434700000039

第39章 第十一讲(2)

第五个方面,我们通过上面的这个分析、探讨就可以知道,般若智慧不同于世间人所认为的IQ智商,很多人会把这个般若智慧当作是一种知识性的聪明,其实搞错了。现代人形容一个人是否聪明,通常会说,你看他的IQ就知道了。

一般人IQ有80-90就算不错了,如果你的IQ能够达到140,那么世间的一切知识和学问,你都可以自学。但是IQ再高,都只是用大脑思惟。因为它的特色就是记得快、记得准、记得多、反应正确。运用记忆和解读,都是大脑思惟。这就与般若无关,这正是我们我见、我相、我执的根源。你想想,你一直用大脑思惟,你一直说你要破人我执、破法我执,那怎么可能呢?人我执、法我执的根源其实就在这个你大脑思惟。所以要知道,用大脑思惟,你就是IQ再高,都是与般若无关。般若智慧是灵性生命思惟,般若智慧使我们活在当下,停止妄想,停止攀缘,停止为了将来的幸福而损害现在身心的做法,有些人是这样的。像我举例划船,他只关注划船到达的目的地,而没有觉知当下他身在何处。所以我们要学会觉照和欣赏,能够欣赏当下的安宁与快乐。

一个真正有般若智慧的人,他在任何环境之中,都是欢喜自在的,都是快乐无忧的。为什么?因为他懂得觉照和欣赏。所以说无有少法可得就是得菩提,一法不生则般若生。

释迦牟尼佛因地运用灵性生命思惟,觉照世出世间一切染净诸法相有体无,都是如梦幻泡影,能取、所取都不可得,不可得中亦不可得,所以是名为无上正等正觉。正如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所说的:“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世界海中沤,一切贤圣如电拂。”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分还是说究竟菩提的正觉圆成,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要点是解释经义。佛陀又说:须菩提啊,—切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法性真实义。诸法平等,不单是指轮回涅槃平等,也是指显现和空性平等,世俗谛和胜义谛平等。一切都是平等平等。

《维摩经》说:无论显现和空性,众生和佛陀全部平等。《华严经》也说:“我与一切佛,自性平等住。”马鸣菩萨在《大乘起信论》中说得更加地通俗:“一切诸法从本性来说都是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

第二个要点,就是这一段经文其实也是接着前而的经文而来的。前面已经说了,佛陀成佛,是得无所得,我在前面就分析得比较清晰了。佛陀因地就是用灵性生命思惟,灵性生命思惟就是得无所得,就是当下觉知和欣赏,所以他成佛的时候,也就能够果地上圆满成佛,得无所得。那么因为成佛是以无所得的妙智,来契合无所得的如如,成就一切法如实相的圆满现觉,当然是无有少法可得。

那么在如如的无上正等正觉中,一切法是平等而无有高下的。前面讲了得无所得,得无所得所以她是平等的。如果有高下,那就会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取舍,就不是得无所得了。但是凡夫众生总会分别,总会妄执佛果为高,凡夫为下。但是平等法界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这就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第三个要点,(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法,是指众生本具的真如自性,是指觉悟的能力,是指般若实相本体。般若实相本体,生佛同具,迷悟一如。正如《首楞严经》所说:“众生本元真如,与诸如来,成佛真体,无二无别,故曰平等。”黄檗断际禅师在《传心法要》里面也说:“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历恒河沙劫,终不能得阿耨菩提。”所以如果你有高下心,你不能够真正体悟到是法平等,那么难以成佛。

《金刚经心印疏》就更加把平等两个字推到一个总持法的高度。《心印疏》上面说:“平等二字,乃诸佛出世本怀,亦此经教教眼,序文中,如来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次第而乞。”这是如来行平等之事。

经云:“次第乞已,还至本处,收衣钵,洗足而坐。”这是显如来证得平等之理。在经的正文里面,问答发挥,都是如来说平等之法。离一切相,修一切善以降伏妄心,无住而住这都是彰平等之用。为什么平等?因为站在灵性生命的立场,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的。众生与佛都是平等的。乃至于佛陀得佛菩提,也是得无所得。这是显平等之体。故知“是法平等”一句,乃如来画龙点睛,只要诸人向破壁飞腾而去。你真正能够悟到这个平等,那么当然就能够把握住修行的精髓。六祖说:“六七因中转,五八果上圆。”修行要先转第六意识的分别和第七末那识的执著。要不分别、不执著,那就是要有平等心。所以,只有不执著才能够平等,只有深悟法性才能平等。

那么可见,真正的菩提就是一切法平等不二。正如《坛经》所说:“平等如梦幻,不起凡圣见,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这是菩提平等觉照的境界。如果你听闻《金刚经》,还不能开悟,你就应该要听《六祖坛经》。《坛经》就更加直接地来讲心性的实修方法。六祖大师由《金刚经》开悟,将证悟《金刚经》的一切心要都在《坛经》之中。

龙树菩萨说:“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只有彻底通达这个道理,才是觉者,才能够真正地成就远离一切执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能够远离一切执著,就是成佛,就是“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蔷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一节是讲修一切善法也不能执著。可分为四个要点:

第一要点就是佛开示说:远离我、人、众生、寿者等一切执著,修持一切善法,就可以获得无上正等正觉的佛果。须菩提啊,所谓的善法如来说不是善法,而假名为善法。不执著而修,切善法,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真正能够彻底不执著,修一切善法,那就是佛。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就是一切不执著,然后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就是佛果位,所以说是最有福报的人。如果修善法而有执著,虽然能够暂时地感得功德,但是还是难以超出轮回。

因此智慧不能够离开大悲,大悲也不能够离开智慧,二者双运一味,以这样的正见来摄一切法,才是真正的学佛、解脱之道。一定要能够三轮体空来修一切善法,才能够成为究竟解脱的正因。只有在空性正见基础上,远离四相,修持善法,才能够获得真正的无上正等止觉佛果位。

第二个要点就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知道,这一句就是我们全经实修的纲要,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无四相就是实相智,修诸善就是方便智。无四相是真谛,修诸善则是俗谛。无四相是无我律,修诸善就是因果律。无四相是不住世间,修诸善是不住涅槃。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这四相是能够超越凡夫的不觉,而成正觉。修诸善能够超越二乘的偏于真谛,而成正等正觉。然后,无四相修一切普法圆满,就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无四相是不取,修一切善是不舍。无四相是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修一切善是以大悲故不住涅槃,所以不取不舍就是见性成佛道。玄觉禅师也说:“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得。”

佛陀就进一步开示:须菩提啊,在修善中远离了对一切善法的执著,才是无漏的真实善法。所以说,所苦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第三个要点,修善法而有执著,就还是轮回之因。有一位法师,用了一个很通俗的比方,他就说:不管你黑狗、白狗,咬出来的血都是红包。同样的道理,不管你是对善法的执著,还是对恶法的执著,其实都会成为轮回的因。你执著善法也不过是感人天福报,还在轮回里面。另一个方面,初学者也要警惕,不可以堕入到断见那一边,误认为说一切不执著了,那就是一切善法都不用修持了,那就是大错特错,那就是业际颠倒。

无上佛果,要依靠两大法门来圆成,一是以般若空慧来通达平等大空性,不取著我人四相:第二就是修习施戒忍进禅等等一切善法,来积集无边的福德。虽然平等大空性之中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成佛也是如幻如化,得无所得。但是,如果不加功用行广集资粮,还是难以成佛。所以要无我人四相而修一切善法,就是终日无住,终日生心。虽然修一切善法而能够离四相,就是终日生心,而终日无住。真俗圆融,空有无碍,平等平等,所以成就无上菩提。

第四个要点就是《金刚经六祖口诀》上面就说了:“此菩提法者,上至诸佛,下至昆虫,尽含种智与佛无异,故言平等,无有高下。”那么“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就是指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一切都要有平等心,但是我们真的在生活中能够有平等心吗?不是了。我们是常怀高下心。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我们如果要丢垃圾,你就把东西随便扔到垃圾桶里去了,因为总是要丢弃的,所以就不管它了。但是如果你到百货商店去买东西,你一定要叫人帮你把它包装得好好的,很漂亮,你才拿回去。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差别呢?这就是两法不平等。我们丢掉的东西,总是觉得无所谓,所以就认为很低下。凡夫众生总是有分别,把一切东西都分为我想要的和我要丢掉的。我要丢掉的就不管它,我想要的就很重视。不平等就是用大脑思惟,用大脑思惟所以就不平等,就失去了觉照;用灵性生命思惟…切都平等。

六祖大师说:以菩提无二故,但离四相,修一切善法,则得菩提……修一切善法者,于一切法,无有染著,对一切境,不动不摇,于出世法,不贪不著不爱,于一切处,常行方便,随顺众生,使之欢喜信服,为说正法,令悟菩提,如是始名修行,故言修一切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这一分是方便道里面第一次校量功德,可以分为三个要点:

第一个要点,就是前面般若道里面讲了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众生,此处说到七宝聚集像须弥山那么高拿来布施,那当然这个数量比前面的就大得多。但是持用布施所得的功德,还是不及读诵或者为他人说《金刚经》四句偈的功德。佛陀开示说:须菩提啊,如果聚集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像须弥山一样大的金银等七宝,布施给众生,功德当然不可思议,无法言喻。但是与受持《金刚经》的功德比起来,不必说念诵、受持全经,并日.为他人说,哪怕仅仅只足受持《金刚经》其中的四句偈为他人说的功德,就已经远远超过前面的功德。那么可见,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的功德比不上法施功德的百分之一,酉千万亿分之一,甚至算数譬喻都无法表达、衡量,可见这个法施功德浩瀚无边。因为财施是有漏功德,法施是无漏解脱的因,所以这个当然是无法比喻。

这是佛陀进一步称赞本经的功德,受持读诵乃至于四句偈,都能够破迷开悟,见性成佛,功德不可思议。六祖大师就因为听到《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然后成为一代祖师度众生。你看,后世都是六祖的子孙,当然这个功德比你用三千七宝的功德要浩瀚,要多得多。因为种的是无漏因,将来能够感无漏佛果,当然不是世间有漏的财布施功德所能比的。

第二个要点,就是我们来探讨为什么般若功德超胜呢?有以下几个原因:

原因一,因为般若是三世诸佛之母。即般若是声闻、缘觉、菩萨、佛四圣众出生的母亲。持诵《金刚经》实际上就是当下修持成佛之因。

原因二,因为我们读诵般若经就是在自相续之中真正生起如来智慧之因,就是显现法身之因。所以仅仅是以四句偈来持诵为他人说,都是种下解脱成佛的善根,所以其功德广大超胜过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作布施的功德。

原因三,财布施是人天福报之因,可以招感生到人天善道之中,乃至于做转轮圣王等等受用圆满的果位。而持诵《金刚经》这种般若空性的经典,可以证悟诸法实相,是最殊胜圆满的成佛之因。所以唐玄宗为《金刚经》写了一些偈米表达他对《金刚经》的理解。唐玄宗说:“三千七宝虽多,用尽还归生灭,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无论你用怎样庞大的财布施,如果没有般若智慧的摄受,也只是感得人天福报,也还是无常生灭法,并非成佛之因。如果已经证悟了哪怕是很少的四句般若经文,就当下获证菩提果。所以说,四句经文虽少,悟之直至菩提。

原因四,《六祖坛经》说:“若起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直至菩提。”可见,财施功德大,但是令他人在心相续之中生起般若智慧,功德更大。所以因为这四个原因,我们可以知道般若确实功德殊胜。

第三个要点,我用更浅显的话来说,福智无比分,佛陀对我们的开示。佛陀就开示我们:色身布施再多,不如法身体验。我们的生命是由包身和法身构成的。色身就是我们的肉体生命,精神生命;法身是灵性生命。色身是生灭的,我们过去世的色身已经坏掉了,今生的色身一样会坏掉,未来生的包身也将会坏掉。但是法身是不生不灭的,是无始无终的,生命的活力是不断涌现的。

如果我们只是重视色身,那么生命的品质必将堕落。因为你根本上就没有悟到你的灵性生命,所以你只会停留在对财色名食睡的追逐上,贪瞋痴慢疑就会从身语意中爆发出来,那么你就在三恶道里面轮回了。如果你学佛只是为了求财色名食睡,那你把这个佛法都变成世俗法了,变成轮同法了,根本上就学错了。如果我们把生命的重心往法身这边靠,那么对于财色名食睡就会淡薄,就会随遇而安,自然就会在悟入生命的真相上努力。那么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这五分法身香都会增长,生命的品质就会往上提升。那么生命品质提升了,即使我们这个色身毁坏了,也没有关系。为什么?因为有这么高的生命品质,如果你要具足信愿就可以随意往生诸佛净土。你要愿意、有把握,继续示现在这个娑婆度众生,你也能够成为菩萨示现。

正如六祖惠能大师所说:“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但向心中除罪缘,各自性中真忏悔。”这就说得非常明白了,凡夫众生总是迷执,“拟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还在。”心里面一直造贪瞋痴的恶业,一直用大脑思惟。行动上,表面上还是会去做一些修福的事情,你要想以修福来抵消你的罪吗?不可能的。你将来以这个布施的因,能够感得福报的果,但是罪业及心中的无明实执要依靠般若慧力。所以,我们的生命要以法身体验为重心。所以为什么说福智无比分,特别拿这个在方便道里面用四句偈解说的功德,来与三千七宝布施的功德作比较呢?就是启发我们,色身布施再多,不如法身体验,要以提升生命品质为依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