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的成功心得
28421600000009

第9章 莱蒙特的故事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WladyslawReymont,1867~1925),波兰作家。代表作长篇小说《福地》、《农民》,还写有历史小说《一七九四》和短篇小说《汤美克?巴朗》、《母狗》、《死》等。晚年作品带有自然主义色彩,被人批判思想趋向保守,作品比以前逊色。

学生时代

莱蒙特出生在波兰罗兹附近的大科别拉村,父亲是教堂琴师,舅舅是乡村的牧师,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拉丁文。

6岁的时候,莱蒙特已经能读写波兰文。同时在舅舅的教育下,开始学习拉丁文。那时,他在教区图书馆里发现了许多十分有趣的书,从此沉湎在波兰的历史和古典作品中。他把书藏在衣服里,一有机会就阅读。

中学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莱蒙特的舅舅死了,父亲失去了足够供他受高等教育的财源,于是决定让他成为一名琴师。由于他的练习经常被迅猛的笞杖打断,因而他很快就厌恶练琴了。

除了练琴,莱蒙特还要到教堂去协助父亲工作,在教区记录簿上登录洗礼、结婚、出生和死亡,协助日常的弥撒,协助牧师举行丧礼等。

然而由于家境贫寒,莱蒙特中学没毕业就被迫辍学,出外谋生。他当过小贩、铁路职员,在工厂里干过各种杂活,还做过流浪艺人、写生画家和修道士。

写作生涯

由于早期的打工生涯,他接触了大量的下层劳动者,对沙俄占领者统治下的波兰资本主义社会有广泛的了解。

19世纪80年代末,莱蒙特开始进行创作。他早期写了很多短篇小说,如《母狗》、《汤美克?巴朗》、《正义》等。这些小说揭露了工头、地主、村长、神甫等人的狡黠和残暴,刻画了敢于反抗的被压迫者。

90年代中后期,莱蒙特发表了长篇小说《女喜剧演员》及其续篇《烦恼》,以流浪艺人生活为题材,表现了有才华的艺术家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走投无路的悲惨处境。

真正让他走向成功的还是以罗兹的工业发展状况为题材的长篇小说《福地》。这部小说主要描写了资本家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残酷剥削工人和工人的悲惨生活。

从此,莱蒙特被誉为“波兰的左拉”。

不过这还不是他创作最鼎盛的时期。1899~1908年,莱蒙特用10年时间创作了四卷本长篇小说《农民》,小说反映了1905年革命前后,沙俄占领下的波兰的农村状况。这部规模宏大的现实主义巨著被认为是波兰农村的百科全书,为他赢来了世界性声誉。

1924年,经过激烈的辩论之后,诺贝尔颁奖委员会以压倒多数的赞成票决定授予莱蒙特诺贝尔文学奖。此时,56岁的他已经全身瘫痪,奄奄一息,这也是对他最大的慰藉吧。

波兰的左拉

莱蒙特为什么被誉为“波兰的左拉”呢?

一方面,是他们写作风格的相似。

左拉是自然主义的代表,《娜娜》是左拉影响最大的五部长篇中的一部,从创作手法、文艺观点来看,它是典型的实验小说。

自然主义是现实主义演变、发展而来的,它具备现实主义的写实特征,就写实而言,它比现实主义更进一步;自然主义对环境、景物、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比现实主义更客观、更具体、更细腻。而莱蒙特的《农民》这部伟大的民族史诗式作品,也具有深刻的纪实性。

另一方面,是他们的经历和身世都十分相似。

左拉出生在巴黎,祖先是意大利人,左拉7岁时,父亲患肺炎离开人世,从此孤儿寡母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858年,左拉全家迁居巴黎。1859年,左拉在巴黎参加中学毕业会考失败,加之家境贫寒,他不得不中断学业。1860年,这个贫穷的青年被生活所迫,在巴黎海关堆栈找到一份工作,不久又丢掉了工作。在失业期间,左拉穷得经常到当铺典当衣物。

莱蒙特也曾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出外谋生。

相同的经历,相似的文风,难怪人们经常将他们相提并论。